㈠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 陈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㈡ 阅读课文《将相和》读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教学设计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借助课件、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㈢ 将相和 公开课 重点
《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六、说课时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我确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等)
这样导入简单直接,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在预习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够找出了文章中的关键词
二、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从课题入手,问学生“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第一课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和”是“和好”的意思,就是说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这就抓住了全文的题眼,为学生把握全文奠定基础。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他们俩作为赵国的大臣,在和好之前,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不和呢?让学生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他们不和的句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切入到文章关键之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接着在追问学生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所以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廉颇很生气;很气愤,不服气等等。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你们读懂了这么多,并相机介绍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大将军。
出示课件: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这样一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廉颇大将军这个人,对他的不满也能够理解。然后师要进行朗读指导,把廉颇不满的语气都到位。
接着我将在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廉颇整天这样生气,一心想让蔺相如难堪,结果会怎样呢?学生会走进文本,拉进与文本人物的感情。
我预想学生会这样回答:
他们可能会产生矛盾;会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王就可以乘机攻打他们,一举消灭赵国。……
我这个时候要交代课文背景,因为(边说边出示课件)
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秦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了解到当时的背景在问学生本来就弱小的赵国,如果此时两位重臣再闹不和,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现在如果你们是赵国的一员,你能看着不管吗?(学生答:不能);如果你们是廉颇的手下,你们能袖手旁观吗?(学生答:不能),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来劝劝他。现在老师
㈣ 将相和的课堂上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抄
1.为什么蔺相如坚持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
答:蔺相如想争取时间,把和氏璧送回国。
2.
问题:读课文片段,展开想象,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答:廉颇:“真对不起,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全大局,导致将相不和,深感惭愧!请大人责罚! “
蔺相如:“廉将军请起!廉将军言重了。今日你来,足见你肝胆赤诚,光明磊落。相如愿与将军坦诚相见,共同捍卫赵国的利益!”
㈤ 小一下长春版作文科视频表达《看图说话》公开课视频,先说课再讲课。
口语交际是一种新型课,它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意识和习惯、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经验交流、思想感情的表达、工作任务的布置、新闻时事的传播、亲人朋友之间的闲聊等都离不开口头的表达。社会交际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而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一般来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读写能力。要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我们必须抓好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一、激发兴趣,做好学生入门的向导。“燃起学生的渴望和热情”(夸美纽斯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对自己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意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招聘会上因不善推销自己而遭受冷遇吗?还有的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关,却由于面试时不太善于交际而与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份工作擦肩而过。教师要通过适当举例让学生明白,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的现实需要,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其次,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精巧的过程。积极开动脑筋,大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具体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模拟、悬念、假想等形式,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氛围中;也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演中说,在说中想,做到边说、边想、边演,还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联合起来,让学生公平的竞争,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胆子大起来。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说话训练也是如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话训练机会, 我在所任课的班级开展了课前三分钟讲故事的活动。“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小鸭子在什么地方?它怎么了?它对什么事感到为难呢?为难的时候又怎样做呢?这时有谁听见小鸭了的呼救声?它们又是怎样做的?它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救小鸭子了吗?在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戴头饰表演提着水桶的小熊、扛着竹竿的小猴、长鼻子大象救助小鸭子。这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从会说到爱说,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说,兴趣非常高,说话气氛也非常浓烈。但我要求学生要做到仪态大方, 口齿清晰、语言简练流畅, 语气语调要有所改变, 力求做到讲故事时声情并貌。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要即兴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或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采用一些比较有激励的话, 如:“你好棒!加油”“很好, 你说的非常好,下次会作得更好!”“你又进步了!加油!”等, 多鼓励, 多表扬胆小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创设宽松、愉快的说话气氛,增强学生的说话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 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二、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肥沃土壤。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阅读课上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的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发展。[2]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一)、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3]所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还要深入钻研课文,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的因素,采用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能力”。1、利用插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插图往往易被师生忽视,很少把它们和文章内容融合在一起。其实,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插图,领会插图的艺术感染力,使他们直接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来领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如《草原》一文中,要求学生理解“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单从字面上看,小学生难以明白。我让学生先看插图,再根椐问题练习说话:看着图中热情的草原人们,假如你是游客中的一位,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跟草原人们说些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此时此刻,我真舍不得离开美丽的大草原,舍不得离开热情好客的人们。时间啊!快点停下来吧!让我再多呆会儿!让我再多看一眼这美丽的大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们。”有的说:“今天,你们辛苦了!快回家吧!你们已经送了很远了,你们就是一步不送,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欢迎你们有空到我家乡来,我家乡风景可美啦!”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使学生体会了句子含义,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2、利用课文空白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记叙文在构思过程中,总是对有关的内容作选择与剪接。因此,课文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去的情形告诉刚从海上打鱼归来的丈夫,但桑娜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了省略。这正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于此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说话训练。3、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三只白鹤》,我引导学生看图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三只白鹤中的一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由于学生阅读的能力不一样, 所提的问题深度也不同。如果简单的, 我就请已经明白的同学回答释疑;如果是较难的, 我就组织同学一起讨论, 再总结。这样,通过互相质疑、互相讨论,在充分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4、在课文延伸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余味无穷,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某个细节,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运用语言灵活地表达出来。如《将相和》一课,结尾处写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什么叫负荆请罪?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说的过程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并让差、中、良、好不同水平的学生说一说。尽管是同一个意思, 但表达的言语却不一样, 差生的语言罗嗦, 有毛病;优等生的语言简洁优美。通过交流,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语句的毛病, 同时也学习了别人的优美语言。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在课本剧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那些富有戏剧性的课文,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编课本剧,在课堂上当堂表演。例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课文《晏子使楚》,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课本剧。学生有的扮演晏子,有的扮演楚王,有的扮演接待的人,有的则扮演武士等等。通过表演,生动再现语言,营造民主、平等的交际气氛,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这样不断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6、在复述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复述课文是口语交际练习的好方法、重要方法。复述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记忆课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吸收课文语言,发展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们不妨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简要复述,在复述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复述课文应注意的几点:一是复述不是背诵,要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切忌生搬硬套地背诵原文语句。二是复述不是机械重复,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适当穿插自己的想象。三是复述不是回答问题,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随意要求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复述方式给予鼓励,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把复述作为重要的口语训练途径。(二)、创设情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李吉林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在特定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图片、投影、游戏、故事等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培养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1、当解说员。一些以介绍知识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学完《世纪宝鼎》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艺术珍品。又如学完《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后,让学生当导游向“游客”介绍令人赞不绝口的自然风光,“游客”向导游提出要求或疑问。学生有了自主的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这样的情境教学,渲染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2、扮演角色。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低,有些事情不亲身经历,便很难说清楚、讲明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身去实践,扮演角色,加深对角色的内心体验,以达到口语交际的畅通。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是否流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吗?教学《鲸》一文时,我启发学生用一条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外形、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建议学生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只见一条条“鲸”在栩栩如生地生活着。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又如学习《将相和》时,我虚拟这样的情境:如果当时蔺相如避闪不及与廉颇狭路相逢,廉颇一定会毫不留情地给蔺相如以难堪,造成僵局,如果你们是路过的大臣,能劝劝廉颇吗?继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升官的理由、将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颇在赵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劝慰廉颇。待学生想好要说的话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调解他人的矛盾中,孩子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大度,更锻炼了言语交际的能力。3、对立争辩。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渴望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从对立两方面去争辩。如在《钓鱼的启示》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典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我到底应不应该把鱼放回去?”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如在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后,我有意抛出“你认为巴迪在成长是母亲的爱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父亲的爱起着重要的作用呢?”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展开争辩。在争辩中,我引导学生说话的理由要充分,训练学生说话要规范、有礼貌。例如:我同意某某同学的意见,但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某某的意见,我认为……。从而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发展了合作精神和说话能力。说话训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母语的环境和条件,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以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三、让口头作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草原。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4]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如写《我真快乐》一文,在作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的细节,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于是,很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说了起来。接着,我要求在小组当中说得好的作为代表上讲台说。结果,虽然每位学生说的场面都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说每天在耳旁响起的妈妈的唠叨声让自己感到快乐;有的说生活在这么和睦的班集体中让自己感到快乐;有的说看着作业本中一行行的红字让自己感到快乐……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总之,现在语文教学推行素质教育,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完美地表达出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就得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激发兴趣,提高说话效率。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场所,时时都有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只要我们去重视,去把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能说的人。
㈥ 将相和公开课作文400字
冬日复临,迥异往昔。阴霾罩天,隐日月星辰;寒风而作,惊草木花叶。
旦起,窗雾朦胧,不知所向。常至湖畔,晴则时时大雾,素白一片,咫尺不见,漫于林中,恐怖益增,山雀惊鸣,若鬼幽泣,揪心断肠,坐立不安,悚然惧行,绝类“鬼林”。
虽然无雾,日起亦迟,阴云覆天,乾坤失色,空余死水一潭,波平无涟,荒无人迹,孤独无何。南国风光,终异北国!无冰霜之清雅,无素白之覆松。寒风起,触而似刀劈剑刺,凌利无情,见隙而入,浑然颤抖。故人行甚微,皆缩首缓行。未闻枝间雀舞莺鸣,惟天际孤鹤一痕,观之,戚然泪落矣。
至若雨作,乱珠打叶,哗然一阵,零星枝头益微,似冰雪之冻,甚凉,急行则溅泥,而无所顾,遂至具湿,则心有所失,茫然耳。
冬景甚恶!
噫!斯是无异,何谓之迥异欤?心乱耳!春风之时,风雨悦耳,雷鸣电华;失意之时,锦簇似讥,莺歌嘈哳。夫范公登岳阳楼,春和景明,则心旷神怡;阴风怒号,而忧谗畏讥。公明之,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余非范公之士,悲则恶景,宜乎常也。
身于低壑,志在凌霄。太史公辱而书史;岳鄂王贫而报国。故云:岁寒,知松柏后凋;境逆,晓寒门奋学。心志不定,风雪载途途亦倾;精神不灭,千钧压志志俱扬。冬日风光亦有妙哉。残山剩水,就绝世佳画;心境阔然,成千古文章。
㈦ 介绍一下廉颇和蔺相如的资料!(明天我们讲公开课)
廉颇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蔺相如,籍贯及生卒年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和氏壁风波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宝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赵廷入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壁,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壁,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壁,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壁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壁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壁西使秦国。
秦廷智变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壁,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壁。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壁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壁交给他,蔺相如接过壁,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壁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壁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壁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壁,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壁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壁,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壁献给大王。”秦王想到壁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壁,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壁。
完壁归赵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壁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壁,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壁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壁送给秦国。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逼秦王击缶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㈧ 特级教师张伟 《将相和》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5%B0%86%E7%9B%B8%E5%92%8C
这不知道行不行,里面有个叫课文情景朗读(五 六)《将回相和》,你试试看。答
㈨ 求视频: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的内容戏曲录像
蔺相如 (唱西皮原板)
将相不和成何样?
二虎相争必有伤。
并非是蔺相如胆小退让,
怕的是将相不和有害家邦。
廉 颇 (内叫)走!
(唱西皮快板)
廉颇做事无分寸,
羞辱相国意气生。
卸盔甲袒襟赤背将错认,
背定紫荆杖一根。
含羞带愧我把相府进。
(唱西皮摇板)
无知廉颇请罪名。
李 诚 老将军过府。
蔺相如 啊,老将军来了?
李 诚 老将军来了。
蔺相如 哎呀妙啊!现在哪里?
李 诚 他在这儿呐!
蔺相如 老将军在哪里?老将军。啊!老将军,你这算何意啊?
廉 颇 哎呀丞相啊!俺廉颇只顾意气相争,得罪相爷,身背荆杖,求相爷看在同朝的份上,你要多多的,教训呐!
(另:哎呀丞相啊!廉颇老迈昏庸,居功自傲,藐视贤才。深感丞相宽宏忍让。俺廉颇愧无面目来见丞相。望丞相,看在同朝的份上,你要多多的,教训呐!)
蔺相如 (唱二黄三眼回龙、原板)
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
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
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
我虽然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将军,
东挡西除、南征北战,
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 颇 (唱二黄原板)
我这里谢过了贤明丞相,
从今后保江山文武全堂。
蔺相如 (唱二黄原板)
走向前还大礼还恳你谅,
赵 王 (唱二黄散板)
见此情不由孤喜在心肠。
(白)幸喜将相和好,准备酒宴,众卿同饮!
众 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