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 进行教学设计注意考虑哪些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系统要素进行精心设计与组合,才有可能整体优化,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观。
一、教学设计要立足学情,找到教学的原起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找到教学的原起点。许多教师往往把自己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却恰恰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实际接受能力这两个关键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在教师事先导演下的课本活动剧,或变成教师鼠标操控下的影音观摩课。这种形式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缺乏真正的思考空间,也缺乏真正的心灵感动,他们只是被动地、被迫地在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
1、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认真分析目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思想状况,通过教学设计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把他们虽然积累不多但很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验这些处于儿童本性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发现“未知”,学会解决“未知”,能够解决“未知”。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现实生活中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探究讨论。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现象,对于选取的事件或话题,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
3、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教学设计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不要提出太多齐声回答“对不对”或“是不是”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和讨论的余地,要有一定深处和广度,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不唯一,多让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要巧妙布白,寻找知识的生成点
一幅画要留白,看上去更美,画得满满的反而失去了艺术性。一堂课也要留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否则学生的头脑就像装知识的容器,不仅没有了能动性,而且也没有了创造的乐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留白”,随时调整,随时补充。要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设“留白”。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关注预设性,而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预设的过度定量化、精确化,甚至条分缕析,精确到教师讲的每句话,反而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不仅会束缚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阔性,因此,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合作与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互相启发,实现互补。预设留白、适度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文本,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活动 “留白”。有时半节课的“静”,正酝酿着教学高潮的“动”,教师要让所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能保证时间和空间,活动易简勿繁,易精勿多。活动时既要使学生静:活动前的想象、猜测、思考,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活动后的反思概括;又要让学生动:全身心参与,观察发言、讨论争辩。动时,体验与情感提升;静时,思维与思想发展。如果教材活动很多,设计时可以进行取舍,或通过一条主线把各个活动串联起来,这条主线是隐藏于活动之中的知识链或问题链,使学生参与这些有结构的活动后学有所思,能够推进思维的发展。
3、思维“留白”。课堂仿佛春天的花园,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没有统一的规格。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教师应留出思维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发表不同意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一旦受到激发,教师就应及时转变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各执己见,亮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上完成不了,可以转移到课后解决,决不能课上热火朝天,课后冷冷清清。
4、评价留白。这个留白不是不讲,而是不讲结论性的语言,不让学生感觉被定位的绝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是普遍运用的评价手段,这种评价固然必须,但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过程缺乏应有的关照。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延迟性评价中,教师的等待就是一种期待,在这期待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学生此时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评价,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个性和表达特色,让学生尽量淡化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注意,强化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信心。
B. 等待 吴冠中 教案 ppt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 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待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 去,等待着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在站台上,在等待着载着久别 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 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亲 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 泊异乡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 。 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 (板书“等待 吴冠中” )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1、 作者介绍 大家对吴冠中可能都很陌生,那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出生,笔名“荼”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 有: 《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 、 、 、 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2、 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 的感受) 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 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 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 情,我们读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 3、 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 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1、 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 层含义。 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积累,慢慢体会人 生的个中滋味, 许多大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解读着人生, 今天作者就从 “等 待”二字中解读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文字都好似是一种人生况味,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说说作者都诠释了哪些人生况味? 况味:情形和情味。 学生: “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 (1)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 (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 (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人生应该等待,因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了成就高 远的理想,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空
想主义者, “希冀在等待中获兔” ,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蹉跎了岁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 待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 “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 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 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 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 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 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 了理由。 (4) “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 。 过梦想,有等待才会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于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积极的等待未尝不 是一种进取。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串起了我们人生的旅程, (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 (中 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心情不同,总会看到 结果,为什么不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 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 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经历的生活。 2、 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 , 分别在课文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 “等待集合、等待排队。。 。”必须懂 得积极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 四、拓展、体悟 教师: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 道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很多等待,比如:等待上课、等待下课、等待上学、等待放 学、等待假期、等待考试、等待成绩的发表、等待长大等等。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忧 愁,五味杂陈。那么谁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 待游戏、等待。。 。 五、结束语 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
等待成长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 等待,更要争取 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 子。 等待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长 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 的路。。 。 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 度一生,我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 的去努力、去奋斗,相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 “等待”为话题些一篇短文。
C.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学《品德》课程来说,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贴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实践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这一活动时,我课前设计许多纸条,纸条上写有任务,首先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接受任务,然后告知学生怎样完成任务,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实践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了解文明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室、校园,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上课时把完成任务的经过、感想告诉大家。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种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我要讲文明、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地方课程),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街道、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旅游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三、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创设情境。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情感的冲突,情感的激荡,情感的升华。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比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先设计一些线索:杭州—台湾、杭州医院—台湾医院、小钱—台湾青年、小钱在病床上等待—台湾在地震、小钱在病床上等待—台湾青年在( )情况下捐献骨髓,然后把这些线索交给学生,学生初读课文时潜伏下海峡两岸血肉相连的情感。课后,我还送给学生一副对联: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去热爱祖国。
四、让学生参与实践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循序过程。它遇到好的环境,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甚至相反。同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接近生活,贴近社会,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当然,还需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无论是搜集材料、制作、还是考察,教师都要有布置、有展览、有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把空间留给学生,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D. 托班社会活动教案《不急等一等》
目标:
1、在需要的时候暂时不满足是能耐心等待。
2、运用观察、记忆的方法,版尝试需找权自己的饿玩具
准备:
教学大书、幼儿用书、教学CD、幼儿带来的各种玩具,用布盖好
一、猜猜,这个下面藏着什么?哇是这么多的玩具
二、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的玩具所在位置和玩具大小及玩具的颜色
三、幼儿自由认识玩具
四、玩具想和你们玩捉迷藏的 游戏它们藏在下面,你们找对了,就可以拿出来玩了。
五、引导幼儿找到自己的玩具,使每个幼儿都有玩具。
六、如果幼儿没有拿到自己的玩具,别急,等一等我们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