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价值观探索教学设计

价值观探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12 04:54:04

A. 探究型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研究探究型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问题,是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探索和解决探究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探索探究型课程有效教学的需要,是有效教学的五个环节之一,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备课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与基础型课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探究型课程中开展有效教学问题,也必须从研究教学设计做起,以下谈几个与教学设计有关的问题。 1、重视研究不同课程之间差异 探究型课程本身与基础型差异是很大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探究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把握探究型课程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不同。基础型课程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依据是教材、教参、考纲和练习册等作为参考。而探究型课程本身是校本课程,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依据是,《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和本校的《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这两个文件,根据本校的《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意图,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标,当然,具体的设计每个课题或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与本校的阶段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相吻合。如:我校是市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学校重视把生命教育熔入到探究性学习之中去,并把这方面的要求明确的写入到探究型课程之中,要求任课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关注生命教育为内容的小课题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来开发生命教育为内容的小课题,以实现本校的《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当然,教师在没有现成的备课资料做参考,依靠的是任课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及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来完成的,对于习惯了利用教材和教参备课的广大教师来说,确实困难是很大的。 ②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从探究型课程和基础型课程比较来看,探究型课程对学生显性的知识目标和学习结果要求不高,这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目标要求是有较大区别的。有时是很难做出具体的规定,应该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是有一定弹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把握,具体情况要具体的分析和对待。如:在查找资料的一类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参与对资料的查找,能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虽然资料查找的不是很多、内容也不是很深的,但在评价时也可以是优和良。探究型课程对学生隐性的学习目标要求,却是比较高的,注重学生方法的掌握、关注学习过程参与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但对其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的情感变化,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难看出来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反而要比基础型课程要求的高,应该说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是要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完成的,但由于探究型课程开发的时间比较晚,教师有关方面的经验积累的都比较少,而且本学科任课教师流动性相对又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许多任课教师来说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③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不同。探究型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是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学生学习方式与基础型课程也有很大不同,强调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些动态的和开放的教学过程都给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重要的是方法的使用要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在探索探究型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关注和研究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把握符合探究型课程特点的教学设计。 2、关注选题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探究型课程是以课题为载体来开展教学的,学生围绕着课题中的问题,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说选题是探究型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如果课题选择的不好,对教学目标也会有直接影响的。 ①选题与实现教学目标有相关性 选择什么样课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都是有直接影响的。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对于选择课题的方向及选择课题的类型,应该有所思考和准备。在一般情况下分析课题本身的含义,就能反映出来课题所探究的方向、学习内容和使用的方法。如:“光照对绿豆发芽和生长影响”的课题,所要探究的内容是光照对绿豆发芽和生长影响,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分析的过程,来了解光照对绿豆发芽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问题。再如:“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预防的探究”课题,根据课题本身的含义,所要探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是非常清楚的,这类课题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资料查找法和访谈法,通过上网和访谈收集有关资料来了解沙尘暴形成、危害及预防的措施,这类课题的方法相对是比较简单,而且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也相对比较少的,适合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来开展这类课题的探究。 ②参照学校《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进行选题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学校《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总体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思考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课题,才能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对学生在知识、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高问题。如:按照本校《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初一年级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调查法和实验法,在选题的时候,就要侧重在与调查法和实验法有关的课题范围内去进行选择。 ③在选题时重视循序渐进原则 课题本身能反映出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所以,在选题的过程中就要重视贯彻好,探究型课程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进行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和落实的一项教学策略和基本原则。 所以,通过选好课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落实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来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同时也引导学生参与和学习对课题进行论证,掌握对课题论证的原则和方法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不同年级学生目标要求有所侧重 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参照学校《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有所侧重的,也要重视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①不同年级学生的方法掌握要求应有所不同。如: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要求来看,预备年级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比较简单的资料查找法和访谈法;而初一年级学生则应该选择难度相对大一点的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初二年级可以选择综合类比较强的策划法和设计制作法。 ②多次重复使用的方法作为辅助方法来使用。如:资料查找法、访谈法和案例法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来使用,可能会贯穿在不同年级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多次重复使用的现象,这种方法是为该年级方法的掌握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方法掌握要求,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要有所侧重。 ③同一课题在不同年级使用目标要求应有所不同。如:“我校中学生近视眼情况的调查”课题,预备和初一年级都是可以开展这个课题的探究,但学习目标要求要有所不同的,使用的方法也是应该有所侧重的。分析这个课题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资料查找法和调查法,如果是在预备年级开展这个课题进行探究,方法上主要侧重在使用资料查找法上,对学生学习目标设置要求可以低一点,学生能够查到一定数量的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能围绕着所要探究的问题,交流和写出自己简单看法和学习体会等。但如果是初一学生探究本课题的话,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要相对高一些,使用的方法则应该侧重在调查法的使用上,对学生使用的查找资料类方法是要求程度,应该比预备年级要深一些,如:除了能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以外,还要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等。或者要求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加工,将资料编制成小故事、编制成小话剧等,或利用有关资料作为‘角色扮演’活动的素材,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汇报等。 所以,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及方法的使用上,应该有所侧重或不同,这一点要明确的落实在教学目标之中,这样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中就会有一个递进关系,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有利用实现探究型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有利于落实好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目标。 解剖案例的课题是《我校中学生吸烟情况的调查》,具体分析的一节课是本课题中期阶段的学习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形式是召开的一次故事会,主要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资料查找法”,能查找到一定数量的有关资料,学生会将资料转化为小故事,能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表达和交流。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是为实现课题总目标服务的。本课题总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设计出‘劝阻中学生不要吸烟的宣传方案’,学生掌握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方案设计法”,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中学生吸烟的危害和吸烟的原因,也是为设计“宣传方案”和开展宣传活动奠定出必要基础的,本节课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主要有。 ①要对学生有学习任务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任务驱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课提出的具体学习任务要求是,学生在掌握“资料查找法”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所要探究“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和危害”的问题,能查找到一定数量的有关资料,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能将资料转化为小故事,能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表达和交流。当然,对学生的任务要求也要有时间限制,任务要求要与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②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也就是教学的难点问题,指导教师应该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指导。本节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将资料转化为小故事”的过程,如何转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本节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资料转化为小故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来解决,本节课上的困难问题。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去发现对此问题处理比较好的学生或小组,可以进行时时的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教学难点问题的理解。 ③评价的指标与学习指标结合起来。探究型课程也重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一般是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学习要求,作为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指标往往是与教学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评价指标,可以确定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会将资料转化为小故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但一般评价指标不宜过多,评价注意多元性。(主体、方法和内容的多元性等)另外,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可以利用《评价表》来开展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师评,这样在评价过程中能快捷而方便。当然,在具体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表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学习评价,逐渐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④对小组的合作要有具体要求。在教学设计时要思考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真正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型课程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往往在小组学习中会出现这样或哪样的问题。如:小组分工不明确,表现在合而不分或分而不合,存在着部分人做事,其他人看的现象。所以要指导各个小组学生间有明确的分工,要求小组的成员都有事做,小组内在组长负责下学生自主的定任务、定时间,学生由于受到时间和任务的约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对小组出现的问题要适时的进行指导,要鼓励学生进行混合编组,这样让小组的组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等。 ⑤注意在教学设计时体现追求兴趣的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探究性学习是追随兴趣的活动,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课题:“我校中学生吸烟情况的调查”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学习过程中学生喜欢的各种兴趣因素,包括选择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过程的兴趣性因素等方面,因为兴趣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的,这节探究课活动的主旋律是故事会,教学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故事而展开的,从创设“吸烟危害中学生健康”的故事情境出发、到学生将资料编制的小故事、最后到讲故事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重视与专家对话尝试有效教学模式 探究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由于部分教师任课时间比较短,对具体把握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有困难的。在教学设计中表现的问题主要有,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要求不是很清楚的;对教学目标把握的不准;在教学设计时出现了前后不能有效的衔接;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等各种问题。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蓝图,由于不同课题及课题探究的不同阶段,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指标等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就更增加了教学设计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与专家对话,重视专业的引领的作用,努力做到教学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真正的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总之有效教学设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与专家对话来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尽管探究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是生成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经过许多专家和先进教师的创造性研究,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们的研究起点高一些,更好的把握教学设计,以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许多市、区教学展示课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这种模式就是“进入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实践、表达和交流、评价和反思”等。另外,也有些专家提到了有效教学模式是,学生的做-----想-----说----看-----听,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过程,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如:上面“我校中学生吸烟情况的调查”的教学设计,就有有效教学模式的影子在里面。 其实,专家探索的有效教学模式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主要还是靠我们任课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有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水平,体现出有效教学设计。

B. 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是发生主动行为的学生”,“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C.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D. 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要求有前期分析、目标编制、策略设计、评价方案4部分内容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概念:(教案)程序设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
教案:教案必须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安排,教案身体,教的感受。包括进口,每一部分的教导中介语,摘要,摘要的文字。
教学过程中由五个部分组成:教学组织形式,回顾新授,练习巩固的分配一直在使用的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模式。 。 。 。 。 。 (教学设计)是利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的战略计划,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点方案,试点评估的结果和程序的过程。
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的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用系统的方法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发展战略和试点解决方案的试验结果,评估,程序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以及如何准备一个标准的基准测试。教学设计方案是:1)预分析,背景分析,包括学习和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和学习任务; 2)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评价;)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以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的整个程序,包括顺序的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的选择,组织和设计; 5)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6)开展教学设计,以及项目评估的程序存在,完善。
理念:(教案)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给学生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念: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构造的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社区意识,潜在的和独立的个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案)由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课程大纲提供了最大的教学任务,不超纲的部分大纲教学,教师没有发挥的余地;更一般的教学目的制定,可操作性不强,老师是比较难把握,阐述了主要老师的教学目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双基”。 (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置的下限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创造回旋余地,教学目标更具体的表达的可操作性(例如:“理解”目标的行为动词分类,描述,解释,识别,选择和转换不同,它是估计,推而广之,总结,理解,说明,投机摘要重写);向学生阐述的主要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和值?(即三维目标)统一。

4个教学分析:(教案)分析的重点教材的难度,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传授知识。教师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育材料。 (教学设计)
今天的教师应首先关注的是“教”的问题,那就是明确的教学任务,然后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学习背景和学习需要的学生,学习任务分析。教学材料。

5种策略:(教案)专注于传授的战略和策略,帮助学生记忆,媒体选择传统媒体,强调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主要的研究方法,场景制作,问题导向,媒体的使用,反馈调节策略,更丰富的媒体,包括多媒体电脑,互联网,除了传统媒体,但也强调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值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讲台,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组织教学,审查新的授予,行使,以巩固分配,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
8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双中心(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
(教学设计)倡导的“交际教学过程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生活和生命之间,强调经验和共鸣,侧重于理解和共识,并了解这是一个个人的看法。在教学过程教学交流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五个统一:统一的教学和学习;教学统一的抚养和教育教学,教学是一个过程的了解和认识统一的过程中,演绎和归纳统一;直接知识统一和间接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去体验,探索,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改善和发展。

7个教学成效评估:(教案),并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程度,掌握的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的。知识
考试侧重于测量的掌握情况,强调掌握的知识体系,它是很难体现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内容
(教学设计)的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能力发展,强调元认知,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反映了评价值。

E.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写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第三个维度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语文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应该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一种具体的客观事物,可以直观感受和量化,而是属于人的心理意识方面的东西,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他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说,情感是人性的基础,态度是人性的表现,而价值观则是人性的高级状态。要培养这些东西,靠强输硬是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的,笔者尝试着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漕移默化地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为此愿就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谈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理念与策略。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最有影响的除了固有的亲情之外,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同学情、师生情了,后者尤其深远。因为这是一个群体,在教师的组织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交流,若千个家庭的亲情在这里得到溶合,若千个孩子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更多的健康的情感,小到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大到集体荣誉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这些情感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而且必须是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孕育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有效的。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炉,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观念得到进步的突出,教师就有理由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纵情的想、放开去写:俗话曰:“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其中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合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在师生间营造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情感空间。正如李镇西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从而让学生享受到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情感快乐。

F. 教学设计 创意

目前教师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现行的评价与考试体系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应试教育的压力束缚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教学与评价存在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英语老师也存在这些认识。 新课程还在实验阶段, 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要进行改革, 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新旧思想、行为的冲突。关键是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对这些冲突进行分析。英语中考、高考一直都在发生变化。总体来讲,英语高考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科学, 越来越合理。近几年来,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 中考进行了大力改革。2004 年以来, 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和指导的初中毕业英语学业考试( 即中考) 改革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 单纯考查语言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 近年的英语中考、高考有两个特点:第一, 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一个重要的证据, 就是考试主要考查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所以说, 至少从考查的内容来看, 英语中考、高考已经不再是以考查语言知识为主, 而是着重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虽然有时由于命题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和材料选择方面的问题, 还有一小部分考查知识的试题, 但它们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第二, 即使是考查知识, 也是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而不是单纯考查语言形式的掌握情况。过去很多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判断选项本身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 有时学生不需阅读题干就可以排除某些选项。这种试题就是单纯考查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现在已非常少见。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平时看到的教辅材料里的练习题和模拟题, 仍然以考查知识的试题居多。这些练习题在形式上与中考、高考题很相似, 但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今后的中考、高考还要进一步改革, 试题结构和考试形式将进一步优化。有的地区计划在将来的试卷中只设听力、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 适当的时候还要进行口语测试。这样就可以逐步过渡到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考试体系。英语新课程不主张淡化语法, 只是提出教师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 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说, 语法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果不系统学习语法, 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语言能力。其实, 没有证据表明系统的语法知识与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考试之间有必然关系。也就是说, 如果将来学生参加的考试是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话, 那么考试成绩与系统的语法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 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 英语阅读能力和听的能力都不错, 但考试成绩总是中等偏下。查阅他的试卷发现,答错的主要是语法题, 如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分词的一般式和完成式、被动语态、must+完成式、虚拟语气的过去式等问题。这说明, 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并不影响阅读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由于他的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导致了考试成绩差, 由考试成绩差就判断他学习成绩不理想, 这种推理是错误的。系统的语法知识本身和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利于培养语言运考试, 不是新课程的天敌。但是过多、过于庞杂的语法知识就不一定有实际价值。如果一个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好, 即使语法知识部分得零分也没有关系。于是又有教师说, 既然考试不考语法知识, 那平时是否就可以不教语法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考试是抽样的, 不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 所谓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就不教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考语法不等于不需要学习语法。学习语法、词汇是为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中考、高考主要考查学习的最终结果, 而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就说明他已经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因此, 考试不需要直接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个问题与关于语法的问题非常相似。不考语音不等于不需要教语音。我曾说过, 英语中考命题应避免采用辨音题( 考查学生识别和辨别语音的试题) , 一位教师就问, 难道辨音能力不重要吗? 我的回答是, 辨音能力当然重要, 但并不是重要的内容都要考试。语音知识和微观语音技能是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音对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重要。语音基础较差的学生, 听力一般比较差; 较好的听说能力的背后肯定有较好的语音知识和语音能力。如果学生在听力和口语考试中有很好的表现, 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语音知识, 具备了较好的语音能力。因此, 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终结性考试( 如中考、高考) 没有必要单独检测微观语音知识和语音能力。辨音题实际上是考查微观语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 考试取消辨音题并不等于平时的教学可以忽视语音教学。需要指出的是, 语音教学不等于音标教学; 重视语音教学也不一定非教音标不可。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在教语音时, 往往过于强调学生读音标和写音标的能力。其实, 能够写音标、识别音标不等于能够正确识别语音和正确发音。首先, 并非所有地区的英语中考、高考都不考听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地区的中考、高考都含有听力部分, 不考听力的地区( 省份) 越来越少。有些地区的中考已经包括口试, 而且其成绩计入总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 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将来的英语高考也要进行口试。其次, 即使是少数地区( 省份) 暂时不考听力, 也不等于平时教学就不需要开展听说活动和培养听说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语言需要在交际中学习。如果课堂上没有听和说,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只有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协调发展, 才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三, 课堂上开展听说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练习听说能力。听说活动是与读写活动不同的学习渠道, 是获得语言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的重要过程。正如我们平时听报告、谈话、讨论并不都是为了练习听说能力一样, 课堂上的互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一种渠道。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新课程实验地区, 仍然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课文, 特别是课文中所谓的语言点。当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 很多教师说, 如果不讲解语言点, 学生不仅读不懂课文, 而且会影响考试成绩。他们把课文看作知识点的载体。一些教师认为, 通过课文教授语法和词汇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堂活动,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用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点。为此,他们还跳过教材中的一些听说活动内容。然而, 现在新出版的初中、高中英语教材, 不像过去的教材故意“藏有”很多语言点。这给很多教师带来了困惑, 也给那些习惯于讲解语言知识点的教师带来了挑战。有的教师说, 现在新教材中的课文没什么可“讲”的了。从某种程度上说, 新教材可以迫使教师放弃过去那种错误的做法。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首先是用来阅读的;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 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因此, 英语课堂上教师没有必要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 否则, 教师就只起了一个词典的作用。有的教师担心, 如果不讲解语言点, 考试怎么办? 其实, 现在英语中考、高考有多少试题是直接考查课文中的语言点? 没有证据表明详细讲解语言点与考试成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考试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终结性外语水平考试一般不应该与任何教材内容直接挂钩。国际上著名的托福、雅思等语言水平考试从来不规定考试范围, 也不指定教材( 专门为这些考试编写的应试书籍除外) 。中考、高考命题时, 要求考试内容与教材挂钩是不合理的。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英语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明确指出, 考试内容不能直接与教材挂钩, 既不能以一套教材为蓝本, 更不能采用多种教材兼顾的做法。教育部还明确规定, 各省初中、高中教材至少得有三套。如果考试与教材内容挂钩,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生每一种教材的内容都要掌握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考试不与教材内容直接挂钩, 平时教学就没有必要不折不扣地死抠教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灵活使用教材: ( 1) 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的重点活动, 给重点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 合理安排其他活动的时间。所谓重点, 既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重点, 还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重点。确定完重点之后, 把时间充分安排给重点活动, 再根据剩下的时间合理安排其他活动。( 2) 根据可用的时间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 减少某些活动的具体步骤; 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每个活动都做得很充分, 可以减少某些活动的步骤, 其实就是把这些活动处理得简单一些。( 3) 有些活动可以由学生课后完成, 并根据情况决定课堂上是否检查。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做,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哪些是课后必须做的, 哪些是建议学生做的。还要讲清楚哪些是上课要讨论的。这样就不用在课上把所有的活动一个不漏地去落实。应该承认, 既然考试存在, 就必然有应试的需求。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应试本身没有错, 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试。需要指出的是, 应试不等于应试教育。在考试之前适当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是必要的应试措施。而完全以应试为目的实施日常的教学, 就成了应试教育。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采用题海战术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答案是否定的。种类繁杂的练习题质量没有保证。各类练习题多围绕知识点设计, 而不是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这么说, 大量地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题对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作用。有的教师问, 如果不做题, 那课上那么多时间干什么呢? 个人以为, 可以在阅读上多花一些时间。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应该尽量广泛, 能够让学生感兴趣, 而不应该局限于带选择题的阅读练习材料。目前, 大量地做模拟试题几乎成为应付中考、高考的法宝。其实, 对一个本身不完善、不稳定的系统反复进行检测, 实际上会对该系统造成损害。大量地做模拟题也有类似的害处。一位老师说得好, 他说平时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好比是磨刀与砍柴的关系。磨刀要有耐心, 不能急于求成。如果磨刀时旁边放一块木头, 磨一下, 砍一下, 恐怕刀永远也磨不好。平时学习就像是磨刀, 最后的考试就像是砍柴。刀磨好了, 砍柴就顺利。平时实施有效的教学, 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而是反复地做模拟题, 就像磨刀时磨一下砍一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调研中发现, 在一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 平时的单元检测题、模块考试题的形式、标准和高考试题别无二致, 甚至连“×月×日前绝密”的字样都要印在试卷上。教师们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从高一开始使学生尽早适应高考的要求。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高考的形式与标准只适合高考, 不适合其他评价目的。高考的目的是选拔, 这与日常的检测( 单元检测、模块考试) 是不一样的。高考必须有合理的区分度, 平时的检测没有必要像高考那样讲究区分度。高考主要考查综合语言能力, 平时的检测主要检查阶段性的学习结果或某一方面的学习结果。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 高考题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平时的检测完全没有必要采用高考的形式且受这种形式的限制。考试本身对促进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多大作用; 平时教学中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的功能, 不能把所有的评价都与升学考试联系起来。总之, 我们必须明确,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与评价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考试不是“万恶”之源, 它不应该成为教师把学生带进题海深渊的借口。

阅读全文

与价值观探索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