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学《品德》课程来说,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贴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实践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这一活动时,我课前设计许多纸条,纸条上写有任务,首先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接受任务,然后告知学生怎样完成任务,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实践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了解文明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室、校园,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上课时把完成任务的经过、感想告诉大家。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种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我要讲文明、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地方课程),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街道、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旅游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
『贰』 第八课营造美好宜人的空间--环境设计艺术教案
本课是《设计》模块中的最后一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对设计的一些知识已经有所了解,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的关键。所以我想通过更多的活动来引发学生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思考,从而达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及拓展知识的教学目的。由此我想把本框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通过鉴赏优秀作品、校园环境及居住区的室内外设计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另一部分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讨论品评身边的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简单的绘制并给同学们留一个较为长期的作业以“我们期待的环境”为题,做一个立体的环境设计模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作品我抱有肯定的态度(多元化评价方式),抽出一定的时间(或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搞一个学生作品展,学生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掌握一些设计和品评方法,在生活中逐渐完成环境知识的建构。
二、教材的性质和特点:
通观本课教学内容,可发现有如下两个特点:
1、容量大,知识结构清晰:
本节课容量较大,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构成包括了建筑外部环境景观、建筑物和建筑内部空间(即室内)三大部分。(就建筑物民居而言,不同的地域呈现多样的居住造型。)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范围、内容和特点,;二是设计方法的操作和实践,以居室空间为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空间设计的步骤和程序。脉络非常清晰。
2、本课内容在整个《设计》模块的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是对《设计》模块的一个的总结,是学生创造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中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关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的概念、主要内容和三维空间设计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环境设计的物质因素到精神需求的探究学习中,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及基本要素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能通过研究分析较好地把握环境艺术设计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心理需求。学会收集、处理资料信息,并运用一定的表现方法表达对身边环境结构的批判和对环境设计的构想。
情感目标:在实践中提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形成关注生活环境、改造现有生活环境、创造理想生活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主要特点和基本的设计手法。从感性上认识三维空间设计的特点和形式。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和掌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从平面向空间的思维转化,从而树立空间尺度关系的概念。其中“跟我做”中一点透视作图方法是理解和联系的主要难点。
难点的依据:空间的思维转化专业性较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
『叁』 求《颐和园》一课的教学设计
我收集了《颐和园》的PPT,里面有很多图片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留下邮箱,或发信息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