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班5的形成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5以内抄的序数》教学反思 这次在上《5以内的序数》时,我首先用拍手复习1—5的数字,然后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旅游,出示五个小动物的头饰排队,提问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排在第几的是哪个小动物。区别一下序数5和基数5的区别。最后把小动物送到指定的楼层。整节课运用故事和游戏贯穿始终,运用动物图片和头饰做教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连最调皮的周明浩苒小朋友也连连发言。 我首先用拍手来复习1~5的数字,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环节,因为小朋友们都没有问题。可轮到周明浩然时,他老是拍错,喜欢自顾自地多拍,本来我可以不用管他,继续我的新课,但我想应该让他明白要拍一下数一下,拍到几就停下,不能继续拍。 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小朋友起来教他拍,边拍边数,数到数字几就停下来,然后他还是没有拍对,我又让他跟着我拍了一遍,最后总算是明白了。 后来,田羽由于好久没来上课了,所以复习很简单的1——5数字的时候她也数不到,我又教了她一遍。
㈡ 小学一年数学1-5的认识比多少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㈢ 幼儿园教案数学(认识5)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班里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出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理会别人,不帮助别人的现象。
借此次活动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
2.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3.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并知道其实际意义。
难点: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自制的蘑菇100个(蘑菇上附有数字1~5)。
2.五个筐子,外面一次贴好数字1~5.
3.将70个蘑菇贴在一面墙上,做为兔子的菜园。
4.兔子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情景故事:兔姐姐生病了
让配班老师扮演兔子姐姐(带头饰),请小朋友帮助她摘蘑菇。
二、展开部分
1.带领幼儿去兔姐姐家的园子帮忙摘蘑菇,教师先示范。(将附有数字的蘑菇放进对应的数字筐子里。)
2.请个别幼儿先摘,并给与奖励。
3.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帮助兔姐姐摘完所有的蘑菇。
4.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哪个“小迷糊”放错了筐子,改正并给予奖励。
5.为了感谢小朋友,兔姐姐教大家做手指操。
6.最后告别礼物,送给小朋友每人一个数字蘑菇。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看手中的蘑菇,数字相同的为一队,站成五队,排队回家。
四、活动延伸
让小朋友将数字蘑菇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不会为别人去着想,因而和小伙伴们相处时,总是斤斤计较,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不顾一切。
也有很少的一部分小朋友,乐于主动帮助他人,懂得谦让别人,总是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喜欢喝信任,都喜欢与他一起玩。
两种孩子的反差,说明了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其实教育孩子去帮助别人,那种教育方式孩子接受不了,只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偶尔做出的一点正确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就可以巩固效果。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成人的所作所为,可以去模仿。因此,家长和老师的言行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持之以恒,就可以养成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