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20 22:11:23

A.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怎么写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B.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怎么用于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微观等级结构体系和宏观形态结构模式的构成和特征,从可回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答则和城市空间结构核心内涵(城市形态和城市结构)出发,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性的解析元素,并建构相应的解析框架.
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从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面选取相应解析元素,对1980-1990年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划目标和实际状况的评价和解析,总结出四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并对其形成原因作简单评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解析元素的规划目标总是可持续的;其实际演化状况的可持续性在都市区层面下降,在中心城区层面得到增强;同时,多数解析元素的实际演化滞后于规划目标;且多数解析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C. 简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市空间结构看应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 承重结构与非承重结构,承重结构指城市空间在一定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品量;而非承重结构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传统、厚重的文脉特征,以及文化沉淀等对城市容量所具有的非限制性。

2、 显性结构与陷性结构,显性结构指城市空间中道路网络、建筑界面、开敞空间、功能分区等一切显露于外的物理空间;隐性结构指的是各城市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如产生结构的比重,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异在需市空间结构中的地域表现,以及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要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沉淀与影响。
城市是人类生产的最大商品。如果将城市空间定位于一种商品的范畴内,那么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性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价值的大小,而如果要提升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需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着手,那么做为房地产企业是否也找到了着手点?要想做企业,首先应找准城市空间结构;其次在分析各城要素,从而具体确定地产项目。再者,做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状态,集中与分散也应是房地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集中与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集聚过程与城市空间的扩散过程同时发生。

一方面,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的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建成区B至于郊区都处于空间迅速扩展的阶段,集中程度的提高正迅速地走向它的反面,即过度集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容忍的“城市问题”,这迫使一部分条件的人必须撤离原有的住区以寻求更适宜的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到郊外寻求生活空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后,城市迅速拉松,交通工具将广大的居民在100KM甚至200KM的城市圈内来回运载,城市边缘与郊区的繁荣使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更加走向极端。分散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几乎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急剧集中的阶段,这是人力资本在空间上流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就业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适移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出于住房条件的考虑,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分配上的空间就化,从重工业到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信息业的转变,从大工厂到专门化的中小企业的转变,减少了对市中心区位的需要,也降低了规模经济及集聚经济的重要性与优势,使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自由更富有弹性,企业能够从核心到边缘甚至边边缘。

1、 从交通伸展形成的空间结构有两种典型的模式:当城市为单中心结构时,其外部结构往往由中心区向外交通伸展,形成星状化结构;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后,该结构往往向双中心结构或多中心结构演化,形成串珠放射状结构。

2、 轴线带状结构。该结构一般是沿一条主要交通线或沿海、江、河或其他自然地形发展而来,城市形态呈带状、条状演化,主城副城之间易形成串珠状关系。

3、 均匀伸展结构。该结构在单中心下是主城——卫星城体系在多中心状态下可以成网络伸展体系。

在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会发生局部甚至全部的演化,其方式有:星形演化(点式演化)、圈层演化(轴式演化)、蛙跳演化(团决式演化)。最后我会发现城市外部空间的伸展总是沿优区位,即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而轴式演化由于交通可达性的拉动作用而表现的最为生动、活跃,在昆明城我们不难看出滇池路及北京路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化。当伸展轴为全封闭的快速干道时,则空间发展以节点集聚为主要方式(各高速公路)。而伸展仅仅是一般性道路时,则马赛克式的填充为比较常见。

以上是城市外部空间演化,下面我们了解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

1、 单核演化。

在城市内部,城市核心区一般是指市中心区,它是城市各种主要活动的集聚地,在此区域内,形成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高度集中,同时他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中心性、可达性、集聚性、流通性,城市中心区的上述特征,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在城市的其他区位相继出现,出现中心移甚至中心演替的情况,即城市中心越大,城市中心已不再是某个点状或团状空间,而是转向跨街区、多轴向的片状空间或接近地理中心。城市中心的扩大(集聚),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以及更捷性与可达性的降低,造成居住功能的向外迁移,城市的空间化。城市中心的演化反映了人口集中的空间格局的重新组织,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时,空间中心也会随之移动,空间的不断演替,不断地改变着原有城市空间的结构关系,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单核结构演化的实际可能性。

2、 多核演化。当原有的单核城市不能容纳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职能时,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另处的中心或次中心,或者原有的中心功能发生分化,使一部分功能在其他区位集中,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功能也因专门化程度提高而使集中程度加强。

一般情况单核结构向多核结的演化有下列几种情形:

①、 原中心容量饱和,不能满足需要,原业等级较低但区位较好的中心有可以发展成新的中心,或并行原中心构成双核结构。

②、为抑制原中心的过度拥挤与膨胀,选择某些节点,形成新的中心,有意说培育新中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原中心过度集中的问题,或者是为了新开发区更快的发展。

③、 为了保护原中心的文化风貌,开辟新区后自然形成新的中心,一些著名的古城如罗马、佛罗伦萨、苏州等都是通过这一办法演化出多核结构。

④、 因地形地貌的限制,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天然聚落,只能以多核结构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核心 —— 边缘演化

任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都是在城市核心与城市边缘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的,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与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城市越大,这种特征越明显,城市越小,这种特征则越模糊。在核心与边缘的演化关系中“核心”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边缘的形态与大小,反过来,边缘的结构与形态也反作用于城市的核心的大小。

D. 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

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回构。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答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 城市地域结构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

E. 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解析

1、集中型形态: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2、带型形态: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3、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4、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

F. 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
第一、城市密度。城市是由分属于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诸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城市各类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表现为一定数量,形成各自的密度。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合理的城市密度,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节约使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刺激竞争,培养
城市空间结构
①城市土地利
土地利用效益
用空间结构
同心圆
离市中心的远近
一,
城市空间结构
地租支付能力
交通
①商业区
②城市功能分区
②居住区
③工业区
④文教区
⑤风景区
①城市规模(规模巨大的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有单一中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②城市职能(工业城市的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如我国鞍山。商业、金融城市的商业用地面积大,工业用地面积很小,甚至没有工业区。如香港)
③自然地理环境(如兰州、宜昌这样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狭长布局:十堰这样的山区城市则沿山谷绵延扩展;沿海城市则多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如大连;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如保定)

G.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别

城市功能分区就是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分区的组合布局情况,例如同心圆、扇形

H. 如何扩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教学

【内容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可以分为蔓延式扩展、点轴式扩展、飞地式扩展和网络式扩展,每个扩展模式中又可分别分为两个不同的亚模式。对南京自1899年正式开埠以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历程加以考察,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时期,分别以飞地式扩展、点轴式扩展、蔓延式扩展和飞地式扩展为主要扩展模式。南京应注意避免飞地的连绵和蔓延的继续,使城市空间结构向网络式模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扩展 理论与实践 模式 南京

1 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模式的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仅仅是指“外围地域扩展”(赵和生,2005)和平面的扩展,并不涉及“内部结构重组”(赵和生,2005)式扩展以及立体扩展,如地下城市、空中城市以及“精明增长”中的“垂直加厚”等。
2 近代以来中外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梳理
2.1 蔓延式扩展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推进,一圈一圈向外围扩展,侵吞外围原有的非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连片发展,没有空间的间隔和层次性。
2.1.1 同心圆状
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基本呈圆形,扩展呈现圈层状向外蔓延的态势,没有明显的优势蔓延方向,各个方位的蔓延状态基本相同。(图1)城市核心向各个方面具有等同的意义,城市核心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聚集的倾向(赵和生,2005)。

图1:同心圆式蔓延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和莱特提出的“广亩城市”思想可以看作是同心圆式蔓延。这是蔓延式中最常见也最方便的形式,也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扩展形态,以北京、成都最为典型。
北京在1949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并确定将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北京虽然一直注重发展卫星城并早在1958年就提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和“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但事实上北京旧城的中心性不断强化,各种城市功能高度强化并叠加。城市扩展基本采取由旧城中心向外蔓延扩散的方式,以旧城为中心在市区发展新建用地,这种扩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环路建设,郊区绿化隔离带不断遭到蚕食,而卫星城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参见张敬淦,2001 )
2.1.2 不规则状
由于受到河湖、山地等地形的限制,城市在蔓延进程中沿着地形最为有利、阻碍最小的方向扩展,因而城市形态不表现为近似于圆形而是不规则状。这种不规则状也可能表现为接近带状,但是它与点轴式扩展的最本质区别是,它没有明确的扩展轴线、功能片区和区隔带,而是呈现连片的蔓延态势。(图2)

图2:不规则状蔓延示意图

杭州的江北城区由于受到西湖和钱塘江的地形限制,呈现一种南北狭长且南窄北宽的不规则状蔓延,城市形态形成一种“折扇状”(姚士谋,1998;转引自冯健,2004),。1949年后济南的扩展中,黄河、北部低洼地带和南部千佛山等山地的地形限制作用明显,总体上呈现一种东西狭长的不规则状蔓延;同时经十路等东西向交通干道的不断强化,也进一步强化了东西向的扩展。此外西宁和烟台也基本呈现一种不规则蔓延的扩展态势。
2.2 点轴式扩展
城市由原有城区出发,向外形成扩展轴线,并在轴线上形成若干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形成一个功能片区,成为一个城市功能相对完整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功能特色的空间构成。城市扩展轴线可以是河道、交通干线等实轴,也可以是某种虚轴如北京旧城的中轴线(齐康)。其空间形态可能会表现出与飞地式扩展十分接近的形态,它与飞地式扩展的主要区别是轴线明显并贯串各节点、片区,好似穿糖葫芦,各节点、片区之间的间隔较小。而飞地式扩展中的“飞地”与原有城区间隔较大,若有多个飞地,则各飞地往往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沿着某一轴线或某几个轴线呈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2.2.1 单轴
城市只有单一的一条扩展轴线,表现出单一的扩展方向,因此城市形态一般呈现出狭长的带状。城市扩展如果有两条及以上的基本平行的发展轴,也被认为是单轴扩展模式。(图3)

图3:单轴示意图

在规划理论方面,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苏联的米留金提出的“连续功能分区”的方案;规划实践方面,巴黎表现的最为典型,米留金所作斯大林格勒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两座城市的规划、丹下健三工作小组所作“东京规划——1960”也比较典型。中国北魏洛阳通过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直抵南廓圜丘的办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并拉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城市大结构作为全城规划布局的基础(洪亮平,2002)。当前中国城市中兰州、青岛、深圳也基本呈现一种扩展单轴形态。
路易十四时期的巴黎,对着卢浮宫构筑起一条巨大壮观而具有强烈视线进深的轴线,而1793年巴黎规划通过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的建设以及高度规整性的住宅布局,形成穿过拥挤市区的一条宽阔轴线(张京祥,2005)。1965年保尔·德鲁弗里主持制定的“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向西延伸了巴黎的这条发展轴线,沿赛纳河两侧平行轴线发展,在巴黎近郊建设拉德芳斯等9个副中心,并在赛纳河下游形成卢昂地区等几个城市群,远期城市发展将沿巴黎伸出的快速干道选择用地,巴黎老城和新城通过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连接(赵和生,2005)。
2.2.2 多轴
城市有多条扩展轴线,表现出多个扩展方向,因此城市形态表现为指状、星状。其空间形态与网络式扩展,有相似之处,其与网络式扩展的区别是,城市形态中各轴线的连接贯通作用十分明显,每个轴线上的节点和片区通过轴线与原有城区形成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各轴线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尚未形成纵向联系而构成网络。因此如果不加以合理的疏导和建立绿化隔离带,各轴线之间的指状地带很容易形成横向填充,因为这种填充遵循的是距离轴线越近越经济的规律,从而使多轴扩展逐步向蔓延式扩展演变。(图4)

图4:多轴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16世纪后西欧的巴洛克主义、霍伊特提出的扇形模式、Team 10提出的“丛簇城市”理论比较著名;规划实践方面,朗方所作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W·鲍尔所作利物浦区域规划、伪满洲国“新京”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发展规划、科斯塔与尼迈耶所作巴西利亚规划、格里芬所作堪培拉规划都很典型。
巴西利亚的总平面模拟飞机的形象。东西主轴线即“机身”为直线,长约8公里,由火车站开始,沿林阴大道布置政府大厦和公共建筑,机头为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尾部是文化区和体育运动区,末端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印刷出版区。南北主轴线即“机翼”长约13公里呈弓形,沿着湖畔展开,布置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两条轴线呈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参见张京祥,2005)
2.3 飞地式扩展
在距离原有城区一定距离之外,产生新的城市发展区,被称为“飞地”。飞地与原有城区间隔较大,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城市功能和形态。飞地的面积较大,与原有城区之间有河道、绿化带等隔离,防止两者之间形成蔓延生长的态势,飞地与原有城区之间通过大容量快速交通相互连通。
2.3.1 单一飞地
原有城区之外只有一个飞地,该飞地往往面积较大,并承担独有的城市功能。(图5)

图5:单一飞地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梁思成、陈占祥1949至1953年间共同制定的北京总体规划“梁陈方案”最为著名。规划实践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城和广州天河新城的开发以及近代1904年济南开埠后的商埠建设等较为典型。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之间有黄浦江的天然区隔,浦东的主要功能定位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和物流等。天津主城区与滨海新城的间隔较大,通过高速公路和津滨轻轨连接,滨海新城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和海滨休闲旅游等。
1904年开埠前,济南城市空间组成包括内城和西、南、东三面的关厢地带。1904年济南借胶济铁路通车至济南之机自开商埠。商埠区位于胶济铁路济南站以南,最初的地域范围为东起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至长清大路,北以铁路为界,东西不足5里,南北约2里,面积约4000余亩。商埠区与济南旧城并不直接相连,而是有约1里的间隔,两者通过馆驿街、普利街等道路相连。商埠区为典型的飞地,最主要的功能定位是近代工商业,并兼有高级住宅和近代市政办公机构,而旧城则保持了官僚衙门和教育等职能。至1933年商埠区的户、口数就超过了旧城内(杨天宏,2002)。
2.3.2 多个飞地
原有城区之外出现多个飞地,各飞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各自承担不同的特有城市功能。各飞地与原有城区有较多联系,但是各飞地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图6)

图6:多个飞地示意图

苏州保护古城、发展新加坡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的实践最为著名。近代沈阳旧城外铁西区等工业区建设,近代南通唐闸、天生港、桃花坞等新区建设,东京的多摩、新宿、临海等多中心发展模式比较典型。
1992年,苏州市政府作出“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决策,1994年新加坡与中国政府决定在苏州合作建设工业园区。苏州实现了自身扩容增量的蜕变,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城市格局(中国城市化,P152)。苏州旧城居中,新加坡工业园区居东,苏州新区居西,旧城南还有吴县市区,旧城西北远郊还有浒墅关,均为典型的飞地,围绕旧城呈众星拱月之势。苏州保护旧城,在旧城之外发展飞地式新区的做法以及成为中国城市旧城保护和新区开发的著名成功案例。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中进一步确定了多个飞地、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
2.4 网络式扩展
城市中心城区之外形成数量众多的新城区或新城镇,成为城市主要的生长点。各个新城区或城镇之间的联系与它们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同样密切,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网络式的城市空间体系,中心城区的“中心性”下降。中心城区与各个新城区或新城镇之间通过绿化带等方式进行间隔,并且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发展而不是蔓延式发展,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方式的快速交通相互联系,包括地铁、轻轨城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
2.4.1 片区网络
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形成若干个功能片区,各片区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城市功能而不依赖城市中心区,各功能片区之间通过绿化带、快速路等方式进行间隔。间隔的距离较小,各片区之间及各片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存在较高的通勤水平。(图7)
笔者认为这种片区网络式扩展最适合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大城市,既达到了较高的土地使用效率以适应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面积快速扩大的现状,同时又避免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严重的交通、环境、地价、市中心人口密度等多方面的恶果。

图7:片区网络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规划实践方面,1971年莫斯科总图最为著名,沙里宁所作大赫尔辛基规划也比较典型。
1971年莫斯科总图选择了多中心组合的规划结构,采用“多中心八大片”的规划结构,每一个片区的社会结构协调,城市功能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有市级中心和大片绿地,保持各自的特色。周围7个片区围绕核心片区呈“星光放射”状多中心体系,每个片区内部又分成若干个规划区并再分成若干个居住区,以其规模配置公共设施,组织生活。总图还将主要放射干道和环路改建为连续交通干道,并以此连接各片区;新建2条环路分别连接莫斯科的各火车站和各片区中心;各片区中心还以地铁环线连接。在原有环形放射道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井字型高速道路系统,从核心片区的边缘通过。(参见赵和生,2005)
2.4.2 卫星城网络
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建设若干(有可能数量众多)的卫星城,作为功能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小城镇,形成“反磁力中心”,以疏散市中心的人口和商业、就业等,使之向外围的卫星城扩展。各卫星城之间以及卫星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间隔较大,结构较为松散,联系强度不如片区网络。(图8)

图8:卫星城网络示意图

在规划理论方面,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联盟城市理论比较典型;规划实践方面,阿伯克隆比主持的大伦敦规划最为著名,英国新城运动也比较典型,洛杉矶总体城市结构也可归为卫星城网络。此外还有近年来出现的“边缘城市(edge cities)”、“郊区磁力中心(magnet areas)”和“郊区次级就业中心(suburban subcenters of employment)”(冯健,2004)。
大伦敦规划体现了《巴罗报告》中提出的分散工业与人口的中心思想,在距离伦敦中心城区48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划分4个圈层并配合放射状道路系统,对每个圈层实行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降低中心圈层的密度,通过绿地圈强制隔离以阻止建成区连片蔓延(张京祥,2005)。该规划建立了“控制中心区,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的规划模式;在大伦敦的外圈规划设置8个卫星城,并扩建原有的20多个城镇,以疏散伦敦的工业企业和过剩人口(赵和生,2005)。
3 对1899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模式的简要分析
3.1 1899年至1927年:下关、浦口的飞地式扩展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南京成为向帝国主义开放的口岸城市,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直至1899年南京才真正成为通商口岸城市,商埠建设主要位于坐拥长江航运之便的下关。下关作为造船基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明代更是达到极度兴旺,为郑和船队造船的“龙江船厂”是明代最大的官营专业造船厂,清代则有“黄鹄号”的诞生(赵军,2005;蒂娜,2005)。下关惠民河以西、沿长江5华里地域为商埠,下关沿江成为中外商轮集中靠泊的港区,外国轮船公司开始在下关沿江建设码头(蒂娜,2005)。南京最早的铁路运输也始于下关,1908年沪宁铁路竣工通车,南京车站(今南京西站)即位于下关,从而使下关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强化。下关地处南京城墙外,远离当时南京的城市中心夫子庙一带,为较为典型的“飞地”,主要城市功能定位是交通、商业、工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政府主动开放了清末即准许开放为通商口岸但因故延迟的浦口(杨天宏,2002)。浦口位于津浦铁路的末端并紧邻长江,依托交通优势成为一处交通、商业功能明显的“飞地”。
3.2 1927年至1949年:中山大道的点轴扩展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规划”虽然没有完全实施,但也使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尤以交通建设突出。中山大道西起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至中山门,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发展轴线。该轴线串连的城市节点,除了原有的下关外,还有新建的颐和路官僚高级住宅区,傅厚岗市级行政区,新街口商业区等。中山北路沿线较集中的建设了国民政府各部委的办公建筑,如海军部、行政院、外交部等;中山东路沿线建设了财政部、国民党党史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等。由下关车站至建康路的京市铁路(市内窄轨铁路)北段与中山大道基本平行,强化了中山大道这一发展轴线(庄林德、张京祥,2002)。
南京此前的传统城市中心位于夫子庙一带,中山大道的建成和国民政府行政、居住用地的建设,使南京的城市重心逐渐北移,特别是新街口取代夫子庙成为南京最主要的商业中心。鼓楼以北地区原来人口稀少,中山大道建成后,城市空间结构以中山大道为轴线向北和向东扩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3.3 1949至1992年:蔓延式加少量不成型的飞地
此间整体规划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不多,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最主要的是在主城区内部的蔓延式发展,特别表现为各轴线之间的指状空隙的填充。南京城墙内原有的发展空地,如城北中山北路与中央路之间的指状空隙,基本都填充完毕。城墙外较为成型的发展区,只有下关区。城南地区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城北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人口向北迁移加快,人口密度也随之上升,经济重心向鼓励和玄武两区转移(朱喜钢,2002)。
1950和1960年代,由于工业分散布点的作用,在城市外围形成一批以工厂为中心的火星飞溅式的飞地,例如江北的重化工业、栖霞的化学建材工业和板桥的钢铁等(朱喜钢,2002)。但这些飞地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完备,且距离主城区过远(一般距离为10至20公里),人口少,因而发展十分有限。
3.4 1992年至2000年:蔓延式扩展的继续和飞地式扩展的初现端倪
城市蔓延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并且逐渐溢出了南京城墙的范围。由于江苏省机关家属区建设的带动作用,鼓楼区秦淮河以西的龙江、中保地区发展较快,此外在南湖地区形成了一片比较集中的居住区。但这种扩展仍然是跨越秦淮河的简单蔓延,并没有对扩展地区提前进行全面的规划,城市功能缺乏相对独立性。此外在下关区建宁路沿线、玄武区新庄地区等处也出现了一定的蔓延现象。
1992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位于新生圩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该年开始建设,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大为伸展,呈现出一种“飞地式”的色彩。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用地不够,无法聚集足够的人口居住,这种城市功能的缺失,导致其尚未成为成熟的飞地。只有江宁较好的实现了居住、科研及商务等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率先向城市新区的方向发展。
3.5 2000年至今:蔓延式扩展的有限度的继续和飞地式扩展的异军突起
城市蔓延的现象并没有停止,但是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开,蔓延已经不是占绝对主导的扩展模式。蔓延式扩展主要出现在新庄、中山门外和武定门外等处。
飞地式扩展得到政府相当的认可,几个面积较大,功能特色较为明显的飞地得到整体的规划和实施。江北的浦口区继续发展。江宁的发展尤为成功,2000年撤县设区后成为南京市的一部分,其内部有东山镇和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加之禄口机场建设的带动,聚集功能较强。2001年南京正式确立了“一城三区”(“一城”指河西新城,“三区”指仙林、江宁和江北)的城市发展规划。河西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为高级商务办公、体育和文化和高档居住区,仙林新市区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
南京今后需要努力的是,避免飞地与主城的连绵式发展(特别是河西新城区)以及各飞地之间的相互连绵,保护好相互之间的隔离带;加强各飞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并做好生活、居住、服务、就业的综合配套,使之不对中心城区产生过多的功能依赖,从而使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向片区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

阅读全文

与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