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对策一: 遵循辅助性原则,正确定位多媒体的角色。
要走出以上种种误区,合理地将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确定位多媒体的角色,在主观上确立多媒体在教学中处于辅助性地位这一基本认识。
我个人认为,辅助性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工具性。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北师大师书恩教授曾说过:“整合型学习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知识、分析整合信息,并能精彩的呈现他们的学习结果时,就达到了有效地技术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应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学习的课堂工具。但在目前,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角色错位,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到底谁主谁次。
2、中介性。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多媒体教学中,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教学过程中,媒体与其他几个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或简单机械
的组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辅助性原则与下列的其它原则不同;对策二:遵循针对性原则,把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多多媒体应该合理安排,适时运用;多媒体的使用应具体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哪些问题呢?我;第一,应针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第二,应针对学生感情的调动;第三,应针对学习兴趣的激
的组合在一起的 ,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媒体的作用很特殊,它起到了一个中介和桥梁作用,成为其它教学要素之间联系的纽带。它的作用是不断为其它各个要素提供服务和支持,任何将多媒体凌驾于其它教学要素之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辅助性原则与下列的其它原则不同,它是一条指导性原则,是针对教师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这个层面提出来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尺度和标准,用于衡量具体环境中多媒体使用是否合理。在教学中,应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
对策二:遵循针对性原则,把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多多媒体应该合理安排,适时运用。教师应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将总的教学目标层层分解,进而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设计多媒体运用的方式。在设计使用的时候,应把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找准最佳切入点,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以及情感的模糊处。要能帮助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解决这些局限,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多媒体的使用应具体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针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求对课文的重难点起到启发、诱导、点拨的作用,追求点石成金的效果。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
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用于小学生经验阅历有限,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对课文某些重点内容还需借助直观的形象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在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例如,在讲《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时,应在“敌我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展示“强渡汝河”图片或视频片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真正含义,学生把这个主要的关节打通了,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旨。
第二,应针对学生感情的调动。有一位老师在上, 《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时侯,在课堂上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并配以黄河波涛滚滚、浊浪排空的视频画面。歌中的旁白叙述以及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就得到了调动,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事实也证明,学生在观看后,有了切身体会,回答问题时用的词语很到位,朗读也十分出色,这都是由于视觉上受到感染的缘故。与此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黄河艄公的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一切,光靠老师语言的描述是难以达到的。在这个时候,多媒体就扮演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胜任的角色,将自身的优势完全地发挥出来了。
第三,应针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的去探究。而在激发兴趣方面,多媒体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中,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有一位老师在上《三袋麦子》的时候,在课件中插入了一段课文故事的动画,由于学习这篇课文的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画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注意
力立刻高度集中,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看动画的同时,学生也在积极思考,对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对它们作出不同的评价。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够将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小动物神态的词语与动画中的具体形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上,多媒体也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具备的优势。
对策三:遵循交互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简简单单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产生的,它是个体依据自己兴趣、爱好、态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主动地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强调的是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和发挥,学习应该是在外界刺激和个体的心理结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体行为。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者还必须从事自我控制,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臵的目标。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加强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性将多媒体特有的交互性优势发挥出来。
我个人认为,交互性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与媒体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媒体之间良好的交互性事一则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前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上,应摆脱传统的“一键到底“的线型流程模式,要做到一学生为中心,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实现对媒体形式的自由选择与切换,自由控制播放的速度与进度,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使多媒体不再是机械演示的工具。
第二,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交互。这两者之间的交互更加侧重个别化辅导与学生的因材施教。其重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学生评价体系,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利用多媒体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帮助信息,暗示思考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调整思考的方法与策略,转换思考的角度,最终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换构建一个坚实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和中心地位。
对策四:遵循简约性原则,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 在多媒体的使用上,简约性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精简多媒体材料可以使教学内容单纯集中,避免学生注意力过度分散,让学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悟上,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使用眼花缭乱的背景图片和装饰图片,添加许多零碎的音效,或者在某个次要环节上展示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料,这样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偏离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与运用多媒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遵循简约性原则,我个人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认真选择适合多媒体展示的重点教学环节。这就需要首先把握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清教学主要环节和次要环节,认真斟酌具体每个教学环节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用了多媒体后是否就一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据此从各个教学环节中精选出一两个对课文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来重点展示,而对某些次要的教学环节则尽量不要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使课件内容精简而又重点突出,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第二,在多媒体素材的选择上,应该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与课
文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网上可以找的很多,对这些资料应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从中筛选出最能表现课文情感的材料,在课堂展示出来。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课文第三自然段以大量的篇幅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终获成功得例子。在教学中,有必要找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网上这类资源很多,我们不能“照单全收”,而应从中筛选出于课文“滴水穿石”这个主题联系最紧密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如关于李时珍,经过斟酌,我选择了一幅李时珍在崇山峻岭中艰难攀登的图片,效果良好,极有感染力。另外还需注意的是,教科书上也有很多图片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原有的作用。
第三,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组织上,应使整体风格趋于简洁明快。具体表现在课件背景图片和修饰图案的选择,字体和颜色的搭配等各个方面,应尽可能地简单素朴,杜绝一些不必要的动画和音效。要做到既能烘托气氛和表现主题,又使风格统一,重点突出,无纷繁凌乱之感。我曾经看过一则《月光启蒙》的课件,这个课件的背景颜色自始至终用的是夜空的深蓝色,在右上角有一弯残月,所有的材料都在这个背景上展示,文字的颜色自始至终用的都是银白色。这样,既创设情景,渲染了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课文所表达的伟大而深沉的母爱这一主题,同时又使整个课件的风格简洁统一,重点得到了突出,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从而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❷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她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千万不要小瞧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盆花卉、一件头饰……的作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比教师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三袋麦子》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课前发给学生。那一堂课,学生带着头饰上课,读书、讨论、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课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 二、设疑激趣,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的读书、讨论、回答。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生出疑问,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哪吒闹海》这篇神话故事。揭示课题之后,我这样问道:“同学们,看了课文题目《哪吒闹海》,你心中在想什么?有问题要问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有问“哪吒为什么闹海?”有问“哪吒怎样闹海?”有问“哪吒闹海的结局怎样?”……“学始于疑”,我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扳书,梳理出要点,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得出让大家满意的答案。那一堂课,学生读书格外认真,讨论也非常积极。 三、读悟结合,领学生解开心中疑团。 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我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四、迁移训练,促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叶老先生告诫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指导读懂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投身到广阔的阅读空间,使知识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
❸ 小学语文咋复习才-算好呢
您是老师吧!我从不骗老师,给您个网站,没毒,是小学语文教材网!http://xiaoxue.ruiwen.com/ 先给点!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3、讨论主要内容。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课堂练习1、写字练习。2、用钢笔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3、指导编排课本剧。三、第一场的编排。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四、布置准备工作。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2、默写词语。第三课时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交流体会。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3、其它角色怎么演?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5、齐读第三段课文。二、第三场戏的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交流体会。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6、教师小结。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低年级古诗教学怎样才算有效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该如何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如教《画鸡》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大公鸡》这首歌,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在学习《夜宿山寺》一诗时,课中当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该如何动作配诗,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又如《梅花》一诗的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便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二、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识写结合,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语文课标指出:认识生字和指导生字的环节,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对诗中带有新笔画或新偏旁的字重点指导,教给学生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如学习《画》一诗中,可在学生对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带有“春字头”的生字---“春”,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还可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辩认,记忆记形,如“人”这个象形字让学生与现实中人双脚分开站立的形象相联系,让他们自已发现字形书写方法。而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每个学生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和运笔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写上2-5个。每次书写前教师应强调坐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学生从中悟出写字的一些基本规律,有质量地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脑力劳动得到调节,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总之,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每位教语文的同仁,莫不感到咱们学生的作文,要么\"假.大.空\",要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是孩子们智商不高,而是我们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张扬.那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我认为应利用孩子们的\"玩心\",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他们在玩中去学.下面我就个人教作文的点滴体会谈一谈.一.玩出写作素材学生不乐意写作文,是不知道\"写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生活入手.因此,我常常利用教材内容设计游戏或活动,帮助.引导学生积累写作内容.如:写作内容:\"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有会使你有所发现,你在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一次尝试写一写.课前准备:(我地少儿频道中看到孩子们制作指偶,真好玩!于是我想让学生试试.)材料:故事书.简笔画.剪刀.胶水.彩色水笔.白纸(或其它纯色纸)教学过程:我出示了几个自制的指偶,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用你喜欢哪个指偶为什么学生观察欣赏后我提供了几种指偶的设计制作方法及步骤,让他们从故事书中找喜欢的人物作出指偶,并演演故事.观察要求:你们设计制作了什么指偶怎么样做的你们小组制作时说了什么场面怎么样你猜其他小组制作的指偶想表演什么节目活动后我问:能不能把刚才制作过程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同学们毫无难色就动笔写作了.瞧,孩子们的情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产生表达的欲望了.这还愁找不到写作素材吗二.玩出写作知识写作教学不免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没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严肃的工作.我让孩子们参与游戏,让其更能\"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学内容:写好亲身经历的事游戏过程:每次选13名同学参加,我对第一个同学说了一段绕口令,让他(她)接耳传给第二个,第二个传给第三个......传到最后一个.我让第一个把听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一个也把听到的写在黑板上.观察要求:1.传话同学的语言.神态.动作怎样听话人的表情.动作又怎么样你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2.两个同学所听的,内容相比,你明白了什么3.同学们的反应怎么样4.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玩中学会了写人.写事.写场面等的写作知识了.三.\"玩\"出个性,\"玩\"出兴趣玩只单纯地玩,没有老师的引导.扶持.升华,也达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平时我除了积极参与学生的\"玩\"外,更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而每次习作的评价,我都是根据学生各自特性去欣赏,尽可能挖掘学生装习作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树立信心,体会写作的快乐.如有位内向的学生写了一篇较有创意的文章,我是这样评价的:\"哇,多妙的构思!你有着天才的资本,加油吧!\"而另一位优秀的学生在写例二这个游戏<>中人物描写形象极了,我是这样评价的\"看了你栩栩如生的描绘,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瞧我们的同学在你笔下可爱极了!下次游戏,非让你当解说员不可!\"......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这样\"出轨\"的评价,也像在\"玩\"一样,我觉得更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勇于写作,你说呢我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快乐教学,使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去玩去学,就一定能为孩子们铺出一条写作的绿色通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引导读说训练呢?我们百灵鸟学院的几位语文教师在院长卢老师的带领下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的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近两年的训练,我们学院的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欢庆》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亲身感受着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称赞》时,在学生理解称赞的意思后先向学生提出:是谁称赞了谁呢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刺猬对小獾进行称赞的段落和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还是以《称赞》一课为例,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2)小獾又是如何表现的?小刺猬真诚的称赞对小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❹ 如何看待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单身狗的画面
您是老师吧!我从不骗老师,给您个网站,没毒,是小学语文教材网!http://xiaoxue.ruiwen.com/ 先给点!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3、讨论主要内容。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课堂练习1、写字练习。2、用钢笔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3、指导编排课本剧。三、第一场的编排。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四、布置准备工作。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2、默写词语。第三课时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交流体会。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3、其它角色怎么演?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5、齐读第三段课文。二、第三场戏的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交流体会。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6、教师小结。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低年级古诗教学怎样才算有效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该如何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如教《画鸡》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大公鸡》这首歌,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在学习《夜宿山寺》一诗时,课中当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该如何动作配诗,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又如《梅花》一诗的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便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二、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识写结合,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语文课标指出:认识生字和指导生字的环节,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对诗中带有新笔画或新偏旁的字重点指导,教给学生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如学习《画》一诗中,可在学生对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带有“春字头”的生字---“春”,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还可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辩认,记忆记形,如“人”这个象形字让学生与现实中人双脚分开站立的形象相联系,让他们自已发现字形书写方法。而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每个学生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和运笔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写上2-5个。每次书写前教师应强调坐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学生从中悟出写字的一些基本规律,有质量地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脑力劳动得到调节,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总之,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每位教语文的同仁,莫不感到咱们学生的作文,要么\"假.大.空\",要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是孩子们智商不高,而是我们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张扬.那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我认为应利用孩子们的\"玩心\",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他们在玩中去学.下面我就个人教作文的点滴体会谈一谈.一.玩出写作素材学生不乐意写作文,是不知道\"写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生活入手.因此,我常常利用教材内容设计游戏或活动,帮助.引导学生积累写作内容.如:写作内容:\"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有会使你有所发现,你在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一次尝试写一写.课前准备:(我地少儿频道中看到孩子们制作指偶,真好玩!于是我想让学生试试.)材料:故事书.简笔画.剪刀.胶水.彩色水笔.白纸(或其它纯色纸)教学过程:我出示了几个自制的指偶,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用你喜欢哪个指偶为什么学生观察欣赏后我提供了几种指偶的设计制作方法及步骤,让他们从故事书中找喜欢的人物作出指偶,并演演故事.观察要求:你们设计制作了什么指偶怎么样做的你们小组制作时说了什么场面怎么样你猜其他小组制作的指偶想表演什么节目活动后我问:能不能把刚才制作过程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同学们毫无难色就动笔写作了.瞧,孩子们的情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产生表达的欲望了.这还愁找不到写作素材吗二.玩出写作知识写作教学不免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没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严肃的工作.我让孩子们参与游戏,让其更能\"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学内容:写好亲身经历的事游戏过程:每次选13名同学参加,我对第一个同学说了一段绕口令,让他(她)接耳传给第二个,第二个传给第三个......传到最后一个.我让第一个把听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一个也把听到的写在黑板上.观察要求:1.传话同学的语言.神态.动作怎样听话人的表情.动作又怎么样你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2.两个同学所听的,内容相比,你明白了什么3.同学们的反应怎么样4.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玩中学会了写人.写事.写场面等的写作知识了.三.\"玩\"出个性,\"玩\"出兴趣玩只单纯地玩,没有老师的引导.扶持.升华,也达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平时我除了积极参与学生的\"玩\"外,更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而每次习作的评价,我都是根据学生各自特性去欣赏,尽可能挖掘学生装习作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树立信心,体会写作的快乐.如有位内向的学生写了一篇较有创意的文章,我是这样评价的:\"哇,多妙的构思!你有着天才的资本,加油吧!\"而另一位优秀的学生在写例二这个游戏<>中人物描写形象极了,我是这样评价的\"看了你栩栩如生的描绘,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瞧我们的同学在你笔下可爱极了!下次游戏,非让你当解说员不可!\"......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这样\"出轨\"的评价,也像在\"玩\"一样,我觉得更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勇于写作,你说呢我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快乐教学,使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去玩去学,就一定能为孩子们铺出一条写作的绿色通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引导读说训练呢?我们百灵鸟学院的几位语文教师在院长卢老师的带领下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的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近两年的训练,我们学院的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欢庆》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亲身感受着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称赞》时,在学生理解称赞的意思后先向学生提出:是谁称赞了谁呢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刺猬对小獾进行称赞的段落和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还是以《称赞》一课为例,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2)小獾又是如何表现的?小刺猬真诚的称赞对小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❺ 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详细
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张珍红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江都225200) 摘要: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教 师对语文课堂教给学生什么认识不清。本文作者根据一 些课例.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应是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关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素养 随着一次又一次“教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变得愈来 愈丰富多样了。随着“人文语文”、“情智语文”、“简约语 文”等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术语的出现与推广,我们的 语文课堂真可谓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有的语文课上 成了美术课.有的语文课上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有的 语文课上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课堂上学生是“小脸 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 热闹、喧哗、激烈.可一节课下来.你没有感觉到有多少属 于“语文”的东两在课堂上生成了,而语文课堂真正应了 那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一线的教师越来越 困惑: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 质与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T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语文课堂的多功能性质。有人曾戏青:语文课堂首先 得教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其次应教给学生一颗 圣人的“脑”(即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脑);最后要给学生 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特别是民族文化:秦砖汉瓦.唐 诗宋词.一个都不能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语文 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不难发现,它 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好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 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至少应在这三个方 面有所侧蕈。 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 课堂都是教师在唱主角(独角):老师讲。学牛听。课后,学 生抄抄、写写、背背、默默。把这当作学习语文的全部法宝 当然不行。课改到今天,我们再也见不到教师在课堂上教 学抄写背诵了(尤其是高年级),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不 需要学习这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呢?当然不是。很难 想象,一个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人能学 好这门功课,甚至是有所建树。我不止一次在公开课上见 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 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 学生有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 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 情畅通交流。我们理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讨人生真 谛、聆听天籁之声的场所。 (二)在阅读教学中领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 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 迟钝”。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诱导性,容易受老师情感 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 感染、所支配。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青。直接关系着师 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充满激情的、符合文 章感情氛围的语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 识.作用于学牛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感染他们 深入文本体察感情。 (三)创设合适的情境,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虽然语文教材较其它学科要更生动形象、更具情感色 彩.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思想、情感、价值仍然不可能被 学生轻易接受和理解。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感知表象.既弥补了,学生抽象思维程度不足的局限.义使 学生的情感过程借助相应的感知和表象得以展开。同时 它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 74 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牛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 情感。特定的情境下诱发的感知.是一种浸润着情感色彩 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境得 以巩固,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四)教育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增强自己的情感 体悟能力 “文学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冈此,语文教 学中的情感教育必然要求学生在领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 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必须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投身生 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 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 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牛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有时,教师也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 富学生的情感。教师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 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 学牛的情感。要从多方面人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 丰富的情感,以促进感悟情感、表达情感的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当以感情为先,感化为上.挖掘潜能,促其 知识和情感的全面成长,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所 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无 穷乐趣。
万方数据
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精彩片 段让学生来读一读,结果学生读了错别字。这绝不是偶然 现象。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在不流行教学生字词等基 础知识,也不流行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等基本技能了,似 乎一注重“双基”就是有悖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实则不然, 我们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读 通课文乃阅读教学之底线。众所周知,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没有了“双基”。我们的语文素养之大厦岂不成了海市 蜃楼?课改不是不要落实双基,而是要求教师在落实双基 时讲究方式方法。比如,最简单的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这 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过去我们在这一 点上做得很多、很过。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否。今 天.我们依然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技能。只是,我们不 再是让学生猜谜语式地分好段,教师高屋建瓴地概括一 下段意,然后让学生抄到书上去;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 以课文为例.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诸如 此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我仃】的语文课上一定得 教给学生。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的基础。让一个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人去发展语文素 养难道不荒唐?让一个连文章中心都不会把握的人去进 行阅读欣赏岂不可笑?闪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学 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 二、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r培养语文能力的.不是以传授 知识为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 生可持续发展的莺要条件。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包罗万象 的大课堂,要学的东西太多,都去从过程与方法来加以指 导是不町能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王晓春曾坦 言: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知识,就像数学课上学习计算一 样。应该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就 是个案课堂,是教师以文本为载体,为“一”,通过教师的 指导,学生学会反“三”,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而不是 蜻蜓点水。仅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例.在课堂 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借助于特定的语境读懂 了一个词语。冈为学生此时获得的理解是模糊的,方法也 是连蒙带猜式的。换一个词语,换一个语境,学生只能是 依葫芦嘶瓢地去理解。这也是语文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教 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即如何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 的语境,获得理解的。这样.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廿J题,就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何愁不会呢?教师课堂上再找一 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借助上下文来理解的就更好 了。可是有的语文教师怕这样一做就影响‘r课堂的完美。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有所得 的平台,其次才是教师展示完美教学设计的舞台。特级教 师于永正在教学《水上色机》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牛用“究 竟”一词造句.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使学生明白了“究 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 “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 练后,于老师并没有结束,他又通过“红领巾究竟放在哪 儿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可表示疑问,用这个意 思也可进行造句。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像于老师这样把训 练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的指导、扎实的训练,学生的能力 何愁得不到发展呢?我们的课堂就该是一个不断生成的 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下,学生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离开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演示。学生就永远只能 是一头雾水。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关注学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教师存课堂 上通过对一个个文本的解读去引领学生了解、领悟文本 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过 去.我们常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位人物,根本无从关注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于是,一些教师的课堂不 再是一言堂。而变成了多言堂,甚至是随青堂,走到了另外 一个极端去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忘却了教师应是 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个重要角色,把自主变成了自流.从 而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 一片“自留地”。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一位教师在 教《三袋麦子》时,问学生最认同谁的做法时,学生纷纷畅 言.有推崇小牛节俭法的.有赞许小猴的勤劳法的,还有一 个学生说:“我最喜炊小猪的做法。你想啊,小猪拿到麦子 就尽情地吃了个痛快。虽然麦子被吃光了,可它长得那么 可爱,明年肯定还有人给它送麦子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一 种“不劳而获”思想的萌芽,教师理应点拨、引导学生。可教 师给予的评价却是:“你想得真好。”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 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吗?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空洞的说教,也 不是文学欣赏式的整体感觉,而应是学生从文本的字里 行|’日J得到暗示、引导,形成的共鸣。一位教师在教学《船 长》一课时,有位学生突然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呢?显然 这位学生没有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哈尔威船长誓 与轮船共牛死的崇高的职业操守。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讨 论,有人认为可能时间来不及了,有人说可能救生艇不够 了.有人说……这些猜测与想象完全是游离于文本之外 的瞎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只一句:“大家想得都 有道理,至于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 究的问题。”就草草收场了。难道真是如此吗?无独有偶, 《小学教学参考》上竟刊登了一篇题为《课堂无须太完美》 的文章。为此叫好,说教师无须顾忌太多,课堂也无须太 完美。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然,我们的课堂不 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可这个问题就本课而言。是不容 忽略的.也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在此.教师若能引导学 生认真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哈尔威船长“一句话也没 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随着轮船慢慢地沉入了大海”。 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去探讨哈尔威船长 为何如此.那么讨论就变得有意义了.学生也必然能豁然 开朗:原来是船长不愿离开他的“诺曼底”号,而此举更彰 显了船长一生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明白了这一点,学生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才得以形成,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牢同确立 这样的三维目标意识(当然,每节课、不同的课型会有所 侧重),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 有所得,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❻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哪些心理特征简答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虽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在实践中,为了正确处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着力抓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来启迪学生。如课文《三袋麦子》中根据小牛、小猪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选择,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出不同的判断。
2、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课文中,《五彩池》的赞美之情,《两个橘子》中兄弟俩对母亲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3、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课文《自信》中,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陶罐和铁罐》中,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瞧不起人……这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获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谈谈对网络的看法,讨论一下舟曲抗震救灾,嫦娥二号奔月,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些事,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怎样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❼ 谈谈学习教育学的认识/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
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例如,伴随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跃进、大发展”之后的“大调整、大收缩”就是因为违背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而遭致的重大失败与损失。
而1981年以后国家制定的大、中、小学工作条例,由于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如能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
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古文基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
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专业一个点上掘井。这种掘井式的知识汲取也许对学术研究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师的培养模式只能导致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首先取决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❽ 30°,45°,60°,请问哪个斜坡让球滚的远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小学语文教师要上活语文课,首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不断走向成功,让孩子们找到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并时刻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在课文中探究答案,以小组的形式,营造学生发言的氛围,让每组推荐优秀学生代表在讲台上发言。在讲台上,经过充分的准备, 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
二、巧妙设计语文活动,引入游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
如:和高年级相比较,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击鼓传花”以及运用电脑开展连词成句、词语接龙等语文游戏活动;和低年级同学相比较,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成语游戏”、“片段欣赏”等活动。比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巧用实物投影仪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让学生填空,填对一个得10分,所填的四个字就是“成、语、游、戏”。再如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群肥壮的牛、羊、马,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去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相对而言,高年级应多开展一些“社教”、“科教”、“文学”等方面的活动,低年级更适合开展“文艺”、“体卫”、“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开展小组活动,如背诵等;有些内容更适于开展班级活动,如语文游艺宫等;还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全年级、全校活动,如“利用电视台示范朗读”、“读书节”等活动。在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猜粉笔头的游戏,找四名学生,站成一排,让坐在下面的同学猜粉笔头在那位同学的手里,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掌声阵阵,喝彩不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作文效益,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三、编写课本剧,激情表演,让学生在投入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动作鲜明,很适合表演。如《狼和小羊》、《三袋麦子》、《花瓣飘香》、《小稻秧脱险记》等,组织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表演课本剧,让抽象的文字活生生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同学们被他们栩栩如生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表演之后,让场下的小观众们给予评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还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开放语文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得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使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迈进。
❾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虽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在实践中,为了正确处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着力抓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来启迪学生。如课文《三袋麦子》中根据小牛、小猪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选择,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出不同的判断。
2、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课文中,《五彩池》的赞美之情,《两个橘子》中兄弟俩对母亲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3、锻炼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课文《自信》中,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陶罐和铁罐》中,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瞧不起人……这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获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谈谈对网络的看法,讨论一下舟曲抗震救灾,嫦娥二号奔月,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些事,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怎样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❿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千万不要小瞧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盆花卉、一件头饰……的作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比教师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三袋麦子》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课前发给学生。那一堂课,学生带着头饰上课,读书、讨论、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课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 二、设疑激趣,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的读书、讨论、回答。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生出疑问,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哪吒闹海》这篇神话故事。揭示课题之后,我这样问道:“同学们,看了课文题目《哪吒闹海》,你心中在想什么?有问题要问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有问“哪吒为什么闹海?”有问“哪吒怎样闹海?”有问“哪吒闹海的结局怎样?”……“学始于疑”,我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扳书,梳理出要点,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得出让大家满意的答案。那一堂课,学生读书格外认真,讨论也非常积极。 三、读悟结合,领学生解开心中疑团。 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我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四、迁移训练,促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叶老先生告诫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指导读懂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投身到广阔的阅读空间,使知识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