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沉下去浮起来教学反思

沉下去浮起来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22 16:49:41

㈠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表面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学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很少有孩子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部分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这是本节课较遗憾的地方。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
另外一组实验的材料更加难找。我想尽办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戳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给学生们讲解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虽然不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孩子们能自己总结并补充上物体质量、物体体积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应当算是本节课的最大收获了。

㈡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钩码在水中会下沉,它受到水的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F浮=ρ水gV排,钩码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因为钩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受到水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钩码在水中会下沉。

㈢ 为什么苹果放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课程名称】三年级科学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片段】

〔谈话导入〕

师: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把固体放进水里",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猜测实验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种材料,(出示事先准备的材料),如果把它们分别放进水里,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呢?猜一猜。分组讨论后把猜想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实验探究活动〕

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下面让我们把这些材料依次放进水里做做实验,注意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实验反馈〕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何?和你们开始的猜想结果吻合吗?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老师把出现争议的材料名称板书在黑板上。鸡蛋放进水里的结果出现了争论。

〔谈话总结,引出新的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把固体放进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除了沉浮现象,固体放进水里还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同学们可以回家后自己找材料做做实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溶解的秘密。

【教学实录片段】

〔学生实验探究与反馈活动〕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固体放进水会怎样?猜一猜?
生:进行猜测活动。
师:请组长把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一)中。
师:请做好猜测记录的小组进行汇报。
生:汇报实验猜想。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师:同学们,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谁来汇报实验方法?
生:把固体轻轻地放进水里。
师:全部?一下子放完?
生:是一样一样,轻轻地放入。
生:固体放进水里后要让它停留一会儿再观察。
生:水盆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生:同时每做一个实验就做好实验记录。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法开始进行实验。
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生:将固体一样一样轻轻放入水中。
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结合你的猜想说一说。
师:根据汇报进行板书。
师:对刚才的实验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们组的苹果放进水里是沉下去的,而不是浮起来的。
生:我们组的鸡蛋放进水里是沉下去的,不是浮起来的。
师:刚才同学们注意观察,发现了问题。
师:我们再来演示一下,看看苹果放进水里,是沉?是浮?
师演示放苹果进水里。苹果浮起来了。
师:谁能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生:苹果的品种不一样。
师:有可能。
生:我们准备的水少,苹果沉了;老师准备的水多,苹果是浮起来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师:下面我们再来演示,把鸡蛋放进水里。
师:分别放第四组和第五组的鸡蛋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四小组的鸡蛋放进水里沉下去了。
生:第五小组的鸡蛋放进水里浮起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沉下去是因为它的重量轻一些。
师: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发现沉下去的那个鸡蛋个头儿还小一些。
生:我知道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师:你了解得真多。盐水增加了水的比重,鸡蛋就浮起来了。

(学生此时的看法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们做实验用的水都是清水,不存在水的比重问题。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刚才的两个鸡蛋的确像学生所说的,鸡蛋大的浮在水面,小的反而沉在水里。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是有关的。现在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会是什么原因呢?仓促间,我考虑到了鸡蛋的比重与排水量,但是不是这样还不是完全确定。)

师:让鸡蛋浮下去可能与水的比重有关,还可能与排水量有关。(接着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我的说法觉得不能理解,但考虑到时间与教学进度的问题,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做解释。自己也没有很准确的答案,就大略提到了比重和排水量的原因。很快让学生转入了下一环节的实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反思】

1、 科学探究活动是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按照的预定计划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未尽的探究--鸡蛋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浮在水面上?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现疑惑时不应由老师包办代替,简单告诉学生答案了事,应该秉持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活动找到真正的答案。

科学课上的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画满了各种杂乱无张的符号,教师的作用就是去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和修改这幅画。当然,这种修改不是硬性的,强制学生修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在不知不觉中,不露痕迹地改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她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2、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探究呢?

实验中,出现了苹果和鸡蛋在水中的两种不同现象。通过在实验中的演示和实际操作,同学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知道苹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单单与苹果的重量有关,还与取水量的多少有关。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则与水的比重和排水量有关。这些活动是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运用多种方法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学习好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服务,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其次是要明确实验的方法,最后要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应该是自然的,无痕的。

3、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课本中或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这也许就是创新的火花,这时教师决不能漠视,也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更不可因为干扰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而去制止学生的发问。而应该给予鼓励,积极耐心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他们去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他们的观点和做法是否成立。

课后,在与一位老师的交流中,她帮我解开了课堂上的未解之谜--鸡蛋在水里不沉下去是因为那是一个坏鸡蛋。她还告诉我很多老人在做腌咸蛋的时候,判断鸡蛋好坏的方法就是把鸡蛋放进水里看它是沉还是浮。这个答案是我没想到也不知道的,这是生活中蕴涵的科学知识。由此我想到今天在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去继续实验,去探究寻找答案,不是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吗?

㈣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在五(1)班上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依次出示了小石块、小泡沫塑料板、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胡萝卜、橡皮,让学生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因为学生对小石块、小泡沫塑料板、带盖的空瓶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地做出了预测,但对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橡皮四种物体,学生比较有争议,实验之前我每说一种物体的名称让学生判断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便很自觉地分为两派:“沉”、“浮” 、“沉”、“浮”之声不绝于耳,各不相让,此起彼伏,还颇有节奏,气氛非常热烈。为此,我特别规定:“最多只能说三遍阐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然后我依次将这几种物体放入水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当同学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中的回形针,期待回形针能如他们所愿“沉”或“浮”,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有多准确时,我把回形针轻轻放入水面,回形针稳稳地浮在水面上,“耶”!认为回形针能浮的同学早就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了,这回可是“眼见为实”了!关于回形针的实验,我课前做了几遍包括上节课在五(2)做的都是沉的,但是没想到这次做的竟然成了浮的!没办法,科学就要讲究实事求是嘛,我知道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缘故,想到这儿,我笑了笑,拿出回形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回形针确实浮在了水面上,现在我再做一次,同学们注意看。”这次,我没有平着放,而是稍微有点倾斜,轻轻地把回形针放入水中,回形针沉了下去。“耶”,原来就认为回形针“沉”的同学这次总算扬眉吐气了,也兴奋不已。“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现象呢?”虽然课前未预设这个环节,可是我感觉也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有同学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张钟跃同学谈到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于是我顺势补充解释:我们洗衣服有时水冲到干衣服上,但衣服并没有马上湿,也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有时杯子里的水满了,甚至呈弧形凸起于杯口,但水仍然没溢出来,都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讲解的基础上,我又请了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自己将回形针放入水中,结果都是沉的,证实了刚才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确实属于偶然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回形针在水中确实是沉的。 虽然是一个小插曲,但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再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斜着放,而不是平着放,要避免这种偶然的现象干扰影响我们的教学,尽管通过分析研究,同学们也相应地扩展了一些知识。 课后我再次进行了反思,由于学生对砖块、木块的沉浮经验十分丰富, 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 ,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虽然我给学生是这样说的,但我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后面这句话,所以才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本不应发生的现象。看来,课前的备课还是应该再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教参,充分地预设各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另外,课前我们到学校餐厅要来10个胡萝卜2个白萝卜进行了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发现只有3个胡萝卜是浮的(而且大部分浸入水中),其余7个胡萝卜和2个白萝卜在水中都是沉的,而课本上的原话是:“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找在水中能浮的萝卜作为实验材料(课上我是用那3个在水中能浮的胡萝卜做的实验)。作为激发学生认知矛盾的材料,我感觉教材中应选用学生不容易判断,但实验起来现象比较明显的,比如苹果等,否则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㈤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因此,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两幅图,分别是漂浮的木块与沉到水底的铁球,直接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原本以为这个问题会引发全班的激烈争论。但当我提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既然沉下去了就不会受到浮力,只有个别同学在底下小声嘀咕,但是立场不够坚定。为了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引起全班的讨论和反思。我强调了一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不少同学就开始发表不同意见了,并以生活中的不少现象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人在水中搬东西比在陆地上时要轻,打水时桶在水里时要比提出水面轻很多。这些生活中的感受,顿时动摇了很多同学,不少同学提出要用科学的实验来说明问题。于是,我顺势以打水的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经过这么一点拨,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就有所反应,通过比较用砝码模拟吊桶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从而验证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上述的实验方法解答了同学的疑惑,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顺势进入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实验本身不难,操作的难度也不大。可因为在实验之前没有将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表格的内容说清楚,导致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还处于朦胧状态,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这节课出现的最大错误。 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没注意到,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㈥ 幼儿园科学到底有多重教学活动反思

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 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 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5.提供记录表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并进行交流与验证。 6.在幼儿成功让一件物体变化沉浮现象后,引导幼儿挑战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个物体继续变化沉浮现象,或挑战不同的材料变化沉浮现象,比比谁的方法多,谁让更多的物体变化了沉浮现象。

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课前准备

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学生: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塑料红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带盖的透明塑料管(每组四个),四个管内分别装满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一种塑料颗粒)。 (每两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1、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同时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3、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4、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 推测、验证、比较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说铁比木块重或者铁比水重呢?

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和母料的轻重一样吗?我们探究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应该选哪种物体做一个比较的标准?

3、边演示边说:天平可以准确测量这四种物体的轻重。老师把天平调得两边刚好平衡,正中的指针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较结果:锯末比水轻,母料等于水的重量,铁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会怎样?演示后说:悬浮就是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种物质的实验交给你们来完成。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实验后汇报结果,老师随机板书。

讲解:要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重量,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当物体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物体就悬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体积的沙子和水谁重,放入水中会怎样呢?老师请学生上来验证:同体积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请一个同学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这些积累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猜测,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材料,更激起了学生揭开答案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水平的发展。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还很陌生,需要思维和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多扶少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只有让学生亲历动手的过程,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发现。这就是“淡化知识灌输、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来获得知识的收获。另外,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炼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凭借,在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科学知识,为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储备”。)

(三) 拓展应用

1、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吗?潜水艇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体怎样让这块橡皮泥浮起来?

(设计意图:在适当的时候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六 教学反思

科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而教师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我执教本节课时,在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才刚刚起步,必须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从而引出比较物体的轻、重要取“相同体积”,接着又展示一组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使“相同体积”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精当的“讲”和有效的“导”能为学生清除理解上的难点,扫除掌握中的盲点,最后创造出经典。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后,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用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在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个结论。用教材进行创造,精心准备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性的材料,使教材锦上添花,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增长了见识,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习成果扩大和升华,加深了学生对沉、浮条件的理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㈧ 幼儿园大班科学盐得来历的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盐得来历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此活动我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莴苣这些材料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很难让孩子感知,而土豆块虽实验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但由于是切开的很容易吸收盐份,浮起来的土豆块吸收盐后又会沉下去,这里面的知识很多,对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反而会让孩子混肴。最后我们选择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对幼儿更具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二、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葡萄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迁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块在同一盐水中的不同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

阅读全文

与沉下去浮起来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