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遵循了课改的新理念,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课题】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
【教学准备】树叶,毛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请同学们用一笔划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请学生汇报:你画了那些漂亮的树叶?
3、你有办法得出那片树叶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请学生单独测量或者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4、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5、定义:周长: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1、讨论:要想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几条边?为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结果.
三、每题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做出判断.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尤其是让学生描树叶的周长、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⑵ 三上数学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
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
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描树叶的外形、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描一周或摸一周;从一处开始,回到原处。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
量腰围时,我让学生解释出什么是腰围,再让同学估计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让一同学给老师量腰围,其他同学当监督员,大家总结出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后,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腰围估计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围。这样促使学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强。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毛线绕腰围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败笔之处: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
再教设想:
说周长环节可以让学生随意挑选图形来说,喜欢哪个图形就说哪个图形。还有时间上要安排的更合理一些。
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案与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张海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紧接着用“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接下来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45页树叶的轮廓和数学书的轮廓,并要求学生能像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
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⑷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内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容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⑸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 空间与图形 ” 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 ,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 —— 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 “ 量一量 ” ,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⑹ 小学数学教学《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专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属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引导启发学生采用先用绳子量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的办法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没有应该及时纠正,导致相同的方法测量结果差距较大,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⑺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来生学习了三自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张海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紧接着用“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接下来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45页树叶的轮廓和数学书的轮廓,并要求学生能像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又通过课件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⑼ 小学数学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 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 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 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 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 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 cm左右。
4.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 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 (课本45页第3题)
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
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