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因小失大教学设计

因小失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22 22:01:33

❶ 急求教案包括小中高大学语文任意阶段的一节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我最近在帮别人写教案,在网上找到的,与你分享一哈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 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命运》)同学们,请告诉老师你听到的乐曲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贝多芬)对,就是那个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却依然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他曾经说过:“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一样向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今天我们就走近作家史铁生,一起体会他用十五年时间参悟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响应号召到陕西务农。21岁时,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住进医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但他身残志不残,返回北京后潜心写作,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21岁正是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对他的打击多么深啊。世界在瞬间崩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史铁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长久地思索,他潜心读书,致力写作,终于成长为一个具有哲学家思想的作家,但这中间的过程却是多么地痛苦而又复杂。史铁生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散文均贯穿了一点,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正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
(一)析题
我与地坛,抒情散文,借地坛抒写自己的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二)提问:
1。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一)地坛 对象 (二)母亲
∣ ∣ ∣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坚忍、毫不张扬
∣ ∣ ∣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启发
四、精读分析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答: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同病相怜作者被社会遗弃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3.它们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答:引发了作者的三个思考即(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
4、针对第一个问题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答:“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所以我虽然双腿残疾,也要顺应自然 不应去死。
5、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地坛帮他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答:(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 显露出 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那么,我应该怎样活着?
6、分析六个譬如“譬如落日。。。。。。譬如雨燕。。。。。。譬如雪地脚印。。。。。。譬如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譬如秋风”以上六句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六个“譬如”,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告诉我们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就如作者虽然身体残疾,但志不能残,应该坚强地活着
五、结合事例谈谈你对生命的苦难的看法。

事例1: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洲议员失败,24岁时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的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战胜困难)
事例2;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以这种态度来走钢丝,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的钢丝上掉了下来死了,令人十分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卡尔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会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丝上。 躲避苦难
事例3:桑兰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在1998年7月21日的美国纽约第四次友好运动会的体育赛场中,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由于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桑兰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非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她从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现在她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她正站起来,新的人生画卷正在展开。 笑对苦难
事例4: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难
事例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 抗争苦难
-----《准备十八岁》袁丽娟
六、教师小结本课的思想内容:
1.关心残疾人
2.珍爱生命
3.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出现的。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板书设计: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身残志坚,坚强地活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苦”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板书】 理解儿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 担忧却不敢表现 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 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1、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2、 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3、 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4、 默读后一段,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四)扩展: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
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
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
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
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
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
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
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
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
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
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
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
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❷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

《虞美人》李煜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 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 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 侵晓窥檐语 清圆
2.翻译下列句子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主要意象构成了哪些画面?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渔郎相忆否?”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类似诗句吗?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 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 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钟)
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一)词作整体把握
(二)分组讨论探究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比喻 夸张
借代 设问 对比
(三)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
规律总结。
(四)艺术赏析
三次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六、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
七、课堂总结、教师寄语。(5分钟)
八、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1分钟)
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切入点:现代歌曲引入词作
学生活动:朗读
切入点: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朗读、点评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1---1、2
2---3、4
3---5、6
4---7、8、9
5---10、11
切入点:昔日拥有什么?
引导:改变的与失去的是否相同?
切入点:与前两道题的关系。
生活动:例举诗句。
切入点:考点?答题思路。得分点。

❸ 顾城《远与近》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
第一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常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
乍看顾城的《远和近》,有一种特“小儿科”的感觉,甚或觉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
本诗在形式上用半格律体,语言简洁朴实,但在内容上却流露出深沉的感伤情绪。
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成诵。
感知诗中“我”、“你”、“云”的形象。
明确诗词的基本特点,学会阅读分析诗词的方法,着重提高多元解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深思索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多元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爱因斯坦吗?他最著名的科学理论是什么?相对论。关于相对论他有一个很幽默、通俗的解释。
(出示幻灯片1)
如果在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觉得只坐了一分钟;相反,如果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幽默说法
可见在时间的长与短上,人的感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时间是如此,其实空间也是这样。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初中学过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你们背背。
(出示幻灯片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为什么远隔天涯却像是近邻一样呢?因为空间的距离并不能阻隔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所以即使远隔十万八千里,也觉得近在咫尺。
可是著名戏剧家曹禺(yú)先生却在他的作品《雷雨》的扉页上写了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话——“比邻若天涯”。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回忆《雷雨》。
(出示幻灯片3)
比邻若天涯——曹禺在《雷雨》扉页上写的一句话
(指着剧照)大家看,这是谁?周朴园。这个呢?鲁大海。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应该很亲近。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呢?面对面,很近。但实际上你们感觉怎样?像仇敌,关系很疏远,难道这不正是“比邻若天涯”吗?
可见不论是时间的长与短,还是空间的远与近,都因人的感受各有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进朦胧诗人顾城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探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导入通过名句、对比的方式,分别展示了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时间长短的通俗例子,表现空间距离远、心理距离近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图画,以及表现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的《雷雨》剧照,辅以情境、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互动交流。
2、朗诵背诵。
朗诵指导: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yuǎn)
你看云时很近。(jìn)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设计意图:从直感上说,这是一首表达“你”与“我”之间特殊感情的诗,两人的关系具有特定性。
首先从建行的特征看,全诗仅6行,其中“你”字单占一行,显然有突出、强调的意思。另外我们知道,在朗读(默读)诗歌时,单占一行的字会引起较长时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本身也是一种突出、强调:既突出“你”在全诗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全诗6行中,有4行是两两对应的,只在个别地方换字。这使得“你”和“我觉得”两行无形中形成呼应。这种呼应,既是由建行特征引发的读者对诗行排列的视觉感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觉(“觉得”)是以“你”为中心的。如果觉得上述解读比较勉强的话,我们试着重新排列一下诗行: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很明显,重新排列诗行后,诗的表义功能没有变化,但“表情”功能则弱化了许多。
因为:(1)取消单独占行后,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你”和“我觉得”的呼应关系都不复存在。(2)由于单独占行而在读者那里引起的对“你”,包括对“我觉得”的突出、强调作用也消失了;朗读或默读时的停顿时间自然也缩短了许多。
2、图形表达
用一个几何图形表现你、我、云三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意象几何学。探讨一个恰当的图形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语文教学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理清了诗中的人物关系,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3、帽子过渡
设计意图:插入顾城的帽子,说据说是用半截牛仔裤做的,帽子是自己的家,老呆在家里很安全,生气时可以当烟囱,有人乐意往里放钱也并不太坏——既奇妙,又有趣,自然地引出给诗文造顶帽子(题目)的环节。
4、给诗造“帽”(题目)
假如这诗是你写的,你想用什么做题目?
最后出示顾城《远与近》的题目。
设计意图:自造——合作——阐述。拟题只是一个凭借,目的在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感受诗文,多元解读诗的主旨,并通过交流分享语文学习经验。
因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教育过程》(美)布鲁纳
“诗歌阐释的丰富性,诗歌的诗意是无穷的”
5、想象填词
“我觉得你看我时( )( )很远/ 你看云时( )( )很近”中添两个词,使所表达再明晰点,把诗的空白填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这种方式推敲品析字词的微妙作用。
五、总结归纳
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是相爱者空间上的距离。虽然远在天涯海角,但却像是就在身旁一样。 “无缘对面不相逢”,这是无缘之人空间上的距离,虽在眼前,却“生生世世不相识”;你和云虽然“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却期待“天上人间会相见”。
纵然千山阻,万水隔,光阴流转千载,也消灭不了这心灵撞击的火花,心灵与心灵在生活中激起的共鸣!远之为远,近之为近,在乎一心。这心,在你,在我,也在他!
附:名句链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惊喜,/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情若是久常时,又其在朝朝暮暮?
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缘对面不相逢。
同床异梦。
众里寻她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穷遥远---泰戈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❹ 如何战胜挫折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撑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教会学生一定战胜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过程与方法: 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学生的实际,互相交流抗挫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教会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战胜挫折的方法,因为前面已讲清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的挫折,挫折具有两重性,应将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途径。 教学难点是探索创新。探索创新与挫折之间的关系在前面没有涉及,因此讲起来学生会感觉接受困难。教师要讲清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失败,需要人们正确面对,努力克服。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发明创造并非是名人、伟人才能干,任何人都能做到。教法建议:。1、运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2、学生谈自身遇到挫折后自己如何解决的?3、探索创新时可利用实物、学生体验、看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4、听歌曲《水手》并欣赏名人名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战胜挫折离不开信心、理想、勇气。教学设计实例(投影):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又看耐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才见思想红。--------陈毅(问题)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是被压倒还是象诗中的青松一样,经受挫折的考验,去战胜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呢?三、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投影):同学们看两位伟人的事迹。1、 清代作家蒲松龄落第后,并没有被落第造成的挫折击垮,下决心干一番事业,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这样写了,也这样做了。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聊斋志异》。2、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十年动乱期间被送进“专政队” ,被当作“白专典型”遭受批判,受尽谩骂、嘲讽和打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以顽强的毅力专心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终于提出了震动国内外数学界的所谓“陈氏定理”,为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学们思考两位人物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挫折?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目标,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1、培养承受挫折:(1)、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会怎样呢?就会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一遇到挫折就被压倒。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确立高尚的志趣。只要有了志趣,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古往今来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是因为兴趣、爱好,推动他们事业的成功。 这方面我们同学能举例说明吗?如爱迪生、王羲之、曹雪芹、我们著名的跳水运动员田亮。(3)、发展高尚志趣 要能承受挫折,我们还要树立开拓进取的品质。(4)、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美的是奥秘。”投影:小竞赛:请你回答,下列发明的发明者是谁:蒸汽机------瓦特 B.火车------史蒂芬逊 C.电灯------爱迪生 D.电话------贝尔 E.汽车------亨利·福特 F.雷达------R·W·瓦特 G.柴油机------迪塞尔 H.地动仪------张衡(小活动):教师用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方法,展示生活中的物品------带橡皮的铅笔、折叠伞、月票、带圆珠笔的教鞭。如有条件的学校可播放《中小学生发明大赛》(投影):“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你就拒绝了成功。”(学生活动):谈自己遇到挫折如何解决的?3、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1)、冷静对待:(2)、自我疏导:(3)、请求帮助:(4)、积累经验:(小结):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更好的掌握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把自己培养、锻炼成积极迎战挫折、战胜挫折的强者。(歌曲《水手》)、名人名言赏析(投影):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拜伦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只有痛苦会留下教训------------------富兰克林艰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拿破仑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 自我问答

❺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标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基础,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只有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率、效益和效果。那么,要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才能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也才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的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的状态的过程。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中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四、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因为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因此,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更快提高。

五、形成概括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选择的机会。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至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六、精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七、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通过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

阅读全文

与因小失大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