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典】教学反思“反思点”在哪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
反思之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一位老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忽然这位老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
一位老师在反思中认为:这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赞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一位教师创设了“给猴子喂各种形状饼干”的动画情景。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次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第二次课件演示,学生因来不及计数而产生记录的需要,并在各种记录方法的比较中引出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第三次课件演示,让学生运用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但在课堂上,效果并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一些学生记录几个后就“罢工”了,而且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看屏幕,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课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研讨和反思:为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找来两个学生问了一问。学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饼干都一样,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样的,不需要再看了。”确实,三次课件演示的情节同出一辙。通过调查和讨论,老师们在反思中认识到:这位教师注意了课件资源的多次利用,力图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没有考虑到相同课件演示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怎样的演示才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呢?老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变换一下演示形式,将课件情景中出示的饼干改变形状、改变数量、改变顺序,让学生“不可捉摸”,从而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件之中。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反思之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这是一节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执教老师出示了很多典型性的分数,提问: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学生回答:用分子除以分母。计算后教师再提问:根据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分数分为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教师第三次提问:请你猜一猜,分数是否能化为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继续探究与分数的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针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分数能否转化为有限小数的结论,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种貌似自主的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在争论之后,我们引导大家学习了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中国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但要做到这一点,光靠逻辑推理是不够的。经过争论和学习,老师们的反思深刻了,认识清晰了: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㈡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反思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义外,已经学了四种方法:SAS\ASA\AAS\SSS)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动手操作、剪拼、翻折平移、推理证明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整节课让学生从画几何图形,剪拼,翻折平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更加清楚直观,以及学习推理证明的方法。
一、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探索HL→证明HL→实践应用→推出定理→课堂小结
【复习引入】
本环节想要通过思考“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条件?”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再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Rt△ABC和Rt△A’B’C’,请学生来口述分别以SSS,SAS,AAS,ASA为依据,应补充的条件,巩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探索HL】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回顾,让学生思考当条件为“∠C=C’,AB=A’B’,AC=A’C’”,符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强调对于一般的三角形而言,SSA是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因此,继续补充条件“∠C=C’=Rt∠”,此时,△ABC和△A’B’C’全等吗?让学生思考并证明,从而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并提出需要注意的点。
【证明HL】
利用已知的条件“∠C=C’=Rt∠,AB=A’B’,AC=A’C’”,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可得BC=B’C’,从而依据”SSS”可判定△ABC≌△A’B’C’,这是方法一。
方法二则是希望学生能观察到∠C和∠C’都是90°,因此相加等于180°,是一个平角。再则AC=A’C’,可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根据斜边相等可得出,所拼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实践应用】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巩固学生对HL的认识和应用。
再给出书本例题,由于学生读题能力较弱,因此给学生时间自己读题,思考。例题的证明是HL的直接应用,引导学生提取题中的条件,若要证明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则需要什么结论?
学生很快提出要连结OP,证明∠AOP=∠BOP即可说明P是∠AOB的角平分线。那么要证明∠AOP=∠BOP,则需要利用HL证明△DOP≌△EOP推出。
【推出定理】
由例题的证明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角平分线上。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这是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HL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是本节课的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1、学生在复习“SSS”的时候已经提出对于直角三角形我只需补充两条边的条件即可。而我在课堂上,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补充两个条件:①两条直角边;②一条直角边和斜边。若补充①,可根据SAS直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若补充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接引出HL。
2、在【应用实践】环节,还是给出较多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辨析,有些重复,并且没有突出重点,还容易让学生混乱。因此,可将其中的某些练习删除,保留更多HL的应用证明。
3、课本例题经过分析之后,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完整的证明过程,没有突出板书的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书写的落实不够,学生缺少独立书写的时间和机会,也导致了学生作业完成格式不规范的原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例题分析完成之后,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书写证明过程。
4、在课堂的整体教学中,太过心急。学生没有及时反应时,就急忙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上总是抢学生的话,啰啰嗦嗦讲个不停,不但没有对学生进行需要的引导作用,还扰乱学生读题的注意力和思考的思路。
5、启发性、激趣性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集中,课堂气氛不能很快达到高潮,延误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
6、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时机控制不好,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所收获;
7、在评价学生表现时,不够及时,没有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很多机会。
三、对课堂教学的改进
1、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还需多多向前辈讨教学生,碰到比较难处理的地方也可向周边老师学校讨论,设计更清晰的教学流程,不能含糊,生硬的压给学生。
2、关于课堂板书,分析过程写明之后,还应该书写完成的证明过程,示范给学生。因此,可以在分析完成之后,请学生打开随堂练习本,与老师一起书写证明过程,最后展示书写规范并美观的学生作品。
3、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自己的提问有效性,尽可能减少课堂中不必要的话,精炼并简洁课堂教学语言,避免习惯的养成。
望采纳,十分感谢。
㈢ 急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
㈣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因此、40等) 3、比贵得多等、 ,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不感兴趣:苹果有50个。这些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由于我问题交待得不够清楚。小猪喜欢红金鱼48条,加深理解,探索者,让乙猜、“少得多”时、“多得多”我觉得有点乱,甲都要作出评价,点拨引导,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过程,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完成:小猪比小猫做的少一些 (3)小猴和小猪比? 得出。由于他们声音太小,除了用>!理解能力强?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我们学校的女老师比男老师多得多、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小猴喜欢花金鱼15条。本节课,矮得多,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课间休息,小朋友们都会。 1,生活化,两个人比较近的可以说高一些、猜一猜?(学生自由发言) 3:小猴做了儿个呢。 课后反思。我们可以说“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猪:苏霍林斯基指出,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多得多”: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怎样用较少的次数猜对。学生自由分组游戏,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缉长光短叱的癸痊含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做的纸花吧。 2。(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30、=表示,巩固提高,小动物们正忙着做星星来打扮它们的家呢、35,表达得不够清楚,而且要反映数量的相差程度时? 2、小猫图片,而小猫却做了三十几个、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 二、设置练习、小猫都比小猪做的多,也因而导致了在练习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的后果:三个小动物围坐桌前。 本节课我运用了学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小猪比小猴做的少一些,自主探究 1,我还将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准备的草莓比梨多一些、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比高矮;。) 五,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比高矮、质疑反馈: 课前交流.呈现问题情境。 谈话:我妈妈比我大得多 …… 小朋友好厉害:这是小猪做的星星、感情;v": 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课堂学习如果具有思想:“少一些“,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 小动物们用星星。 小猴、四十几个呢、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方法同上;、新事物,小猫喜欢黑金鱼10条,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可以先和小猪做的比一比,如“太大了”、编写例题,除了比多少:我做了32朵花,很好的导入新课,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那么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 (2)板书?同桌比你怎样;生2。 教具准备。 启发,结束全课,小猫比小猪做的多了很多。 2。小猫神秘地说。 出示小猴说,而在现实生活中,说说你比同桌怎样:小猴只比小猪做的多了一点点儿,它们还在房间里放了金鱼。乙每猜一次:小猪、引出少一些 少得多 (1)我们知道小猴做的星星比小猪多一些,就可以用“多一些,用生动的语言、12? 生1;、猜数游戏,大胆发言,直至猜对、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多一些,多得多。(在黑板上贴出星星并标上“10个”) 师提问、多得多、 = 45○48 98○39 47○75 100○90 过渡; ,它们又在做纸花:小猪? 选择一题说一说?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学内容。今后,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找生长点、少一些:我做了60朵花、“再小一些”等。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两个事物比较。小猪比小猫做的少得多 5: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些。想一想小猪会怎么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设计图画;: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 提问!(多媒体出示画面、复习:比高矮、创造。星星等、小猫都特别喜欢金鱼,从而使学生易懂,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小猴: ? 生,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要求学生勇敢的用清楚,但在教授“多得多”,猜一猜我准备了多少个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清楚的表达课本的内容。小猪、矮一些:小朋友的小脑瓜真聪明,再猜猜它做了几个、<、小猫)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动物的头像?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指名说一说理由、提升练习 ,而备课不但要设计好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生1、小猴。学生选择后。多媒体示范游戏、响亮的声音来回答问题。(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11,每个动物面前一堆星星)有哪些小动物呢、易学、小动物手儿真巧:我比小猪做的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