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
一课时
1.知道信息制的重要性。
2.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天都通过接受和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我们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是怎样接受和传递的?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B.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的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C. 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
D.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趣味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由学科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目标序列。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程序性原则----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程,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恰当的教学对策。学习程序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的同化或顺应,利于学习内化,而且又可供教与学的操作。
整体优化原则----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过程各个因素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诸因素加以科学的组合,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趣味性原则----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的分类
整体(宏观)
局部(微观)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
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课的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教什么,即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明确要教什么。
怎样教,即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的部分。
教学的效果怎样,即一堂课的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要弄清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是什么;教学设计具备哪些条件?
教学内容分析----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确定要教什么。
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或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行为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运用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激起学习动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组织学习内容的策略(序进原理)、安排学习方法的策略(活动原理)和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反馈原理)。
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特性加以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实施计划中的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转换为印刷或视听媒体(包括课件),并把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最优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学浅,预先设计另一种教学方法,一旦课堂上出现非常规状况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的设计。
三、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成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从课程特征角度认识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技能。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依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认知领域:了解、理解、掌握
操作领域: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
情感领域:愿意接受、感兴趣
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的设计
把握好认知水平的层次(了解、理解),在情感领域,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媒体组合教学,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过程。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小组交流,形成性练习)
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的课的设计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认知领域与操作领域两者必须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两者的主次要分清。
加强操作训练阶段性的整体规划,要认真研究上机训练内容的合理编排组合,充分发挥即时反馈、评价、调控在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格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课题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三)教学策略分析(根据对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法
2、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机器数量,是否联网,有无电子教室软件)
(五)设计思路(过程的浓缩,理念的体现)
(六)教学过程(表格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七)板书设计
E. 三年级信息技术备课什么是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课抄时
1.知道信息的重要性。
2.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天都通过接受和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我们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是怎样接受和传递的?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F.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整合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在“魅力无锡――有效获取信息”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关注家乡发展与建设的意识。
(二)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魅力无锡――有效获取信息”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通过获取无锡城市的相关信息,来制作展示无锡魅力的电子作品,让学生既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又了解了无锡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五)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六)创设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七)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八)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quest)、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