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趣味语文”是指什么
教法来历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长期探索的结果。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近二十五年,在教学中,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钻研思考,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结合学生对象的变化,结合课程改革的背景,根据我自己的个性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整个教学作归纳提炼,取其成功之处,剔除不尽如人意之处,最终提出了这个教学法。
我的教学法得已形成,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于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从教书以来坚持学习,系统读了中外有关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如《学习的革命》《教育心理学》等数十种。认真研读了大学文科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叶苍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等,追踪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著名教师成功的足迹,对他们的成长历程、教学特色作了深入的了解和思索。此外学习了沙塔罗夫的《三分是怎样消失的》,保加利亚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的《超级学习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研读了不少公开出版的教案、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杂志以及与语文课文相关的资料。
从学习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语文教学应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个性特长的教师。沙塔罗夫的《三分是怎样消失的》让我明白了对学生鼓励的重要,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应遵循“快速前进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明白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前辈教师让我明白了应如何去解读语文教材,做到教书与育人结合,魏书生先生让我明白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重义等。
其次是来源于我的不断实践与思索。对语文教学方法的钻研贯穿了我的整个语文教学历程。我对教学法的钻研有一个从“散打”到“综合”的过程。
教学目的上,我先是追求知识的落实,再是追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再后来是知识与能力并重,最终从素质教育理念中和儒家的“修身”中获得启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教学生获得有关语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态度,更应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式上,我先是追求如何唱好独角戏,我曾追求像大将军一样的八面威风,追求在课堂旁征博引到旁若无人的境界;曾钻研过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必需的而且是引人入胜的,让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这些曾给我带来过自以为是的快乐,但后来陷入困境:白天上课找不到感觉,晚上常常梦到与学生对立得上不下课。于是我转而研究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上,我先是探讨如何将课本教得精细,其次是探讨如何把课文本身的内容拓展开,再后是探讨如何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由上统编教材到上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结合。选择什么来教,本来有教材,不需我们的思考,但我认识到,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靠长期积累训练,特别是得依赖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于是就有了课外内容的拓展。
课外补充什么?最初的想法是有用处着眼,先秦的四书五经历史散文等中间有许多现在还在运用的名言警句,于是决定从源头学起,选取大最的现在还在运用的名言警句教给学生,这些名句通俗好懂,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生学了,能更好地理想现代文和日常口语中运用到的相关词语与句子,也能运用来写作与口头交流,更能指导学生的行身立事,特别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再过来是鼓励学生读大量中外名著,读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书籍,读与生活技能和适应生活相关的书籍,读与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相关的书籍。
再后来意识到对课文的理解依赖于生活阅历的丰富,依赖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又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作为了教学内容。
在成才观上,先是研究如何让考上大学,后来是研究如何让学生成才,再后来是研究如何让师生共同成才。
教学理念上,先是追求“懒”,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后来是追求“懒”与“乐”相结合,即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得快乐,学得有显著的成效。
教学个性上,注意扬长避短。自己性格内向,无法做到个性张扬,无法做到活泼,无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为人较为严谨而至于严厉,无法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亲近;而其特长是书读得较多,又勤于学习,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旁征博引来让学生佩服;思考能力强,能在社会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于是便在教学中做到尽可能有理趣,让学生享受思辩之乐;善于结合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对教材进行理解,于是便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以拉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对教材有真切的体会,学了能在生活中运用,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行身立事。
笔者又注意做到教学与众不同。
别人一般是先教后学,在我则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先学中明确哪些是自己学得懂的,哪些是自己学不懂的,在先学中提出问题,让教师之教能做到针对性强,减少不需要教的内容,减少不需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在先学中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养成自学的能力。
别人是以考促学,考重于学,我则是以学备考,学重于考。
别人追求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化、精细化,我则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推进,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写作日记、作文中自然积累语文知识、语言素材,形成语文能力。
我将这种方法命名为“淘红苕法”。此法是从农家淘红苕中获得启示。农家淘红苕,不是一个个将红苕洗净,而是先将一筐红苕放进水里浸泡,然后抖动筐子,再放进水里淘洗,然后再抖动筐子,如此多次,则红苕只有极个别未洗净,将未洗净的逐一洗净即可,这样会很省事,如果采用逐个洗净的方法,则相当费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语文素养的进步是综合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也只有让学生在整体推进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宜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支解,逐一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掌握。
别人讲究慢速度教学,在我则讲究快速推进原则,一册书一般两个月就讲完了,将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
别人是用别人编的资料复习,我则自己编资料来用,这样针对性更强。
别人对学生用同一标准要求,我则用不同的标准要求,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收获。
别人是教学生迎考,而我则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才。
别人是教学生学,在我则是教学生自学。笔者自教书以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思维品质、自学能力,主张“教师应将功夫下在课堂外,学生应将功夫下在课堂内”。
别人注重研究如何考,自己则对考试信息、如何迎考不太注意,坚信语文成绩取决于语文素质,认为语文教学应“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后提同学生的语文分数”,将重点放在研究学生怎样学,不让学生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的过程变成老师揠苗助长的过程。
很多人面对每一次教学改革,采取盲目跟进的态度,其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次都是热热闹闹开始,没有什么效果就立即转向,将脚踏实地的教学改革,几乎演变成了政治运动,留给教师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笔者则既不盲目跟风,用革命的手段将过去的一切摧毁了重建,也不认为那是研究者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花哨而不实用,完全无动于衷。而是认真研究改革产生的背景,研究在哪些方面要求变革,变革的实质是什么,然后检讨自己的教学,看哪些经验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是必须改革的,让每一次改革都成为自己教法、教学观念提升的催化剂。
教学法的总结上,笔者先是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厚积薄发,发展创新”。
所谓“厚积薄发”是指教师坚持广泛学习、研究,教学中能旁征博引、举重若轻,使学生崇拜老师;坚持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使课堂教学能做到生动、充实,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广泛搜集多种教法、进行多种教学设计,从而选择最能吸引学生和最能产生教学效果的教法。
所谓“发展”指教学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立足于教师与学生的未来发展。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的教学观念新,教法新,学生的学法创新。
教师的观念新指:将师生共同成才作为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全面育人,在教学中做到培养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教学知识并重,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健全的人格精神与为人处事并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从学法、鉴赏等方面入手,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使语文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话剧表演、语文网络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成语接龙、诗歌朗诵、即兴表演等语文活动形式,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教师的教法创新包含的内容有: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语文教学与语文活动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结合,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核心,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
学生的学法创新有:针对自己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弥补,有强烈的学习动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接着是将教学法总结为“激趣”“博学”“轻负”“自主”四个方面。
最后是在教高2009级时,将教学法进一步提炼为“趣味语文教学法”。
该届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为二代独生子女,毅力品质下降,稍遇挫折即打退堂鼓,说他不行不能起到反激的作用,反而真认为自己不行;独立学习的意识下降,对教师管理、教学的依赖性增强;更重要的有二百余万大学生未能就业,使学生中较普遍地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还有就是农村同学大量增加,不少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其口头表达、阅读能力很差。
再则就是老师与学生的阅读分离,使教与学很难产生共鸣。老师倾向于读传统名篇名著,学生则喜欢读轻松搞笑的作品,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隔:教师自以为有趣的内容,在学生那里引不起共鸣;学生十分津津乐道的内容,教师或茫然无知或觉得十分无聊。
于是教这一届学生不仅倍感吃力,更难受的教与学不能很快相互适应。教学现实激发自己将十多年积累的资料编印成《趣味语文》一书,以辅助教学,向学生推荐大量课外书,让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拉近。教师则主动去浏览学生所喜欢读的内容,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笔者进一步总结了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借《趣味语文》一书编成的触发,将教学法最终定格为“趣味语文教学法”。
其探索历程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小结:
用教师的博学征服学生,让学生因佩服老师而喜欢语文学习——用轻负解放学生和自己,让学生因负担轻效果好而喜欢语文,让教师有个人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因为是学习的主人而喜欢语文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追求语文学习的境界——归结出趣味语文教学法。
对“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界定
“趣味语文教学法”的支撑点是“趣味语文”,即语文材料有趣,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在运用中产生趣味;阅读理解有趣,能理解出作品中作者的用心之处;对语文本身感到有趣,以热爱之情学习语文。
“趣味语文”是有层次的。
从材料本身看,有三个层次:
一是阅读材料本身幽默生动,一读就能让人感到愉悦;二是阅读材料透着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读之能让我们视野开阔、引起强烈共鸣,能让我们产生会心的喜悦;三是阅读材料有激励作用和有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读之能陶冶情操,能激发我们奋斗的精神,更能培养我们的志趣。
从“小语文”的角度看有三个层次:
一、幽默生动。教学语言生动幽默,说到学生的心里去了,学习的内容本身有趣。
二、妙然心会。理解探索产生的乐趣。
三、废寝忘餐。自觉追求,在追求成功中获得乐趣。2004年4月17日上午,年逾90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浙大紫金港学生剧场为浙大作题为“外微分方程”的主题演讲。当一位学子向陈老讨教学习数学的诀窍时,陈教授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好玩!”如果我们觉得语文“好玩”,也会为之终生追求。
从“大语文”的角度看也有三个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这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宋朝柳永的《蝶恋花》),这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这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
其实也可以将之比喻为趣味语文的三个层次。
一、独立高楼,见多识广,博学之乐。
二、憔悴不悔,追求之乐。
三、蓦然回首,发现之乐。
“趣味语文”有雅俗之分,我们要立足于雅,在趣味中要体现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体现语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不能以肉麻当有趣,以媚俗当有趣,以无聊当有趣,以浅薄当有趣,更不能以“黄色”当有趣。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即:语文是鲜活灵动而有生命的,是有思想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沉淀,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习语文是可以做到轻松、愉快和高效的。我们应该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期待,让语文学习成为沟通师生的桥梁,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全方面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趣味语文教学法”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满足学生博学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对未知生活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指导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用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以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让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以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其中体会探求之乐、成功之乐,最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费力少而收效巨,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
❷ 我要讲欧阳修的蝶恋花这首诗,可以帮一下忙吗给个教案很感谢!!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审美能力。
2. 把握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的含义,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练字析文,以获得更多的体会与认识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语,利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进行
导入《蝶恋花》
二、1. 学生自读诗词,然后进行提问这首词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
以显现感受到?
2.播放《蝶恋花》的视频,体会它的感情基调。
3.齐读《蝶恋花》,从中体会意境。
三.文学常识
1.简介言情诗
2.《蝶恋花》词牌名的来历
3.作者简介和作者词风特点
四、阅读解析晏殊的《蝶恋花》
一、解析词的大意
二、质疑、讨论
1.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2.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3.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第二句描写的是: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哪些词与上阕相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5.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
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 不
解人意。
6.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7.“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
“凋”字如何理解?“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8.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拓展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
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
的《凤栖梧》,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
二、诗歌赏析要点:
(1).紧扣意象;
(2).体味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
(3).揣摩手法;
(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
(4).深临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练习,下节课进行讨论。
(3).找一下晏殊其他的诗词进行比较
七、教后笔记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教学目标:
1.体会全词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的风格。
2.学习本词欲扬先抑的写景手法。
3.鉴赏本词工笔描摹式的抒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词欲扬先抑的写景手法。
2.鉴赏本词工笔描摹式的抒情。
教学难点:
1.体会全词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散文大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领略一下他的词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三、鉴赏诗歌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1、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2、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明确: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3、“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明确:“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4、“春”字如何理解?
明确:“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5、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明确: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6、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明确: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7、小结:就时代论文
明确: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四、表现手法总结: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悬念,造成观众的心理落差。
五、课堂训练
1、欧阳修,字 ,号 ,晚年号
北宋著名 家、 家。北宋 倡导者,著有 。其作品风格特点 。
2、拓展阅读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1分)
(2)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请分析“逐”、“拍”的艺术效果。(3)
答:“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拍”刻画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
(3)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3分)
答:词的下片虽有及时行了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时之意,实在是借酒浇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闷,而获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六、小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