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100字
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青草,
满头白发的老公公老婆婆,
用吴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
大儿子在河的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的顽皮淘气的小儿,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思想感情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
周六上午我有幸听了水城名师王梅老师的一堂课《清平月·村居》。课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王老师亲切的话语依然在萦绕在耳旁,我们一边听着一边和辛弃疾一起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间,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安逸生活。
《清平乐?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课堂上王老师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王老师把歌曲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听、唱、说,形式活泼多样,以下几点我感受最深:
乐:课伊始,优美的歌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使学生初感全词。优美的歌曲再次响起,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说: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推敲“最”字,感受到作者、翁媪对大儿、中儿勤劳的赞扬;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醉里吴音相媚好”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说一说。王老师根据学生想象的过程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形象直观观察让学生理解。
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跟着课件学唱歌曲,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把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清平乐村居》课堂中,王老师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寒假里,无意之中在网上观看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老师窦桂梅指教的《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当时真是“心头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她的整个课程让人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真实、清新,毫无雕琢的痕迹。老师的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性的诗彩,让人如闻动听的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陶醉了,陶醉在她引领的“醉”“媚”“卧”的品析中,陶醉在师生们的击掌踏歌中,陶醉在她的“安居乐业——居危思安”的主题教学设计中。这是多么朴素,多么真实,多么动人的语文课啊!她为什么能上出这么好的课呢?我情不自禁地反复观看几遍,希望能从中获取营养。几经琢磨,觉得以下几方面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写下与同事们分享,以求抛砖引玉,望不吝赐教。
一、不老的激情
这堂语文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的“激情四射”。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用转瞬即逝的课前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课堂上,窦老师始终面带盈盈微笑,随着课堂的节奏,她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举手投足间无不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她就像一本鲜活的语文书,她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点燃了课堂,点燃了我。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激情不老”一样,她就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人。这种激情不是矫柔造作装出来的,它来源于窦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这种激情是窦老师课堂艺术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活力的源泉。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效果为什么与她相距甚远呢?是因为我们欠缺这种“不老的激情”呀!
二、巧妙的引入
窦老师巧妙利用词与乐的关系,借助对比强烈的旋律表现不同词牌的意境。她首先播放激昂雄壮的音乐,乐声铿锵激越,让人恍若身处古战场,让学生读词牌“破阵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豪迈雄壮、金戈铁马……再让学生凝神谛听乐曲《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感觉优美和缓,有的感觉温婉抒情,有的甚至说出了词牌《水调歌头》……窦老师适时点拨:“还有哪些词牌?”,学生此时说出词牌“清平乐”,脑海里自然想象出小桥流水人家等田园风光,内心产生了美好的情感,对本课的教学大有裨益。由此可见,窦老师在引入课题时是匠心独运的,于“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了不同的词牌对应不同的旋律和意境这个深奥的问题。
三、有趣的朗读
窦老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朗诵,甚至还找出一些读得特别“怪”的同学来做示范,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怪”,一起手舞足蹈,一起击节而歌,让个性化读书与独特感受交汇碰撞,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在场的人为之心动。她就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一样带领孩子们把整首词演绎成了一首最动听的交响乐。看孩子们手舞足蹈,那个喜呀,那个乐呀,那个敲呀,那个打呀,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她们都情不自禁地展示了她们前所未有的潜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精心的设计
窦老师在这节课中非常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在学生通过诵读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进入情境后,她针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话设计了想象对话练习: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婆,你……”。然后反过来,我仿佛听到媪听到翁说:“老公,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翁媪对白。仿佛他们就是那词中的老夫妇了,翁媪相亲相爱之情溢于言表,把自己融进了诗,成了画,成了景,实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交融,真正体会到了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村居”——“安居乐业”。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和睦、安详、勤俭的“居然之家”。一个贫而不苦、勤而不累、热爱生活的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窦老师还适时用如诗的语言“温暖的阳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透明的溪水在草地的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我想在这么个地方居住……”引学生感受词义,启发学生由安“居”的小家,想到国家。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虽与“翁媪”身份不同,处境不同,但对“安居乐业”的追求却是相同的,自然联想到当年身处战争中的辛弃疾憧憬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是“战争平息”“国泰民安”。这时,相信学生和我对辛弃疾的高尚人格有了更深的认识。窦老师最后还归纳出“居危思安”,从而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把课堂引向又一个高潮。
五、魅力的语言
窦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清新、醉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她不但是一个和蔼,活跃,平易近人的老师,更是自己的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窦老师仅以只言片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问,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却能让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灵之歌。窦老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语言激情澎湃。有时如长辈般循循善导,有时又犹如顽童般手舞足蹈。每一个过渡语都显得那么自然、精彩如诗歌般的醉人,把学生和我都带进了一种古典艺术的享受当中,让人在这艺术的殿堂中久久徜徉,流连忘返。
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专业的精通使她能在课堂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她的课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听了她的课,我就像遨游于一座精神的乐园。而她就是那个领路人。她让我在漆黑的茫茫大海中突然见到了灯塔。我对窦老师的仰慕至深,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应立刻行动起来:我必须要多读书,多向名师学习,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毕竟自己有多深,才能引领学生走多远呀!我必须要做一个像窦老师那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一个孜孜不倦、不断超越的人;一个有活力、有激情的人……
虽然我成不了名师,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向她们迈进。虽然我现在与她们相距甚远,但距离会慢慢地缩短。最后,我将以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勉。总有一天自己的课堂也是清新、自然、真切、丰富的,自己也能真正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称职的语文老师的。
⑵ 细读清平月村居这首词,我们眼前会出现一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什么呢
天伦之乐,田间劳作,院中织笼,溪头嬉戏
⑶ 清平月村居这首诗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抄的意思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⑷ 清平月 村居的意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原文:《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作背景: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⑸ 《清平月 村居》怎么背
清平乐·村居①制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PGN0352.TXT/PGN>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⑹ 清平月村居,这首古诗运用了什么的手法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⑺ 读了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
了解到南宋中期苏州地区农村生活的情况,给人以平安、祥和的社会氛围。
⑻ 学习了清平月村居哪句表现了作者喜欢朴素的乡下生活
醉里吴音相媚好,表现了作者对战乱的厌倦,对乡村朴素恬静生活的喜爱。
⑼ 清平月村居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发动的句子是什么这首诗愈发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描写可爱顽皮的小儿活动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顽皮可爱小儿的喜爱之情。
⑽ 清平月 村居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内居农村时容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