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比与比例的复习教案
比和比例的复习教案
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
学段:小学高年级 年级:六 学科:数学
授课时间:2006年4月26日
授课地点:胶州市实验初中小学部
执教教师: 洋河小学 于霞
重点研究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会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复习比和比例的概念,熟练掌握解比例、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2、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通过比例的练习,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5、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复习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教材首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成表,通过对比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学好本课时内容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及比例应用题作好准备。本课时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整理的方法,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考试,需要把小学的知识做一归纳和总结,可是在前面学生很少受到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整理的能力非常低,导致学习出现困难,出力却不出成绩。教会学生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用品: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咱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现成的素材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 小组交流。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回去进行整理和复习,下面让我们先来相互交流一下。
要求:
(1) 向你的同位说说你整理了哪些内容。
(2) 把你遗漏的地方补充完整。
(3) 向小组内整理好的同学学习整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查缺补漏, 明确要求,学生有法可依。 )
三、 班内交流:
通过你和小内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四、 老师和学生一起整理。
(1) 什么是比?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如:2:3=2÷3=23
8:12=8÷12=23
观察这两个比,可以用等号连接吗?连接起来就是什么?
说说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
判断:任意两个数(零除外)都能组成比。
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3) 除了和比例有关系,还和分数、除法有关系,说说比、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小练习:24 ÷ ( )=38 =( ):24 =( )%
比和比例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哪些地方存在着区别?
意义不一样。
各部分组成不一样。举例说说
基本性质不一样。举例说说
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用来作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用来作什么?
练习:解比例:12 :X==3:4
化简比:0.7:0.25=
(1吨):(250千克)=
求比值:12 :3=
想一想: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5)比例尺:
判断:比例尺是面积之比。
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永远比实际距离小。
练习
学校有一个圆形花坛,如下图:测出有关数据,计算出这个花坛的实际占地面积。
比例尺: 0 10 20 30米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老师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教育)
五、|教师总结整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时注重方法的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 展示学生整理的网络图,通过对比,说说老师和学生整理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
七、小测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体现了五个为主:
(1) 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先整理、交流、汇报,教师只是起着沟通学生和教材的作用。
(2) 以课本为主。在复习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把课本和资料有机结合,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课内为主。把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认真作好准备,学生课前进行整理,教师精心准备教案,教学过程中,精讲精练。
(4) 以练为主。教师边讲边练,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
(5)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方法不是很熟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这是本课时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不断的渗透,长此以往,才能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比和比例的练习题
★想一想,填一填
1一件工作,甲2小时完成,乙3小时完成,甲乙所用时间的比是( ),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 ),如果两人合作完成时,甲的工作量和乙的工作量的比是( )。
2、如果A × 3=B × 5 那么A:B=( ):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为25 ,另一个内项是( )。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共长14厘米,他们的长度之比是3:4,如果斜边长10厘米,那么斜边上的高是( )厘米。
★火眼金睛识真假
1、有一个机器零件长1.5毫米,在图上表示是3厘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 B 1:2 C 20:1 D 1:200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到的数与原数的比是:( )
A: 1:3 B 3:1 C 1000:1 D:1:1000
★试一试,你能行!
从20以内的奇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努力思考,相信难不倒你!
下图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画出的小红家到学校和少年宫的路线图,知道小红家到学校的实际路程是1000米,请你帮她算算她家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
学校
小红家 少年宫
⑵ 6年级数学下册根据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教案
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XXXXX
教学目标:1、通过补充条件、测量、计算,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比例尺数量间的关系,能够灵活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条件、测量、计算,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学生准备:直尺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尺,(多媒体课件)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知道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两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的前项为1的比例尺为缩小比例尺,比的后项为1的比例尺为放大比例尺。比例尺广泛应用于地图,绘图、测量、田地、航空、公路、航海,建筑等。今天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因为雏鹰少年足球队要乘汽车从济南出发到青岛参加比赛,请帮助他们算出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多媒体出示问题?
二、解决问题
1、补充信息。师:要计算从济南到青岛需要几小时,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需要知道从济南到青岛的路程?师:谁知道从济南到青岛的距离是多少?(生相互看)
师:老师也不知道,但我有地图,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生:能。
2、指导看图。师:打开课本,翻到57页,从地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比例尺是1:80000000。
谁能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
生:图上1厘米,表示时间距离80000000厘米。
师:读数的时候可以四位分级。
3、师:根据以上信息能求出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吗?
生:不能。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生:济南到青岛的图上距离。
师:图中的信息没有图上距离怎么办?
生:用直尺量。
学生活动,汇报。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将你们的思考过程写下来,看哪个小组方法灵活易懂。
学生活动,教师小组内交流,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到黑板上板书。
板书: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4:x=1:80000000
X=4×80000000
X=320000000
320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或:4÷1:80000000=320000000(厘米)
320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或者:4:x=1:8000万
X=4×8000万
X=32000万
32000万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5、汇报交流。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三种解答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解答方法,说一说为什么?
对于第三种方法,教师给予肯定,但同时说明,正式场合都不能这样使用,因此思考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计算,草纸上可以写,正式试卷中不这样写。
师小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发现比例尺原来还有这个用途,通过这节课学习,以后要出门旅游可先要带好地图。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后58—到59页的哪些问题?小组合作试试看,遇到问题举手示意,我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谁有发现就请站起来,如果这个发现很有价值,能帮助同学们,就请您经过我的同意后写到黑板上去。
学生活动,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⑷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
看看这个:
http://www..com/s?cl=3&wd=%C1%F9%C4%EA%BC%B6%CF%C2%B2%E1%B1%C8%C0%FD%B3%DF%BD%CC%B0%B8
⑸ 比例尺的教案
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引入1、准备练习 1.1厘米= ( )毫米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1千米= ( ) 米2.20米= ( )厘米50千米=( )厘米 30厘米= ( )分米60毫米=( )厘米2、初步感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组图:(电脑演示)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的平面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没变、大小变了。)3、新课引入: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图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房子缩小后画在图纸上,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销售员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我看了一下图纸(图纸如下所示),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完今天的内容(板书:比例尺)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到底哪套房子面积大一些。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 出示例6,读题。发表格。思考: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 宽 反馈交流: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你觉得在写比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1、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2、 请说出以下地图中数值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单项训练:P49页练一练)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3、 教学线段比例尺:4、 出示下图:你能找到下面两幅图中的比例尺在哪里?你能说出比例尺是多少吗?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你能说出下面地图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吗?四、注重实践,运用比例尺1、求出照片中的比例尺。出示自己的照片:①提问:你能算出这幅图片的比例尺吗?要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本人身高1.60米,图上身高20厘米)要求学生自己求出比例尺。(标上比例尺)②出示另一张自己的照片提问:图上身高11厘米,这幅片的比例尺又是多少呢? 小结:选用不同的比例尺,图片的大小是不同的。2、反例渗透。出示照片一:讲解:同学们看这张照片。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24倍,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24,同学们看看我现在像什么呢?是不是有点像豆芽?!出示照片二:讲解:这张照片,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10倍,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10,所以我就变成这样了!五、拓宽视野,认识放大比例尺1、出示已求出的1∶16的照片。说明:这张照片是把真人缩小了,有没有把真人放大了的呢?提问:那么那些巨幅广告照片是用的什么比例尺呢?2、说明:刚才,我们所学的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放大的比例尺。出示一只CPU。说明:这只CPU是一个边长只有3.5厘米正方形。一些技术人员为了研究它,通常把它放大若干倍。出示CPU图纸,边长是14厘米。提问:你能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强调:不管是缩小比例尺还是放大比例尺。求比例尺,我们都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但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放大比例尺通常后项为1。3、即时反馈:谁能说说:1∶2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六、课堂小结,回顾比例尺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3、指出练习中的注意点: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七、巩固练习,掌握比例尺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1∶40000 2、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3、判断: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4、选择:1、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A.小于 B.大于 C.等于2、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A.1︰20 B.1︰2000 C.1︰2003、现在能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了吧
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
第2课时 (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 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