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培养注意的品质教学设计

培养注意的品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26 23:29:51

1. 试述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注意有四大品质:
1.注意的广度。即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广度大,阅读速度就快。
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稳定在一定对象上。这里的稳定是广义的,是指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如完成某项作业,可以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看笔记,一会儿思考等。
3.注意的分配。即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很好地做到注意分配,如汽车司机开车时,既要注意来往行人、车辆,又要注意操作方向盘和监视各种仪表等。
4.注意的转移。即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语文课后上数学课,将注意力从一门课程转向另一门课程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与分散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分散是被干扰的、不集中的,是消极的表现。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就要从上述四方面做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加强意志锻炼。学习、工作的难度大,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干扰,因此需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控能力。
3.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要使注意持久,只看或只听是不行的,如能动动手、实际操作一下,运用内心注意,效果会好得多。
4.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注意。如精力佳的时候,可从事须用有意注意的工作,如精力欠佳,可从事一些无须用有意注意的工作。譬如,精力好时搞创作,精力欠佳时整理、抄写。此外,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注意品质。能做到恶劣的环境中不分心是件好事,但对于刚开始培养注意品质的人来说,先应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养成习惯后,再慢慢地增加外界干扰。良好的环境有时很难创造,因此培养在恶劣环境中不分心,也是极为重要的。

2.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金琰 (常熟市东南小学,常熟 215500)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却忽视了小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因而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一条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可能的途径。本论题主要就实施赏识教育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小学生; 心理品质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通行证。但是在我国目前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并未取得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而且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更是颇令人担忧。 小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和成熟的人。在以独身子女居多的家庭结构条件下,中国的家长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但更多的家长却不懂得如何爱孩子。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注重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当孩子犯错时,“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扎根在脑中的传统思想又会影响家长们去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当今升学就业的压力,更是使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感觉的学生们,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所取代,那些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了。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对儿童无形生命的关爱。我们在主观上想给儿童幸福,但却因为未发现儿童,不了解儿童,而使这份爱在客观上变成了一种束缚。所以说教育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在国外部分国家“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一个教育者的心里,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它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更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能让学生在希望中成长。[1]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赏识 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而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目前,直接论述赏识教育的专著和论文不是很多,从已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来看,主要以周弘老师在探索、实践中提出的观点为主。即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2](p.2) 2.心理品质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智力方面的品质:即五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判断性。 其二,情绪方面的品质:对创造和创新充满着热情,情绪稳定持久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善于运用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 其三,兴趣与动机方面:对创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 其四,意志品质方面: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其五,性格方面:勤奋、勇敢、自信、谦逊、谨慎具有责任心、正义感与牺牲精神。 (三)研究的角度、内容和方法 其一,本文从加强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其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的实践方法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第三部分阐述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其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 (四)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知识建构,而非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颇令人担忧,已开始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恰恰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赏识,孩子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从而有利于孩子悦纳自我,将好的行为不断内化、巩固,并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二、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实践方法的原因 (一)由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决定 1.心理学依据 赏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强化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赏识教育从强化理论出发,提倡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我能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包含七个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前三个层次绝大多数都能满足,但是,一般来说学校里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3] 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从而为其正确地“实现自我”奠定基础。 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赏识教育首先寄期望于每一个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争先冒尖。 动机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取得好成绩的倾向。赏识教育主张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 2.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相隔离,都主张要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然和谐的成长发展。可以说赏识教育作为人文化的实践型成果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生长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人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命,关注生命。总而言之,教育应该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 (二)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更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4](p.4) (三)由赏识教育的核心决定 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爱是什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愉悦感?”[5]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是爱又是抽象的,爱只有化为具体的言行或神情才能被人所感受。赏识是教育的爱的艺术的一种尝试,它试图以爱为引导去发现儿童、认识儿童,从而达到解放儿童、发现儿童的目的。[6](p.7) (四)由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表示为:“近期目标——鼓励儿童树立自信;中期目标——促进儿童主动发展;远期目标——让儿童在赏识中学会赏识:赏识生活,和谐人生。”[6](p.61-67) 首先,赏识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树立儿童自信,而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其次,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最后,爱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实现给予和交流。我们感悟到:“老师的爱使我学会爱学生,我的爱也会使学生去爱别人,让爱延续下去。”[7](p.169)相信在以爱育爱,以赏识培育赏识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 (一)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赏识 满脸稚气的孩童,是所有学生中最渴望被赏识的一个群体。在小学中,我经常发现老师无意中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贴在额头的小红花、布告栏中的小红星都是荣誉的象征,孩子总会无比骄傲地向父母炫耀。于是,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以期得到老师、家长甚至是其他同学的赞扬。他们在不断的激励中完善自己的行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说,古代的教育的戒尺是用来鞭策、激励学生的话,那么赏识教育更是一把无形无影悬挂在心灵上的戒尺。教师赏识学生就是要用满腔的热爱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压抑的锁。 1.善于倾听,加强学生自律意识 人们经常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7](p.35) 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成知己、朋友,真诚的赏识他们,学生才回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小学生正处于尚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好奇、贪玩、任性又是他们的缺点,所以难免会犯错误,不经意间就成了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可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的表现,于是更是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仍忿忿不平。本来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教育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这时,他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倾听。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而倾听就是尊重学生效果奇佳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的同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内心也平静多了,这时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所在,给予及时的指导。在理解学生的同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自控能力,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同时真诚的表扬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相信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在鼓励声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2.承认差异,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俗语说:十个手指都会有长短。学生之间自然也有差异,作为老师在面对那些学习积极,一点就通的的学生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另一部分人,他们学习并没有那么主动但却特别调皮,常常要花费2~3倍的时间却不一定有效果,这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后进生”。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同学,一些后进生更是被分到靠墙角的座位,同学们都戏称是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同学投来淡漠的眼神,渐渐地他们真的被温暖的集体所遗忘。 其实对于后进生而言,单纯的说教,常规的严格管理,甚至是无休止的补课或加大作业量已无益于改变现状。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罗杰斯就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和教师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不管什么学生、不论学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爱心,而不是抛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教师都要给予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进步。按照崔学鸿老师的说法,教育好后进生,一定要有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以心换心。只有寻找闪光点,赏识他们,让他们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转化他们。黎子林是我班的一位学生,由于患有脑瘫造成了走路的不便加上又有些自闭在班级中根本没有朋友,在大家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可是,他会积极主动的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分发到同学手中,还不忘要叮嘱一声“这写错了,要赶快订正。”后来老师主动让他负责分发本子,并在班会课上对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大家第一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虽然他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从此他开始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仔细回想,原来当初他种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感受不到大家的爱,渴望用对立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自卑,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样一份赏识,如果对于优秀学生是1的话,对于后进生的价值则为100,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赏识的力量就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迈向成功。 3.注重技巧,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严厉才能对学生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对学生一味的进行责骂和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美截然对立起来了。我们强调正面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赏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的赞扬,没有批评而且放低对学生的要求。赏识教育同样需要学生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服从学校的管理。只是与传统教育相比,赏识教育在以“赏”为前提的同时更重在“识”,即代表着教育者对儿童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行为,它相对“赏”来说是变化和多元化的。 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莱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批评更有害。”可见只有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体现爱心,有进步时应及时肯定和鼓励

3.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持久的注意稳定性、较强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能力,就可以保证心理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如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大量进行阅读训练。此外,使学生了解当前活动的性质和要求,适当安排教学任务,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注意广度还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注意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对象,就应该使它们在排列组合上集中有序,或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一方面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有时需要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注意分配的条件,需要增强学生的听讲、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当它们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做到“一心二用”。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技能的分配,需要特别的训练,增强技能间的协调性。

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在两种活动之间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是必要的,在低年级课堂中甚至要给予命令式的要求。另外,活动安排也要力求合理,把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易使其过于兴奋的活动安排在前就可能妨碍学生对后继活动的投入。所以,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是不合适的。当然,提高注意转移能力,根本上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行为的监控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服从教学安排,及时转换注意的对象。

4. 注意品质的特点及如何培养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3、加强意志锻炼 4、养好良好的注意习惯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持久的注意稳定性、较强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能力,就可以保证心理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如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大量进行阅读训练。此外,使学生了解当前活动的性质和要求,适当安排教学任务,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注意广度还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注意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对象,就应该使它们在排列组合上集中有序,或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一方面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有时需要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注意分配的条件,需要增强学生的听讲、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当它们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做到“一心二用”。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技能的分配,需要特别的训练,增强技能间的协调性。 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在两种活动之间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是必要的,在低年级课堂中甚至要给予命令式的要求。另外,活动安排也要力求合理,把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易使其过于兴奋的活动安排在前就可能妨碍学生对后继活动的投入。所以,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是不合适的。当然,提高注意转移能力,根本上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行为的监控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服从教学安排,及时转换注意的对象。

5. 请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注意的四种品质来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一、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种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对成年人来说,早已形成熟练技巧、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幼儿还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独立生活能力还很低,生活习惯还在形成中,因此,在幼儿园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1、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床、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活泼的发展。
2、保教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在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的同时,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饭前洗手是关系幼儿健康的问题,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即使对小班幼儿,教师也要在耐心讲解示范甚至手把手教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要求,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3、注重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常生活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个途径。在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敏锐地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把品德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4、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幼儿日常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因此我们加强对游戏活动的正确引导,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可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玩“小小飞行员”的游戏,可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玩法?飞机起飞时是怎样飞?下降时又是怎样下降?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想象。当孩子在头脑中想想出一种新形象时,及时帮助孩子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科学活动“沉浮”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鼓励大胆实验,教师积极地捕捉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
4、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

6. 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角度谈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靠老师的引导。比如孩子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语文课程随之成版为孩子的爱好,语文成绩权会明显提高,数学提不起孩子的吸取成绩只会下降,但老师可以去引导孩子去喜欢这们课程,你可以把你的课堂趣味生动。孩子是很好哄的,偶尔的一点点小的奖励,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可以自由分组讨论,快速抢答你提出的问题等等给予奖励,这样使你的课堂很随意。孩子不会感觉压抑,思想也会防开,跟容易接受你的知识。

7. 进行教学设计注意考虑哪些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流程几个方面。 专
教学目属标的确定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做到胸中有纲,吃透新大纲精神;手中有书,了然新教材各单元,各课文的新内容、新组合;眼中有“生”,掌握学生的学情。进而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新大纲的指示方向、单元的整体目标、课文的个性特色和学生的认知需要统一起来,重新确立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的选择要选好突破口,突出教法、创新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摈弃“五段论”程式化套路,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做到舍次取主,舍面取点,舍旧取新,并精心选择教学突破口。

8.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内时也可能包容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9.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持久的注意稳定性、较强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能力,就可以保证心理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如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大量进行阅读训练。此外,使学生了解当前活动的性质和要求,适当安排教学任务,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注意广度还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注意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对象,就应该使它们在排列组合上集中有序,或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一方面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有时需要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注意分配的条件,需要增强学生的听讲、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当它们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做到“一心二用”。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技能的分配,需要特别的训练,增强技能间的协调性。
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在两种活动之间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是必要的,在低年级课堂中甚至要给予命令式的要求。另外,活动安排也要力求合理,把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易使其过于兴奋的活动安排在前就可能妨碍学生对后继活动的投入。所以,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是不合适的。当然,提高注意转移能力,根本上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行为的监控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服从教学安排,及时转换注意的对象。

10.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注意品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回持,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答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
有分歧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阅读全文

与培养注意的品质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