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位帅哥美女,帮帮忙,请告诉我老舍先生写的《林海》中含意深的句子是什么,顺便也告诉我体会吧!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
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
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
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
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点。
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珊瑚、椽柱、桌椅、广厦、伐木、综合、高不
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
用。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
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
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
“云横秦岭”
,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
山腰,
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
教学时不必讲比
喻、
拟人等名词术语,
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
“海洋”
指什么,
“白色的浪花”
指什么,
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
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
误解。
如,
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
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
亲切的感
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
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
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
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
如,
“群
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什么样子,
“海边上”
“泛着白色的浪花”
是什么样子,
“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
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
“大兴安岭这个‘岭’
,跟秦岭
的‘岭’可大不一样。
”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
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
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
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
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
本课,
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课文语
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
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背诵一些段落,
抄写
一些优美的语句。
4.
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
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
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
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
,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
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
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
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如,
为什
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
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这句话,
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
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
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
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
本课的生字“厦”
,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
“伐”
,注意不要
写成“代”
。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本文转自
:http://www.jpxxw.com
精品学习网
二、学习目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1下载券 下载
想免费下载本文?
立即加入VIP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复制 预览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林海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 导学案模式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林海雪原》教学设计 6页 免费
林海教学设计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林海》教学设计 2页 免费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激发主动意识强化语文实践:《林海》教学设计与评析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
更多与“林海教学设计”相关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第三单元 5页 1下载券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第一单元 7页 1下载券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人教版) 暂无评价 66页 免费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一单元教案 20页 免费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129页 免费
更多与“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案”相关的内容>>
导学案模式 2页 2下载券
杜郎口中学导学案模式 5页 免费
讲评课导学案模式(3)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2) 暂无评价 4页 免费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1) 暂无评价 4页 免费
更多与“导学案模式”相关的内容>>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3页 1下载券
翠鸟的 教学 反思 2页 1下载券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1篇 21页 1下载券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页 免费
教学反思 1页 3下载券
更多与“教学反思”相关的内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 精品 63页 3下载券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甘霖教案专辑 98页 5下载券
高中语文有关教案、录像、课堂实录网址 9页 5下载券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长亭送别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5页 免费
更多与“高中语文教案”相关的内容>>
观潮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暂无评价 8页 免费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1-4)单元 暂无评价 100页 免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25页 2下载券
苏教小学语文一下教案 100页 免费
小学第十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暂无评价 39页 免费
更多与“小学语文教案”相关的内容>>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语音新闻》教...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七子之歌》教...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教... 2页 免费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万紫千红的花...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
更多与“初中语文教案”相关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 172页 免费
海南大学语文教案《饮酒》其五 26页 免费
厦门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暂无评价 50页 2下载券
大学语文教案2 9页 免费
大学语文口语表达教案 41页 1下载券
更多与“大学语文教案”相关的内容>>
今日推荐
80份文档
中考压轴试题
2015年上海各区中考数学一模压轴题
北京市2008年-2014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北京市2015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48份文档
春季养生
春季男性必吃的12种食物
男性常搓九部位补肾又健脑
春季养生及疾病预防知识
240份文档
2015小学生寒假作业
小学五年级趣味语文题
小学假期趣味题目综合
小学四年级趣味数学题
您的评论 *感谢支持,给文档评个星吧!
240
发布评论
换一换
用户评价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
©2015 Bai 使用网络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用手机扫此二维码:×
*当前选择了字,最多支持70字。
以下结果由提供:×
网络翻译
网络词条:×
网络
关闭
搜试试 3 帮助去网页搜索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下载1 下载券做任务领下载券立即前往
/3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
扫二维码,快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500元 免费领1 领取
下载券
每日分享>
给好友分享精选文档赢取下载券
每日签到>
坚持每日签到,送经验值和下载券
每日悬赏>
抢做悬赏任务,拿下载券奖励
新版反馈
加入文库VIP,获得免下载券特权
免费下载通道
1 下载券下载
❷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第三本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第一章第一节《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缺点发生困难,甚至混乱。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但不少老师却把考试范围、学校或当地阶段教育重点、教学参考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资料等次要的东西当作一句,还有人甚至把网络上一些教案、单元学习指导当作依据。
2。现行的语文教科书脱离教学实际,编排不合理,导致教学各行其是。
3。在补充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标准各异。尽管老师们都知道应该要补充课外材料给学生,但根据却不尽相同,相对集中于“人文”方面的,可以反映我们语文老师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语文老师的备课负担过于沉重。语文老师要授课、改作业、答疑、课后辅导、兴趣小组的指导,常常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备课只能仓促应战。
在分析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及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时,王教授认为,首先应对几个术语分清其含义:
“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是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是指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在谈到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时,王教授引用了李海林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李海林认为,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而者应该对立统一。而者分开理解是容易的,而统一则显得有些难。按照李先生的意思,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从目标取向上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
就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而言,李海林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而学生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本节还引用了陈尚余老师的文章《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作者首先主要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资源浪费的现象:解读过程中的“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所谓“结论先行”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头脑里先有了关于该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是从阅读感受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从别的一些途径直接获得的。第二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有偏差,通俗地讲就是力气用错了地方。第三个方面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没能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或感动层面,常常是半途而废,有的还是半生不熟就匆匆熄火了。第四个方面是,在处理教材时,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做法对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没有看到书,就只有这样的一篇相当于是观后感吧!!如果是好书,建议您还是去书店买一本吧!!!
❸ 柳永的《 雨霖铃》的教案有哪些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内词富有表现力容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 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4、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❹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在什么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一、教学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4.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5.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7.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8.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二)写作 9.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0.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1.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12.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1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4.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15.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 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16.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 17.如有条件,可学习使用计算机写作。 (三)口语交际 18. 自信负责地表达,文明得体地交流,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9.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表达简洁明了,力求流畅、生动,体现口语特点。 20.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 21.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主见,并能条理清楚地加以陈述。 22.具有一定的演讲和辩论能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综合性学习 23.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 24.能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 25. 自主组织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各种社团活动。 (五)课文 26.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丰富多样,体现教学目的,难易适度,适合教学。 27.课文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意联系当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联系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28.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组织和编排应灵活多样,应给教学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五)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了考察学和教的情况,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不能片面追求甄别和选拔的目标。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教学评价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积累、体验和感悟。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考试,要着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还要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要有利于学生独创精神的发挥。要讲究主观性试题命题和阅卷的科学性。不出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不要求学生死记词语解释。 教学评价,应注意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应多加激励,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五、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学校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为高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如工具书、报刊、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以及教学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络等。学校还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附录一 常见文言词
(一)实词(12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 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前赤壁赋 苏轼
(二)诗词曲(30首)
氓《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 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 潜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兵车行 杜甫
蜀相 杜 甫
客至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 牧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注: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背诵,不一定都选作课文。白话诗文背诵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附录三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锺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
❺ 如何在语文深课上巧妙的运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更多地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手段恰恰在增强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凭借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跻身教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它越来越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语文科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小说、戏剧、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学生“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手段较难营造出师生共鸣的氛围,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率,能够激活语文课堂的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
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设计一个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景。这种“情景”,可以是一个蕴含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实在情景),也可以是引起学生兴趣并要求他们讨论的图画或录像(图像情景)。当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抛锚”,他就会面向生活与实践,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样学习,也才可能有更多的积累、领悟和体验。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寻求,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讲授给予他们的,也就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而且这样做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意义更为深远。因为,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音像等多种方式来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例如,《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是江南典型的园林建筑,可以选取苏州园林的风景图作为课件的背景;粤教版第三模块“感悟自然”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展现大自然美景的照片、图片资料,并为其写一段生动的解说词,制作成课件;对于《我与地坛》《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两课,教师可以直接找出北京地坛公园和未名湖畔的图片制作课件,授课时,播放这些课件,可以缩短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教师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的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又如,《荷塘月色》一课,学生对荷塘在微风吹拂下,“像闪电般”由原来“密密地挨着”变化成“一道凝碧波痕”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语句描绘的优美意境体会不深,我利用AUTHORWARE和FLASH软件,把“荷波”、“月色”及“青雾”的微妙变化过程制作成动画,以“整体——分解——整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意境。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营造立体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时,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的特征,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往往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我们广东是方言区,因为地域和年龄的限制,不少教师的口语水平、诵读水平并不高。传统的教学使用单调的“粉笔+黑板+笨拙的诵读”的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效果却只一般的痛苦现实呢?那只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乐、标准的发音和令人陶醉的诵读,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再加上录像、动画,使学生进入了语言美与文学美的氛围中,耳朵里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与语言美、文学美有关,无形中加强了戏剧、小说的感染力量。像《雷雨》《哈姆雷特》《城南旧事》《长亭送别》等戏剧,《药》《阿Q正传》《祝福》《项链》《宝玉挨打》《荷花淀》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就更能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至于散文与诗歌的教学,凭借多媒体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琵琶行》一诗中,我采用了《浔阳遗韵》(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名作)等作品作为背景制作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印象,同时,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根据文中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情况:舒缓流畅——低回凝滞——雄壮激越,分别配上《二泉映月》《虚无》《十面埋伏》等乐曲,营造了良好的听觉氛围,把《琵琶行》的文学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构筑广阔的生活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学只能展现狭窄的生活情景,难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构筑一个广阔的生活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狭窄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广阔连续的生活场景,使抽象的事物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例如,讲授粤教版第二模块《毛泽东词两首》一课,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一代伟人叱咤风云、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在制作课件时,笔者将少年时期毛泽东、青年时期毛泽东、抗战时期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的毛泽东、开国大典时的毛泽东、建国初期的毛泽东、60年代畅游长江的毛泽东和晚年的毛泽东等八幅照片作为背景,这八幅照片较好地展示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使学生对毛泽东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认识,更深入地领悟了毛泽东诗词的内涵。又如,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苏州市第十六中学华漪清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四幅漫画,将四个片段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广阔的生活场景,启迪学生的思维。漫画一:小主人公专注地吃着大拇指,以致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源自“他对食物的兴趣”)漫画二:小主人公站在冰箱前面,露出半个脑袋,手里拿着空的汽水瓶。(源自“他对独立的要求”)漫画三:挨打时,小主人公一面大笑,一面泪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源自“他的眼泪”)漫画四:上火车时,小主人公手抓窗框,脚蹬车厢,攀上窗台的样子。(源自“他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配上周杰伦演唱的《蜗牛》,再配上文字,结合画面,讨论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这几幅漫画构筑了小主人广阔的生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非常好。听了她的公开课之后,我们很受启迪,确实,这个做法值得借鉴。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写作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传统作文教学比较重视三方面的教学:一是字、词、句的教学,二是语言的教学,三是主题思想的教学;却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学生往往只须记忆世界,无须体味世界,只须重复生活,无须创造生活,因此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长此下去,学生的作文抑或辞藻华丽、华而不实,抑或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作文三步法”创立者毛继东教授认为,科学的写作指导方法,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必须引导学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多媒体教学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体味,使写作任务由单调变为丰富,由静态转为动态,给学生展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笔者以“桥”为话题,采用多媒体手段,开了一节写作辅导课。首先,播放“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动听的童谣,多媒体依次播放各种各样的桥的画面:赵州桥、泸定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上海浦东大桥。接着播放“卢沟桥抗战的场面”、“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参观卢沟桥的场面”,同时配上旁白:无论是古朴的桥,还是现代化的桥,无不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生命,传递着情感,沟通着友谊,看着这一座座桥,你联想到哪些铭刻着爱与恨的故事?此时此景,学生浮想联翩,他们想到了七月七的鹊桥、白蛇许仙的断桥、杜牧的二十四桥、马致远的小桥、毛泽东化天堑为通途的飞桥,也想到了高考独木桥的挑战、过河拆桥者的卑劣,更想到延续生命之桥(母亲)和传递友谊之桥(航海家郑和)……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自然而然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又如,刚刚升入中学,不少同学不善于与陌生同学接触,为了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友观,笔者开了以“朋友”为话题的写作辅导课。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高山流水》(源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刎颈之交》(源
自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伟大的友谊》(源自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先后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朋友》、臧天朔演唱的《朋友》和毛阿敏演唱的《永远是朋友》,并分别打出三首歌的歌词,在视觉、听觉强烈地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中。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条理地归纳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单凭听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很少,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较多,听觉视觉同时运用,能够记忆内容的比例就很高。有关教学方法与知识保持率的统计数据如下图:
保持率
方法
第二天
二周后
只用听的方法 75% 15%
只用视的方法 80% 25%
视、听并用法 90% 70%
由图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刺激,全面开发各种感官的潜力和合力,有利于记忆的形
成与保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科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琐碎,如文言虚词与实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等知识都零散地分
布在各篇课文之中,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将知识要点一一列举出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列在一起比较,就能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才容易记,记得牢。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忙于“点击”,忽视了与学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课”成了“人机互动课”;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语文课变成了动画课;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有的教师平时从不问津多媒体,为了一场公开课,请了多名教师苦战多日磨出一个课件装点门面,开出来的课就成了“唱戏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
❻ 苏幕遮 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二.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在线]:http://www.ywzx8.com/jajx/xxja/tssc/200803/20507.html
❼ 柳永的《 雨霖铃》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 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 导入 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二、 走近作者
1、 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 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 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三、 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四、 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 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 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五、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六、 板书设计
寒蝉 长亭 骤雨 实
烟波 暮霭 楚天 虚
杨柳 晓风 残月 虚
❽ 怎样激发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的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③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学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
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来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电教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利用软件和录像展现宁静幽美的荷塘,淡雅朦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
又如我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学生看后都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
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读你的作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谢谢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❾ 谈怎样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作文教学排忧解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地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手段恰恰在增强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凭借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跻身教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它越来越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语文科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小说、戏剧、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学生“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手段较难营造出师生共鸣的氛围,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率,能够激活语文课堂的教学。一、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设计一个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景。这种“情景”,可以是一个蕴含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实在情景),也可以是引起学生兴趣并要求他们讨论的图画或录像(图像情景)。当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抛锚”,他就会面向生活与实践,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样学习,也才可能有的积累、领悟和体验。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寻求,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讲授给予他们的,也就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而且这样做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意义更为深远。因为,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音像等多种方式来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例如,《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是江南典型的园林建筑,可以选取苏州园林的风景图作为课件的背景;粤教版第三模块“感悟自然”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展现大自然美景的照片、图片资料,并为其写一段生动的解说词,制作成课件;对于《我与地坛》《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两课,教师可以直接找出北京地坛公园和未名湖畔的图片制作课件,授课时,播放这些课件,可以缩短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教师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的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又如,《荷塘月色》一课,学生对荷塘在微风吹拂下,“像闪电般”由原来“密密地挨着”变化成“一道凝碧波痕”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语句描绘的优美意境体会不深,我利用AUTHORWARE和FLASH软件,把“荷波”、“月色”及“青雾”的微妙变化过程制作成动画,以“整体——分解——整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意境。二、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营造立体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时,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的特征,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往往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我们广东是方言区,因为地域和年龄的限制,不少教师的口语水平、诵读水平并不高。传统的教学使用单调的“粉笔+黑板+笨拙的诵读”的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效果却只一般的痛苦现实呢?那只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乐、标准的发音和令人陶醉的诵读,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再加上录像、动画,使学生进入了语言美与文学美的氛围中,耳朵里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与语言美、文学美有关,无形中加强了戏剧、小说的感染力量。像《雷雨》《哈姆雷特》《城南旧事》《长亭送别》等戏剧,《药》《阿Q正传》《祝福》《项链》《宝玉挨打》《荷花淀》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就更能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至于散文与诗歌的教学,凭借多媒体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琵琶行》一诗中,我采用了《浔阳遗韵》(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名作)等作品作为背景制作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印象,同时,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根据文中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情况:舒缓流畅——低回凝滞——雄壮激越,分别配上《二泉映月》《虚无》《十面埋伏》等乐曲,营造了良好的听觉氛围,把《琵琶行》的文学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三、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构筑广阔的生活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传统教学只能展现狭窄的生活情景,难以促使学生联想和想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构筑一个广阔的生活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狭窄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广阔连续的生活场景,使抽象的事物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例如,讲授粤教版第二模块《毛泽东词两首》一课,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一代伟人叱咤风云、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在制作课件时,笔者将少年时期毛泽东、青年时期毛泽东、抗战时期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的毛泽东、开国大典时的毛泽东、建国初期的毛泽东、60年代畅游长江的毛泽东和晚年的毛泽东等八幅照片作为背景,这八幅照片较好地展示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使学生对毛泽东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认识,更深入地领悟了毛泽东诗词的内涵。又如,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苏州市第十六中学华漪清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四幅漫画,将四个片段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广阔的生活场景,启迪学生的思维。漫画一:小主人公专注地吃着大拇指,以致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源自“他对食物的兴趣”)漫画二:小主人公站在冰箱前面,露出半个脑袋,手里拿着空的汽水瓶。(源自“他对独立的要求”)漫画三:挨打时,小主人公一面大笑,一面泪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源自“他的眼泪”)漫画四:上火车时,小主人公手抓窗框,脚蹬车厢,攀上窗台的样子。(源自“他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配上周杰伦演唱的《蜗牛》,再配上文字,结合画面,讨论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这几幅漫画构筑了小主人广阔的生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非常好。听了她的公开课之后,我们很受启迪,确实,这个做法值得借鉴。四、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写作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传统作文教学比较重视三方面的教学:一是字、词、句的教学,二是语言的教学,三是主题思想的教学;却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学生往往只须记忆世界,无须体味世界,只须重复生活,无须创造生活,因此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长此下去,学生的作文抑或辞藻华丽、华而不实,抑或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作文三步法”创立者毛继东教授认为,科学的写作指导方法,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必须引导学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多媒体教学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体味,使写作任务由单调变为丰富,由静态转为动态,给学生展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笔者以“桥”为话题,采用多媒体手段,开了一节写作辅导课。首先,播放“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动听的童谣,多媒体依次播放各种各样的桥的画面:赵州桥、泸定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上海浦东大桥。接着播放“卢沟桥抗战的场面”、“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参观卢沟桥的场面”,同时配上旁白:无论是古朴的桥,还是现代化的桥,无不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生命,传递着情感,沟通着友谊,看着这一座座桥,你联想到哪些铭刻着爱与恨的故事?此时此景,学生浮想联翩,他们想到了七月七的鹊桥、白蛇许仙的断桥、杜牧的二十四桥、马致远的小桥、毛泽东化天堑为通途的飞桥,也想到了高考独木桥的挑战、过河拆桥者的卑劣,更想到延续生命之桥(母亲)和传递友谊之桥(航海家郑和)……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自然而然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又如,刚刚升入中学,不少同学不善于与陌生同学接触,为了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友观,笔者开了以“朋友”为话题的写作辅导课。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高山流水》(源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刎颈之交》(源自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伟大的友谊》(源自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先后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朋友》、臧天朔演唱的《朋友》和毛阿敏演唱的《永远是朋友》,并分别打出三首歌的歌词,在视觉、听觉强烈地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中。五、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条理地归纳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单凭听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很少,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较多,听觉视觉同时运用,能够记忆内容的比例就很高。有关教学方法与知识保持率的统计数据如下图:保持率方法第二天二周后只用听的方法75%15%只用视的方法80%25%视、听并用法90%70%由图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刺激,全面开发各种感官的潜力和合力,有利于记忆的形成与保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科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琐碎,如文言虚词与实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等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各篇课文之中,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将知识要点一一列举出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列在一起比较,就能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才容易记,记得牢。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忙于“点击”,忽视了与学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课”成了“人机互动课”;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语文课变成了动画课;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有的教师平时从不问津多媒体,为了一场公开课,请了多名教师苦战多日磨出一个课件装点门面,开出来的课就成了“唱戏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