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琪的礼物》教学设计
盛康一中 董开基
教学目标:
1 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2 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4 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5 学习主人公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1 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2 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3 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是难点。
【解 说】小说故事性强,又常有曲折的情节、巧妙的构思,学生爱读、爱学,但常失之于肤浅。本课教学拟在第三册学习小说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法设计:
1 讨论交流法: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共同提高。
2 设疑解疑法:设疑以求思维水平的提高,解疑以达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延伸。
学法设计:
1 学习运用“审视题目--抓住主线--设疑解疑--理解文章内容” 的方法。
2 运用再造想象,进行创造性解读;运用比较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领会巧妙构思,认识小说主题。
教学程序:
一 导语设计:
文字的殿堂美不胜收,小说的园地更是百花争艳,中外卓有成就的小说作家不胜枚举。上一篇课文,我们结识了法国的莫泊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笔下风采。
二 解题:
1 欧--亨利介绍: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幼年丧母,15岁即走向社会,先后做过药房学徒、牧羊工、会计和银行出纳员等。后来他被人控告,涉嫌盗用公款,为了避免受审,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后因妻子病重,冒险回家而被捕入狱。贫困的岁月、流浪的生活、监狱的禁闭,以及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于是,他在狱中开始写短篇小说。
他小说的主要风格:1“含泪的笑 ” 2 “欧--亨利手法”——出人意料的结局。3 善用夸张和比喻,小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俏皮。
2 释题:学生看注释,理解“麦琪”的含义。
【解 说】由文章作者导入,自然引出下面的作家介绍。欧 亨利的成功史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位作家,故应作点补充介绍。简说其风格,有利于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解读。
三 研习课文: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
小说篇幅较长,约4000字,宜训练速读,以每分钟500字计,要求学生力争8分钟读完。
A 扫清字词障碍:
掌握下列词语:抽噎 馈赠 掂斤拨两 相形见绌
B 整体感知:1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主要人物是谁?
3 粗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解 说】以上是对小说的整体感知。按照整体阅读的原则,说大意,明主题,同时也训练学生迅速摄取要点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德拉和杰姆夫妇,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圣诞节快到了,夫妇二人想互相赠礼物,但家境拮据,无奈之下,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了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珍贵的礼物变成无用的东西,其实,他们得到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
2 具体研析,突出重点:
教师导学:
本文题为“琪的礼物”,大家又读过了小说,你能围绕“礼物”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文章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提得有力度,有深度。
学生交流后整理,教师补充,梳理:
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有:
1 是谁要购买赠送礼物?会买什么样的礼物?
2 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购买礼物?
3 双方是怎样实现为对方购买礼物愿望的?
4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快结束时才交待故事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德拉卖掉金发买来金表链,杰姆卖掉金表买来发梳,珍贵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可信吗?
6 作者在文末围绕礼物这样议论到:“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有什么含义?
【解 说】以上设计着眼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这个点“寻”好了,“寻”对了,就可一线以串珠,拎起全文。馈赠圣诞礼物是本文的中心线,围绕这个点便可生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较为深入地理解全文。构思之巧妙,文章的主题已寓于这些问题之中了。
问题尽量要由学生提出 ,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深入研习文章的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便已成功了一半。学生如果提得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应启发之,诱导之。教师的作用还表现然对问题的梳理上,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进程,指导学生学习。
研讨、解答上述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我们不能不佩服欧 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能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靠的是精巧的构思,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五 作业: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析细节描写,认识人物形象,领会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欧 亨利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读过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我们很容易记住,但如果让我们来写,肯定会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就需要学习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 寻读,赏析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
1 教师导学:
精彩的小说,一定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细节,能够打动读者。本文有哪些这样的笔墨呢?
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并品评其表达作用。
1 德拉夫妇拮据家境的描写。
2 德拉买发梳前内心活动的细节
3 杰姆见到剪掉金发后的德拉的细节
2 学生细读,品味,交流,教师点拨。
示例:
1拮据家境:
A “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三次反复出现
B 朗读3——5段:“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的描写。
品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德拉一家生活拮据,读来令人心酸,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也为后文夫妇二人无奈卖掉金发与金表埋下伏笔。
2 德拉买发梳前的内心活动:
方法:分析行动、神态描写背后的心理(8——10段)
站在镜前,两眼“晶莹透亮”——为自己卖头发的办法而高兴。
“20秒内”她的脸“失色”了——金发毕竟是自己心爱的,舍之能不心痛?
“解开”“披散”——“神经质”地梳起——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内心极度痛苦
眼睛不留着“晶莹的泪光”,“飘然”走出——作出决择后的轻松
品析:心理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将德拉卖掉金发前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为了心爱的人而舍弃自己心爱之物的女性的善良与美丽。
3 杰姆见德拉的细节:
方法:朗读25——26段,31—32段
运用再造想像,想像杰姆此时的心理。
三,品读:领会语言特色:
教师点拨:本文充分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语言俏皮,幽默风趣。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品析交流。
【解 说】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指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内部,品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即引导学生认识德拉夫妇真挚崇高的爱,又进行语言训练,以“感乎内而形乎外”。
四 课堂训练:
1 讨论:你认为文中德拉,杰姆的做法可取吗?说说理由。
2 比较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和《琪的礼物》表现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你认为菲利夫妇和德拉夫妇对生活的态度有何不同?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解 说】这两个训练设计,即是回到整体,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又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成名,成英雄,成为“大人物”,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生活中也会不缺乏温馨;只要有尊严、有价值的活着,生活中也不乏斑斓的色彩。通过第二个训练,希望给学生一点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 作业:
本文主要以德拉为主线来全叙述故事,试从杰姆角度改写这个故事,注意学习欧 亨利的风格。
⑵ <我的叔叔于勒>的辩论资料.! 急.. !谢谢大家了
就以当时旳社会背景写, 因为于勒已经没有钱了.所以菲利普一家肯定会躲开,
⑶ 麦琪的礼物、故乡、论求知、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两章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孟子·公孙丑》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三、资料下载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http://ke..com/view/909068.htm
http://www.5156e.com/html2/1137.html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1)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 傅说(yue) 胶鬲(ge) 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
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fu)违背、受阻挠“乱”:动词,扰(读时在“行拂乱”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是原因”
“曾”:与“增”通假
2)学生活动: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问题五)(3)
3)教师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人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2)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2)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fu)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
3)抽样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2)
参考答案: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1)学生依据注释试译,指名翻译后教师评价
2)教师讲解: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指导背诵课文
1.采用教师扼要板书,学生寻规律背诵的方法逐段解决
第一段: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第二段: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2.学生边看书边试着寻找规律默读
3.学生试背
4.全班齐背
六、布置作业
A.熟练背诵全文
B.默写全文
⑷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麦琪的礼物
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写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从这篇文章里,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各自最宝贵的东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他们能牺牲自己最贵重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最好的礼物。可是双方卖掉了自己贵重的物品,那么对方的礼物已经不适合自己了,而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为了对方着想,根本没有考虑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互相爱着,而且是深深地爱着对方,才会有这样有趣的结局。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正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才有温情。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因为有了爱,动物才会信任人类,不伤害人类,与人类和平相处。爱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的,有一首歌里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的时候,就有全世界各国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帮助受难的灾民重建家园,使失散的亲人团聚,从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纯洁友谊。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我们的世界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欧亨利,是一个创造幽默的人,也是真正能读懂生活的人。
背景资料
欧·亨利(原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的小说妙趣横生,别具一格,其技艺技巧被誉为“欧·亨利手法”而风靡世界文坛。《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究其创作动因,通常都认为是为了反映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揭示美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欧·亨利在缅怀其爱妻——阿索尔·艾斯帝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这一迹象。
艾斯帝斯酷爱文学创作,宽厚善良,温文尔雅,乐观开朗,并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个晚上,波特先下手为强,以与强抢民女差不多的方式与艾斯帝斯结了婚,婚后二人感情不错,但由于贫困的折磨,艾斯帝斯变得体弱多病。女儿出生后,她又重病了一个多月,差点丧命。面对困境,波特无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养在岳父家。无奈祸不单行,1896年,波特所在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因是出纳而被怀疑,为了避免受审,波特只身离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浪迹他乡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后,便不顾一切赶回家来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经与他永别了。
在清贫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甜蜜生活,而当她病危时,自己却不在她身边。这一切不能不使欧·亨利愧疚万分。正是这种愧疚促使欧·亨利有了《麦琪的礼物》缅怀爱妻这一创作动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麦琪的礼物》中找到一些印迹。文中作者对德拉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对杰姆却惜墨如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姆的爱情是主动的,外露的,所以应该详写,而德拉的爱情是被动的,含蓄的,所以应该略写,但作家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什么东西使作家这样写呢?我认为这便是作家创作的最内在动因——把缅怀爱妻的感情隐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样善良、纯情、聪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或者说解脱自己内疚的负罪感。
这种怀念的情怀在欧·亨利的诸多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如《爱的牺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挚、爱情坚贞,实际上就是波特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爱妻艾斯帝斯对爱情的理想的执著追求,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是没有《麦琪的礼物》这一佳作含蓄、深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