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辩证否定教学设计

辩证否定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03 00:16:12

Ⅰ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辩证否定观 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是哲学生活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设计本课时,思考将哲学原理、方法论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理解原理,理解方法论,尽量避免将哲学内容仅仅停留到理论层面,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哲学知识能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启示作用。
因此,在选材时,我尽量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最后敲定三则主要材料,一是果冻的变迁史,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分析果冻的变迁,理解什么是哲学中的辩证否定观,二是从“发展就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分析邓小平和胡锦涛关于发展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革命批判精神。三是视频材料《鹰之重生》,通过视频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达到思想上的升华,让学生清楚,哲学对人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喜之郎CICI果冻的前世今生。
2008年底,国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我国发生多起老人、小孩因食用果冻不当而导致呼吸道完全堵塞致窒息死亡的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各果冻厂商销量急剧下滑,纷纷减产,部分企业甚至因此事件破产倒闭。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以喜之郎为首的一批果冻厂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款新型的果冻类产品——CICI果冻系列。将传统的固态果冻转换为稠状液态。产品投放市场后,因其可爱的外型、便于携带、安全卫生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青年家长的青睐,企业从此扭亏为盈,重新占领了市场。
设问:(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冻成功的原因?
(2)请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冻的成功的原因?
(3)请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冻成功的原因?
教师归纳:其实材料中除了涉及到今天所讲到的哲学原理,还包括今天要讲到了另一个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
【新课教学】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的要求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知识,一辩证的否定观,二、创新精神,三革命的批判精神。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内容——辩证的否定观
一、辩证否定观(板书)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教师提醒:同学们在理解本概念时,应该特别注意哲学上讲的否定是事物自身作用的结果,与外力无关,特别要区分与日常生活中的否定的区别
提问分析:我踩死虫子、风摧折庄稼是不是哲学上的否定?
得出结论:哲学上的否定必须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过渡)作为哲学上辩证否定还应该满足两个基本特征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板书)
例证分析:从固态果冻到液态果冻的过程变化
得出结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过渡)思考:固态果冻和液态果冻是不是什么关系也没有了
得出结论:两者之间还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板书)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过渡,出示幻灯片)提问:喜之郎CICI果冻是否完全否定了传统果冻?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可见辩证的还否定并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所以说:
4.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板书)
那么,如果我们一定要简单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会得出什么结果呢
出示幻灯片:
肯定一切——事物将没有发展,或者发展受到阻碍
否定一切——事物将失去联系,无法实现发展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的特征为: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内容,辩证的否定观,作为一个哲学原理,它的方法论是什么?
二、树立创新意识(板书)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讲解:
上具体指的是权威,是专家,不唯上告诫我们不能迷信权威,纵观人类的历史,如果我们人类迷信权威,世界将无法发展。
例: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怀疑,就不会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如果没有毛泽东对城市暴动的怀疑,就不会指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如果没有邓小平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情系,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但任何书本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所以要做到不唯书,
提醒:“唯”强调的是唯一性,也就是说,不要把权威、书本当作唯一,但并不代表要完全否定,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过渡)其实在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就有过类似的案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而如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两者相比,谁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两者都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之所以会有区别,就在于任何事物在它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肯定的事物都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权力,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所以,辩证的否定观还要求我们:
三、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板书)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辩证的否定观不仅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发扬革命的批判精神,那么这两个方法之间又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呢?
四.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
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破
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的要求,那么我们就来总结以下,到底哲学中有哪些原理可以用来分析今天讲到的创新呢
出示幻灯片
(1)辩证的否定 (2)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 (3)发展的观点
课堂探究活动
播放视频《鹰之重生》,思考:
1、重生后的鹰还是不是原来的鹰?他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重生后的鹰与原来的鹰相比是不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其动力是什么?
3、观看完视频后,对你的学习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启示
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像雄鹰一样,不满足于现状,要敢于不断的自我否定自己,自已发展自己,像雄鹰一样翱翔在蓝天上。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是发展的环节
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观 是联系的环节 紧密联系
(事物自身的否定) 发扬革命批判精神
实质——扬弃

Ⅱ 大班语言《被误解怎么办》的教案

这个事情再平常不过了!找机会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一、思想要开朗,不要处心积虑,耿耿于怀,不要兴师问罪,更不要把对方想得很坏。
二、要把握好理智,千万不要寻衅报复,胸怀坦荡容易被人理解;胸怀狭窄则难以被人理解。
三、要有气度,有对联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四、要有真诚的态度,如果“误”在自身,诚恳向对方致歉;“误”在对方,不要“得理不让人”;“误”在第三者,排除干扰。
五、要加强修养,抱着谦虚、友好、热情的交友态度,避免误会的产生。
六、要讲究方法,如果对方心直口快,你可以“单刀直入”,向他说明;如果对方性格内向,就要多花一点心思,以免再生误会。★★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误会常常会给别人带来痛苦,造成伤害,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误解别人,一定要了解情况后再下结论。生活是美好的,偶尔也有不愉快的小插曲.不过,事情总要想要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肯想肯做,也能化解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不快,让误会少一些,快乐多一些。 被人误会了怎么办? 一是思想要有风度,不要处心积虑,耿耿于怀,不要兴师问罪,更不要把对方想得很坏; 二是把握要有尺度,千万不要寻衅报复,胸怀坦荡容易被人理解,胸怀狭窄则难以被人理解; 三是心理要有气度,有对联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四是真诚要有态度,如果“误”在自身,诚恳向对方致歉;“误”在对方,不要“得理不让人”;“误”在第三者,排除干扰。抱着谦虚、友好、热情的交友态度,避免误会的产生; 五是方法要有适度,如果对方心直口快,你可以“单刀直入”,向他说明;如果对方性格内向,就要多花一点心思,以免再生误会。误会少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像阳光般充满了希望,生活就充满着快乐。
被人误解怎么办???被人误解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被人误解,可能会遭遇冷淡;可能要忍受白眼;可能被人背后议论;谣言、苛责可能会一传十、十传百,漫天飞舞;人与人之间,心灵之间筑起高墙,不好开展工作,也不能顺利学习。
??误解有多种:同事、同学之间会有误解;亲人、朋友之间会有误解;上司与下级之间会有误解;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也会有误解。误解现象比较普遍,它是理解的反面,但误解该解。
??“冤家宜解不宜结”——被人误解怎么办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无间的战友,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误解。那一次,恩格斯的夫人去世了,他十分悲痛,就给好朋友马克思去信告知了此事。当时,马克思正忙于理论研究,没有引起注意,在回信时没有提及这件事。处于痛失爱妻伤心深谷的恩格斯,渴望得到挚友的安慰和理解,马克思的忽视重重地伤害了他的心。他生气了,有一段时间都不再给马克思去信。马克思觉得十分纳闷,便写信询问老朋友。恩格斯说明了情况,马克思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连忙写信道歉。于是误解消除了,两人和好如初,继续为革命事业共同携手奋斗。
??这就启示我们:误解是可以消除的,要看我们怎样做。
??被人误解,初期的心情总是很苦闷、很焦急的,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冷静地想一想误解你的人的态度的变化、平常为人,要带着公正的态度去思考,不要轻易否定别人;更重要的是冷静地思考你为什么会被人误解,误解的起因、经过等,找到了根源,才好对症下药,取得沟通。不要陷在“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的深渊,要知道自拔,要知道振作。
??“旁观者清。”往往局内人想问题,看事情难免片面模糊。被人误解时,你可以找你的知心朋友,理解你的朋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看法,冷静分析并合理采纳朋友的建议。
??解除误解的方式有多种。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懂得体谅、包容他人的轻慢和苛责,宽容是自信的表现;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你是被友人误解了,你可以找他(或她)坦诚地谈谈,解除隔阂,或者写一张字条,进行解释;如果你是被亲人误解了,则多给他们以关心和爱护;如果你是被众人误解了,众口难辩,那么请用你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持之以恒,误会自然消除,大家依然会理解信任你。……
??有时候,被人误解,要变压力为动力。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告诉我们,将过多的精力投注到解释和消除误解,会消耗精力,增加麻烦,浪费时间,只要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按照你所想的坚定地去做,别在乎他人异样的目光。因为“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时间长了,你会得到理解和证明。
??在争取被人理解的同时,请记得努力理解别人。理解是心灵之间的桥梁。 做好事被人误解怎么办?谢顾问:我是一名入伍刚满一年的战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莫过于做了好事不被人理解,而被人误解,甚至说是有什么"企图"。在做了好事而不被别人理解时,我是否就从此下定决心不再做好事?因为反正"好心没好报"。倘若不这样,我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谢顾问,你能帮助我吗? 某部读者 看罢你的来信,我想起了报纸上登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傍晚,某仓库战士小徐在返回营区的路上,意外发现地上躺着一位头破血流、不省人事的老汉。于是,小徐拦了辆出租车,把受伤老汉送往当地某医院,并用自己的钱替老汉向医院交了押金。可谁知,老汉从昏迷中醒来后,一口咬定是小徐骑车把他撞伤的。后来,经过交警队同志的调查取证,才消除了老汉的误解,洗掉了小徐身上的"罪名"。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客观地说,人活一辈子,天天与人打交道,被人误解和误解人的事情,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既然误解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首先,应当有一种开阔的胸怀,博大的气度,宽宏的雅量,能容得下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作为人民军队中的一员,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套用一句常说的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明乎此,做好事就会感到理直气壮,也就不会计较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们不可能在做好事前先论证一下会不会被人误解,也不必遇到误解和麻烦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认为好事做不得啦。即使像雷锋这样的共产主义战士,其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入伍后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处处做好事,有人就说他"傻",想"出风头"。但雷锋襟怀坦白,不以为意,面对别人的误解和嘲讽,他回答说:我就是要做革命的"傻子"!看来,当我们遇到误解时,没必要那么认真,那么在意。再者,不管别人怎么说,这好事还得做、雷锋还得当,认准的路就要走到底。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此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向上的毅力。人生在世,大凡想做点事情、有点作为,总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包括误解。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者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排除干扰,始终如一地把认准的路走到底。误解和非议,对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能激励他勇于进取,把好事做得更好。学雷锋标兵孙茂芳,开始做好事时也曾被人误解过,有的人反映他"动机不纯",一位干部还为此专门找他谈话。但孙茂芳坚信:动机纯不纯,事久见人心,既然立志走雷锋成长之路,就不能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他一如既往地学雷锋做好事,终于赢得了战友和群众的理解、爱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持之以恒学雷锋的力量源泉。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就应问心无愧地坚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麻烦,助人为乐的好事都要坚持做到底。青年战士有了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执着如一、无怨无悔的态度,就能赢得成熟美好的人生。其实,误解终归是误解,误解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误解下去,时间老人考验着一切,也公正对待着一切。古人有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应当相信,只要有一颗诚心,真心实意地待人待事,一切误解早晚会消除,"好心"是会有"好报"的。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汉,当了解真相后羞愧难当,更加感激子弟兵。事实上,某些人对别人做好事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也并非都是恶意,如果你待之以诚,主动与之交朋友,把话说到了,思想沟通了,误解也会逐步消除。当然,我们也要反求诸己,想一想别人为什么会误解自己,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欠妥而引起了别人的误解。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他那种立场坚定、无私奉献、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但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崇尚。只要我们人人都像雷锋那样多做好事,社会大家庭就会处处充满爱的阳光。

Ⅲ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Ⅳ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案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辩证法的本质;理解辨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和权威思想的关系,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会用辨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辨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学习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辨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否定观
[教学难点]: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有差距。哲学是抽象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哲学术语、今本概念、原理、方法论学生理解不透,容易混肴。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社会生活并不丰富,只是单一的学习生活,对于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的哲学术语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解、记忆,待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基础后,需要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变化并借助哲学思维,才能有直观的认识。总之,哲学不是靠几个哲学术语、几个哲学原理就能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的。更重要的靠他自己的社会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五、教学方法
1.课前浏览讨论法:本课的知识结构、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初步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和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若干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催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辩证否定观)
(2)什么是辩证否定观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辩证否定观。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教学目的。重点讲解辩证否定观原理,强调辩证否定观与学生平常所理解的不同,辩证否定观,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探究二: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名言及虚框内的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拓展了学生哲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对哲学的兴趣。
探究三: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辩证否定观,根据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的道理)
简单介绍哲学家别林斯基。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掌握。教师可以用教材专家点评加以总结。
探究四: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为什么?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虚框内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哲学原理,提高生物学的哲学素养,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哲学观点。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第1、2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
探究五: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我们常说
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阅读教材第78页相关链
接内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它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创新的社会作用,教材从几个角度分析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辩证否定观?
2.辩证否定观的特点
(1)自我否定(2)发展的环节(3)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4.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哲学依据(1)(2)(3)
2、基本内涵(1)(2)(3)
3、与创新意识的相互关系
(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注重研
究┉。

Ⅳ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案

一、设计思想
遵循新课程标准,贯彻新课程理念,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构建课程模块。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主张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用来自生活中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营造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在此意义上,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把树立创新意识作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具有总结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并为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辩证否定的含义
(2)形而上学否定观
(3)肯定一切
(4)否定一切
(5)“扬弃”的含义
(6)创新意识
◇理解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4)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分析
(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2)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3)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革
(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火系
(5)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
(2)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
(3)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五、重点难点
重点:辩证否定观
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分组讨论方法,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多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精神。
2、 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辩证法前一阶段知识的熟悉。
2、教师的教学准备:熟悉教材,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收集资料。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各位同学大家好,虽然第一次来绍兴一中上课,心中总有一份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也生活在这座城市,我同大家一样都是绍兴人。说到绍兴,一定要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鲁迅先生,他是我们绍兴的一张名片。而鲁迅故里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标竿。同学们可曾经常去鲁迅故里走走看看啊?!前几天我去看了看,发现变化还不小。
2、图片展示:咸亨新天地。
3、过渡语:鲁迅故里留在许多绍兴人心中的是石板路,老台门,河埠头以及白墙灰瓦,经典的江南水乡场景。新式楼房,现代化的商铺以及国际外的品牌总让人有种异样的感觉。于是激兴想到了几句,在此与各位同学分享。
4、朗诵诗歌,引入课题。
追寻儿时的记忆

倘徉在小时候玩过的地方,
那是鲁迅先生的故乡。
日渐远去的记忆,
只留下斑斑点点。

失落,傍徨
写下一脸的惆怅。
百草园,三味书屋,
回想曾经的岁月,
依稀看见先生的脸庞。

茴香豆,臭豆腐,
踌躇在咸亨新天地
我要追寻那儿时的梦想。
为什么会有失落和惆怅?又为什么依稀可见旧时模样?让我们带着对鲁迅故里发展问题的关注来展开今天的学习。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二、新课:
(一)辩证否定观:
1、视频介绍。设问:①就事物性质而言,如何界定“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
② “老咸亨酒店”到“咸亨新天地”的转变是怎么实现的 ?
2、知识点分析:
1)“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是旧事物与新事物的区别
2)“老咸亨酒店”到“咸亨新天地”是通过辩证否定来实现的。(板书)
3)例举:花儿被折是一种辩证否定吗?外力的,彻底否定,发展的中断。
花儿长成果实是一种辩证否定吗?是的,因为是一种发展,并且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4)教师归纳:辩证否定四个点:自身的否定,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板书)。
过渡语:从“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公众对此是否认可呢?
3、公众观点:观点一:黄酒与星巴克的完美结合——记咸亨新天地
*新浪网友称,咸亨酒店不应该被当作神灵供奉起来,在保留浓厚绍兴味道的同时,让酒店实现更好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咸亨酒店提升档次,也是为了绍兴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考虑。
*这里将实现绍兴黄酒与星巴克的香味交汇融合,传统与现代、时尚与古雅互相碰撞,犹如“上海新天地”的微缩版。
观点二:认为《孔乙已的确已经死了》,说这是披着文化的马甲,行商业之道,因为在利益的天平上,文化和商业谁轻谁重,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组织讨论,并发言: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归纳:反对:从平民化,商业化,破坏文化的继承等角度。支持:时代、经济、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的发展。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等角度。
结论:反对全盘肯定,全盘否定的观点。先要肯定,咸亨新天发顺应发展趋势,从时代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改造,又要指出在改造中没有很好地继承文化的精髓,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对咸亨新天地改革的评价要坚持辩证否定,一分为二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4、过渡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有什么态度?
材料:对于来自各方的批评和指责,咸亨新天地负责人坦言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不过他表示,这些批评至少都表达了对咸亨酒店的关心和关注,他都将会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监督、鞭策和提醒。当然,作为鲁迅故里的旅游配套工程,咸亨酒店的改扩建势在必行。
上述观点体现了决策者怎要的胆略?
结论:一味守着老本本不是出路,发展才是出路。体现了决策者创新意识,敢闯敢试的自信心,以及立志改革的坚定信念与魄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也要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
知识点: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二)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材料设问:① “咸亨新天地”是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为什么?
②由此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存事物?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解释:任何事物都有是某一阶段性的事物。老咸亨酒店在1981年建造时是新事物,有存在的理由,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要进行履行。同样新天地在今天在存在的理由,以后就不具有存在的理由,就会被更新的事物所代替。
2)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
列举:人的生命体是暂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暂时的。一种理论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它。由此不能盲目崇拜,而用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对待。
3、鲁迅二期改造中如何做到了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呢?
材料:鲁迅故里二期就是要跳出一期的形态,慢慢过渡到更符合当今现代人需求的文化经营模式,它是穿着乡土外衣的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窄窄的石板路,流淌的檐头水是一种文化,同样新概念的茶餐厅也是一种文化。咸亨新天地就是这样一个在建筑风格上延续原来的文脉,在内容上有机地与现代时尚接轨的“驳接口”。
一味地复古,文化没有出路,不拘泥于片书纸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文化的出路,特别是对于商业文化,更需要有勇气去创新。
鲁迅故里二期改造过程中,如何做到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下划线提示)
4、归纳小结: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1)关注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不唯书,不唯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求,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小结:
这节课从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两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前面的内容里也有不同体现,如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辩证法发展观都要求我们重视创新。它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人类不会发展,民族不会发展,个人不会发展。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勇于创新,用创新之笔来描绘人生的美好蓝图。
四、作业
九、课后作业设计:[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鲁迅故里的改造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作为绍兴城市的未来建设者,鲁迅故里的发展有你们的责任。
面对鲁迅故里下一阶段的改造,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 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写一份可行性报告,交给相关部门,为构建和谐绍兴出谋划策。
十、教学反思
1、 以丰富、感性的教学情境为辅垫,以理性思考为核心,以指导实践为根本,改变了理论知识教条掌握的常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关于批判性思维,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具有模糊性,也是本框难点。在上下目过渡与难点分析上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
3、 课堂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Ⅵ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内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6)辩证否定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Ⅶ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 说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10课第1框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一课学习了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深刻内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本框是对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与升华。学好本框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以及下一框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精神,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
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权威思想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运用: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为什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
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辩证的否定观并不是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扔掉书本(相反,学习书本知识是中学生目前首先应当做好的事情),蔑视权威,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敢于怀疑,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勇于突破陈规旧俗,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作为辩证法的一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思维来对待世界。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难点: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说,第一步,激趣,创设情境;第二步,设疑,提出问题;第三步,探究,小组讨论;第四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采用情境探究法,首先,既遵循教材的生活逻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体验,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 说学法指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相关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分析现象背后的哲学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手段:
我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富有感染力的各种现象和场景,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气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教学过程坚持"情境探究法",分为"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走进生活"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课题引入: 我设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落水的孩子轻松得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司马光是打破常规,让水脱离人。创新是司马光办事取得成功的关键,这说明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创设情境:根据“鹰的重生”,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自然进行新课的学习。
创设情境推进新课
1、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据或毁灭,是借助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果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通过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实验的结果是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 “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教条。
伽利略为什么能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教条,人们凭什么相信他?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树立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下方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应具有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
回归情境走进生活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方法论。遵循生活-理论-生活的课改理念,学以致用。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附:板书设计(从略)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导学案当堂检测,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Ⅷ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 博客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其方法论;理解: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要求 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真理的特点 2、文化创新的途径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回顾文化创新的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突出在文化创新时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讲授新课:
探究一: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地活到70岁。

然而,当一只老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张不开嘴;它的翅膀变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鹰只能作出抉择:要么等死,要么更新重生。
于是鹰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那里精心地筑巢。不断地用喙击打着岩石,原来的喙被痛苦地打掉。它等待新的喙重新长出。成熟之后,它用新长出的喙将原来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到新指甲长出后再把老化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这个过程是150天的历练,那是怎样的150天!之后,老鹰可以重新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思考讨论:
1、重生后的鹰还是不是原来的鹰?他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重生后的鹰与原来的鹰相比是不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其动力是什么?
3、在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辨证否定观原理
探究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也被奉为物理学的绝对权威,他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统治了西方将近两千年。1590年伽利略作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进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长期在物理学中的统治地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结合辨证否定观,说明如何对待书本知识和权威观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用“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重要---爱因斯坦”

说明辩证否定观对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有什么要求(辨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探究三:试比较辨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
学生结合资料和对辨证否定观的理解讨论比较,教师从否定的动力、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否定与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探究四:学生思考、交流手机的发展历程,思考: 1、手机每一次的变革是否合理?为什么? 2、现有的手机款式和功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吗? 3、新款手机如何产生?
学生讨论,代表展示,教师重点围绕辩证法的本质,从“破”和“立”两方面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课堂练习:《模块测评》P64—66: 板书设计:
辨证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 外力作用的结果 特征:联系、发展的环节 消灭、中断 辨证的否定 实质:扬弃 肯定或否定一切 方法论:(1)(2) 创新 依据
原理内容: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方法论: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课后思考:分析创新的哲学依据。

Ⅸ 详细教案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诗人凭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具体、真切: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问题研究

(一)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诗人想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是:

街灯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陈列的物品
→ 牛郎织女的自由

(二)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离诗人固然遥不可及,人间街灯对于作者来说也是远景,从视觉上来看,街灯与明星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产生联想的基础。

静夜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二、问题研究

(一)诗的结构

《静夜》诗的结构和《天上的街市》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写景——想像的基础

读完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写作中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释《博物志》的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永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

诗歌短小,上口,有韵律美,应该背下。“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实际是一种改写、改述,目的是重现或再造诗中的景象与事物,加深感受,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应该允许学生作合理的补充和发挥。

答案不求一律,叙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特点。《静夜》一诗,还可让学生就“鲛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任选两题)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发挥联想、想像续写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由此及彼的联想训练,应注意一定要有相似点,想像联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体,所以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联想点作多种相似联想。

三 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自觉主动地去查找材料。写成短文后,可在全班交流。

教学建议

一、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要有所侧重,主要介绍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顺带介绍一下《星空》的总体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还可组织学生课外朗诵诗集《星空》中的有关诗篇。

二、适当介绍联想和想像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虽能想像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向学生作这样抽象的解释,而是要结合诗中具体形象来使学生明白诗中的联想和想像是怎么回事,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读美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四、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放录音,作示范,反复朗读,最好当堂背诵。朗读总的原则是要把握这两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进行了划分,可供朗读时参考: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4年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1927年3月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领导了文化界同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选自《中国小网络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二、关于诗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较(孙党伯)

1.总之,《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依然闪烁着反抗的创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数诗篇来说,失望感伤的情绪却占据着主导地位。渴望祖国新生的理想,变成了忧国忧民的悲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现实的精神,变成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高蹈;消极的否定代替了积极的破坏和创造;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力的诗歌变为旧的诗歌了。在《女神》里,诗人歌颂“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却赞美遁世的伯夷叔齐。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心灵的历程;而《星空》所表现出的失望、彷徨和苦闷也是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

2.从艺术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诗篇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谐的韵调,鲜明的形象,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如诗人所说,技巧确实要比《女神》的有些诗“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隽美的夜歌——读《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选自《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划开暗夜的理想之光(杨宗国)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羡的。诗人用“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暗示了那里的美好、富足。淡淡的点染,已经使诗人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读者谙熟的人间街市,处处都烙下统治者丑恶的印记。一面是荒淫,一面是赤贫;既有寄生的傲慢阔佬和妖艳女人,趾高气扬的外国巡捕,又有踯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间街市是剥削阶级罪恶的温床,秽行的橱窗。诗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划开了现实的浓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3、4诗节,引读者去想像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一幅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一幅是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神话人物的选择。牛郎是神话传说中惟一的劳动人民变作的神,诗人把他置于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关心劳动人民命运的进步思想。二是对神话的改造。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并不美妙,天界统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划下的银河将他俩分隔开,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鹊桥上相会。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五幕一场)在我国传统诗歌中,想像丰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作并不鲜见;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现实的黑暗已成一切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笔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诗有着质的不同。屈原的《离骚》,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种种自然现象,境界飘渺迷离,场面宏伟壮丽,达于想像的极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和斗争不懈的峻洁人格。但诗人不啻神游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见故乡、回到现实时更抒发了令他哽咽的悲愤:“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李白梦游天姥山,以仙人出游景象为高潮,倾注畅朗饱满的诗情于斑斓壮丽的诗境。但瞬息之间,即被无情的现实扫荡一空:“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无可奈何地慨然长叹。苏轼神往“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欲乘风归去”,又忧虑“高处不胜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间”的自慰。凡此种种都程度不同地给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们又都受时代限制,看不见实现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给想像投下阴影。五四时代崛起的大诗人郭沫若,已经看见十月革命放射的人类希望之光,深信:“最终的胜利总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农劳!”(郭沫若《巨炮之教训》)他笔下的幻景分明已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正如闻一多评价《女神》时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时代的精神。”(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本诗的巨大艺术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还在于结构精巧浑成、匠心卓异。街灯与星星都远远地在夜色中放明,视觉感受极相近似,诗人由此落笔,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进而放纵想像于星空,十分自然;第2节用轻巧的笔触略加点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胧的背景;第3节推出人物,想像更为具体、真切;第4节写到流星,这一飞驰苍穹的光点,使全诗境界顿显活跃。诗人像是采用了我国绘画中层层皴染的传统技法,使画面越来越清晰,幻景越来越动人。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给读者一幅历历可见的牛郎织女游乐图。诗收束了,但星际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语言平易、亲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至于章法的精美,诗句的匀称,音律的和谐悠扬,读来更不难体味。

阅读全文

与辩证否定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