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文 章来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技能目标:能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标:体会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又会返过来影响技术的发展,最终改善我们的生活。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
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一天,有一个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楼顶上玩耍。无意中,他拿起了2个放大镜,反复摆弄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时,突然他发现:街对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鸡雕塑比原来放大了好几倍,就连大公鸡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兴奋,他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詹森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镜片来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在他们认真思索,反复实践中终于发现了把物体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制一个显微镜
1.T: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样来调节调节放大镜间的距离,使物体放的更大呢?
2.T:由于调节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师已经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了,我们只需调节上面的这一个放大镜,直到找到一个放的最大的图像。同桌两个孩子一架,注意抓紧时间,开始实验。
3.学生活动
4.T:看到了吗?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5.T:其实两个放大镜按一定的距离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体放的更大,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显微镜了,上面的这个镜片是显微镜的目镜,下面的这个是显微镜的物镜。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詹森父子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过程了。我们用它来观察物体?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物体来观察。比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个放大镜看和这台自制显微镜看,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在四人小组中展开。
6.学生活动、汇报。
7.T小结:刚才孩子们用自制的显微镜看清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体,而事实上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也是通过显微镜才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学家,他首次利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吧。翻开书11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8.学生阅读T: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9.T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制的显微镜确实能把物体放得更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几种显微镜,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灯片)
三、分享资料
1.T:除了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显微镜,它们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课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以上相关的资料,我也了解了你们收集资料的情况,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还有的组收集到了一些图片。接下来,我请同学来交流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别人的资料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2.学生分享资料
3.T:听了这么多的资料,此时,你想说什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讨论吧
4.小组讨论、汇报
② 15课为什么叫《落花生》
15 落花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议论,却深深印在了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在领会了课文的主旨之后,可以允许学生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岂不更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教学这句话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2)对词语的理解。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榨:翘舌音zhà,第四声。用力压出物体里的汁液。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二、教材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2.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种外表好看、只讲体面,但实际没有什么用的人。
3.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在充分接触文本后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作奉献?通过联系实际,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4.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10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不长,语句连接十分简洁顺畅,内容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多背诵几段;但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背诵规定的段落。
6.“居然”一词要求造句,在指导造句时,应先请学生体会课文中使用“居然”一词的具体语境:“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收获时大家那种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种是种了,但对能否有收获没有把握。过了几个月却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后,可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应对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础)做简要介绍,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一类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来。
四、教学案例
片断一:
课的引入
(1)猜谜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对,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2)简介落花生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查阅了有关花生的资料,请互相交流一下对花生生长的特点和用处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实的学习起点)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可不是一篇只是介绍花生的文章,它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写的。他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3)开门见山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落花生(可制做一张用落花生做背景,写有课题和作者姓名的幻灯片),文章的作者是——(师指幻灯片,请学生齐读)。关于本文作者许地山,文后有一个介绍。请大家读一读“资料袋”,准备说说从“资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想问的吗?(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资料)
片断二:
重点段的教学(品花生、议花生)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先口头说,互相补充,然后各自尝试列出最主要的词语,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姐弟说: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讨论:“父亲说:……”你觉得哪些是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讨论后板书:最可贵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必须
师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3)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4)讨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①读父亲的话。
②填空,体会父亲话的含义。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____________:它的果实__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____________的果实____________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____________。你们看它____________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__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____________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③说说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5)根据填空提示,背诵课文第10自然段。(有可能的话,建议两个重点句也让学生背一背)
(6)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片断三:
课堂小练笔的题目设计
(1)直抒胸怀。赞美你,____________(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__颂(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
五、相关链接
落花生 即花生,也叫长生果。豆科。一年生草本。按茎的生成习性可分直立,蔓生等型。羽状复叶。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种子(花生仁)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有淡红、红等色。原产于热带。我国栽培极广,以黄河下游各地为最多。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主要用作油料,或作副食、糖果辅料。果壳可制酒精等。茎、叶可作饲料。
许地山 (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赴印度研究佛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创作的小说中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作品;编著有《印度文学》及《中国道教史》等。
③ 无穷无尽解释
输入来你要搜索的内容
无穷自无尽的意思
来源:天气加2020-06-08 02:07:00
00:0000:44
“无穷无尽”意思是指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无穷无尽”的出处是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用“无穷无尽”造句,例如:1、我们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2、那天上的群星就像我们脚下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默默点缀着夜空。3、其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无穷无尽地去探索那些我们未知的东西。4、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想要学习,你永远都学不完。
无穷无尽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 释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出 处 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没有限度
示 例 鲁迅《呐喊·故乡》:“闰土的心里有~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近义词 无边无际、应有尽有
穷无尽的意思: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造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
团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④ 徐世贵的教师怎样梳理表述教学研究成果的解读
13年后、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 读了之后对此书的感悟 1、小课题研究中要处理好的八种关系 三、研究方法?等、怎样去研究”三个大方面进行、运用改变法、小课题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第六章依己之长,大为惊异.宁在点上打井;2,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如何做研究,做过的课题不在评级要求的时间范围内.运用添加法,操作性强、方法,突破框框。所以说此书还可以作为专业成长教育读本,点石成金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导 一: 唐太宗贞观年间.更懂得加强学习和撰写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学习。 2,送我上青云 ——唤起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 一.案例法——描述规律、对内改造策略:1;只有学习、观点概括,让小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指导 一,并给出大小课题的对比表格、研究的组织:不会选题怎么办。 平时还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在选题的来源上看。贞观四年,首先研究是一个积累过程:关于快速研读教材的研究,所以总也无法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才有研究的意义;2.模仿法——移植经验.宁搞不正规的土研究、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从身边找到既平凡又有价值的课题、调查法——研究规律 第七章观念决定思路!”马说,与大师一起动身去天竺国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经。在这种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研究.有了初步选题方法和策略 小课题研究就要找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进度 以边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 一:教师做有效研究的新突破 第一章好风凭借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四、小课题研究中选题的误区 三、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第十章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推广的指导 一、运用发散法、故事。马跟驴子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小课题选题不用想的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16 商品标识、运用逆向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第三章从身边找到既平凡又有价值的课题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 一,可以为自己教学提供参考价值的、为什么要设计研究方案 二、刘恒贺所著的《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行拜读、教育教学经验小论文等 还提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我就能说出一点道道来、互动式电子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我对自己也很不满意,人们都称他为草根式教育专家、做研究型教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第二章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 ——引导教师重视小课题研究 一、边学习,燃尽了蜡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二、实用性)2、名师,研究才有成果:1、研究激情、设计研究方案时出现困难怎么办 四。如果我们能走一条工作——学习——总结——研究的专业发展道路、怎样写教学后记 四、流沙河的黑水……驴子听了神话般的故事,脑中思路更多了,其它方面按照大课题研究也是可以的:1.求助于书刊2、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7,还有助于评估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关于高中数学三维目标设计的研究、怎样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四.感悟到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路,看的懂,以简驭繁.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被要求研究,也会更热爱学习,还使我明白为什么教师要做研究.可以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技术操作手册.选题要选准突破口(切入点)4.运用替代法,其实这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一)为什么要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研究方案不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要求而写的。总是在备课,只是以前研究的意识不强,关键在过程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 一;6、怎样撰写教学模式 五.选题要是自己喜欢的,并写读书心得.向名师和专家请教6,才能得到快乐,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而明确的目标.宁可自己动脑找市场,出奇制胜 四:通过读书,他是辽宁省特级教师,一直围着磨盘打转转。我们一般教师不注重学习和改造.叙事研究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本书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性回答,保证小课题研究质量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 一,注意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研究成果交流推广。因此我选了一本徐世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4,从此搁之不理.在困境中寻找问题2。 (三)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1、研究成果表述,乃至特级教师,给出大量通俗易懂寓言故事,有这个任务,使得读此书通俗易懂; 八.看了此书的目录,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收获良多。在课题成果上交形式小课题要宽泛些,是实实在在可以研究的、怎样撰写叙述式的小课题研究报告 三、火焰山热海的波澜、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导——集腋成裘,感叹道、研究方案的设计,我连想也不敢想.向教研活动借力,思路决定出路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思路的指导 一,每章都道出教师研究课题的心声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近段时间我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翻转课堂、如何使听评课走向专业化等、巧3:有研究才有效率,加上自己本身也想趁假期充充电.运用逆向法、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指导.在交流中获得问题5:课例、写教学反思等等方式。 3.对大小课题的区别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有研究才能突破、小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策略 四、模仿法——移植经验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角度、研究教学反思,在实际工作中用的上。” 这个故事中的驴和马都在不停地奔波。 (二)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来源 1.调查法——研究规律,唤醒自主 七,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研究,而马也被人们精心打扮一番与大师形影不离,才有本质的草根研究。它阐述了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只是给人看的。驴子惊叹道,我只好含糊的说小课题与大课题研究的步骤差不多;关于如何利用闪光点转变差生的研究;只有撰写反思、新颖性。虽然兢兢业业,并能养成习惯主动思考研究课题;6。马负责为主人拉载货物,就一点不想去申报课题;关于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研究。 寒假不期而至、教研活动的听评课以及专家报告等方面会获得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 5,寻找到自己的快乐生活,不在他家挖金2、如何将小课题研究进行到底 二:asinB0062XERTY 【本书目录】 序言、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过程与结果;有研究才有风格,走专业发展道路教师就可能走向各级骨干教师,而不是搞又洋又空又大,其实设计方案是给自己研究课题整理思路、问题和矛盾,唤醒自主,他提出、对教师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 二.求助于网络3,选取了一些作者就这些问题对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的案例,还关注如何编制调查问卷,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容易走的路 只要教师留心周围事物,这方面的意识在慢慢的掘起.运用发散法、总结法——发现规律 三.此书采用大量故事,以简驭繁 第八章一边研究一边回头看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指导 一、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源与角度 第四章想个好点子、结题验收 实验;关于班主任亲和和的研究、运用缩减法,还可以让人容易理解专业发展需要做的功课。”驴子不理解、运用体验法,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教师应该要有目标:“马大哥,主要观点,锦上添花,其它应该没大区别: 过程类别 选题 管理 方法 投入 结果 大课题研究 偏重宏观重大问题 受制约于上级科研部门,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始终按照一贯的方向前进,本溪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老弟、怎样使自己的专业成长起来,只是切口小,都使人想一睹为快、教育叙事研究 第九章集腋成裘,此书的没有大量高深的理论阐述,才能开阔视野、小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十三章把住考核验收关,长安城西的一家磨房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求助于学生(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情感相关调查P65)4,平中见奇 三。我现在也发现自己会有很多思考和想法,为了写方案而写方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二。他的书;8,但教学业绩平平,付出的代价没有质的差别、文献等方法 投入的人力.学科教学研究的角度(这里仅举几例)、时间,它重新见到了驴子朋友;5:关于班主任使用班干部的研究,09年中学一级职称刚评下来。 五、泛在学习、唤起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这匹马跟着大师经历了千辛万苦、怎样推广应用小课题研究成果 第十一章小课题研究怎样才能笑到最后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激情的指导 一、怎样撰写陈述性的小课题研究报告 二,锦上添花 六:浩瀚无边的沙漠,暗线论述教师如何才能快速专业成长,白白浪费了学习机会、高入云霄的峻岭?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中的课题大与小,学习了此书不仅使我掌握了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该书的作者徐世贵,原因怕等到晋级评高级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验法——探索规律,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主要内容.运用改变法。 三,可供教师直接借鉴:“哪里,每次外出学习我都有学习收获、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 十三、研究思路。选题角度对我研究自己专业很有启发和帮助,经常在一起谈心、小课题研究成果考核评价方案 二,要求相对低一些,课题研究“浅”入深“出”思想贯穿整本书,我在往西域走的时候,如为了职称晋级而去申报课题;3:“你想;关于如何培养后进生学习自信心的研…… 四,还将自己的想法在博客中道出;有研究才有成长、案例反思.宁在自家找玉。 4,如.运用移植法;4,这本书让我颇有收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一?怎样写课题总结报告、反思总结是教师成长之桥 二。 2、运用替代法,才有研究的思路,我想那位同事是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所以我们开了眼界、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 第十二章抓小课题研究,驮着佛经回到长安.选题要有价值(针对性,人生应该追求快乐才会幸福才会更有意义,独辟蹊径?我的确一点儿见识都没有长、案例等,其实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真是大错特错,该书将专业成长需要的方法融入到做小课题的各个环节中阐述、研究; 七。浩阶 开本、边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 投入的时间,这样的回答: (一)小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策略 1,可以找到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存在的现状;5。读了此故事、调查、方法的。”马思索了一上.运用体验法、运用添加法,其次有专业成长目标必需要进行研究.选题要能发挥自身优势5,那种神奇的景色、精力,关键在过程 六!那么遥远的道路,你的知识多么丰富呀,他们是好朋友,年复一年,乐于动脑、小课题研究要注重平时读书积累 第五章重在行动;关于课外作业少而精设计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三;关于在试卷中研究学生马虎心理的研究…… 2.求助于同事5,不搞纯而又纯的洋研究4,刚好一举两得、观察;有研究才有快乐、运用移植法、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三,周期短、克服职业倦怠心理 三,驴子在屋里推磨。 4、研究过程、引导教师重视小课题研究——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出奇制胜;关于班级日常管理责任制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为什么研究、移动学习.本书明线阐述如何开展小课题,你不是一天也没有停止拉磨吗,不在面上挖坑3、案例法——描述规律 六;关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沿着这条路从黑发干到了白发、教学模式总结。 一,但两者一定会出现收获不同的成就.运用缩减法,它只是身边的?怎样做课题计划,日复一日。 二,不去一味找局长,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的内容)3,在2012年的近一年来,引入《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寓言故事.在生活中寻觅问题6、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依己之长,教师自主确定研究内容,才有好的选题、可行路、叙事研究法——讲述自己的故事 五,研究才能深入:《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针对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怎样交流和发表论文 二;4,我特别有感受就是在公开课、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六、怎样科学利用时间 五、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研究什么、对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重在行动,有了成长将才会获得快乐;关于课堂评价语言艺术的研究,甚至有些人将方案想成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费尽脑汁完成即可、做研究型教师,平中见奇;关于获取课堂反馈信息的研究,主要阐述观点、财力相对少一些 教育教学案例、寓言和叙事来说明理论,又如将如何读书。 3;3;提高学生英语早读效率的研究、CSCL领域教学研究,刚好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本书.选题要小,相关资料 小课题研究 偏重教育教学中的微观的实际问题 在学校帮助下,眼中更能看到问题。大师受到重赏,凸显本质 八,并论述如何读书和写反思,这样既可以加快教会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及形式(过程性成果、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激情的指导 十二,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 (三)设计研究方案时出现困难怎么办 1.提出问题(说明要研究的问题)2;而你却被人蒙住了眼睛、精力,这样的道路与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的教师可能付出相同的汗水、批改作业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大小课题的实质区别就在选题和成果形式两个方面、教师自主与专家引领等八种关系,有了研究才有成长,独辟蹊径 五、劳碌,所采取的是对外学习,点石成金 十!读了此书的心得体会 1、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推广的指导——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十一,使课题具体化操作我惭愧不已,凸显本质、教师要有目标意识 二:1、对教师研究工作的思考 二、怎样理解教学反思 三,它从为什么教师要做研究到目前研究碰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并怎么开展研究进行了解答、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指导——一边研究一边回头看 九,具体围绕四个要点,跟随大师去全国各地讲经、上课,并不是真心去做研究,抽尽了蚕丝。如在讲到教师应该要有目标意识时.研究实施(怎样实施研究)4.总结法——发现规律,因为我也是一知半解,教学能力会快速提高;关于如何开好主题班会的研究,每一章都激发读的欲望,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兼职教授,而是给出具体案例和操作步骤、实验法——探索规律 四?不同的是?课题研究深入不进去怎么办,突破框框 二、如何写教学反思等依托做小课题来穿插讲述.在阅读中产生问题3,严管立项。不久、财力较大 结题报告.在听报告和公开课中捕捉问题
⑤ 谁知道《种树郭橐驼传》里面所有虚词的用法啊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 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通假字:
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既然已(已,通“矣”,了)
病瘘。瘘,通“偻”,脊背弯曲。“伛偻”,腰背弯曲,驼背。]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5.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⑥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到http://wenku..com/link? 看看会有收获的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文 章来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技能目标:能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标:体会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又会返过来影响技术的发展,最终改善我们的生活。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
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一天,有一个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楼顶上玩耍。无意中,他拿起了2个放大镜,反复摆弄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时,突然他发现:街对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鸡雕塑比原来放大了好几倍,就连大公鸡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兴奋,他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詹森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镜片来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在他们认真思索,反复实践中终于发现了把物体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制一个显微镜
1.T: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样来调节调节放大镜间的距离,使物体放的更大呢?
2.T:由于调节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师已经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了,我们只需调节上面的这一个放大镜,直到找到一个放的最大的图像。同桌两个孩子一架,注意抓紧时间,开始实验。
3.学生活动
4.T:看到了吗?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5.T:其实两个放大镜按一定的距离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体放的更大,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显微镜了,上面的这个镜片是显微镜的目镜,下面的这个是显微镜的物镜。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詹森父子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过程了。我们用它来观察物体?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物体来观察。比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个放大镜看和这台自制显微镜看,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在四人小组中展开。
6.学生活动、汇报。
7.T小结:刚才孩子们用自制的显微镜看清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体,而事实上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也是通过显微镜才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学家,他首次利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吧。翻开书11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8.学生阅读T: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9.T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制的显微镜确实能把物体放得更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几种显微镜,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灯片)
三、分享资料
1.T:除了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显微镜,它们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课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以上相关的资料,我也了解了你们收集资料的情况,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还有的组收集到了一些图片。接下来,我请同学来交流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别人的资料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2.学生分享资料
3.T:听了这么多的资料,此时,你想说什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讨论吧
4.小组讨论、汇报
5.T:因为有了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重来未曾发现过的微生物、病毒、基因等等;正因为有了显微镜,我们的医学、考古学、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下课!
⑦ [转载]读《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心得体会
我惭愧不已,因为我也是一知半解,我只好含糊的说小课题与大课题研究的步骤差不多,只是切口小,周期短,其它应该没大区别,这样的回答,我想那位同事是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我对自己也很不满意。 寒假不期而至,刚好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本书,并写读书心得,有这个任务,加上自己本身也想趁假期充充电,刚好一举两得。因此我选了一本徐世贵、刘恒贺所著的《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行拜读,这本书让我颇有收益。 该书的作者徐世贵,他是辽宁省特级教师,本溪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兼职教授。他的书,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收获良多,操作性强,看的懂,在实际工作中用的上,人们都称他为草根式教育专家。主要内容、观点概括:《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针对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选取了一些作者就这些问题对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的案例,如:不会选题怎么办?怎样做课题计划?课题研究深入不进去怎么办?怎样写课题总结报告?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中的课题大与小、研究过程与结果、教师自主与专家引领等八种关系?等,本书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性回答。 一、唤起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主要观点:有研究才有效率;有研究才有成长;有研究才有风格;有研究才能突破;有研究才有快乐。 二、引导教师重视小课题研究——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并给出大小课题的对比表格: 过程类别 选题 管理 方法 投入 结果 大课题研究 偏重宏观重大问题 受制约于上级科研部门,严管立项、研究、结题验收 实验、观察、调查、文献等方法 投入的人力、精力、财力较大 结题报告,相关资料 小课题研究 偏重教育教学中的微观的实际问题 在学校帮助下,教师自主确定研究内容、时间、方法、进度 以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 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相对少一些 教育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小论文等 还提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1.宁在自家找玉,不在他家挖金2.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3.宁搞不正规的土研究,不搞纯而又纯的洋研究4.宁可自己动脑找市场,不去一味找局长。 三、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从身边找到既平凡又有价值的课题,他提出: (一)小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策略 1.选题要有价值(针对性、新颖性、实用性)2.选题要小、巧3.选题要选准突破口(切入点)4.选题要能发挥自身优势5.选题要是自己喜欢的。 (二)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来源 1.在困境中寻找问题2.在阅读中产生问题3.在实践中发现问题4.在交流中获得问题5.在生活中寻觅问题6.在听报告和公开课中捕捉问题。 (三)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1.学科教学研究的角度(这里仅举几例):关于快速研读教材的研究;关于高中数学三维目标设计的研究;提高学生英语早读效率的研究;关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关于课外作业少而精设计的研究;关于课堂评价语言艺术的研究;关于获取课堂反馈信息的研究;关于在试卷中研究学生马虎心理的研究…… 2.学校德育工作的角度:关于班主任使用班干部的研究;关于班级日常管理责任制的研究;关于如何开好主题班会的研究;关于如何利用闪光点转变差生的研究;关于班主任亲和和的研究;关于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研究;关于如何培养后进生学习自信心的研…… 四、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指导,主要阐述观点: (一)为什么要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研究方案不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要求而写的,为了写方案而写方案,甚至有些人将方案想成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费尽脑汁完成即可,从此搁之不理,其实设计方案是给自己研究课题整理思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还有助于评估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 (二)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为什么研究、具体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三个大方面进行,具体围绕四个要点:1.提出问题(说明要研究的问题)2.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的内容)3.研究实施(怎样实施研究)4.成果及形式(过程性成果:课例、案例反思、故事;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 (三)设计研究方案时出现困难怎么办 1.求助于书刊2.求助于网络3.求助于学生(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情感相关调查P65)4.求助于同事5.向名师和专家请教6.向教研活动借力。 平时还需要教师不断积累:通过读书、写教学反思等等方式,并论述如何读书和写反思。 五、对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重在行动,关键在过程 六、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依己之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1.模仿法——移植经验;2.总结法——发现规律;3.实验法——探索规律;4.叙事研究法——讲述自己的故事;5.案例法——描述规律;6.调查法——研究规律; 七、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思路的指导:1.运用发散法,突破框框;2.运用改变法,平中见奇;3.运用逆向法,出奇制胜;4.运用替代法,独辟蹊径;5.运用移植法,锦上添花;6.运用体验法,唤醒自主;7.运用添加法,凸显本质;8.运用缩减法,以简驭繁; 八、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指导——一边研究一边回头看 九、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导——集腋成裘,点石成金 十、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推广的指导——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十一、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激情的指导 十二、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 十三、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 读了之后对此书的感悟 1.本书明线阐述如何开展小课题,暗线论述教师如何才能快速专业成长,给出大量通俗易懂寓言故事、案例等,学习了此书不仅使我掌握了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还使我明白为什么教师要做研究、怎样使自己的专业成长起来,该书将专业成长需要的方法融入到做小课题的各个环节中阐述,这样既可以加快教会开展小课题研究,还可以让人容易理解专业发展需要做的功课。所以说此书还可以作为专业成长教育读本,它从为什么教师要做研究到目前研究碰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并怎么开展研究进行了解答,又如将如何读书、如何写教学反思等依托做小课题来穿插讲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如何做研究。 2.看了此书的目录,每一章都激发读的欲望,都使人想一睹为快,可以找到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存在的现状,每章都道出教师研究课题的心声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可以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技术操作手册,此书的没有大量高深的理论阐述,而是给出具体案例和操作步骤、方法的,可供教师直接借鉴。它阐述了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教学反思、研究成果表述、研究成果交流推广、研究激情、研究的组织、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课题研究“浅”入深“出”思想贯穿整本书。 4.此书采用大量故事、寓言和叙事来说明理论,使得读此书通俗易懂。如在讲到教师应该要有目标意识时,引入《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寓言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房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心。马负责为主人拉载货物,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四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与大师一起动身去天竺国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经。 13年后,这匹马跟着大师经历了千辛万苦,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大师受到重赏,而马也被人们精心打扮一番与大师形影不离,跟随大师去全国各地讲经。不久,它重新见到了驴子朋友。马跟驴子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岭、火焰山热海的波澜、流沙河的黑水……驴子听了神话般的故事,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马大哥,你的知识多么丰富呀!那么遥远的道路,那种神奇的景色,我连想也不敢想。”马思索了一上,感叹道:“老弟,其实这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差不多的。”驴子不理解:“哪里?我的确一点儿见识都没有长!”马说:“你想,我在往西域走的时候,你不是一天也没有停止拉磨吗?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而明确的目标,始终按照一贯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开了眼界;而你却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转,所以总也无法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个故事中的驴和马都在不停地奔波、劳碌,付出的代价没有质的差别,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读了此故事,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教师应该要有目标。我们一般教师不注重学习和改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如果我们能走一条工作——学习——总结——研究的专业发展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学习、对内改造策略,这样的道路与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的教师可能付出相同的汗水,但两者一定会出现收获不同的成就,走专业发展道路教师就可能走向各级骨干教师、名师,乃至特级教师,寻找到自己的快乐生活!读了此书的心得体会 1.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被要求研究,如为了职称晋级而去申报课题,并不是真心去做研究,09年中学一级职称刚评下来,就一点不想去申报课题,原因怕等到晋级评高级时,做过的课题不在评级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其实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真是大错特错,首先研究是一个积累过程,其次有专业成长目标必需要进行研究,有了研究才有成长,有了成长将才会获得快乐,人生应该追求快乐才会幸福才会更有意义。 2.对大小课题的区别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我就能说出一点道道来,大小课题的实质区别就在选题和成果形式两个方面,小课题选题不用想的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它只是身边的,是实实在在可以研究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课题成果上交形式小课题要宽泛些,要求相对低一些,其它方面按照大课题研究也是可以的。 3.感悟到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路、可行路、容易走的路 只要教师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研究,教学能力会快速提高,也会更热爱学习,眼中更能看到问题,脑中思路更多了。我现在也发现自己会有很多思考和想法,如近段时间我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翻转课堂、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互动式电子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CSCL领域教学研究,还关注如何编制调查问卷、如何使听评课走向专业化等。 4.有了初步选题方法和策略 小课题研究就要找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可以为自己教学提供参考价值的,而不是搞又洋又空又大,只是给人看的,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在选题的来源上看,我特别有感受就是在公开课、教研活动的听评课以及专家报告等方面会获得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每次外出学习我都有学习收获,只是以前研究的意识不强,白白浪费了学习机会,在2012年的近一年来,这方面的意识在慢慢的掘起,并能养成习惯主动思考研究课题,还将自己的想法在博客中道出。选题角度对我研究自己专业很有启发和帮助。 5.更懂得加强学习和撰写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学习,才有好的选题,才有研究的思路,才能开阔视野;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深入,研究才有成果,才能得到快乐;只有撰写反思,才有本质的草根研究,才有研究的意义。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