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04 14:42:11

『壹』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回年,日本明答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亡

『贰』 甲午中日战争后感

感想,就是,
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工业第一大国,而中国专还过着落后属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紧闭国门,不与外界贸易和练习,引进先进的文化与科技.与日本有学习精神相差很远,
所以才导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战争,
中国应该吸取教训,大力改革,和发展,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多与外国贸易与联系,

『叁』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这是《中 甲午战争》中的一篇诗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 寇的我北洋 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 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 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 径巨弹,命中松岛。 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 ,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 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 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 ,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 伤亡; 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 。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 师没有更新装备,弹 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 威海港内,坐待 寇来攻。后来, 军从宽松 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 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 的 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 。在当时政府腐-败、 民羸弱、士 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 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 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 近百 前的历史悲剧,虽已 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 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 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 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 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 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 ,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岸,似乎还在默默地 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 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 民不可侮的民族 节!如今,在这个弱 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 家领导集团,带领 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 力,加强 防,把 家建设的无比强大, 下一心富 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 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肆』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后的课后反思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反思,第一为什么打,第二为什么打输了,第三打输之后对清朝极其日后政策态度的影响,第四作为今人,我们应该反思如何避免战争?在战争发生时如何取得胜利?

『伍』 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与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定亡国,改革胜于一切,认清形势和现实,不能故步自封,做专好长远规划,不能因为属个人的享受,个人的,集团的利益而有损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了贪图个人享受,挪用军费是天下大忌,紧跟时代发展和潮流,更新武器装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战前充分评估,敌我优劣,另外该出击时就果断出击,不畏战,不避战。

『陆』 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反思

一.落后就要挨打 二.缺乏亮剑精神也要挨打(一些水师管带一触就逃,陆上守军一专触即溃). 三.忍让换不来和平属. 四.想为自己腰杆硬而留着力量不用会败的更惨(李宏彰) 五.把抵挡亲略的希望寄托于外国所谓的调停,是沙笔行为

『柒』 甲午战争的反思1500字

现代史学一般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的开端,国人一般亦多熟悉鸦片战争和以鸦片战争为耻。其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未来发展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中日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国清朝经过30余年的洋务运动(改革),对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建立起了强大的北洋海军和一大批近代化工业,对外打败了号称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平定了由沙俄支持的西北边患,一时号称“同光中兴”,令中外刮目相看、不敢小觑,清朝统治者自己也沾沾自喜。应该说洋务运动作为一场改革是成功的,初步达到了其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好景不长,1894-1895中日甲午一战,便彻底摧毁了清朝廷和国人的强国梦。原因在什么地方?不是清军的装备不够先进,不是将不用心、士不用命,不是清朝的综合国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上的腐朽。甲午战争的失败,从表面看是军事上的失利,其根源在于政治上的腐败。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从本质上看是一场在不触动清朝封建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洋为中用,其结果虽然从西方买来了一些装备,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建了一批近代工业,清朝一时貌似强大。但由于封建政治制度的阻挠,其改革的成果其实很有限,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改革,一但遭遇惊涛骇浪,这条看似庞大的巨舰便四处漏水、不攻自破。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起步没有中国早,但由于是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日本一步从远不如中国成熟的封建社会跨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日本的进步便不可逆转,历史上一向向中国学习并为国人所瞧不起的小日本,一夜之间成了东方强国,就连早在十八世纪初就开始改革的帝俄,后来也在日俄战争中在小日本的铁拳下被迫俯首称臣。可见改革之于革命的区别,修修补补之于大刀阔斧的区别。

国人皆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不知这种文明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中国古代文明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封建文明,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文明,是由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先于欧美上千年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中国的封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和最彻底的,所以才赢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中国的整个封建历史都走在欧美各国的前列,中国的政经文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太学制度等等无不引领当时世界的风骚,亚洲尤其东亚诸国更仰中国鼻息以存,这是祖先为中华民族创造的骄傲。但曾几何时,这种文明却被野蛮所代替,这种先进却被落后所代替,这种主动却被被动所代替,天朝大国、万国来朝却被东亚病夫、任人宰割所代替。无它,不是我们落后了,而是人家先进了,不是我们倒退了,而是人家进步了。物极必反,月盈必亏,当我们还沉浸在中华古老文明的盛世中时,欧美早已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甚至一向与我亦步亦趋的日本也后来居上,直到被连绵不断的枪炮声惊醒。西方近现代社会优于我,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制度上的先进。我国的封建制度虽然成熟,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专制政体,就在她最鼎盛和繁荣的时候如盛唐时期,也常常潜藏着深刻的危机,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盛盛衰衰、始终没有走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在于封建制度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打破这个瓶颈,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近现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是没有奋斗过,历史不是没有给过我们机会,诸如洋务运动、诸如戊戍变法、诸如辛亥革命、诸如抗战胜利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机遇都被丧失了,国人醒而复睡,睡而复醒,反反复复,不能穷尽。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毛泽东是伟大的,不是伟大在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是伟大在他曾经对解决中华民族根本问题的政治发展方向做过有益的探索,如文革中的“四大”,虽然这种探索是艰难的、有局限的、甚至是失败的,但他仍不失为站在中国传统社会最高峰的人,毛的悲哀在于缺乏现代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综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彻底,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经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落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今的改革与洋务运动有无可比性呢?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但愿中华民族不要再经历一次甲午战争。

『捌』 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与启示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从鸦片战争版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权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玖』 学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有什么收获

鸦片战争前,中国清朝经过30余年的洋务运动(改革),对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建立起了强大的北洋海军和一大批近代化工业,对外打败了号称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平定了由沙俄支持的西北边患,一时号称“同光中兴”,令中外刮目相看、不敢小觑,清朝统治者自己也沾沾自喜。应该说洋务运动作为一场改革是成功的,初步达到了其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好景不长,1894-1895中日甲午一战,便彻底摧毁了清朝廷和国人的强国梦。原因在什么地方?不是清军的装备不够先进,不是将不用心、士不用命,不是清朝的综合国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上的腐朽。甲午战争的失败,从表面看是军事上的失利,其根源在于政治上的腐败。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从本质上看是一场在不触动清朝封建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洋为中用,其结果虽然从西方买来了一些装备,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建了一批近代工业,清朝一时貌似强大。但由于封建政治制度的阻挠,其改革的成果其实很有限,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改革,一但遭遇惊涛骇浪,这条看似庞大的巨舰便四处漏水、不攻自破。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起步没有中国早,但由于是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日本一步从远不如中国成熟的封建社会跨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日本的进步便不可逆转,历史上一向向中国学习并为国人所瞧不起的小日本,一夜之间成了东方强国,就连早在十八世纪初就开始改革的帝俄,后来也在日俄战争中在小日本的铁拳下被迫俯首称臣。可见改革之于革命的区别,修修补补之于大刀阔斧的区别。

国人皆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不知这种文明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中国古代文明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封建文明,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文明,是由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先于欧美上千年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中国的封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和最彻底的,所以才赢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中国的整个封建历史都走在欧美各国的前列,中国的政经文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太学制度等等无不引领当时世界的风骚,亚洲尤其东亚诸国更仰中国鼻息以存,这是祖先为中华民族创造的骄傲。但曾几何时,这种文明却被野蛮所代替,这种先进却被落后所代替,这种主动却被被动所代替,天朝大国、万国来朝却被东亚病夫、任人宰割所代替。无它,不是我们落后了,而是人家先进了,不是我们倒退了,而是人家进步了。物极必反,月盈必亏,当我们还沉浸在中华古老文明的盛世中时,欧美早已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甚至一向与我亦步亦趋的日本也后来居上,直到被连绵不断的枪炮声惊醒。西方近现代社会优于我,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制度上的先进。我国的封建制度虽然成熟,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专制政体,就在她最鼎盛和繁荣的时候如盛唐时期,也常常潜藏着深刻的危机,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盛盛衰衰、始终没有走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在于封建制度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打破这个瓶颈,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近现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是没有奋斗过,历史不是没有给过我们机会,诸如洋务运动、诸如戊戍变法、诸如辛亥革命、诸如抗战胜利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机遇都被丧失了,国人醒而复睡,睡而复醒,反反复复,不能穷尽。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毛泽东是伟大的,不是伟大在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是伟大在他曾经对解决中华民族根本问题的政治发展方向做过有益的探索,如文革中的“四大”,虽然这种探索是艰难的、有局限的、甚至是失败的,但他仍不失为站在中国传统社会最高峰的人,毛的悲哀在于缺乏现代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综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彻底,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经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落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今的改革与洋务运动有无可比性呢?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但愿中华民族不要再经历一次甲午战争。

『拾』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训

一下个人观点,海军没事别都窝在家里,也不要只有一个母港,容易被一窝端了,要打仗早下决心,别等。等准备好了,就已经挨完打了。

阅读全文

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