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丙丁两班英语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工作中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学.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及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获益不浅.平时,我紧抓 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在课堂上,我尽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口语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量的作业,练习,并且对试卷,作业等认真批改并加以讲评,做好总结,以便及时做到查,漏,补,缺.特别是五年级,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后,认真做好学生工作,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
浓厚的兴趣,让其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英语,使他们从对英语学习的畏惧转变到对英语的要学,乐学.
三:课后,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真正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
四:爱心浇灌潜能生.我们五丙班学情比较特殊,由于班主任多方面的原因,潜能生比较多.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 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于那些潜能生,我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 "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他们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辅导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付出了很多,收到的回报也不少:领导的信任,使我精力充沛;同事的帮助,使我干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信心倍增.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再创佳绩.
2. 大一班教学反思 科学 身边的农作物
大班种植乐活动反思
大班种植活动:给黄瓜苗浇水
活动目标 :
1、给黄瓜苗浇水,观察黄瓜的变化。
2、积累照料黄瓜的经验。
准备
浇水用的小桶、小茶杯等若干。
过程
1.带领幼儿去黄瓜地
.猜想黄瓜的长势
教师:“你们猜猜黄瓜种子有没有发芽呢?”
“如果发芽了,小苗苗会使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想)
3.幼儿观察黄瓜的变化,并进行浇水
教师:“有些黄瓜种子已经发芽了,可是你们有没有发觉黄瓜有点口渴了?我们来给它们浇浇水吧。”
4.教师示范如何浇水。
教师:“要往黄瓜苗苗根部浇水,要不然黄瓜会被水冲死的。”
教师给每组幼儿划一个区域,准备好水,开始浇水。
5.幼儿收拾整理浇水用具,
活动目标:
1. 乐意参加蔬菜种植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2.萌发照顾、观察蔬菜生长过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种植物:蔬菜种子、小青菜等(最好是幼儿认识的种植物,另外种子的种类有埋在土中的,有外露的种植物)
2.种植的工具:小铲子、浇水壶等
3.幼儿事先已穿好反穿衣、幼儿自制的标记
4.版面:展示种植植物的主要过程的图片(现场将图片贴上去)
5.有关劳动光荣的轻松愉快的音乐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体验种植――讨论交流――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这个星期六,我们玩的开心不开心?让我们一起来把开心的事告诉客人老师。
1. 观看录象 说明:录象内容为幼儿春游去蔬菜基地参观的内容
2. 讨论交流:
(1)小朋友手里的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2)引导幼儿观看农民的劳动,听农民介绍,知道蔬菜种植的几个重要环节:挖坑――播种――填土――浇水 说明:在版面上进行展示,为后面幼儿的自主种植提供支持
(3)师要简单小结:农民真了不起,种出了许多营养丰富的蔬菜,劳动真光荣。 (评析:已有的春游时的种植经验为这次种植蔬菜的“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幼儿在讨论时,气氛活跃,能较快得出结论。这里突出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热情。)
二.体验种植
1. 出示各种种植物以及种植的工具,引发幼儿种植兴趣。 说明: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对种植物以及种植工具简单介绍一下
2. 幼儿自主种植蔬菜,教师观察指导。 观察要点:幼儿种植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幼儿之间互动交流的情况 说明:引导种好的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标记插入土中,以示辨认 (评析: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在实施过程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明确活动的目标,在种植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幼儿协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遇到矛盾时,幼儿思维活跃,能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出了思维的创新性,同时幼儿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种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较简单,在前期幼儿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没有干涉他们种植过程中产生问题碰撞后的最终解决结果。)
三、 讨论交流 1. 你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说明:结合现场录象内容――要捕捉到幼儿活动中的亮点,如合作、协商、边学边做等 2. 我们已经完成了种蔬菜的任务,真了不起。可是刚才农民伯伯说的,蔬菜种下去后,还要细心的照顾它才会长大。那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它们呢? 说明:可以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继续贴在版面上,帮助幼儿在活动后学习如何照顾蔬菜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实践活动、行为过程比较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能力强的幼儿能对自己的合作情况作出简单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本,引导幼儿关注蔬菜的生长变化,萌发照顾、观察蔬菜生长过程的兴趣。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以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引子”,充分调动幼儿继续探索欲望,使幼儿围绕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索,在自身的探索活动中,接受科学知识,丰富幼儿的种植经验,使幼儿思维、认知和科学兴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活动反思: 种植活动是一项极为有趣的探索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且能就地取材,走出“条件差,没有材料进行科学活动”的困境,非常适于农村幼儿园,也得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 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主要采用了层层递近的方式,当孩子在春游活动时对种植活动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我再进行推动,给予孩子一定的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在探索体验过程中再来发现问题,寻找教育的机智,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看似是一个活动,但它确实是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联系的比如:幼儿的认知、情感、科学等领域都在活动中有所渗透。 本次活动后,幼儿生成了几个热点:如:幼儿A:一浇水,菜苗就倒了,后来我们重新种了,把坑挖得又大又深。(菜苗种的太浅)幼儿B:我们种的菜苗让某某踩坏了,我们让他小心一点。(菜苗护理时的注意点)幼儿C:我和XX小朋友产生了争执,我说:应该把根埋进土里,他说我种反了。
(萝卜的种植方法),因此,在问题下,我们将生成一些后续活动,比如,如何让幼儿自己照顾观察种植角;品尝亲手种植的蔬菜等等。 整个活动,前后历经一个月,我们得到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指导和家长的配合,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特别是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去观察、探索大自然,感受农村的美。
种大蒜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种植大蒜的方法,乐意参与种植活动,激发幼儿连续观察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请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收集种植用的小器具。
⊙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种植园地,了解种植的过程。
⊙初步认识大蒜头的外形特征。
⊙小动物标签一套,松软泥土,铲子,水桶若干,大蒜头。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种植的兴趣。
出示大蒜头,大蒜头会变,你知道它能变成什么样子吗?大蒜头变出的蒜叶子做菜,又香又好吃,还能杀菌。那我们一起来种一种,让它变出更好的蒜叶来。
2.示范种大蒜的方法。
老师示范:将大蒜头一一掰开,拿出小器具,贴上自己的动物标签,盛上泥土,手捏住大蒜,将尖头朝上,按进土里,最后浇上一点水,放在能照到太阳的地方。
3.幼儿自己动手种植大蒜。
幼儿种植,老师给予帮助与指导。
4.激发幼儿连续观察的兴趣。
出示操作材料《大蒜生长记录》。大蒜慢慢会变,它们怎么变的,我们隔几天,就将观察到的大蒜的变化情况画在空格上,比一比,谁的大蒜长得又快又好。(教师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隔1——2天浇一次水并记录生长情况。)
活动名称:种植蔬菜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种植青菜活动,愿意亲近大自然。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3.萌发照顾管理青菜生长的兴趣。
设计思路:
近阶段我们正在开展“好吃的食物”的主题活动,虽然刚开展不久,但是孩子们却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和快乐,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从多渠道收集了各种关于蔬菜的资料和图片,并共同进行布置,使环境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当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蔬菜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以后,孩子们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什么:“我们吃的菜是从哪儿买来的?”“蔬菜的家在哪儿?”“蔬菜是长在树上的还是长在地上的?”“农民伯伯是怎么种出来的?”“蔬菜是怎么到农贸市场去的?”“人们是怎么买菜和卖菜的?” 等等••••••
活动前期,在我们开展了“篮子里的蔬菜”“去菜场”“好看的蔬菜”“蔬菜大聚会”“去参观果蔬基地” 等活动后,孩子们更是对与蔬菜相关的事物非常的关注,蔬菜的生长秘密就是最近孩子关注的热点之一。孩子们通过前期的活动,已经对各种蔬菜积累了初浅的经验,孩子们正积极的渴望感知和发现蔬菜的生长秘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进一步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我及时的抓住了孩子最感兴趣的热点——亲自种一种、管理蔬菜,组织和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情景和资料的再现,帮助幼儿将零碎、片面的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同时在种植的活动中将获得的经验迁移,旨在让幼儿通过此次活动,观察了解青菜的生长及变化,获得相应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回忆再现已有经验
师:这个星期六,我们玩的开心不开心,为什么?我们一起告诉老师吧。
1.组织幼儿观看录象
说明:录象内容为幼儿上次去蔬菜基地去参观的内容
2.结合参观进行讨论:
(2)这些的手里的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
(3)引导幼儿观看农民的劳动,听农民介绍,知道蔬菜生长的几个重要方面:
挖坑——播种——填土——浇水——除草
二.种植体验经验
1.出示各种种子,引发幼儿种植兴趣
2.按小组进行讨论:如何种植? 协商如何分工?
幼儿:先挖坑,接着放苗,再填土,最后浇水。
3.幼儿合作种植菜秧,教师协助指导。
4.种植后的讨论(结合现场录象内容)
(1)你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2)教师提问: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3)我们应该怎样来照顾菜宝宝?
三.活动延伸:
继续关注种子的生长,萌发探索植物生长的兴趣。
(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管理和记录)
课程乡土特色活动登录
活动名称 种蚕豆 主 题 秋天的画报
活动背景 上周我们开展了一次谷物拼贴,幼儿对蚕豆很感兴趣,正好在拼贴之后也有剩余的,于是我们开展了种蚕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蚕豆,知道蚕豆的名称,初步懂得蚕豆的种植季节以及生长过程。
2、初步学会种植管理蚕豆的方法,萌发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环境和材料 铲子蚕豆泥土盒子喷壶
活动过程
1、幼儿通过观察,学习选种。
(1)请幼儿仔细看一看,说一说,在发芽实验中,哪些蚕豆种子发了牙?
(2)幼儿把颗粒饱满的种子挑选出来。
2、师幼共同整理园地,让幼儿知道一些整地的粗浅知识,认识一些农具,提高幼儿的种植兴趣。
(1)提问:这块地现在能种吗?为什么?我们先要干什么?用哪些工具?
(2)幼儿观看教师整地,并认识一些农具?
3、幼儿学习种植蚕豆的技巧。
(1)提问:地整好了,该怎样下种呢?为什么?
(2)幼儿观看教师种豆。
(3)幼儿自己种植,教师观察指导。
4、学习管理蚕豆的方法,爱护蚕豆。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对蚕豆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幼儿很兴奋,但是对于如何种植蚕豆幼儿知道的很少,而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幼儿也不能理解,因此在示范种植的时候幼儿特别想自己也试试,轮到自己种植的时候有的幼儿会抢。
种植活动:我给萝卜把水浇
设计意图:
开学初孩子们在种植园种了萝卜,每天早上来园都兴致勃勃的去看萝卜宝宝的长势。可是有好几天都是雨天,孩子们没有办法去种植园。这不,这几天天刚晴,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拿着浇水工具和除草工具去了种植园给萝卜宝宝们除草、浇水了!
活动目标:
1、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铲子、喷壶等。
2、学会照料萝卜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铲子、喷壶等工具。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萝卜宝宝的长势:
“我们种的萝卜宝宝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它们长出了什么?”
2、师幼共同整理园地
“现在萝卜宝宝们的周围都长出了草了,有的萝卜宝宝渴的连土都裂缝了,该用什么工具来帮帮它们呢?”
观看并认识铲子、水壶等工具。
3、教师观察指导,幼儿给萝卜宝宝浇水、除草。
提醒幼儿操作时注意正确使用铲子,注意安全。
小结:我们要经常到地里关心萝卜宝宝,看看它们什么时候要喝水,什么时候要除草,是怎样长大的。
4、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萝卜宝宝的生长状况。
反思:
今天我们来到种植园地给萝卜苗苗浇水,当看到萝卜苗苗又长高了时,孩子们都兴奋的跳了起来。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领悟到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感悟到如果缺乏了责任心,做事半途而废,就不可能有收获,更体会不到收获带来的喜悦
活动一
活动内容:挖红薯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实验基地。
2、各种挖红薯的工具、小篮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农具挖出红薯,体验田间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2、感受与同伴共同合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共同讨论挖红薯时应注意些什么?
了解一些农具的用法、名称等
2、 大小自由结伴拿好小篮子来到红薯地里挖红薯。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利用各种农具挖红薯,比比哪种农具最好挖。
(2)鼓励幼儿互相合作挖出红薯。
(3)引导幼儿比较新挖出的红薯与刚才挖出的哪只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珍惜的道理。
2、培养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力。
3、帮助幼儿进行田间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活动准备:
1、联系好劳动园地的有关事宜。
2、为幼儿准备适宜的工具,备足开水及卫生保健用品。
活动过程:
一、出发前向幼儿讲明活动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幼儿明白要遵守秩序,注意安全,在旅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赏秋季景色,认识一些蔬菜、果实,感受田野丰收的美景。
二、来到劳动园地后,引导幼儿主动问候他人,向农民伯伯学习使用劳动工具的简单技能及农作物的采摘方法,如:拔萝卜、挖红薯、拾花生等。组织幼儿在教师和农民伯伯的帮助下采收劳动,注意提醒幼儿安全使用工具,不破坏农作物。
三、回园后和幼儿交流体会,说说劳动的辛苦,明白珍惜劳动果实的道理。
四、师幼一起动手将采摘的农作物进行清洁
注:查看本文详细信息,请登录安徽人事资料网 站内搜索:大班种植乐活动反思
看了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大班毕业活动反思
毕业典礼在祝福声中圆满落下帷幕。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对在园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也包含了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殷切的期望和衷心的祝福。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这次的活
尺子的测量活动反思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 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
中班体育纸球活动反思
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纸球》教案 执教人:杨清梅 设计意图:《纲要》里指出重视和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而在冷的冬天幼儿小手都不愿意
3.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今天王老师到我们学校对我们这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收获很大。
《一共有多少》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合并。教学重难点在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物演示—图像表征—符号运算”的过渡没体现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最好的手段,而在我这节课中考虑到符号表征在第一单元数数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在此基础上不必要太花时间,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点是学生虽然会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画简单符号等)来表示数字,但是还没有经历过用图像表征,符号运算来表示加法的意义,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从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由于我之前那错误的意识,也导致我在课堂上准备的学具,教具都不够充分。老师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与环节的链接比较散
第一环节:通过笑笑带着学习用具来做客,以笑笑这一熟悉的人物,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然后教师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演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师用小棒代替铅笔,学生思维有点反应不过来,到底要说铅笔还是小棒,其次由于下一步考虑到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几支铅笔,所以就设计为把两部分合起来之后学生是看不到铅笔,想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很明显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小棒很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还是要注重模型。关于模型没用好还体现在原来准备好的贴图铅笔模型和圆片模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而没有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导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的处理上不够得当,也就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有几只熊猫”这一情境图的设计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理解有条件才有问题。没考虑到学生能说得那么好,结果在这里我就兜兜转转,走教案绕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还相对欠缺。在这节课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往往最有可能误导孩子,在后面圆圈图(主要是对前两个情境图知识点的巩固)出来之后,本来是想问“怎么这三个情景都能用3+2=5这个加法算式计算呢?”,我就说成了“不对呀!怎么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结果预设中的“因为他们都是求把3个和2个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答案没出来,而是说出了“你不喜欢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还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结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没有突出重点。
考虑一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到十分钟,在两个主情景过后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小环节,可以伸伸懒腰,或者是趴着休息一下,时间不多,但是这对孩子们接下来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上都有在实行的,个人觉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最后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情境图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图像表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从用铅笔演示到学生用小棒演示这个过程。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大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了从实物到图像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整一个过程,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个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让学生说说3、2、5在这两幅图中表示的意义,最后再让他们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解决。在我的整一节课中都没有突出。
第三环节:练习的设计上量还是相对较少,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最后一道“说一说3+2=5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前面课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讨3+2=5,在这练习中可以适当调整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来表示?”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主要问题是整节课看起来都是老师在说,而是缺少了让学生多说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其实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力。这节课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有:铅笔图让学生用小棒演示时,可以互相演示给同桌看;熊猫图用圆圈表示之后如何数?可以先跟同桌说一说;3+2=5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可以先告诉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教和学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不是很懂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书设计乱
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有一点我要提高的就是书写的能力。
今后要改进的方面有:
一、 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要吃透教材,对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识点要到位,这样才能在生成的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东西,为课堂所用。
二、 在课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要做好整合,以防让人感觉课很散。
三、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节都训练。
四、 要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特别要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发言的习惯。
4. 完成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第一,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可以画等号的。我以为这是把教学设计这样丰富的一个概念简单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学之前备课的物化产品,它规定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的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这样的教案,是一种封闭的东西,它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外。封闭的东西容易走向僵化。再加上学校管理方式和对教师评价的不科学,写教案已经成了教师的累赘。写教案本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评价的,但是,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看一个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写的教案;看教案不看别的,而是看格式规范不规范,字迹清楚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字数达不达标,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每篇教案至少要1000字。这样的评价是荒唐的,但就是这样荒唐的评价某些学校大行其道。这样评价的唯一结果,就是教案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无关。难怪有的老师说:"你若问,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中哪样最累?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最累'。你若问,影响教师适应课改、影响教师提高课改水平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还可以告诉你是'写教案'。"
我们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闭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来,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意味着,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材料中的老师,在大学时期,教学设计对他来说是一个学术概念,与他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联。当教师之后,学术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变成了活生生的实践,教学设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与他的创造劳动联系在了一起,这时的教学设计对于他来说,就有了丰富的意义。他开始赋予教学设计新的意义,而新的意义又将促使他不断发现问题,充满困惑。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永远走在充满困惑的旅途上。材料中的老师说,教案是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实际上,教案或者说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师永远在创作但总是无法结尾的作品。
第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是技术性的东西,与教育哲学没有关系。
很多人以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话题,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没有关系。
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有时只不过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到而已。
如果把探讨教育哲学问题看作理论工作者的专利,那么教育哲学就离我们很远,很抽象。
但是,教育哲学不只是在书斋里,它鲜活、生动地存在于千万个课堂中,存在每个教师的教学细节中。可以这么说,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体教育哲学"或者"实践教育哲学",它是植根于你的内心、并内化为你的教育行动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有人把教师接收的教育理论分为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所采纳的教育理论,前者是老师口头上说的东西,有时是迫于外在形势不得不说的东西;后者是真正被教师用于指导教育教育活动的东西,可能教师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个体教育哲学指的就是后面这一种。它充满着浓郁的教学实践土地上的"田野"色彩。
教学设计,就是要促使老师认识到自己个体的教育哲学,让这些沉睡的教育信念觉醒,并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它、验证它、校正它、丰富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一个教育专家说得好[奈勒(Kneller,G.F.)]:"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个对自己个体的教育哲学有着清醒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可能把教学引向博大、深醇的境界。
5. 有没有一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的单元教学反思
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如:在学习第一段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这句话时我进行拓展,让学生也来说说:“阳光像金子,洒遍 。”这里没有做硬性规定,可以说一个,也可以说多个,有的学生说:阳光像金子,洒遍树林。有的说:阳光像金子,洒遍花园和草地。只要能说出的我就进行鼓励,希望学生能说出更多的。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洒遍”的意思,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6. 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集,就是每课都要有。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反思
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究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激情,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为什么要盗取火种?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动态场面以及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
在教学angengingong这节课中,我在拼音读、写指导上适时进行了示范,并结合低年级常规教育进行了多次示范,在恰当的时机以教师的言行渗透养成教育。例如在课堂中用榜样示范及鼓励语言“我喜欢发言声音响亮的孩子”激励学生养成积极发言,发言大声、大胆的好习惯;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候提醒学生读写姿势;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这些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示范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我觉得对于把握教师示范的形式及时机我还没有深入学习,所以在本节课中出现了有些不必要的示范,对于学生已经很熟悉,掌握很好的内容也进行了示范,耽误了学习时间,教学过程也显得拖沓,这说明在示范作用的实效性方面我还要深入学习、思考。
教学“ang eng ing ong”,难点是在“ng”的发音,相对来说,后鼻韵母的发音比前鼻韵母困难多了,因为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同学就是发不准音。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ng”,说清楚发音的方法,强化训练,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领读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ang eng ing o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根据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自己读出后鼻音,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结束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找找书本中、生活中读后鼻音的音节,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家具、电器、同学的姓名、动植物名称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拼音教学生活化。
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苦战”,学生终于学完了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就是古诗《一去二三里》,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教学古诗的时候我运用了课文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7. 6位教学培训师告诉你,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教学研究者、教学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这里我作些简单的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2、教学中反思: 也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也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2、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3、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