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写不好怎么办怎样才能写好拿高分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 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作文的方法。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
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② 鲁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短文两篇》
1 在山的那边 5 童趣 6 理想抄 7 短文两篇 8 人生寓言 10 《论语》十则 11 春 12 济南的冬天 13 山中访友 14 秋天 15 古代诗歌五首 16 化石吟 20 山市 24 诗两首 25 《世说新语》两则 27 郭沫若诗两首 28 女娲造人30 寓言四则 《童趣》 《论语》十则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山市 蒲松龄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龟虽寿 曹操 过故人庄 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夜雨寄北 李商隐泊秦淮 杜牧浣溪沙 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如梦令 李清照观书有感 朱熹
③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睹堑挠镂乃匮。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br>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④ 本人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要进行复习梳理,每个人都要和同学“分享”。肿么说啊!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古诗
复习目标:1、复习十一、十二册出现的古诗及县教研室要求六年级课外积累的古诗。
2、培养学生活用古诗的能力,巩固古诗积累的兴趣。
复习重点:十一、十二册出现的古诗。
复习难点:对诗句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学习。
1、多媒体演示李白和杜甫的人物图片。
2、师语言解说: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哪位同学不晓几位诗人,不会吟几首诗呢?在古诗国度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更是同学们的老朋友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就向这两位老朋友汇报一下古诗的积累,怎么样?
(设计理念: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入诗境中,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像磁铁一样,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
二、进入“幸运52”——古诗背诵
1、出示:存有“十一、十二册及县教研室要求六年级课外积累的古诗题目”的彩袋。
2、活动:学生依次“摸奖”,摸到什么诗题,就背诵哪一首诗。背诵最熟练者,获得大奖“记忆之冠”。
(设计理念:复习时对要求背诵的诗要背得滚瓜烂熟。但千万不能死记硬背。灵活的背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死气沉沉、呆板的复习气氛,也扩大抽测的面和量。)
三、进入“知识大比拼”——梳理
1、歌咏言、诗言志。(许多诗人喜欢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只是古诗的一类,还有其他许多类,想大显身手吗?
2、影视课件,交流分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墨梅》、《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渔歌子》《石灰吟》《夏日绝句》《如梦令》《马诗》
内容分类:爱国诗 、言志诗 、说理诗 、写景诗 、题画诗 。
形式分类:七言诗 、
七律 、
题材分类:是词的 。
3、影视课件:选出“积累小博士”
(1)抢填“梅花”诗句,再连线。
遥知不是雪, 。 元代 陆游
,只有香如故。 卢梅坡
不要人夸颜色好, 。 宋代 王安石
梅须逊雪三分白, 。 王冕
(2)影视课件:争与诗圣赛“四季”诗。
师: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滋润,万物的生机,下面我们与诗圣赛赛描写四季的诗。
生: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进行背诵活动。
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各组中的“积累小博士”。
(3)影视课件:读古诗,选农具。
耧 木犁 锄头 镰刀
昼出耘田夜绩麻 ( ) 春种一粒粟 ( ) 秋收万颗子 (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 锄禾日当午( )
(设计理念:学生争强好胜,通过抢背、赛背,填空、连线,既比组,又赛个人。即便想偷懒的学生也努力的背诵,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再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在围绕语文教材的同时,也适度地向课外拓展。)
四、挑战大诗人——活用诗句
1、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用 祝你来年学习进步。
(2)小明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他认为书读的越多越好,正如杜甫所言“ , 。”但我认为,还要照朱熹说的做
“ , 。”才能感受到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 , 。”两句诗的意思。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__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 __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5)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6)“ , 。”两句诗是唐朝诗人
借马发出想建功力业却不被赏识的感慨。“粉骨碎身全不怕,
。 ”这又是 代 (填作者)借咏 咏自己
的高尚情操。
五、学习总结。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虽经历千年仍盛开不衰。这节课,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六年级课本中一些古诗精彩回放一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愿同学们继续在这神奇的花园中呼吸芬芳的诗韵。
布置作业:积累更多古诗名句。
六、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很高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古诗必然是毕业会考的重头戏。如何高效的复习六年级两本书中的古诗,并适当的拓展呢?实践证明,过多的练习,不仅无益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加重学生的负担,事半功倍。因此,本节课创造性的设计练习,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的效率。多样的游戏活动更让复习课变得滋味丰富。
⑤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竞赛试卷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竞赛试卷
一、课标试题:15分
1、语文教学应在(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课程目标按( )整体设计,根据( )、( )、(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 )”。
4、新课程倡导 ( )、( )、( ) 的学习方式。
5、识字是( )和 ( )的基础,是( )的教学重点。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 )。
二、基础知识:(30分)
1、看拼音写词语(8′)
dàngyàngwàngxiǎngshòuxuēkāngkǎi
( ) ( ) ( ) ( )
jiǎojiànpiāoyìtiěxiùtǎngruò
( ) ( ) ( ) ( )
2、根据拼音写同音字(4′)
Juàn ( )恋试( ) 疲( ) 羊( )
Ling ( )听 ( )羊 ( )寒 年( )
3、下面四幅对联贴贴在哪儿合适?(2′)
①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②万千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③综声绘香绘声绘影,有水有山有物有人。④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饭店( ) 书店( )
钟表店( ) 摄影店( )
4、判断下面的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
①、《如梦令》作者是李清照写的。( )
②、“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耕”是指耕田,需要用木犁将土翻松(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 )
④、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这个句子中的双引号表示强调指出( )
5、把下列各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回答后面填空题。(4分)
(1)自私自( ) 夸夸( )谈 垂头( )气 阴谋( )计
(2)斗志( )扬 ( )己为人 严于( )己 临危不( )
(3)高( )远瞩 好高( )远 精( )求精 神( )奕奕
上面各组词语中,归类不当的一组是( )。
6、写出下列表示“看”的词语。(3分)
向高处看______向远处看_______ 尊敬地看__________
向低处看______大概地看_______ 聚精会神地看_______
7、下面的三组词语里,每组各有一个搭配不当的,把它的序号写在括号里。(3分)
(1) (2) (3)
①明亮的教室 ①暴露目标 ①天空晴朗
②周密的安排 ②开凿隧道 ②增加水平
③繁重的脚步 ③提高方法 ③改正缺点
( ) ( ) ( )
8、修改病句。(2分)
(2)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慢慢地徐徐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插图,内容真美丽真丰富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后面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下面哪一项较好地概括出文中写的詹天佑他们所做的事情?选出这项。( )(3分)
A、修筑铁路 B、勘测线路
C、定点构图 D、绘图计算
2、从文中看,修铁路要经过的这个地方,地形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写自然条件恶劣的语句。(3分)
4、分析文中詹天佑说的话,指出这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中以“常常请教当地农民”这事,写出詹天佑的_________________(4分)
6、文中写詹天佑的心理,在“中国人”之后还要加上“自己”,在“修好”之前加上“一定”,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4分)
四、教法设计(20分)
请为《广玉兰》的课文片段设计教案。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五、反思与创新
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在新的学期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打算?
答案 小学毕业语文模拟考试
一、
1、(平等)、(学生)、(教师) 、
2、(九年一贯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3、(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自主)、(合作)、(探究)
5、(阅读)(写作)(整个语文学习活动)
6、( 分解式目标 和 交融式目标)
二、
1、荡漾、妄想 瘦削 慷慨 矫健 飘逸 铁锈 倘若
2、眷、卷、倦、圈
聆 羚 凌 龄
5、④ ① ② ③
6、①×②、√③、×④、√
8、把下列各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回答后面填空题。(4分)
(1)利 谈 丧 诡
(2)昂 律 惧
(3)瞻 骛 益 采(3)
9、仰望、眺望 瞻仰 俯视 浏览 端详
10、(1)③ (2)③ (3)②
14.(1)删掉“慢慢地”,或“徐徐”
(2)这篇文章的内容真丰富,插图真美丽啊!
三、
1、 B
2、峭壁 深谷
3、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4、表明詹天佑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性格特点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虚心求教
6、表现了他将克服困难和为祖国争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决心要修筑好这条铁路为中国人争气,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正是他“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具有启发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自主建构知识;
(3)、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促进语言的发展;
(4)、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新的打算:
1、端正态度,努力学习。
2、敢于实践,学以致用。
3、勤于反思,推动进步。
⑥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与探究
提问:首联诗人写到哪些意象?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通过对意象的还原想象,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从而感受诗人当时的情绪。
3、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适当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可启发学生与电影《祝福》比较。
三、“布白”设疑,再创作品意义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的空白。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布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技能来促进个性化阅读,借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使阅读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生的阅读更加精彩。
总之,阅读是一种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又是十分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这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探究的时空。唯有如此,文学欣赏课才能成为一片孕育个性创造思维的沃土。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与探
究
宣汉县胡家初级中学 韩雪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切入就是艺术中的芭蕾,是艺术中的艺术。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一个好的教学切入,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有效而有趣;更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与探究。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解读与探究呢?
通过网络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以下的认识: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解读与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和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初中生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只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不仅仅是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读与探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策略主要是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予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文本时,可以给学生“猜读”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
三、设计合理练习,注重学生解读与探究的延伸。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上一样离不开练习,老师讲解的重要语法及答题技巧要通过练习题得以巩固。这样课内外相结合,就注重学生解读与探究活动的延伸。
四、求实效和落实,增强学生解读与探究的成效。
一堂课,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切入,其归宿点总要落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
学重点,文本的解读与探究,离开了这些,一节课就是热闹异常,也只是教师的作秀,哗众取宠而已。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整体感悟文本,在和作者,文本、老师和同组组员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掌握教学重点,进入文本重点。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课堂切入,不要用美轮美奂的导入,代替整节课的教学。在后面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逐步落实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我一般采用我们学校推行的“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通过“三步落实”的办法,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做到在导入新课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学习。查找资料,落实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阅读课文,落实字词;读后反思,落实文章内容和主旨,文章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总之,就是落实文章情采,抓住文眼。
教学中,我坚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知识得以建构和运用,技能得以形成、巩固和熟练,学习策略得以丰富和完善,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完善。我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围绕共同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支持、配合、沟通、互动,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集体加工,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做出评估。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才能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自主解读与探究中学习语文,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与探究
现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对传统文本的阐释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先霈 教授说:“在多数情况下,文学文本是以纸质印刷品的外在形态出现,人们通常见到的是一本文学书,或是一本文学杂志。但是,纸质印刷品的文学书籍、杂志,只是文学文本载体,还是物质性的东西,本身还不能说是文学文本。打个比方说吧,一箱箱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箱里面,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书籍的纸张,纸上用的油墨印刷的文学符号都不是文学文本,只是文学文本的物质载体。这些纸质印刷品的文学书籍、杂志,只有在审美的接受过程中才成为文学文本。同样,作为一个学生,也只有处在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中才能称其为读者,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学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是读者。”
尊重学生,就是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解读难以一时完成,甚至永远也无法完成,它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既不能强加定性的理解、又不能对学生粗糙和褊狭视而不见,要积极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对话、探讨和争论中调整自己的观点。
倡导个性化解读,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固执地坚持自己偏激和错误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在论证中要么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达成共识,或者接纳别人不同的见解,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阅读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
激励创造性的阅读。“一件文本并不是偶然地超越它的作者,而是不断的超越作者的意向。因此,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过程,而总是一种创造过程??可以说,只要人在理解,那么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同一性和可变性这两个因素不可分割地互相依赖并共存于解释的过程中,解释的本性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说出相同的东西,而且正是由于用不同的方式说,它们才说出相同的东西,那么我们仅仅是想象我们在说相同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说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现代阐释学立足于创造性,认为课堂就是师生创造新思想、新生活的天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就是一种创造。读者与文本在创造中再生。阅读过程的创造性,必需有阅读主体的主体性精神的积极参与,没有或忽视了主体性的积极参与,那么阅读的创造性便是“纸上谈兵”。
任何阅读都不可以是“清白的阅读”,必然渗透着主体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所理解到的意义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且同一读者对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时期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或理解。“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读者的想象力所确定和填充,从而变成读者心目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力是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实现的。
当然,创造性阅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以人类所公认的古今美德和审美标准为依据所进行的文本意义的创造。为了尊重作者去推求原意,为了尊重历史去推求不同时代的文本意义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返朴归真”,就有碍对文本的创新理解了。“‘实用文本'尚且还允许各种诠释并存,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更应该是充分敞开的,因为它本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再放到当今课改的背景下看,在大力鼓吹多元解读和培养言语创新能力方兴未艾之时,还是不要设禁区为好,种种禁令务必缓行!??有必要大力提倡‘过度诠释',让学生大胆地去挑战所谓的‘共同诠释',去打破‘教材与教学用书 ( 参考资料 ) 诠释的‘合理性',即所谓‘矫枉必须过正'。??只要跟文本不是毫无关系,任何的‘过度诠释'和误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受欢迎。??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诠释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诠释强加给学生,那样做,只会把学生变成没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机器人、植物人,也是不符合文学作品解读所要求的读者自我表现的‘创造'本质的。”要实现创造性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需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去构建时代的新意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刻服自己的“前见”,解读出文本“有意义结构”,特别是“召唤结构”中的新义。
例如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作者是“沉醉”之后出游吗?“兴尽晚回舟”怎样解释合理?“争”字应如何解释?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自然会引发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阅读文章后我们发现并非如此!进一步研究之后,学生会发现,孔乙己只在两种情况下满口之乎者也:一是,被人耻笑后辩解时;二是,开心时。由此,可以再进一步探究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小伙计这么会做出这个错误的判断,自然就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精读。
“一部人文经典,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预留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读出不同的意蕴。正是在这各不相同的阐释之中,人文经典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赵义良《老故事的新读法》)文学性文本必然会有多元解读,但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进入教科书,作为课文教学,向学生讲解,有些意义应该是公认的、确定的、相对统一的。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认同性文本解
⑦ 武陵春的板书谁告诉我啊
《武陵春》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咱们似乎好多天没有一起听歌了,先来一起共赏一首歌,怎样?(声高呼。)
播放歌曲:《月满西楼》,部分学生小声跟唱。
师:这首歌大家比较熟悉吧,什么名字?
生:《月满西楼》。
师:嗯,不错。考考你们,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
生:不知道。(有人小声嘀咕:李清照)
生1: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生2:比较忧伤、凄愁。
师:我和你有同感。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
生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词人代表。
生4: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据说他们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她丈夫死后,李清照写了许多愁词。
生5:李清照和丈夫相亲相爱,丈夫出远门去了,李清照作了《醉花阴》,赵明诚在家里闭门思考三天碱夜,作词五十首,然后把清照的词夹于其中,给他的好友际行夫看,陆行夫只说:“只三句绝佳。”恰是李清照所作。
生6:李清照是从北宋灭亡后逃到南方去的,那时她丈夫已死,满是愁绪,所以作品多委婉缠绵,前期作品则清新明快。
生7:我还读过她的《声声慢》,写得很好。
师:看来你们对这个词人还挺了解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武陵春》,去感受这位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板书词题及作者)
二、读词
1、生自由朗读。一生当众朗读。正字音。强调“拟”、“舴艋”三字的读音。
2、师:再读词。从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1:一个字“愁”。
师:大家带着愁绪再读读这首词。注意语速、语调。
3、生齐读。再听录音,又齐读。(语调处理更完美了)
三、赏读
1、师:请同学们再轻声吟读这首词,就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仔细鉴赏。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鉴赏方法。
生1:可以根据诗句展开想像,描绘画面。还可以联想相关相类的诗句。
生2:赏析精妙的字、词,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生3:多读几遍,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开始自由吟读,并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4:由“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我不由想到这样一幅画面:狂风已经过去了,树叶仍在颤抖,昨日灿烂的春花已被大风打得七零八落,满地落英缤纷,扬起的尘土里飘浮着花的芬芳。
生5:首句,风、尘、花,三种形象给人一种情绪低落的感受。尤其是“花已尽”更添几分伤感。作者是借景抒情。
生6:我不禁想以她的另一句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由“尘香”又想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过两句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师:这几个同学说得相当好。你看,短短的七个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收获。作者描写这样的景,是为了什么?
生7:烘托心情不好,郁闷。紧接着不是有“日晚倦梳头”吗?
师:是啊。从这五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8:《望江南》中是“梳洗罢”,精心打扮后才去望江楼等爱人。而这里,李清照已经失去了“悦已者”,所以无心打扮了,没有生活的情趣,无快乐可言。依然可以读出她的愁。
师:你不仅分析透彻,还学会比较阅读,这真是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生9:我对词中最后两句深有感触。作者写得太好了?
师:好在何处?说给我们听听看。
生9:作者用了比喻。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可见得很愁很愁。
师(笑):我也体会到了,愁很重很重。但你刚才说好,究竟怎么个好法?
生10:我觉得愁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种感觉。(师:比较抽象)作者说小船载不动,好像愁有了重量,而且还有一个体积似的。
师:你说得精彩极了。愁本是这样抽象无形,但作者妙用比喻,就将它写得有了立体感,有了重量感,具体而形象,而且这个比喻也很新奇。你看,你们是不是都读到了这种浓浓的愁?一齐将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该句)
生11:“欲语泪先流”五字极佳。还没说就先流泪,可见得悲从心来,不能控制住。
师:是啊,话未出口泪先流,情不能自已啊。这比声泪俱下更让人生愁啊。
生12:“闻说”、“也拟”两个词用得好。表明作者想去赏春景,泛轻舟。可是后文突然一转折“只恐”,表明去不了,这是欲抑先扬。
师:让我们为她精彩的理解而鼓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有变化,她内心充满了愁绪,想要出去散心,摆脱摆脱,可那绕在身边挤满心头的愁绪哪能散去呢?
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呀?
生13:因为作者的丈夫已死,她流离失所,家中的文物也丧失了很多,年龄渐老,所以很愁。
师:你是查了资料的吧?这种学习方法也很好。从词中能找到愁的原因吗?
生齐答:物是人非。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理解来看,一个字贯穿了整首词,那就是“愁”字。
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体会作者心中的愁绪。同学们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朗读的方式,然后我们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朗诵。
四、竞读
生1组:我们选三个人齐读,还有一个同学轮读,她只读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最后一句话的三个字多重复几遍,速度逐渐放慢。
师:你们的主意很妙啊,四人重唱。展示一下。
生1组用“重唱”的形式朗诵,效果极佳。尤其是最后“许多愁——许多—愁—许——多——愁——”速度渐慢,意犹未尽,处理得非常好。
全班用这种形式朗读一遍。
五、背诵该词。
六、同学们刚才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词了。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她的愁绪?生合作讨论。
生1:作者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
生2:作者选用了典型的意象,借景抒情。
生3:也有直接抒情,例如“欲语泪先流”。
生4:还有欲抑先扬。
师:总之,这首词句句围绕“愁”字来写,她写得具体生动,感情细腻,深婉动人。这首词堪称李清照婉约词的佳作。
你们平时还读到过写愁的诗句吗?能不能说一两句。
生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诗句,学生再次齐读。
从这些诗句中,你们能够发现什么写作的奥妙吗?
生1:看来,写愁都得借助具体的形象,比如像春水、像飞絮、像细雨。
生2:用比喻,能化枯燥为生动。
师:是啊,我们在写作中,不需要概念化的语言,而需要将之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愿大家能从这些写愁的名句中真正觅得一点写作的方法。
你们还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吗?
生齐答:《如梦令》。
生自由背诵〈如梦令〉。
师:比较读一下,这首词与〈武陵春〉有什么区别?
生:这一首比较欢快,喜悦。作者喝酒喝醉了,那是高兴的醉。
生2:写得很轻松,读起来也很放松。
师:李清照不愧为宋代的女才子。愿大家课余多读一读她的词作,以〈武陵春〉始,多多触摸这位才女的心灵情感世界。
下课。听音乐歌曲〈武陵春〉。
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习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习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近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⑧ 谁给个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
有照片的,但是比较麻烦就没有粘上来
古典 与 流行
---北京四十四中学08-09学年语文研学报告
【组员分工】
组长:
组员:
指导教师:
图1:小组成员与老师的合影
【前引】
古典,义为“古代流传下来被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代表性或典范性的”。
流行,义为“盛行,传播很广”。
古典与流行,顾名思义,义为“将古代时期具有代表性或典范性的事物应用与现代,并使之盛行于世,流传颇广”。
我们驻足在二十四桥的柳叶下,沐浴着清冽的月光,追寻着扬州城曾经的繁华昌盛,沉醉在满目山河,陶醉于满腹经纶;我们停留在摩天大楼的顶端上,欣赏着明媚的阳光,捕捉着市中心此刻的车水马龙,迷失于流光溢彩,反复在十字街头。
我们执手前行,我们笑逐颜开,我们吟诗作赋,我们哼唱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古典诗词与流行曲调相机结合的音乐,为这个辉煌的时代书写更熠熠生辉的篇章,为这个崭新的时代描绘更灿烂的山水风景。
【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现况】
【数据整理】
途径:市场调查---50份调查问卷,在街头随机发放。
1 2
3 4
5 6
7 8
图2-9:调查问卷相关问题的统计图
9、您能写出一首令您印象最深的由古典诗词改编来的流行音乐吗?
答案集中在《念奴娇》,《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10、您认为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集中在语言,节律,意境。
11、您认为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各自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古典诗词:意境和内涵。
流行音乐:动感和流行性。
【数据分析】
反映的问题:
青年人群普遍缺乏对古典诗词系统、全面地认识,认为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间的文化、意境,有较大出入,但如果是由诗词改编的歌曲,大部分人则乐意尝试。
图10-11:老师、同学在回答问卷
图12:在街头上随即发放问卷,路人配合回答
图13-14:我们的问卷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年,唐诗没落了,宋词随之兴起了;宋词衰败了,元曲随之蓬勃发展了。
今昔,所有的古典诗词都不再常常被人们所提及了,难道这单薄的流行音乐真的可以支撑住这风雨千年的历史吗?
针对于这种古典诗词的没落现况,我们通过查找资料、与老师探讨、积极做市场调研等方式,学习并领略了古典诗词的神韵、流行歌曲的前卫,并尝试着对其进行基本理解与分析,甚至简单的创作。
我们在绵长的历史中沿着自己的目标缓缓前行,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试图为古典的璀璨再增一抹亮色。
【古典诗词的鉴赏】
1、【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 作者:邸丹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时分,黯淡的光晕将世界笼罩在麾下,耳畔充溢着一点一滴的细密雨丝打在梧桐树叶上的“叭嗒”省,而眼前是被秋风漂白了的菊花瓣掉落在染有夕阳余晖的广袤大地上,激起一层若有若无的涟漪。头顶上方的苍穹,南归的大雁呜咽地一闪而过,天光琐碎,空留诗人独自迎着晚风的习习凉意,坐在窗口,睹物思人,愈发落寞,愈发哀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凸显了是人寂寞的心境,并点明诗人这一时期,国家的动荡不安,并写出了诗人感情变化的多变性与梯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点明秋季傍晚的寒凉,所以描写酒有两重含义,表明是防寒暖胃,与前文“最难将息”照应,强调季节特点;实质上市“酒消愁”的一种表达,但无奈却“戒酒消愁愁更愁”,越来越苍凉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包含一个意象“雁”表明是人的亡国之痛,“伤心”二字即为心境,点名情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句包含另一个意象“黄花”渐次凋零的菊花唤醒了诗人渐次消融的记忆,诗人睹物思人,想起已逝去的亡夫,以及与他在一起时的浪漫往事,但一切只是份深沉的几点祭奠与不的怀念,一经触碰,灰飞湮灭,突显了诗人分外感伤的情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句包含了两个意象,“梧桐”与“细雨”以及表明时间的词“黄昏”。首先“细雨”中的“细”一字仿佛是诗人的秋思,绵长细腻,永无止境,再次强调了诗人的孤独落莫,悲凉愁苦之情。黄昏一词表明了一天的结束,是一个相对尽头的概念,尤显苍凉与凄美,而最后一句“点点滴滴”为四叠字,在反复间,承接上文的平和哀婉,却又不乏心情的细微波动。是无奈的一种体现。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在内容上强调“愁”,使之贯穿全文。
夕阳重重砸落在山巅,轰然一响,却在转瞬间粉碎得子虚乌有,那些曾经最美的欢笑,那些曾经最温暖的怀抱,那些曾经最不可一世的骄傲,都已经模糊在了云外九霄,我依然记得你对我的好,你依然是我最不舍得依靠!
2、【李清照《鹧鸪天》赏析 --- 作者:丁柏匀】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时天下大乱,他避居荆州,依附刘表,怀才不遇,尝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流行音乐 与 古典诗词 结合的分析】
1、【《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的对比】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演唱的这首《涛声依旧》有部分词,可以感觉到是借鉴了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 ---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留恋的钟声;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而《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又在古诗的意境里输入了新意。“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绕梁三日,余味无穷,可谓一时经典。
2、【周杰伦《千里之外》赏析】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时间被安排/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我等你来/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瑕的爱/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我淋湿现在/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被岁月覆盖/你说的花开/过去成空白/用一生去等待
一段美好逝去的爱情,一场深情的怀恋等待,一曲哀婉伤感的情怀。在各种各样的“美”中,无奈、悲情式凄美是最易打动人的吧。词作者用归燕、浓雾、风铃、琴声、梨花、青苔、芙蓉、船影等意像,再用比喻(那薄如蝉翼的未来),词语的活用(透明着尘埃)等手法,营造出一个凄婉的审美意境,给听者以强烈的感染。跳跃的笔法和不规则的用词,使歌词的张力更充分体现出来。
悬崖是峭拔的,屋内人若觉屋檐如悬崖,心中的负荷不知会有多重。风铃声带来的该是一种遥无边际的追思吧。只有在这种“等燕归来”的心境之中,才会产生上边两句话的体验。首二句的由来在此处一语道破。
冥冥之中似有神明安排好了一切。因此,意外其实本不意外。结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若是无缘,不必叹息;若是有缘,自然会回来。
“故事在城外”一句把故事的地点和苍凉结局含蓄出来。化不开的是浓雾,还是一种浓郁的情绪呢?在这样的情绪中,对白是变了滋味的,说的人如此,听的人何尝不是呢?妙在承接上文的浓雾,对白前用了一个看字,就有趣味的很、也无奈得很了。
接着是将叹息声最大化,那风声原本就是我深深的叹息啊!
此时又重新回到屋檐下,回到小窗前,恍然间终于明白,结局已经被写好。
未来薄如蝉翼,是写未来的未知、脆弱……是“拆”还是“猜”呢?也许是拆不清,也许是猜不到。分手的日子便是如此,无寄托,便觉无生趣。用薄如蝉翼来写未来是很有些新意的。
好一句“你无声黑白”,初听之时,便因这句听下泪来。黑白,一种旧照片的感觉,一种染旧了的记忆再也不能回来的沧桑。
在这样的沧桑里,除了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还能怎样呢?该是不该,谁知道呢?
一别之后的杳无音信,不该沟通,不能沟通,还是不想沟通?无论怎样,岁月的黑白中,留下的是偶然间忆起时的无措,纵使相隔咫尺也似天涯,天涯的那端,你又在何方呢?对牵挂的人一无所知恐怕也是一种心底的痛吧!因此,这句的旋律之后更多的是酸楚。
琴声,也许是指知音吧,琴声何来即为知音何来,自然是曾经沧海的无法取代,既是无法取代,剩下的恐怕就只有等待了。
这几句很得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是等待中的寻找,寻找梨花白,未见梨花白,只有青苔一行。青苔一行,便可见少有人来,怎不让人顿生感伤。记忆的森林荒芜了啊!
远眺群山,天过山外,在这样的眺望、守侯、寻找的过程中,岁月流淌,两鬓星星,伊人何在?
这样的旋律必然要回环唱上一遍甚至更多的。
我总是在想这是想象中的。这样美好纯净的形象,只有存在于想象之中吧。是回忆的距离使得一身普通的白裳成为不着尘埃的琉璃白,如同记忆中那份无瑕的情怀。
这几句让我猜测:前面的两鬓星星是想象中的老去的岁月……更见悲情吧。
两人曾共同勾画的未来,如今已成无力的苍白。“花开”未对“花谢”,而照应“空白”二字,不知道是怎样的物是人非的沧桑。可叹啊!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歌词中的古典意味就这样出来了。
3、【周杰伦《发如雪》赏析】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rap: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铜镜映无邪扎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用典:①李白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③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爱情誓言。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生生世世,缘起缘落,伊人独憔悴,一切只因心尘未脱,为情所困。一个情字, 误尽世间多少痴男怨女。几夕缱绻却千年留恋,似曾相识却物似人非,看时光交错,叹爱恨情仇,只是当时已惘然。
听《发如雪》,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感动了千年的水墨画,一切都是恬淡素雅,不需修饰的,但却能在瞬间穿透了内心。悠扬的乐曲,完美的声线,使每个人都好象看到了自己的前生今世。
烟花三月、如烟似雾的江南小镇、下着朦胧细雨的夜晚,音乐便从孱孱的屋檐流水声和滴水声中开始,那雨声清晰而又朦胧,那雨水,落在了千年前古老悠扬的街上,也落在了千年后有情人的心中。歌一开头便营造了这样一种古老的氛围,像传说像回忆更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爱和痛交织心碎的感觉。
慢慢响起的钢琴哀怨缠绵的音符仿佛跳跃在地面的流水中,接着杰伦的声音轻呤而起—“狼牙月 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破空而来,凄凉空灵。后来那句“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的唱腔更是特别。而整首歌运用了沧桑、饶舌、似儿歌等四种不同的唱法。第一段饶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穿越了千年的智者在向你轻轻诉说,恍惚间,你好象清晰地看到了过去的种种。也许你也会在他的歌声中眼泪纷飞,也会在他的歌声中等待皎洁的月光来完美你的爱情…… 歌曲最后那段“啦儿啦……铜镜映无邪扎马尾……”可堪称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听这段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会微笑的,甚至是破涕而笑,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前生与今世的交融,都在这种轻松却又稳健的“啦儿啦”中幻化成天边的彩虹,留下的只有千年不变的誓言。试问还有这种千古绝唱的爱情流落繁华的尘世间,倘若有,我也梳整我那随风飞舞的发丝,扎起马尾来,你情我侬,单纯地相爱,再朴素也是天仙。好一首诠释永恒的发如雪,这样完美的讲述了前世今生轮回的永世爱情。感谢周杰伦和方文山。
【诗歌词赋创作】
1、【相忘】--- 作者:
一眼立夏/秋风飒飒/谁被禁锢在红墙绿树哭泣的琉璃瓦/谁被囚困在过往数十年纷飞的牵挂/只道/一里斜阳/万般惆怅/寂寞无尽潇洒
泪自千行/淡酒自锁愁肠/谁一去不回让谁望穿秋水/且看鸿雁北归/谁翩然起舞使谁黯然心碎/且见雀鸟依偎/谁连连后退令谁意冷心灰/且望大江滚滚/只恨/年少无知/几许悔意/又是草长莺飞
江山如画/月色舞得肃杀/谁在戈壁身披盔甲无畏漫天的黄沙/谁在西厢独听梧桐无言吹灭了白蜡/谁在鹊桥相隔银河不忘相随至天涯/谁在空房哭白华发不怕独守的尴尬/只叹/假面桃花/流水无情/不过相忘天下
2、【月夜】--- 作者:
无人夜,明月江心独去闲,照无眠。细雨梧桐思海有人见。
闲庭院,微风拂面泪缠绵,倾入江心,闪,却又如昙花一现。
3、【晨】--- 作者:
天昏昏,雾茫茫,望穿云霄不见光,一夜萧瑟,洒满枝头上。
路漫漫,人嚷嚷,满眼尽繁忙,来来往往,风儿都带伤。
4、【如梦令】--- 作者:
星夜二十八宿,时令没入深秋,弃回忆枢纽,往事几多不休。
知否?知否?多少悲怆可丢。
【感想与收获】
几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们伏在桌边,探讨着古典的诗词歌赋,流行的曲调形式;几个月色撩人的旁晚,我们趴在床上,思索着古诗的格律与韵脚,创作着独属自己的传奇。将近一年的无数个日夜,我们悄然度过。
我们会因为灵光一闪而欢呼雀跃,我们会因为一首好词而拍案高和……我们在落寞与欣喜中成长,我们在积累与迸发中渐渐向一位位小诗人靠拢。
与此同时,对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相机结合,我们也寻得了一份答案。
古典是高雅的,流行是时尚的,不用刻意结合,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只有良好、得当的运用两种形式,才可以使那些旋律流芳万世、永垂不朽!
当天上的云儿在漂流的时候,
世界在向前行走,
我们怀着满腔高昂与忧愁,
未雨绸缪。
希望的光将寰宇穿透,
与我们、与世界一起迎接绝美风潮的浪口。
08-09学年语文研学《古典与流行》组
两千零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执笔:
最后的总结报告
2008-2009学年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
课题名称 古典与流行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答辩总结
最尴尬的问题:
可以具体讲解一下格律与韵脚吗?
最有挑战性的问题:
你们是如何将古典与流行在现实生活中结合起来的呢?
最好回答的问题:
你们有问卷吗?
(明明展板上贴出了问卷照片)
问的最多的问题:
你们是如何进行社会实践的?
最独特的问题:
现代的作词家有的扭曲了古代诗人原本的意图,对此你有何感受或现象?或者对此有何建设性意见?
最难回答的问题:
古典是什么?
最有意义的回答:
中华民族的历史绵长悠久。对于古典诗词的没落现况,我们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其再添一抹亮色。而对于流行音乐的庸俗化,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展板宣传、开办网络主页等,号召人们欣赏古典诗词与流行曲调相机结合的高雅音乐。
结题总结
在去年刚开学不久,我们随着张老师进入了《古典与流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在一年中先后探讨了“流行歌曲中的修辞学”、“古典与流行中的意象”等,甚至包括作词人方文山与著名歌手周杰伦的专题性剖析。
随着时光的点滴流逝,我们进入了结题准备阶段。然而指导老师也有了变更,曹老师接替了因身体原因歇假的张老师,继续指导、引领我们挖掘课题的深层含义。
最晚的时候,我将近18点才从学校电子备课室离开,暮色早已四合;最晚的时候,我将近凌晨2点才离开电脑屏幕,才刚刚完成文学报告最后一个字的输入,灯火阑珊早已虚无。但我们是会一如既往的毫无怨言,因为这是我们选择的,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我们有所获得必经之路!
在最后答辩的过程中,我们收获颇多,同时也在迅速成长。一开始我们面对校长、主任及诸多老师同学的审视目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紧张忐忑,甚至不知从何介绍。但是当我们真正鼓起勇气,竭尽所学的为各位到场评委讲解课题的意义、说明自创诗词的理念,表达着我们对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热爱时,我们看到了评委们眼中赞许的目光,听到了评委们鼓励的话语,于是我们抹去羞涩、拂去胆怯,我们伸展着翅膀,我们腾飞着成长!
⑨ 求李清照《醉花阴》教学笔记,详细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3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讨论赏析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赏析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
通过重阳节把酒赏菊帘卷西风, 表达思念丈夫的寂寞人比黄花瘦 与孤寂的心情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指导朗读体会情感学生描绘画面学生赏析老师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体会本词的写法总结词的意境布置作业 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我们从中体会了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她的生活以及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二
朗读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三
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四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五
总结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六
自由背诵、默写、检测。七
作业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导入新课指导朗读提问,点评指导学生赏析并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总结补充布置作业 学习新课
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朗读,体会情感描绘画面赏析交流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的意境体会写法的特点总结意境了解课外资料作业
⑩ 上学期方面的成功不足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竞赛试卷
一、课标试题:15分
1、语文教学应在(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课程目标按( )整体设计,根据( )、( )、(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 )”。
4、新课程倡导 ( )、( )、( ) 的学习方式。
5、识字是( )和 ( )的基础,是( )的教学重点。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 )。
二、基础知识:(30分)
1、看拼音写词语(8′)
dàngyàngwàngxiǎngshòuxuēkāngkǎi
( ) ( ) ( ) ( )
jiǎojiànpiāoyìtiěxiùtǎngruò
( ) ( ) ( ) ( )
2、根据拼音写同音字(4′)
Juàn ( )恋试( ) 疲( ) 羊( )
Ling ( )听 ( )羊 ( )寒 年( )
3、下面四幅对联贴贴在哪儿合适?(2′)
①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②万千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③综声绘香绘声绘影,有水有山有物有人。④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饭店( ) 书店( )
钟表店( ) 摄影店( )
4、判断下面的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
①、《如梦令》作者是李清照写的。( )
②、“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耕”是指耕田,需要用木犁将土翻松(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 )
④、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这个句子中的双引号表示强调指出( )
5、把下列各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回答后面填空题。(4分)
(1)自私自( ) 夸夸( )谈 垂头( )气 阴谋( )计
(2)斗志( )扬 ( )己为人 严于( )己 临危不( )
(3)高( )远瞩 好高( )远 精( )求精 神( )奕奕
上面各组词语中,归类不当的一组是( )。
6、写出下列表示“看”的词语。(3分)
向高处看______向远处看_______ 尊敬地看__________
向低处看______大概地看_______ 聚精会神地看_______
7、下面的三组词语里,每组各有一个搭配不当的,把它的序号写在括号里。(3分)
(1) (2) (3)
①明亮的教室 ①暴露目标 ①天空晴朗
②周密的安排 ②开凿隧道 ②增加水平
③繁重的脚步 ③提高方法 ③改正缺点
( ) ( ) ( )
8、修改病句。(2分)
(2)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慢慢地徐徐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插图,内容真美丽真丰富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后面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下面哪一项较好地概括出文中写的詹天佑他们所做的事情?选出这项。( )(3分)
A、修筑铁路 B、勘测线路
C、定点构图 D、绘图计算
2、从文中看,修铁路要经过的这个地方,地形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写自然条件恶劣的语句。(3分)
4、分析文中詹天佑说的话,指出这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中以“常常请教当地农民”这事,写出詹天佑的_________________(4分)
6、文中写詹天佑的心理,在“中国人”之后还要加上“自己”,在“修好”之前加上“一定”,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4分)
四、教法设计(20分)
请为《广玉兰》的课文片段设计教案。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五、反思与创新
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在新的学期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打算?
答案 小学毕业语文模拟考试
一、
1、(平等)、(学生)、(教师) 、
2、(九年一贯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3、(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自主)、(合作)、(探究)
5、(阅读)(写作)(整个语文学习活动)
6、( 分解式目标 和 交融式目标)
二、
1、荡漾、妄想 瘦削 慷慨 矫健 飘逸 铁锈 倘若
2、眷、卷、倦、圈
聆 羚 凌 龄
5、④ ① ② ③
6、①×②、√③、×④、√
8、把下列各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回答后面填空题。(4分)
(1)利 谈 丧 诡
(2)昂 律 惧
(3)瞻 骛 益 采(3)
9、仰望、眺望 瞻仰 俯视 浏览 端详
10、(1)③ (2)③ (3)②
14.(1)删掉“慢慢地”,或“徐徐”
(2)这篇文章的内容真丰富,插图真美丽啊!
三、
1、 B
2、峭壁 深谷
3、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4、表明詹天佑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性格特点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虚心求教
6、表现了他将克服困难和为祖国争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决心要修筑好这条铁路为中国人争气,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正是他“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具有启发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自主建构知识;
(3)、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促进语言的发展;
(4)、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新的打算:
1、端正态度,努力学习。
2、敢于实践,学以致用。
3、勤于反思,推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