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四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一、教材的钻研是课程拓展的根本
教材中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半页纸、一幅图、一句话,初看起来的时候,觉得内容空洞简单,无法把握,但是经过仔细钻研后发现,其实文本中蕴藏非常丰富的知识。简单的两个方面:姓的来历;名字的含义,但是深究下去之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姓的来历这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要把它讲出一点皮毛来,恐怕一节课是远远讲不完的,而名字的含义中蕴含的人文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经过这样的分析后,逐渐就使课程的内容饱满起来。而如何使课程的内容在充实的基础上又能可行呢?这又牵扯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做到合理的取舍。比如说,姓氏文化光是姓的类别有上千种,此列只做到让学生了解,一语带过就行了,讲课之后,会造成学生更大的困惑。再如名字的含义,有的孩子的名字甚至有几辈人的渊源。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也发现有学生的名字有父母很高层次的希望,甚至脱离了名字的说法,那么我在课堂上选取名字的含义内容时,是紧紧围绕“名字”的。
有了这样的充实后,如何使课程的内容有“味”,就是一个依托教材的拓展了。因为整本教材都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可能将这课“拎”出来上,形成“孤立课”,因此我结合第一单元的内容,纵观后面的内容,确立本课应拓展在学生的名字中,感悟到来自家庭中特别的爱,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感恩意思,明白父母在名字中寄予我们这样的爱,我们也应该怎样去做,回报这种爱,在此环节,学生感受很深。
二、材料的收集是课程开发的依托。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师生双方依据课文的内容要全面地收集、整合资料,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在本节课的准备工作中,从学生方面看,我让学生多途径地收集姓氏的来历,包括网上查找、书上看、询问老师等……事实上,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自己姓氏的来历,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他们探究新课的欲望,并在向父母询问自己名字含义的时候,有了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为后面实施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从老师搜集课程资料来看,我的体会最深,可以说是“心中有粮不慌”,因为需要我录了一段家长的录音,为了录音的效果,多次与家长交流,把握了家长对孩子的那种情义。后面,在搜集宇航员和奥运明星的图片时,也是多留心眼,不仅仅是做一个课件的查找制作,也是对每位明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所以但课堂上突然出现断电,课件不能使用时,能够比较从容地将课件上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来,没有造成慌乱的局面。而走进学生家庭收集到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的心愿,在课堂上让学生突然知道更是有一种惊喜,使课堂呈现较生动的画面。
但在这次资料搜集上也有不足,只注重了搜集而没有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学生资料中搜集的姓氏来历的内容,因为涉及到许多生僻人名、地名,学生读熟了,但没有经过自己的语言整理讲述出来,学生讲给他人听时,都是一知半解的效果。
三、灵动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分为,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才能去探索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我竭力使自己进入角色,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学生。重要的是语言的魅力能打动每位学生的心,“你是今天的第一位勇敢者”,“你的记忆力真令老师佩服”,“哎呀,多少年前,我们是亲戚呢”,这种灵活、随机的语言既能展现一位教师的亲和力,更能走到学生中间去。
如果说这节课最让我难忘的应该是教学中突然断电,怎么办?课件上的重要内容都不能展示出来,我灵机一动决定用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话语将课件内容描述出来。这种机智的语言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妈妈爱的呼唤。当我深情地再现课件内容时,学生果然被深深地打动了,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同样在描述明星时,用上激昂、深情的解说词式语言,学生不仅猜得出是谁,而且在我的描述中有了对明星名字和品质联系的双重认识。这样的做法没有使课堂教学因为停电突然中断,反而使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我们每位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本次研讨课还给了我许多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对课程的处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但通过上课有效地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学习,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