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端午的鸭蛋一课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㈡ 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生字词,理解生僻词语意义;
2.通过梳理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3.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
4.体会文章语言上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5.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㈢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答: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分析“吱”这个词的妙处。
答: 吃咸鸭蛋,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㈣ 求《端午的鸭蛋》的教案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关注家乡的民俗文化,学会带着对家乡的温情,写一写家乡的民俗。
教学过程
一.端午的别称及由来
二 .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三.汪曾祺
四 自读课文,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4. 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5、怎样理清《端午的鸭蛋》的思路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6.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
7. 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的故事
五 民俗——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 随堂训练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
B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节日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 【节日探源】品读下列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来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云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3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文名句
4你的家乡有什么风味小吃?你肯定尝过,请你简要介绍一下,100字左右
(供你参考)
㈤ 《端午的鸭蛋》
㈥ 端午的鸭蛋讲课导入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㈦ 端午的鸭蛋
提供了一些问题,供你参考: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 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4、第二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
挑选鸭蛋等内容.
5、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
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
6、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㈧ 求 端午的鸭蛋 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教案
在特级教师王君的博客里,读到关于《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片断。这不是王君老师的公开课片段,而是家常课,但是读来有趣,品来有味。
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文字平淡有味,质朴而典雅,结构散漫自然,王君老师就想到了采取“聊”的方式上,她请同学读课文,一位同学朗读一段。一边听他朗读,一边指导朗读,一边和他以及全班同学“聊”--聊语言,聊情感,聊形象,聊主题,聊结构,聊“共鸣”,聊“争鸣”……
这样的课,王君美其名曰“聊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原来我们说的“谈话法”,不过“聊课”更随意,教师的引导不露痕迹。方式自由随意,但是别有一番情趣。
闲言少叙,接下来我们看这一教学片断,边看边品吧:
王宏扬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小姑娘第一次读,读得很平淡。我示意她停下来
师:把你的感情送进去读。
(生读,好一点儿了,但效果还是不佳)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把你体会出来的感情送进去。
(集体读)(麦子评:先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师:读到了什么味儿?
生:香味儿。
生:趣味儿。
生:幸福的味儿。
师:好的语言有造型的功能,品味咀嚼一下这个句子妙在何处?
生(吞吞吐吐的):它就是写得很生动,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出来了……
(众笑,王宏扬自己也笑。这样的无分析的“分析”经常在课堂上出现,笼统含糊的“生动”等词语屏蔽了学生们真正的理解能力的展现)
(麦子评:这样的分析在我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什么形象啊生动啊含蓄啊,语文老师,语文课堂,锻炼的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水平,老师也得有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表达水平的能力,且看王君老师是怎么帮助的--)
师(笑):来,王老师帮你。(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
(麦子评:老师先读透了课文,那么这个又快又熟练的动作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在教这一课时,好像也在课堂上做过这个动作。)
“扎”写出了啥?
生:动作。
师:“一头”扎下去,写出了“扎”的什么?
生:速度快。
生:位置准。
生:扎得很专注。
生:手法很娴熟。
师:对啊,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想像出高邮人吃咸蛋的样子,那是很专业,很潇洒的啊!这也是咸蛋文化的表现啊!(大家笑)
(麦子评:评动作。学生评得好,老师总结得妙,语言风趣,与课文语言相得益彰。)
师:“吱--”写啥?
生:声音。
师:读--读夸张一点儿。
(生读,读得很有情趣)
师:读出了啥?
生:快乐。
生:惊喜。
生:好富裕啊!(麦子评:品声音)
师:“吱--”一声后,出来的是--
生:红油。
师:怎么出来的?
生:“冒”出来的。
师:“冒”出来了说明啥?
生:红油多啊!
生:争先恐后地出来啊!
生:这蛋很新鲜啊!
生:鸭蛋壳都装不下了啊!
师:让我想起一句话:肥得流油。高邮的鸭蛋肥得流油。(众笑)什么感觉?(麦子评:品味关键字,联想想象,感受字词魅力。)
生:口水都流出来了啊!
师:用成语。
生:垂涎欲滴。
师:不要停,继续品味--流出来的是什么油?
生:红油。
师:红油!赶快想像,这“红油”二字写出了啥?
生:颜色。
师:红彤彤的,好迷人!
生:光泽。
生:晶晶亮的,好耀眼!
生:质地。
师:一定不是清汤寡水的油,而是浓浓的香油。(麦子评: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
师:体会到了吧?这就是高邮的咸蛋。那可是其他地方的咸蛋比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咸蛋,是--就在本段中,找出来读--
(生读: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师:就连京城北京的咸鸭蛋也是--
(生读: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重读,读出反问句的味道。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货不好,就怕货比货哟!你看你看,这个句子才多少字--(麦子评:引导学生注意另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通过读,体会比较产生的效果。)
生:15个字。
师:大家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儿”,你看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十五个字,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质地,有光泽,有情趣,有形象,在结构上又和上下文紧紧勾连,可是真经受得起咀嚼啊!(麦子评:老师总结,适时打住、水到渠成。)
……
整堂课,就这样聊出来了。读完,也就聊完。随意,轻松,但也并不浅薄。最后一段聊完后,王君让学生摹仿《吆喝》中的语言形式,试着抓住高邮咸鸭蛋的特点,为其吆喝吆喝打打广告。此中的精彩有趣儿你可以想像得出。
(麦子评:这样的聊课,谁都上过,但是这般随意、轻松、有趣、自然,背后是身后的课堂教学功底、教师的语言魅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水平。这个教学片断中,王君老师重点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语言的造型和比较的方法,其中突出前一种。在轻松随意的“聊”之中,学生体会到了汪曾祺文字的魅力、特点,这与教师很高的引导术分不开啊。
最后的学生活动--为高邮鸭蛋做广告,这个环节设计得好,体会汪曾祺的文字魅力后,学生练习有创意的表达,定是非常精彩。)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