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中的问题及答案
材料一:胡曾诗云:“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诗云:”尽道隋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
1.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呢?
2.你认为那位是人的评鉴更恰当?为什么?
1.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遗产大国,那么你所在的省市有没有世界遗产呢?如果有的话,请你介绍;如果没有,请你结合平时所知道的例举一些我国的世界遗产。
2.有人说大运河的主要任务是水陆交通,因此通畅就行,无需特别保护;如果古迹阻碍交通,应立即清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3.如果大运河要申请世界遗产,你认为它有哪些优势?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❷ 北师大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探究预习习题: 1.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必做) 2.请你为中国开药方。(选做) 3.办小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选做)探究预习提纲: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准备〗 学生情况分析 霍山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教具准备 1.教师课前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毒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图”;电影《林则徐》片断。 3.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4.根据收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毒品的文字、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解决少数学生缺乏资料来源的问题)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 1.常见的毒品有哪些? 2.毒品有什么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思想教育) 一、虎门销烟 教师设疑: 鸦片等毒品严重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国却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代表发言: 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掠夺廉价的原料,还需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而清朝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设疑: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材料二:当鸦片未盛大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材料三:(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材料四: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英)蒙哥马利马丁 学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给国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大量白银外流,造成清朝的财政危机;官员吸食鸦片,愈加腐败;士兵吸食鸦片,丧失战斗力。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 由此可见,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 禁止鸦片走私。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影《林则徐》片断: 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和虎门销烟。 教师过渡: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可是,英国却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并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来记忆历史知识)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 学生回答: 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南京条约》的内容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学会论从史出,防止死记硬背) 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财政负担增加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关税协定――主权丧失 思维拓展: 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并各抒己见:略。 教师引导、归纳: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设疑: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学生回答略。 思维拓展: 请为中国开一剂药方。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拓展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 当时有一位开明的思想家叫魏源,就为中国开了一剂药方,写了一部书叫《海国图志》。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师提问: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 “师夷长技”能“制夷”吗?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略。 教师总结: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落后挨打,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抵御外来侵略的抗争史,又是不断寻找救国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总结 1.教师简介香港问题的由来。 2.多媒体课件展示录像《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3.学生合作探究:150年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强烈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学生该怎么做?〖教案点评〗 此教案大胆跳出教材,结合现实,以毒品的危害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英国走私鸦片原因的探求欲,并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罪恶的鸦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又有学生的合作探究;既有历史的沉重与悲伤,又有现实的光荣与自豪,还有对未来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梦想。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节课的要求: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依据此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则徐怎样禁烟最有效。是否有历史责任感,做一名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 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中香港岛和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讨论导致这一位置特点(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组织讨论这些地区的开放与今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的阅读、语言表达、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 、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文中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课前准备: 编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 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表格。表格不仅可以是方形,还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梯形、树状等。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集有关鸦片的特性及有关鸦片对人类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争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教材的重组与选材: 从本节课内容看,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叙述林则虎门销烟的故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除了林则徐,还有许多民族英雄,如: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须教师准备许多资料供学生参考,体现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变化。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年体描述历史的惯例,以主题的方式再现了历史,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于这一节内容几乎把旧教材两节课的内容都融入一节课文学,内容多了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储备,也就了有自信,就可以创设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阅读指导等综合教学方法。板书设计: 第 根本原因:英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价值 一 课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门销烟 鸦 片 战争的性质和战败的原因 战 争 战 《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 的 争 烽 影 烟 新思想:魏源著有《海国图志》 响 教学过程: 本课要求 要求学生把准备的资料,设计的表格等内容贴在自己的展板上。确定小组的序号,说明评比项目包括:小组发言 3 分,资料准备充分,处理得当 4 分,故事叙述流利,情节入情入理 3 分。鼓励同学踊跃发言,为组挣分。 导入新课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同学们阅读第一单元引言,阅后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学生:活动略。 师:1840 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部受尽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体现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鸦片战争的烽烟》。 讲授新课: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师:引起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对了,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师:林则徐为什么销烟? 学生可能回答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太大。 师: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生:纷纷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英国在 17 世纪中期, 18 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世纪 60 年代以开展了产业革命。19 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首先是棉纺织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 19 世纪中期,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强大的工业生产能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正是英国理想的侵略对象。起先,英国商人主要向中国输毛织品和印度棉花,而从中国输入茶、丝等物品。由于中国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加上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和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商人未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后来,英国商人发现鸦片可以获得比成本高得多的利润。由于 鸦片的激增,中英间的贸易逐渐发生了变化,英国由贸易逆差(即入超)变为顺差(出超) 。 师:鸦片有什么特性? 生: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回答。 (略) 师:阅读课本的大、小字部分有内容,进行分组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危害? 生:活动过程略。 师:展示现代影片《中华之剑》,鸦片输入后当时有关图片,进行总结:损害身心健康;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统治危机等。正是因为鸦片私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去广州查禁鸦片。 假如你是林则徐,想象一下你怎么禁烟最有效? 生:活动过程略。 师:禁海口,禁吸食的禁烟方法,都很难彻底禁绝鸦片泛滥。经过调查研究,林则徐决定从禁货源入手。禁货源就是要把英国鸦片贩子囤积在广东海面趸船上的鸦片查缴,以彻底禁绝鸦片,这一禁烟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概述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活动略。 师:在学生概述后,总结为:(1)决心坚定。 (2)措施有力。查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 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请同学们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体会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活动过程略。 师: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可是虎门销烟却成了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中英《南京条约》 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讨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虎门销烟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 从 对战争过程进行介绍。 1840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到 1840 年 8 月英国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为第一阶段;1841 年 1 至 5 月,从英国攻占香港岛开始到《广州和约》订立为第二阶段;1841 年 8 月至 1842 年 8 月,英舰队从广东海面北上直至《南京条约》签订为第三阶段。战争以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有的学生可能问(给学生质疑空间,迸撞智慧火花)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教师:鼓励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略。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这场正义战争中战败受辱的原因主要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 (图示《装备齐全的清军》)道光皇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等。 1842 年 8 月,英军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现在大家互相看看展板,关注下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越有创新越好。 生:分组评选优秀者在全班展示,评选时,注意表格形式的创新,表格内容的正确。重点内容必须记忆。 师:我做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割地 ①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
❸ 你好,我急需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关于其它民族,不作统一的要求,课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❹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条件:
杨坚在北周和北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日益壮大。
而陈朝,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后主陈叔宝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
584年沙钵略可汗因为对隋作战不利,向隋朝求和。至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
意义:
隋灭陈的作战,仅经2月之余,便将立国30多年的陈国一举灭亡,接收陈国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与四百县,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财富。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❺ 繁盛一时的隋朝是怎么灭亡的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隋朝建立者是隋高祖杨坚。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享国38年。亡国皇帝是隋恭帝杨侑。由李渊废黜杨侑。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
隋王朝如何走向灭亡?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统治危机。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久被隋军镇压。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达官子弟纷纷参加,隋朝统治阶级正式分裂,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
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
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较强。613年,两人在齐郡(今山东)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江都(今江苏扬州)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为长史。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
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18年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
隋王朝就此灭亡,大唐王朝由此开始??
隋王朝灭亡原因总结: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❻ 求:初中人教版历史7年级关于郑和下西洋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86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748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5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37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教案全册
·世界古代史部分【五个主题】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 早期人类(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95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教案(川教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79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11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教案(川教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2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全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30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
·初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61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39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26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82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一、教案设计思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是失败的课。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2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初三历史教案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课程标准〗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76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试题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07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90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集(人教版)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90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多媒体教学..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用书,第四单元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具体内容如下:众所周知,现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66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3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次的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87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67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北方民族大融合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0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三国鼎立》教案
·《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35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说出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时间,两大宗教的基本教义;探究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简述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内容......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2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说出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说出《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内容、特点;列举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49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影响;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区;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影响。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90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片断..
·(三)、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对“丝绸之路”的情形稍微介绍一下,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汉朝政府设驿站、筑长城,为来......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丝绸之路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75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六王毕,四海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王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疆域的基本历史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43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22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94
❼ 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
3)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是: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的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城市兴旺,出现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中心。
❽ 历史教学如何导入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课
最好用多媒体的形式,视频的效果比较好。
❾ 求:中学历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关于其它民族,不作统一的要求,课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