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结合新课标开展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课题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针对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就教材教教材,就课文上课文,课程资源匮乏,阅读量严重不足,“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的弊端,从2007年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辛探索之旅,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自由素读——经典诵读——群文海读——主题阅读,逐步形成了今天的“1413”单元整体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构建出了低消耗高收获的语文阅读教学。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不同文本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阅读资源探索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各类课外阅读课的基本模式及相应策略,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 学校及家庭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指导上的配合的研究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途径研究。
【课题研究的思路】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展开教学流程,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阅读教学,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学校的“四环十六字”的总体教学模式为依据,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三级教案”的形成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发展。具体开展以下活动:
1.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研讨活动。
2.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经验交流活动。
3.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案例、示范观摩活动。
4.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主题式阅读相关的科学理论,广泛汲取、借鉴主题式阅读相关的先进经验,收集处理各种资料,把握依托教材开展主题式阅读的规律和特点。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研等,了解主题式阅读现状,发现和分析其存在的利弊、问题和需要,为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决策依据,调整和促进课题研究。
3. 个案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个体和学习组织,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项目各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形成案例。
4. 经验总结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阶段总结经验,形成成果,建立适应我校开展主题式阅读的机制。
【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1年 8月—— 2011年10月
(1) 加强理论学习,申报课题。
(2) 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人员。
(3) 制订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4) 编写校本教材《主题阅读》。
2. 实验阶段 2011年 10月—— 2014年 12月
(1) 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计划,进行小结,形成研究管理制度。
(2) 以抓单元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根据实际,修正研究思路,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3) 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认真及时总结有关成果和成功案例。
3. 总结阶段 2013年 11月—— 2014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2) 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科研机构评估鉴定。
【课题成果分析】
单元整体阅读是在一个单元中不断地让学生践行着精读与略读结合,诵读与默读结合,通读与情读结合,细读与海读结合,读一课书与读整本书结合的综合性、整体性阅读。单元整体阅读是将国拔课程资源与自我开发课程揉为一体,将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与读书能力的培养揉为一体,将学生读出情感体验与读书思想分享揉为一体的主体性、多元性阅读。单元整体阅读是从教材出发通往浩瀚书海,从课堂出发通往孩子自然生活,从情感出发通往人类精神文明,让阅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旗帜性构建性阅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主题文化,收获了学习能力,收获了良好的习惯。
一、“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让课程资源丰富充实
“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主”即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主体,“多元”即指围绕语文教材,我们编写的《经典伴我成长》读本、《主题阅读》读本、围绕单元主题推荐的一本阅读书籍,以及学生自己进行拓展阅读的主题读物。在这种课程体系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文化大单元,主题文化大单元以课本中的4篇课文为核心统领,由《经典伴我成长》中的5篇优秀诗文,《主题阅读》校本教材中的5篇美文和每单元一本推荐书形成14篇+1本的主题文化内容。主题大单元的阅读内容与过去的一本教材比成倍增长,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语文阅读资源,阅读空间大、阅读视野广、阅读内涵深、阅读效率高。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经常根据教材中的相关主题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如:四、五、六年级每个学期的教材中都会有写景类的文章。主题大都是“壮丽山河”“祖国各地”“景物聚焦”等,在这些主题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会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祖国秀美河山的图片,或自己旅游的照片,并配以文字介绍、导游词或旅游日记的形式,开展“诗情画意绣山河”展览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在学完“春之旅”主题单元后,就让学生假期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田野、走进公园、走进大自然开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郊游活动;在学了“名人风采”主题单元后,我们便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名人”调查走访活动;在学了“民俗风情”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去体验赶庙会、看大戏、圆十三、二月二吃糕、七月十五送娃娃等地方风俗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学了“绿色的梦”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走上街头义务宣传、自制超市环保袋、变废为宝小制作、环保时装秀等多彩的活动形式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异彩纷呈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自主编写的主题教材广受好评并推广运用
在“单元主题整体阅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围绕语文教材编写了《经典伴我成长》读本、《主题阅读》读本及每单元推荐的对应整体阅读书籍。我们编写的《经典伴我成长》读本分年级共6册,每册基本由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及《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圣经》四部分构成。我们所编写的《主题阅读》教材,配合各年级学期学习共分为12册,每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教材配套语文课本分为6——8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读、美文赏析、名家名篇推荐三个部分组成,每册最后编入本学期推荐书目。这些配套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广阔的阅读空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还受到了教育界权威专家和领导们的一致认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姚文俊专门给我们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写了序;市、县教育局局长还专门为我们的校本教材题了词。同时来我校参加教学研讨、观摩学习的省内外20多所兄弟学校和相关单位对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他们学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使用。还有一些慕名而来要求购买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的单位和个人也得到了我们的赠与。在他们的阅读反馈中,我们感受到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1413”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多元高效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是从大单元14篇课文的整体入手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的。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课型多元,课堂高效”的鲜明教学风格。
1.课型多元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第一个“1”是每单元的一节起始课——略读导引课。“4”是每个单元的四节自主阅读课——精读品析课。这里的精读品析课包括“得法型单篇精读品析课”“迁移型1+X精读品析课”“运用型多篇联动课”三种课型。第二个“1”是每个单元精读之后的思想文化成果汇报课——情读分享课。最后的“3”是14篇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围绕单元主题文化开展的三节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课——海读拓展课。其中包括了三类7种课型,具体有好书推荐课(绘本推荐课、主题读物推荐)、名篇欣赏课(古诗吟唱课、诗词赏析课、美文欣赏课)、名人研究课(名人推荐课、名人交流课)等几种特色课型。
2.课堂高效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各种课型的课堂都体现了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灵活,表达生动,在独立阅读中大胆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中捕捉阅读感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主题、写法等各个方面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能够进行高效、有序的学习。在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能够以小组为核心,先在组内充分地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读书收获,同时又能够在小组内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在全班交流时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合理高效,充分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多种学习能力。
同时,这几种课型均以学生探究为基础,以自学感悟为主线,注重读书方法的迁移、运用、渗透,真正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导引课教会了学生略读、浏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概括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精读品析课则侧重指导学生运用画、注、批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度品析感悟,创设了开放自主的阅读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辨析文本的能力、概括中心的能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内化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精读品析课上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正是学生逐步习得方法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精读品析课上掌握了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后,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多篇联动课和海读拓展课中运用内化、形成技巧、收获能力。几年下来,学生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丰厚的语言积累。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不仅是对单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挑战,更是对信息时代的主动应对,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分享,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证据的思考、多维度的思考、辩证的思考,以此实现了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开放学生思想的价值追求。
四、主题阅读硕果缤纷成就学校铸就辉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我们第二小学的校园硬件设施并不是最好的,但这些年我们的“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课改活动却进行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
2008年全县古诗文教学研讨观摩会在我校召开,2008年全县养成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09年全市养成读书写字好习惯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10年全国养成教育晋城现场会上我校六百多名(两个年级)学生读书成果展示得到陶西平郭振友等专家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13年4月全县“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讨推广会”在我校召开,同年5月,山西省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阳城现场会上,我校800名学生的主题文化诵读展示赢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2014年5月,“晋城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与会专家、同仁观摩了我校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拓展课的八种课型的教学,我校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受到省教育学会崔云宏主任、市教研室卢团云老师的高度好评和认可。而这次现场会的星火也正以燎原之势,在晋城大地上掀起一片“单元主题整体阅读”的热潮!与此同时,我们的课改经验也先后在《太行日报》《晋城教育》《山西教育》《青少年日记》《全国语言文字报》上刊登,数次在全省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交流。
如今,“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我们阳城县第二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教育同仁。几年来,来自河北、河南、山西临汾、运城、太原、长治、吕梁、晋城等省、市、县学校的局长、校长、教师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取经寻宝,先后观摩学习20余次,人数达几千人。每次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满载而归。同时长治潞城、离石城内小学、晋城城区三小等几所学校已经成为我校课题实验推广学校,并将我校的课改经验做法在他们的学校全面铺开实践。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学校荣誉室内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记录着我校行走在课改路上的点滴收获。五年来,我们学校年年被评为晋城市和谐校园、晋城市养成教育示范校、晋城市先进单位、阳城县红旗单位、小学教育先进单位,课改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中华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全国作文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等三十多项荣誉。
【问题与反思】
思考一:单元主题整体阅读具有较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供借鉴较少,实践过程中光有教师们的摸索实践往往会走一些弯路,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引领和实践指导,才能更好的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隐性问题,让课堂更加高效。
思考二:课题组领导、教师都兼任了学校管理工作或班主任工作,工作量较大,而实施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的阅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能敏锐地挖掘课内外可整合的因素,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课题研究,很多学习和思考都在八小时以外,教师负担相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师课改能力、业务水平提高不快的现象。
总之,既然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课改方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我们就会以课题的结题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并对课题内容进一步细化、深化,争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课程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❷ 中考怎样写感悟类作文
一.两种常见类型
从篇章结构上看,感悟类主题的写人记叙文,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叙事,然后另起一个自然段,明确揭示故事本身蕴含的哲理。另一种形式,作者只记述事件本身,将哲理寓于记述过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品味自己要揭示的道理。
例如:
农夫和蛇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一位孤苦善良的老人外出,在雪地里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看着这条无家可归的蛇,想着自己贫苦凄凉的命运,老者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用双手把蛇捧起来,放进了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蛇取暖。渐渐地,蛇在农夫的怀里苏醒了,看到这里,农夫非常高兴,没有什么事能比挽救一个小生命来得更有意义的。但没想到的事,农夫脸上的笑容还没有隐去,刚刚苏醒的蛇就狠狠地咬他了一口。蛇的剧毒迅速蔓延,没多久,农夫倒下了,死在了他救助的毒蛇手里。没过多久,这条毒蛇也死了,因为他没有了农夫的温暖。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不辨善恶,一味良善,结果害了自己,也是一种报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温暖的援助之手,只能伸向善良的生命;对邪恶的护佑,就是助纣为虐,最终自己也会为之所害。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农夫救蛇反被毒蛇咬死的故事;第二部分,作者由这件小事出发,思考同类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揭示自己的独特认识。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但不局限在故事本身。
又如: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想帮他找回失去的财物。塞翁摆摆手,笑着劝阻大家说:“丢了一匹马,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没准它还会给我带来福气呢。”邻居听不懂塞翁的话,都觉得这老头非常好笑。
过了几天,不但丢失的马不寻自回,还带回一匹骏马。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塞翁却显得忧心忡忡。他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道:“白白得了一匹好马,天空掉馅饼,没准儿会惹出灾祸来。”大家想,老人此时一定是欣喜若狂,不过是因为年龄大,在大家面前故作姿态——装深沉罢了。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见那匹骏马膘肥体壮,疾走如风,神采飞扬,自然爱不释手。一天,他打马飞奔,一不小心失缰落马,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过来表示慰问。没想到塞翁一脸的淡定,仿佛这事故与自己毫不相干:“别看我儿子摔断了腿,也许这还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呢!”邻居们都觉得他精神不正常。
不久,匈奴大举入侵。按照朝廷的命令,凡是边塞附近的健康青年必须全部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自然留在家里。几场大战下来,这些年轻的战士全部血染沙场,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保全了性命。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只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独特感悟揭示出来,而把它寓于故事之中——福,祸之所依,祸,福之所伏。写人记事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揭示普遍哲理,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悟(见解、认识)。这种写法,表达自身感悟含蓄委婉,又不拘泥于作者自身的认识,能够给读者更大的思维空间,让读者深入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必须强调的是】这类文章,揭示的感悟,虽然寓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之中,但作者表达自身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时,并非就事论事。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作者运用的是发散思维:由单一事件的得失成败,上升为对同类事件的思考,总结得出的是同类事物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同时,不要去揭示别人早已揭示过的人生哲理,人云亦云只能让读者“倒胃口”——揭示哲理要坚持“见别人所未见,知别人所未知”的原则,写自己的新发现、新看法,这样才能让读者耳目一新,获得新启迪。
二.常见标题形式
(一)以主题类型为标题。既然是感悟类主题,就直接以“悟”字为词根组词命题。如:《顿悟》、《感悟》、《省悟》等。还有的虽然没有“悟”字,却换成了“感悟”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命题。如:《醒》、《反省》、《思考》。还有的,在以上两种形式前后,添加了“感悟”的对象,组合构成命题。如:《生命的感悟》、《挫折的思考》、《生活教会了我》、《爱的反思》、《感悟生命》、《顿悟昨天的蛛网》等等。
(二)以哲理主题为标题。一篇文章要揭示什么哲理,就用这个哲理做标题。例如:《阳光总在风雨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的宽度》、《做好自己》、《走自己的路》、《别为了赶路而忽视了路旁的风景》等等。
(三)以主要人物为标题。例如:《老人》、《吴老二》、《七叔》等。
(四)以中心事件为标题。例如:《考试》、《三气周瑜》、《中秋赶山》、《第一次跳巢》等等。
(五)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为标题。例如:《塞翁失马》、《看场子老人》、《愚公移山》等等。
(六)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牵涉的主要事物。例如:《看山老人和狗》、《农夫和蛇》、《狙击手与苹果的故事》等等。
最常见的命题,是前两种形式。
三、常见开篇形式
(一)以事件开篇,起笔就开始记述作者选取的经典故事
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农夫和蛇》、《塞翁失马》,都是这种写法。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叙事,后边写感悟,整篇文章只写两个自然段,是学校作文和考场作文所不能接受的——只要一涉及到正规教育教学,作文至少要写三个自然段。
(二)强调某一件或几件小事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先写事件,但不做具体叙述,要么概括记叙,要么采用“有一件小事”、“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有几件小事”、“有几个生活画面”、“有两个独特的瞬间”等不确定形式表达。然后抛开具体感悟,用一两个词语,强调这件或这几件事给自己的独特感受,总领全文,自然引出下面要详细记述的具体事件。
例如:
1.和周总理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合起来最多不过一个小时,但在这短短的六十分钟里,有三个精彩的瞬间,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终生难忘。(事件——和周总理相处一个小时的“三个瞬间”,事件给作者的独特感受是——精彩、深深地烙、难忘)
2.奶奶去世八年了。每当我想起当初自己那样对待奶奶,依旧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事件——我当初那样对奶奶;那些做法带给我的独特感受——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3.六岁那年,因为家里困难,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块钱。钱虽然不多,但自从那天起,我的背上,注定要终生背负一个永远无法缷去的十字架。(事件——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块钱;独特感受——背上永远缷不去的十字架。)
4.有些事,只要做过了,就会一辈子留在你的灵魂里。(事件——有些事;独特感受——一辈子无法忘却)
(三)交代某种感悟生成的特定时间、地点,或者独特的缘由
在寻常状态下,人的思维表现出一种慵懒的惰性,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景下,人的神经受到充分的刺激,才会突然活跃起来,生成平常从未感受过的感受,发现平常从未觉察到的规律,看到平常从未认识到的本质,产生连自身都难以理解的“顿悟”和“灵感”。交代某种独特感悟生成的时间、地点或缘由,就可自然引出具体事件,然后借事说理,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例如:
1.我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已经三十二岁,地点是巴黎——一个不起眼的理发店。(交代独特感悟生成的时间和地点)
2.幸福就是用自己手中的鲜花换取别人的微笑。我明白这一点,是因为十年前跟随一位朋友去参加元旦聚会,一位陌生人给我要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稀饭。(交代独特感悟生成的时间和原因)
3.去年秋天,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市文化宫举办的书画展。书画大家的作品和他们通俗的讲解,第一次让我深深地懂得:艺术高度取决于艺术家灵魂所处的境界。(交代独特感悟生成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四)站在人生、生命、事业、国家、人类的高度上,运用比喻,突出“感悟”中决定因素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感悟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制约因素,一个是结果。如:时间就是金钱,制约因素是“时间”,结果是“(获得或失去)金钱”,又如:谦虚是生命进步的阶梯。制约因素是“谦虚”,结果是“生命进步”。强调制约因素,就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悟。其中制约因素,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认识;三是具体行为。
例如:
1.人生是一盘棋,缺少了思考,每个参赛选手都必输无疑。(站在“人生”的高度上设喻,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美好的人生。)
2.事业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可行的目标是良种,辛勤耕耘是雨露,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阳光,离开了良种、雨露和阳光,再肥沃的土地也将一片荒芜。(站在“事业”的高度上设喻,强调制约因素——“可行的目标”、“辛勤耕耘”、“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付出艰辛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事业才能飞黄腾达)
3.幸福是一条河,幸福的源头是冰山。没有爱的阳光普照,冰山就不会融化,幸福之水就会枯竭。(站在“幸福”的高度上设喻,强调制约因素——“爱”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无限地付出爱,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一个吝啬付出爱的人,结局只能是凄凉和痛苦。)
(五)运用比兴或类比手法,将感悟寓于中心事件之外的几种意象及其关系之中
“黄金不足赤”,能够蕴含“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不能求全责备”的人生感悟,“白璧有微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能蕴含同样的哲理。当作者想借助某个人的所做所为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的时候,在文章的开头,就可以抛开这些具体的事,借助其他意象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隐性、概括地表达这种感悟,作为文章的开头。
例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最后一句是作者要揭示的独特人生感悟,可写,也可不写。不写,是运用类比法开头;写了,则运用的是比兴法开头。比兴法的比就是“类比”)
2.点错一位小数,相去正确十里;马虎一个符号,痛失深造机遇;错爱一个小人,亲近泪水一生。(要揭示的哲理是:有些看似非常小的错误,将决定性的影响全局,借助小数点、正确结果、符号、大学、小人、泪水这些意象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将要揭示的哲理,隐形表达出来)
3.莲出淤泥不染;玉隐荒山不卑;月行阴云不晦。(作者借助核心事件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是:对人生能够起决定影响作用的,不是恶劣的环境和缺失的客观条件,关键在于自身的心性。开头借助莲花、污泥、污染、白玉、荒山、卑微、明月、阴云、晦暗这些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要揭示的感悟隐藏起来,作为文章的开头。)
比兴手法,是先类比,最后一句把作者要揭示的感悟直接阐述出来。如果只做相似比较,不阐述具体感悟,则是类比写法。一般情况下,都有写三句。
四.主体部分的常见写法
(一)写好主体部分的前提
1.明确感悟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理论认识层面——指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才是正确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人们对各种事物、现象、问题不断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总会生成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的理论认识。这种理论认识,包括实物的本质、共性、差异、做事规律等,这是感悟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人类是从猿人进化来的、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造成的、资本主义的内涵就是人剥削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高潮、衰败、消亡的过程;万事开头难;经常撒谎,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做事马虎,结果必然失败等等。
二是社会实践层面——指出采用哪种态度和方法去实践才是正确的。做一件事,有多种态度、多种方法,指出哪种态度是正确的,哪种态度是错误的,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是错误的——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指导,这是感悟的第三种形式。例如:做事要聚精会神,不能三心二意;要用积极的心态来买对生活中的挫折;做人要谦虚;做事要重视宏观规划,更要注重细节等等。
2.明确寓感悟于事,通过事件表现感悟的写作原则
一篇感悟类的写人叙事文章,要么先写事,然后把事件中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要么单一叙事,让读者通过对事件的阅读和思考,感悟事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无论哪种写作形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都要先将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寓于叙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技法,让读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隐含的哲理。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出现两种常见情况:一是前面叙述的事件和后面揭示的哲理之间,没有丝毫联系,让人感觉事理“两层皮”,生硬地捆绑在一起。二是前面叙述的事件和后面的揭示的道理,有一点联系,但联系不紧密,似是而非,牵强地捆绑在一起。这也是感悟类作品必须突破的难点。
(二)寓理于事的叙事方法
1.罗列多种同类现象
事物的规律、共性,是从多种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自然罗列三种、三种以上同类现象,就将作者感悟之理寓于事件之中。
例如:
1、冰,充分加热化成了水;木,充分加热会发生燃烧;火药,充分加热会发生爆炸。(不同事物、相同条件、不同结果)
罗列三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状态,自然就将“对事物进行充分加热,会改变物体的状态”这一规律寓于叙事之中。
2.甲发表了几篇文章,受到文学界的好评,他便认为自己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不再研究文学理论,也不再进行更多的创作实践,从此之后再没有优秀作品问世。乙搞水产养殖,每天深入专研各种养殖技术,获得了养殖大丰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同行称为“鱼王”,他喜不自禁,自认为所有最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方法自己已经悉数掌握,每天游走于酒肆舞场,不想,一种新型传染病袭来,他从未见过,束手无策,不到二十天就将十几年创下的基业付之东流。丙热衷于书法,精心习练七年后,一举获得全国最大的书法奖项“杏花村杯”青年组特等奖。捧得大奖以后,他觉得自己已臻书法艺术最高境界,每天到处游走讲学、现场演示、做评委,时间没过两年,就被很多后起之秀远远抛在后边。(人物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前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后都目空一切不思进取,最后都走向败局)
罗列这三个同类事件,就将“无论原来取得了如何突出的成就,只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必然导致最终失败”这一感悟蕴藏于叙事之中。
3.李婉的一生似乎注定写满悲剧色彩。年轻时读书,资质聪颖,一学就会,然而大学考试,因为一个符号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人到中年,开了一个花炮场,生意兴隆,因为随手丢了一个烟头,导致工厂爆炸,一次赔光了所有利润。年近花甲,在家照看小孙子,孩子得了感冒,他给孩子错服了一片蟑螂药,孙子命丧黄泉,他也郁郁而终。(人物相同、时间不同、做事不同,做事不严谨不注重细节的行为方式相同,每次都出现巨大事故的结果相同)
罗列一个人做的三个同类件事,就将“做事不严谨、不注重细节,必然付出惨重代价”这一人生感悟寓于叙事之中。
【注意事项】这种写法必须选择同类事件,事件的总数必须确保3件,也可以略多一点,比如4件,但也不能太多,超过4件就会给人以啰嗦冗长的感受。
2.正反现象(事件)并列罗列
未完待续
❸ 求 底线 800字作文,纵向展开议论
写法指导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
一.议论文纵向层进式结构的基本特征
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一般说来,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的提出,一种倾向、一个观点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原因、现状的原因和将来的原因,探讨这些原因,就构成了论证的纵向角度。
所谓纵向论证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议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议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议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只有恰当处理议论文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才能使议论文有严谨的结构。
一篇议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议论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议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二、 纵向层进式结构的三种基本格式与运用举例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如:
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要敢于下刀,不然,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例如:
专心致志 方能成功
——读《弈秋》有感
读罢《孟子•弈秋》颇有感触。二人学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否则一无所成。
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有一次在进行提炼镭元素的研究时,她的同学在她身后垒起十多张椅子她竟毫不觉察。做事到如此专心的地步,令人称叹。可以说,居里夫人的成功也许有许多因素,但专心致志不能不说是她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作诗文有许多是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思考成熟的。南宋著名学问家朱熹治学要求自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要求自己“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这里“三上”“三到”“三此主义”,都有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也就是专心致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没有此种专心致志的品德,能成为大学问家吗?
也许我们大家都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钓鱼时,一会儿捉蟋蟀,一会儿种蝴蝶,最后连一条鱼都有没有钓到。其实,这个故事同《孟子•弈秋》阐明了同样的道理:做事如果不专心致志,将一无所成。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致志呢?我以为,首先要热爱这项事业。非此,无动力,更谈不上专心致志。运动员在训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跌打滚爬,几多汗水几多伤。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炽热的爱,是很难一心一意做到底的,更谈不上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其次,还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贝多芬成了音乐家后,失去了听觉,但他却“扼住命运的咽喉”,锲而不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创作,被誉为一代“乐圣”。如果没有此种对音乐和旋律的专心致志,也许早已躺在安乐椅上坐享其成了。
今天,我们所置身的世界五彩斑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诱惑颇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热爱这项事业,都有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唯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评析:
作者用层进式结构形式,先提出“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这一论点,接着分析“专心致志”的必要性,然后综合起来,提出解决的办法,层次清楚。
(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例如:
给爱一点空间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孩问她的母亲:“怎样才能使爱天长地久?怎样留住爱人的心?”母亲无语,她默默地弯腰,从沙地上捧起一捧沙子。她双手平摊,沙粒在她的掌中稳稳而立,一滴也未漏出。突然,母亲双手紧握,用力挤压掌中的沙子,许多沙粒从她的指缝间滑落。当她再次向女儿摊开手掌时,掌中的沙粒已所剩无几了。她望着惊讶又疑惑的女儿,说:“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个自由的空间,过多的爱和压力会使爱窒息”。
听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千秋。不能否认有些爱的方式只能给你爱的人带来禁锢和伤害。
报纸上曾经多次报道过“巨型婴儿”的故事。一对夫妇中年得子,异常兴奋。对孩子千娇万宠,一直让他睡在摇篮里,不管孩子实际年龄是多少,还把他像婴儿一样呵护着。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夫妇俩的生命,当警察走进他们的家时,被一个躺在巨型摇篮里的“巨型婴儿”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处理这个已是青年的“婴儿”。他既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自己吃饭,自理能力为零,不知如何走完剩下的大半人生。夫妇俩爱孩子,这无可厚非,但他们如此溺爱他,却毁了他本该灿烂美好的一生。孩子如同美丽的鲜花,把他们放在温室中培养,虽然避过了风雨,却使他们越发娇嫩,不小心受到一丁点伤害,就谢了。而真正经历过风雨的野玫瑰,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昂首屹立,常开不败,绚丽多姿。那么,深爱着孩子的父母呵,何不给孩子一个空间,一次机会,让他们自由的穿越风雨,展翅九天?
据说,鹰都在悬崖上筑巢,巢中先铺一些荆棘,然后再铺大量的柔软的干草,以免伤到小鹰。当小鹰慢慢长大后,老鹰就渐渐拿去干草,小鹰自然受不了刺痛,都退到巢边,这是老鹰就把她的孩子们推下山崖,迫使它们自己飞起来。求生的欲望使小鹰们扑腾着起飞,从而学会了飞翔。我们难道能说鹰妈妈不爱小鹰吗?不!她是爱孩子的。正是因为爱,才不得不用这种方式让它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尽早自立,展翅九万里,一跃上青天。
有人曾说:“自由是爱的空气,禁锢会使爱窒息,赐予是爱的雨水,泛滥会把爱淹没。”不要用热烈的心炙烤鲜花,因为这样它会凋谢,不要强加给琴弦一个它不能承受的力道,因为这样它会断掉。给爱一点空间,让你爱的人在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评析:
本文典型地运用“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逐步深入,从而揭示爱需要空间和自由。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三、请以“幸福”话题为文,运用纵向并列结构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题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诠释:
幸福是如此地令人神往,却又如此地被人忽略;幸福常常是触手可及,却又被人视作缥缈虚无;幸福是那么急切地扣击着我们的心门,可是我们却老是浑然不知,还紧锁心门。有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恐怕是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一大通病。拟题者给出的话题“幸福”,虽然不大新鲜,但是极有现实针对性:让广大考生正视幸福与不幸,珍视幸福,学会创造幸福,从而形成正确的幸福观。通过植一颗幸福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田,给他们的人生大树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的养料,永葆生命的枝繁叶茂。可以这么说,“幸福”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情感心心相印,与成长环环相扣。这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导向、易于动笔写作的好题目。要写出好的作文,须得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拟题: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作文选材、立意范围非常宽泛,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容易出现宽泛无度、偏离话题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从拟题开始就偏离了话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拟题开始:紧紧围绕话题这个中心,拟出切合话题的标题。直接以话题作为文章的标题固然不错,但是范围太广,容易出现题大文小和重复泛滥的问题。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以话题中心词为主,在其前后添加若干词语,组成一个短语作为标题。比如,“幸福家庭”、“五彩的幸福”、“幸福在哪里”、“创造幸福”、“幸福的回声”、“我奋斗,我幸福”,等等。由于标题的指向性非常清楚,比较容易打开思路,扣题作文。
二、切入:兼顾两个角度。每个话题,都好似钱币,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比如,“幸福”是正面,“不幸”就是它的反面。从这两个角度切入,都是切题——通过展示不幸者的经历,议论不幸产生的原因,提出帮助不幸者战胜不幸的建议,从而到达呼唤幸福、共同幸福、创造幸福的目的,不就是对话题的演绎与表现么?从一定的角度讲,反面切入也是一种创新出奇的方法。
三、立意:思考三个问题。文章立意,应该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围绕话题,抛开 “是什么”的话题,思维直奔“为什么这被视作一种幸福”、“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等问题,层层深入,立意能以深见长。另外,抛开单方面、直线型的立意方式,找出“幸福与创新”、“幸福与奉献”等关系发表高见,也能别具一格。
例文评析
思维,请守住幸福
高考考生
时间是一只神奇的手,推动着岁月的轮回更替。我们驾一叶扁舟于人生的江渚之上,寻觅传说中的幸福。
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幸福记录: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惨败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废了;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于是,时间追问历史:“幸福何在?”我迎着时间在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自己心中!”
世间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双面镜,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看,丑死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你选哪一面?幸福其实在于自己的把握。对着丑的一面,你万般痛苦,忘记了镜子可以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遥不可及。而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到丑陋时会翻看镜子的另一面,于是,幸福就属于他们了。
贝多芬就是一位会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还有六分之五,这就是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有时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马”,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
求幸福,就要有点阿Q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被辛辣讽刺的对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容易满足、善于自我开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
面对死亡,是恐惧不已,还是坦然笑迎?尼克松知晓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竟微笑着这样诠释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难定义。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历史的千年余辉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简评:
这是一篇发挥充分的联想,组织丰富的材料,论证生动严密的作文。作文围绕着“幸福取决于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核心论点,分为两层主体内容:辩证的看待事物就能获得幸福和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开解就能获得幸福。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主体内容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第二层主体内容运用一般的分析论证方法。
作文开篇就设立了“寻找幸福”的探求目标,然后列举刘邦、武则天、杨国忠和项羽、唐中宗、杜甫等人的例子,以反思“胜者王,败者寇”的幸福观引出“幸福在自己心中”的求证。接下来,作者深入一笔,以“双面镜”为喻,形象的阐述了“幸福取决于自己怎么看”的道理,将“幸福快乐”与“思维方式”的关联揭示出来。再通过两种不同选择的对比,鲜明的展示了“思维方式决定着幸福感受”。为了进一步证明,作文举贝多芬“由不幸中体会幸福”的事例为证。然后,文章进一步深入,以对“阿Q精神”的积极理解来具体解说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使人获得快乐幸福,并以尼克松乐观面对死亡的事例加强论证。文章举证丰富,论证得法,表现了作者较为丰厚的学识积累和比较深刻的认识。
❹ 怎样才算做到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❺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解答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学生厌倦,教师劳累。还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同时,还要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激发兴趣,开发有效课堂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具体可以通过采取引用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合理而精当的设置悬念,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课堂导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演示、板书、图画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语文有效课堂的源动力,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个变化: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余文森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但决不能忘记训练这项基本功。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以“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再者是“写”,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这就是语文教学综合训练的基本功,这一过程要逐一落实到位,才能体现合作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培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我们一定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❻ 颜渊对老师孔子的学说如何评价
“好学生”颜回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所亲许的“孔门十哲”中,颜回居于首位;在《论语》中颜回被提及的次数不是最多,但却是受“表扬”最多的一个。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时间的脚步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孔老夫子对爱徒这发自内心的称赞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大凡受过中学教育的国人都知道在两千多年前有这么一个品德高尚的颜回。粗茶淡饭,简屋陋巷,生活的清苦贫窭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颜回的才华,要摆脱贫穷,过一种还算过得去的“小康生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不愿放弃向老师学习的快乐,更不愿放弃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处世原则。我想,这样的“知足常乐”才算得上真正的高境界。于是“阳光男孩”颜回成了后世身居陋室、身处贫境的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君子固穷”成了聊以慰藉那些暂时栖身于寒枝的寒士们孤苦零丁心灵的灵丹妙药。
颜回是谦谦君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需要怎样的修养才能做到啊。把名看得淡淡的,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说起来容易,真正能落实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中的往往鲜有其人。天地旋转,乾坤位移,颜回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中。我们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包装、是自我推销,讲究的把成绩说足、把优点讲够,甚至是把不是当理说,这样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挺然“秀”出。“无伐善,无施劳”是不开窍儿,是迂腐,是傻冒儿。
在待人处世上,颜回曾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韩诗外传》)他以仁爱、诚信之心,以宽宏的心胸,深得孔子及同门的称赞和爱戴,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有这样的弟子来和谐众弟子的关系,孔子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政事与教学之中了。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从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这看似很一般般的几个字,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你想啊,自己正处于情绪低潮期看啥啥别扭,或者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正烦着呢,或者自己有不开心的事如职称没评上、劳模没当成等等,搁谁都得找个出气的渠道,发些无名火,骂些无名街,保准有倒霉蛋被“火”烧到。“不迁怒,不贰过”需要的是高深的修行和定力。从这个意义上评价颜回,颜回可算得上自我心理调节的高手。有了烦心事、闹心事,不能怒及他人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开心,来点儿“精神胜利法”,楞是能从不吉利的图像中看出点“大吉”“上利”来,要不,还不把自己憋屈死?至于“不贰过”,同样也是知易行难的事,需要事事用心,时时提醒自己,在对所犯之“过”的反思与警戒中提升自己。事实上,颜回还真没犯过什么错儿,孔子这么评价颜回主要还是说给活着的人听的,更具体地说是说给问话者鲁哀公的,国君“不迁怒,不贰过”就会君臣和谐,朝政无失,从而天下大治。
颜回做事很有韧劲儿,也就是常说的“持之以恒”。“其心三月不违仁”,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违背仁德,更主要的是让自己的待人处事的节拍准确地落在“仁”的旋律上,“三月不违仁”的背后其实是颜回的自我砥砺,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让“仁”成为自己日常言行的“下意识反射”。
颜回被孔子评价为“德行科”的高材生,有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误认为,颜回只是品行高洁而已,别的方面未见得有多出色。其实,在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是排在言语、政事、文学之前的一个综合科目,德行科的高材生也须在其他各科有一定的造诣。
颜回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仅《论语》中孔子的赞语就有好几条。他的“好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所学问题爱寻根究底,以穷其“目”;一是思悟阐发,强调学、思、精、博、通,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以求有所创新。比如颜回曾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做到了“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对这样的回答显然感到有些不够解渴,于是追问:“请问其目?”在得到老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回答后,颜回很惬意地对老师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要把老师的教诲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颜回的“问”涉及面很宽,《孔子家语》中有颜回问“成人之行”、问“君子”、问“小人”、问“朋友之际”等。尤其可贵的是,颜回对这些问题常常能有所发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孔子称赞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家语》还记有一段颜回与鲁哀公的对话,对话是从谈论当时最有名的驭马手东野毕的马开始的。颜回说,东野毕的马“必役”(即肯定会逃走), 鲁定公则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证实颜回的判断正确后,又与颜回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颜回“讽谏”道:“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这段对话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想来应是孔子任大司寇前后的事。其时颜回也只有二十五六岁。颜回对东野毕之马所做的若神契的预测令鲁定公钦佩不已,颜回借评价东野毕的御马的得失“讽谏”鲁定公,则又显其政事、言语方面的才能。而孔子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颜回,一个全面发展、而又能学以致用的出色学者。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记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老师的道德品德学识,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颜回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崇敬老师,是因为对老师人格学识的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吹捧,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既能深得老师思想学说的精髓,又具有超出其他弟子的胸怀,尤其是在身处穷途的情况下,他仍能给老师以精神上的理解,给老师以心灵上的安慰。在这一点上他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师兄子路。孔子与众弟子在陈绝粮,很多人病了,不能走路,此时子路“有愠色”满脸恼怒,“君子亦有穷乎”的发问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像老师这样注重道德修养、心怀天下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有这样的磨难和困窘的。莫非老天真的不长眼睛?子路不理解老师内心的苦楚,50来岁的人了,却一点儿也不知体谅老师的难处,率直倒是率直,老师却仍然无法开心释怀,要知道老师也不想做个空悬无用的“匏瓜”,但他的苦水能倾诉给谁呢?别看颜回比子路也小20多岁,但在善解人意这一点上要远远胜过子路。《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同是记载孔子师徒被困陈蔡时的对话:
孔子曰:“回,《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当时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怎么样,这个颜回简直就是老师的开心果儿。这开心当然不是穷开心,因为颜回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君子观,理解了孔子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人生的几个境界,其中修身是最基本的开始。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三大高足。颜回在学问品德上最受孔子称许;子路在众弟子中最勇敢,有多次“护驾”救师之功;子贡则是在囊中充盈后才皈依的。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在距今两年五百多年的那个时代,他居然能充分认识到“人”字的丰富内核,尽管他没有提出诸如“人文关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时髦口号,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实践着“人文关怀”的全部要旨。颜回从十几岁就跟随孔子,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学者进而成为“通人”,所以他孜孜以求之,俗世的名利、物质的诱惑于他如浮云,他的心理焦点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耐得住寂寞”。而子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更看重后者,所以有时有轻视“学”的表现。孔子对二人的要求或曰期望就有明显的侧重:他希望颜回成为一个道德学问上的完人,而子路则成为治理国家的“具臣”。如果像今天的某些教师一样,来他个天地混沌一锅粥,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孔子,颜回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子路恐怕仍然是“卞之野人”,子贡仍有可能是一个只知“利害”的巨贾。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熏陶,如坐春风的沐浴,孔门屋檐下成长着的是姿态各异的秀木嘉林。
有弟子如斯,孔子应该颇感欣慰了吧。但红颜多薄命,英才常蹇蹇。刚刚四十出头的颜回却过早地和阎王爷握上了手。据《论语·先进》所载:“颜渊死,子哭之恸”,甚至捶胸顿足,连呼“天丧予!天丧予!”颜回的英年早逝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孔子是把颜回作为能继承自己思想衣钵、能使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的学生。我曾无数次地在心里设问:如果天假以时间,颜回真的能够不负老师的期望,成为继老师之后的第二座高山么?尽管历史不能假设,尽管人都有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改变,但我还是很快地就给出了答案:会的,一定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上面这些罗里啰嗦的文字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如是。
❼ 灯谜大全
本是一帮盗贼乌合之众 4字逢年过节活动用语 元宵小聚
清明前夜说不清 京剧 元宵谜
此时此地 越剧 元宵谜
一夜有喜 电影名 元宵乐
二月 节日纪念日 元宵节
清明前夕约会 节日 元宵节
十五花灯艳,万人期中彩 金融词语 元宵奖储蓄
好歹倒置令心怯 四字庆祝语 元宵佳节
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元宵灯会
清明前夜析疑案 民俗活动 元宵猜谜
下了一夜围棋 食品二 元宵包子 清
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元宵·早点·火烧
园墙四面开,窗前小月来 节日 元宵
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 节日 元宵
月上园中小寐前 食品 元宵
初夜 节日一 元宵
园里俏声笑,笑声渐消,人隐星桥 传统节日 元宵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元宵
清明前夜 节日纪念日 元宵
园里俏声笑,笑声渐消,人隐星桥 传统节日 元宵
一缕月光洒窗前 传统节日 元宵
园中月露初觉寒 传统节日 元宵
归客天涯看月光 节日 元宵 贵
伫立人不见,月光犹迷离 节日 元宵
格格出宫月当头,远走之后却回首 小吃 元宵
❽ 诸葛亮诫子书 翻译
1.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3.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