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罗马的政制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 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
王政时代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公民大会(Popular Assembly)。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元老院相当于王的顾问团,开始是100人,成员都是贵族,由王指定。
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罗马历史家(特别是Titus-livi)七个王的陈述属于半神话,没有实际的历史根据。
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 当一个王去世时,城市就进入了一个空位时期。城市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库里亚大会通过, 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领导,但元老院掌控着整个过程。
罗马共和国时代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部族大会由平民和贵族构成。
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正式名称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共和制,实际上是一个专制的政体。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史学家多称其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元首制
古罗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译。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3年,终止于三世纪的末期。
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共和发生了连番的内战,最后由屋大维扫除群雄,建立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由于罗马共和在传统上,一向厌恶“国王”的称号,于是屋大维便在共和国的架构上,让第一公民同时拥有传统的保民官、统帅等统治大权,并时常参与执政官的竞选。基本上,元首制通常被认为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而后代史学家通常用皇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并将屋大维改制后的罗马国家视为罗马帝国的开端。
虽然元首制时代的罗马帝国领导人已经是一位终生执政的独裁者,而共和时期的象征——罗马元老院——对于第一公民并不具备必要的抗衡之力,但元首制时期的罗马皇帝仍需经过元老院的附议,法案才得以成立。并且当前任皇帝去世之后,即使国家群雄发起内战夺权,继任皇帝也必须经由元老院的认可,才算是法理上的罗马皇帝。公元69年的维斯帕先皇帝受军队拥立为帝之后,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终结,罗马元老院便以共同决议的方式,明文订立了罗马皇帝的各项权力。从现今的铜版铭刻残本中,后人可以得知元首制下的皇权特征∶
皇帝的权力基础系由元老院和人民的授予,而非天授。
皇帝没有整体与无所不包的权力,系由若干个别的执权,如行政、立法、外交、任免大权的集合,包括人民对其所生的威望。
皇帝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亦即“法律超越于皇帝之上(Leges super principem)”。
在罗马帝国时代,能够成功施行元首制的皇帝,首推安敦尼王朝的五贤帝时期,皇权与上层阶级合作,让国政推行顺畅。而在尼禄、图密善时期,则是因为这两股势力彼此互相仇视,造成所谓的恐怖统治与政治骚动。
到了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时期,元首制无论在实质或形式上,皆无法再维持旧的的政治面貌。直到皇帝戴克里先执政,毋需元老院背书的“皇帝敕令”已成了帝国行政的方式,元老院退化成了皇帝的“咨询机构”,使得元首制结束,正式进入了罗马帝国的“君主制”。
❷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时间、原因、特点、影响
习惯法
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 含义 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局限
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 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 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有利于贵族 出身的法官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解 释法律,不利于平民利益的维护。 释法律,不利于平民利益的维护。
习惯法的存在, 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 族矛盾的一个焦点, 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 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2,罗马成文法—公民法 ,罗马成文法 公民法 罗马成文法诞生 公元前5世纪中期 诞生: 世纪中期, 罗马成文法诞生:公元前 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 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特点: 特点: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 判、量刑有据 意义: 意义: 限制贵族特权; 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 利益 实质(局限性): ):维护奴 实质(局限性):维护奴 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法律 体现阶级性。 体现阶级性。
❸ 法律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法律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法律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品教师在教学法律教育部分的内容时,应选择生活中的相关法律案例进行教学,将教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法与途径,巧设例巧设问,盘活思品课堂,激发学生思维。
一、教学案例选择要具典型性、代表性,并不是多多益善;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但教学案例选择要具典型性、代表性,并不是多多益善。
1.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 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运用理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较好地激发自己创新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所以,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 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在已经经过实践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 的距离。
4.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 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 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法律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具体步骤;
教学设计中没有统一的格式,主要以科学和实用为主。一般的教学设计主要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板书等。
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首先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且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具有随意性。
(2)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
(3)要因材施教,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4)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创生性”中,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2.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确定。(2)学生中普 遍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道德理论认识问题,也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接受知识、能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中碰到的困惑。教学难点的确定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依据: (1)教材内容中学生最难接受、最难理解的知识或思想道德理论观点,特别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2)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思想道德上难于接受的理论认 识问题也可以作为教学难点。(3)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以作为教学难点。
3.选择教法
选择好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键。虽然“教无定法,乃为至法”,但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的教学方法却是有章可循、有共性、可 概括的。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如下问题:(1)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 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法的重要基础。(3)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有的方法只适合 于某类教师而不适合于其他教师。(4)设计教学方法,要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互动,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 目的。 4.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环节就是教学的程序和步骤。把各个教学步骤按一定的顺序衔接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
思想品德课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1)导入新课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主体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望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时政热点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导入手段、方法和策 略。(2)新课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 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共识、共进。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的空间,组织学 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氛围。(3)课堂小结,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把 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形成正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课堂小结既是“句号”又是“问号”。在设计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又要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学习,运用“新知 识”联系自己身边的环境,简单分析身边的事情。(4)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教学有关的作业、课外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 少的途径。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而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体 验中、感染中、践行中逐渐形成的。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生活、实践的课堂还在拓展、延伸。所以,作业的设计不是简单的问答题、简答题,不是课本知识的复 制拷贝,而是需要学生的思考、理解、运用和实践。如理论联系实际,自编作业;收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漫画等资料性的作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 务宣传等实践性活动的作业;成语典故的思考作业等。
4.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环节就是教学的程序和步骤。把各个教学步骤按一定的顺序衔接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 思想品德课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1)导入新课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主体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望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时政热点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导入手段、方法和策 略。(2)新课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 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共识、共进。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的空间,组织学 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氛围。(3)课堂小结,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把 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形成正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课堂小结既是“句号”又是“问号”。在设计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又要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学习,运用“新知 识”联系自己身边的环境,简单分析身边的事情。(4)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教学有关的作业、课外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 少的途径。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而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体 验中、感染中、践行中逐渐形成的。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生活、实践的课堂还在拓展、延伸。所以,作业的设计不是简单的问答题、简答题,不是课本知识的复 制拷贝,而是需要学生的思考、理解、运用和实践。如理论联系实际,自编作业;收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漫画等资料性的作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 务宣传等实践性活动的作业;成语典故的思考作业等。
5.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是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书面语言,在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进行的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活动。板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它能够提纲挈领,指引目标;突出重点,深化理解;以一当十,启发思维;形象直观,强化记忆;以身示范,熏陶感染。教师设计板书时,一般应符合以下几项 要求:
(1)板书的目的要鲜明。任何板书的设计都是为了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板书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性。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板书设计。即使是同一内容,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板书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
(2)板书的体系要完整,概括地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要用简练的文字、标题式的语言把教学的知识体系、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反映出来。
(3)板书的内容要有条理、有系统。教学内容是一个有逻辑联系的统一体,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知识结构。板书要反映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层次,让学生通过板书就可概括地掌握教学内容。
(4)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一是要求字体规范,板书最好用规范的行书字,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用正楷字,不要写草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二是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下面是浙江省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温岭中学实验学校张凌峰老师,在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执教《身边的诱惑》(人教版)这一节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份教学设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采用“五环探究递进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而教师则退居幕后“穿针引线”,通过相互情感的沟通完成教学流程。这份教学设计符合乡土化、整合化、学案化和弹性化的要求。
记得一份教育刊物曾有这么一则报道:某校特邀一位名师来给教师上一堂政治示范课。这位教师对授课内容稍做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课的 教师无不赞叹。赞叹之余,有人问这位名师这堂课准备了多久,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说:“可以说我只准备了一刻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堂政治课。”你从他的回答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三、法律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在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发现,一些教师依然采用老办法讲解新教材,课堂几乎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教学改革被简单地看成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基本功的转向,这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影响有关。 传统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层面,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甚至就是大纲的压缩或翻版。课堂实施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了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学设计成为课堂的“剧本”,老师机械地按照“剧本”化的“程序”轰炸学生,演绎出灌输知识的课堂“陷阱”。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的知识为本位的,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的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尽管备课中也提出研究 学生的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处于一个年级阶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怎么讲上,依 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设计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人文意识、实践意识和课程意识出发,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思索,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设计要乡土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 课程管理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同时成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主体。而且,新的课程管理体系为地方、学校甚至教师留出了较大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空间。但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应立足于现有的校内外资源。教学设计的乡土化就是要释放老师的能量,激活学校细胞,用足、用好本地的乡土资 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这就使得教师要善于捕捉属于本校、本班学生的“兴趣”、“氛围”、“人际关系”、“生活经历”、“社会事件”等乡土信息,并 结合乡土信息创造性地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学生的“学”,使乡土化教学设计发挥更大作用。 教学设计的乡土化使教学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由于筛选的资源大多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容易信服,使用起来,也有利于促使教育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2.教学设计要整合化。
课程论专家张华博士提出,课程是由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因素构成。那么,整合就是对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整理与重组,即进行物 性与活性的,静态与动态的,显性与隐性等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整合,让教材知识动态化,课堂情境人格化,把教学设计整合成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 文化,一种互动的文本,从而促使课堂活动的结构优化。
3.教学设计要学案化。
教学设计“学案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容纳更多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主体的学习地位,根据“学”的具体性实施“教”的方案,促进学生通过探究去实现独立,通过合作学习弥补个人的有限,通过学法的习训想学、会学。
教学设计“学案化”植根于对学生独立生命的尊重,对学生具有的多重智慧优势的充分信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重情感体验,要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不是只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2)要重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 质疑,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3)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上;(4)重方法和运用, 书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上。
4.教学设计要弹性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 实施过程中需要开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 生成的,在课程生活化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布 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课堂不能再是教学设计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 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现代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学设计”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 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预设”方案。只 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做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或调适,从而可以弥补在粗线条的“静态教学设计”中,原先设定的学习 难点可能不全成为学习难点或还有新的学习难点,原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程序等缺陷。所以,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 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进行调整,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即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在“生成”过 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
❹ 古罗马的政治、法律文明对美国制度设计的影响
虽然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也称作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对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了依据。例如:
《美国独立宣言》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重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❺ 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古代罗马国家创建于公元前8世纪中期,起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2000多年前,古代罗马国家吞并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势力范围东至两河流域,西至不列颠,南抵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古代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罗马大帝国。
一、古罗马帝国取得政治法律文明成就的主要原因
1、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古罗马没有形成一个像中国一样“重农抑商”的社会,与其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达有关。古罗马面临风平浪静的地中海,从古至今都是南欧与西欧地区、亚非地区便利的海上通道。古罗马经商的人很多,商业活动频繁而普遍。以经商占主导地位的“商业社会”长期存在,市民社会比较发达。
经商的人必须能写会算,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习惯和法律,要有文化。这种商业社会的模式推动了数学和市民社会的法律(民商法)的发展,而数学和法律正是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
2、民商法的发达。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行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元530年至533年查士丁尼皇帝主持编订的《国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即法学阶梯)等66册和查士丁尼死后法学家编篡的《新律》24条)成为大陆法系的鼻祖。大陆法系又称为罗马法系、民法法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罗马的市民们乐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辩护士勇于在庭辩中对每一项法律规则进行讨论与争鸣;法官精于公正的审判与裁决;法学家们善于穷经皓首地著书立说,对法学理论进行概括、抽象与反思。这些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3、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古罗马共和政体,成功地推进了民主法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地中海沿岸城邦国家的多国林立。城邦国家的多国林立也意味着外敌很多。为了生存,罗马城邦必须团结整个罗马的平民阶层,团结全体人民一致对外,否则就有被外族异邦消灭的危险。任何一个实行贵族独裁、排斥平民利益的国家都可能在外敌与内患的联合打击之下消亡。“战国争霸”、“多国分治”的政治格局,决定了城邦国家必须实行共和制才能够生存下去。共和制能够有效地让罗马城邦争取到更多的同盟,获得比单纯的君主独裁政体更强的实力。罗马共和国成功地利用政治制度,把国家内部矛盾降到了最低点。
古罗马的历史是公民权逐渐扩大的历史。赋予自由民选举权和参政权,让平民分享战争的成果,是治国的最佳选择。这不仅与群雄争霸的战争有关,而且与古希腊时期民主思想、法治思想的影响有关,最终在欧洲培育出了现代民主法治的理念。公元前494年罗马就设立了保民官。公元前367年,罗马平民就有权利当选为执政官,随后获得了进入元老院的权利。罗马共和时期的民主制度高度发达,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有人把这种制度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渊源。
二、古罗马民主共和制的启示
古罗马人用“共和国”概念表示他们的城邦国家。“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 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务”。当然,古代罗马国家的共和国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概念是有区别的。现代意义的“共和制”与“君主制”相对立,共和制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而古代罗马的“共和国”并不排斥君主制,“共和国”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共和国”可以是少数人统治的,也可以是多数人统治的。罗马的统治者,无论是国王或者民选的执政官,还是皇帝,古罗马作为一个国家始终是respublica,可见,古罗马人心目中的“共和国”即“国家”。
在古罗马这样的城邦国家里,人民即为公民集体,相对于同时代其他类型的国家,城邦国家公民的地位和利益比较高。古罗马人早就认识到,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参观“古罗马市场”的古迹时,罗马大学研究古罗马历史文化的玛利亚教授介绍说,古罗马市场始建于公元前,在这里逐步建成了交换产品的集市、店铺、庙宇和宫殿,形成了城市贸易和市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古市场常常举行长老院、平民会议,举行法官选举、宗教礼仪和执法活动,是市民和长老院在一起议政、商讨国事的场所,也是买卖交易的场所,具有多种功能。这使我们对“市场”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古罗马历史上的民主共和传统,使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近代意大利政体选择的是议会制共和制而不是总统制共和制。
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古罗马强大,强大后的罗马迅速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对外战争为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提供了契机。罗马的贵族需要团结平民抵御外敌,维护人身自由和安全,因为战斗力主要来自平民士兵。平民利用这一点,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向贵族施加压力。在战争威胁面前,贵族不得不妥协,向平民开放各级职官,减轻平民士兵的债务负担。
罗马的贵族和平民还联合起来对外掠夺,剥削和奴役外邦人,这是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在。平民的土地和债务问题大部分都是靠对外掠夺解决的。平民获得的土地和清偿债务的大量资金,大多来自对外掠夺。对外掠夺战争有效缓和了平民和贵族两等级间的矛盾冲突,减轻了国家扩张的经济压力,为罗马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常行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我对“条条道路通罗马”有了感性的认识。我们脚踏的小方块黑石铺成的大道,许多都是古罗马的遗存。罗马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修一条军事大道通到罗马,给罗马帝国运回大量的财富、战利品和奴隶。奴隶制的发展为经济繁荣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改善了自给自足的小农阶层的经济地位。稳定的商人和自耕农集团形成了公民大会,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罗马共和国”全体公民的民主自由,依赖于对外不断地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经济繁荣、民主共和制度和战争的胜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都是要看对象的。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必须依赖于国家实力的保障和市场的发达。人类形成普适性的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观念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罗马古代共和制并不意味着是先进的。古罗马人对外扩张,统治其他民族的历史现象,并非产生于君主制(王政)时期,而是产生于“共和国”时代。正是罗马共和时期的“民主共和制度”推动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城邦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是从原始社会发展来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国家”。事实上,君主制晚于城邦国家民主共和制度出现,应该是更先进些。历史表明,古代共和制国家被君主制取而代之,是历史的进步。古希腊和古罗马诸城邦国家的灭亡,随后君主专制国家的盛行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个国家有没有经历过古代共和制,经历的时间长短,有没有达到盛世;这个国家在古代有没有关于民主法治的思想、理论和传统,对于该国的政体模式、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
古罗马帝国存在共和、民主与奴隶制、君主制并存;侵略扩张与商品经济同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共生的现象。古罗马的历史说明,共和制有可能与君主制并存,君主制也可能有民主的成分。当代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主要是以国家元首的头衔及产生方式做区分,未必和民主的程度成正比,古罗马帝国的体制似乎早就说明了这一点。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罗马城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的高超精湛,其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罗马在政治法律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不是一天铸成的。
❻ 为什么学习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如果你所说的是罗马法的历史上的伟大影响,我来予以解释: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按照罗马私法模式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即使是主观上并未仿效罗马法模式的国家,出于对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必要,也不得不采用罗马法中的一些基本制度。
我国著名法学家周教授在《罗马法原论》中对于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关于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的。
2 罗马帝国地域辽阔,最强盛时曾跨越欧亚非三个大陆,其法律制度因此吸收了广泛的优秀制度精髓,也深入影响了广大的欧洲地区。文艺复兴后,罗马法也得到复兴,更吸引了广大地区的学子进修罗马法。
3 主观上是罗马统治阶级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法学研究具有权威性。
4 罗马法本身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法理精深,利于传播。
5 中世纪拉丁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有利于罗马法的传播。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原因,恩格斯曾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产条件及其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❼ 古代罗马政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以西方学院派,与一般历史派区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王政时代(奴隶制原始部落国体)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王政时代:
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穆卢斯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时代: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Gaius Marius)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同盟。前48年, 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同盟。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时代(包括寡头统治):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 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以上为现在公认的罗马政治制度区分法。
❽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般历史派区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王政时代(奴隶制原始部落国体)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❾ 罗马三个法律的内容意义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叙述了古罗马从贵族共和制到帝制的历史的演变过程。简要介绍了古罗马政制史的发展过程。第二、三目,分别讲述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罗马成文法的渊源与雏形,而后者是罗马法的完备与集大成者。通过对这两部法典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与体系。通过师生讨论与探究,使学生理解古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有重要作用,并且领悟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维系公正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与人文主义价值观。学生分析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头绪较多,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网上下载精美历史图片与文稿,协助老师制作课件。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贵族制共和国(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屋大维建元首制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二、能力与方法1、了解罗马史由共和进入帝国的过程,熟悉屋大维、戴克里先、查士丁尼主要事迹,理解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进入帝国的历程是历史的进步。2、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识记主要内容,理解古罗马发的发展变迁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统一性。3、分析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历史作用,从中西法律制度特征的比较更进一步领悟法律对民主政治的作用,以及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罗马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以古鉴今,明确今天中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守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罗马的历史沿革及重要现实意义。2、明确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人民正当权益的自觉性及监督政府公职人员公正执法行政的胆识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罗马法及其作用难点: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教学方式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教学工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①引导学生观看电影《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埃及艳后》,让学生形象感受到罗马帝国强大恢宏的盛况,激发学生求知欲。②放映有关恺撒大帝的历史画片及其遇刺身亡的历史疑案的设问,让学生解释恺撒遇刺,作为他本人以及元老院贵族都意味着什么?③让学生网上搜索《世界文化遗产》上有关罗马遗址:古罗马大竞技场、万神殿、高架引水桥、庞培古城等,并查出各遗址的历史渊源。(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用大屏幕打出《罗马元老院》图片,并用《罗马大竞技场》图片作课件背景,引发学生对罗马历史的兴趣。(板书演示)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导入导言):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央集权专制的积重难返,使人们深感缺少“法治”的血脉正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症结之一。思想家们注意到西方自由民主宪政制度的进步,随着思考的推进,我们把目光转向宪政的古代起源——罗马法(ROMAN LAW)。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列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大帝国。一方面,它从不像希腊人那般吝啬,而把公民权扩充到帝国境域所有自由人,体现出罗马人明智的宽仁与道义;另一方面,它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成熟经验,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求得社会纷争的和谐与安宁……既然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礼仪与法律条文,为什么惟独罗马法成了现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渊源呢?(三)师生互动(板书演示)—从共和国到帝制1贵族共和制 2帝国君主专制(演示)罗马元老院图片、前186年罗马元老院决议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废墟图片(设计意图与归纳)为了揭示贵族专政共和国的本质,对元老院赋予的最高权力的介绍尤有必要。有权势的贵族集体垄断了元老院的官职,它在行使外交、司法、财经预算、立法等内政外交上拥有最高权力,是共和国的真正灵魂与权威。而公民大会并无最终裁决权,这是罗马与雅典明显不同之处。(引出设问)但罗马共和国政治上采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民主管理模式。这是为什么呢?(提问并演示)思考1:罗马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P41-P42内容,然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老师的上述提问。(归纳展示答案)执政官:最高行政官职两名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由全体贵族共商政事,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并通过元老院提案。保民官:平民争夺民主权利而设官职6至10名,有权否决元老院决议。(点拨结论)结论:古罗马共和国具备民主建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提问)思考2:罗马共和制是如何转变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么特点?(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42内容,并回答老师设问。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有老师讲评归纳。(演示)苏拉、恺撒、屋大维画像。(归纳展示答案)苏拉的个人独裁→恺撒的个人独裁→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元首制是从共和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实质在于共和政体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元首政治时期,元老院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实际权力由元首操纵。大约从公元 3世纪后期开始,元老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元首政治随之过渡为君主政治。(演示板书)(演示板书)二、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1、罗马法的雏形——十二铜表法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3:《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内容?成果?(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43有关内容,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老师讲评归纳。(演示)十二铜表法图片(归纳展示答案)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内容:保护债务奴隶制和家长制,维护贵族利益;成果:成文法按律量刑,贵族不能按习惯法欺诈平民。(点拨结论)结论:这是第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法律约束,体现了贵族的德性与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这是第一部自然法,体现出法律的均衡、约束与道义。(提问探究)探究一: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受到什么启示?(师生合作答案) (师生合作答案)提示: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结果,其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罗马共和国。(点拨启示)启示:1、平民斗争的坚决;2、贵族妥协的明智与开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设的超越性的清醒克制和宽宏大量;(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从而保证了罗马人最终成为世界性大帝国的原因)。(演示板书)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4《查士丁尼法典》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演示)查士丁尼及廷臣图(师生合作答案)①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新敕》②内容: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公法)、人物、继承、契约、民事诉讼法规(私法)③成果与评价:罗马法是帝国境内自由人的“国际法”,它注重调解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国家公法与民间私法具备,尤其是私法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适用于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法大全以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巩固帝国政权并促进社会稳定及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与今天的时光隧道: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