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即我们通专常所说的课堂教学属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做到"问题"有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问题要具有目标性: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整合教材,将问题设计成基于掌握历史知识的问题、基于理解
历史的问题、利于探究的问题、引导体验感悟的问题。
二是 问题要具有情景性: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总结提升。
三是 问题要具有思维性:
(1)问题要有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读课本。
(2)问题要有梯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发展。
(3)问题要有密度:一节课问题的多少量要适中,全课无问和满堂皆问都是不科学的。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跨度、深度等。
四是 问题要具有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⑵ 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直接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重点、难点、中心和关键的板书。能表现教学中心内容的基本事实、基本思想,反映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是板书的骨架
⑶ 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主问题
在语文课堂来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源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把握阅读要领,以及语
文素养的提高。“主问题”的提出,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
语言品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自选或发现的角度来探究设计“主问题”, 对传统的
课堂提问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对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
⑷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
孙老师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孙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利用动手实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º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
学生们起初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维。
⑸ 浅析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在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内情境中,包含有容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⑹ 关于如何设计课堂问题的教学反思
上好课,上有质量有效率的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愿望。怎样才能在四十分钟内把握好、上好课呢?相信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都有心钻研,以下是偶的一点经验。
一、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暑假中我就开始备课,用心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相关的资源)。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我说完课后,虚心听取别的教师的评课和建议。对自己的备课再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环节,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有效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有效组织教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备好课,接下来就要组织好上课了。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是大多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技巧。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做到三看,看书本,看教师,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终关注着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当学生有开小差或者讲话的情况,我会停下来,眼睛注视着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拉回他们注意力。同时,我们做教师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数学教师的语言在做到精炼简洁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生动。如果语调平缓缺乏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优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优于这部分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关注这部分学生。比如,一些简单基础的问题可以请这部分学生来回答,例题后的同类练习也可以请这些学生来黑板板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做作业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减少他们做题的数量,比如布置四道题,只要求他们选择其中的两道完成。同时重点巡视他们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给他们指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分层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现在的课堂存在着这种现象,有不少老师拿着课本按部就班的讲,书上有多少习题,全部都要处理完,所以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本就完不成。我认为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练习,练习还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用于例题讲解完以后,这类练习题和例题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这类练习在基础题的基础上略有改变,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基本题是“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我把基础题改编为“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米。黄花有多少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变成了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抓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在完成这两道题以后,我又出了一道题“红花有40朵,黄花朵数比红花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用方程来解答,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明白后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了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思维的敏捷性。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就是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如“一套《少儿网络全书》共16本,每本单价相同,甲乙两个书店都在出售这套丛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促销方式:甲书店:购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购3本赠1本。如果买一套书,到哪个商店去买最合适?”这一题,既综合了“打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知识,而且和生活紧密联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的意识。
四、设计弹性作业,提高学生兴趣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统一作业,结果导致学困生遇到灵活的题目不会做,为了完成任务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我的作业基本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说给家长听。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及时的对当天内容进行复习,在讲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块,是进行当天的内容的巩固练习。在布置作业时,我给学生选择上的一些自主权。比如说:学困生,可以只选择基础题;优等生,对于已经掌握很好的基础题目,可以不做,把重点放在那些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上。这类题学生如果能做对,就说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第三块,是预习作业。顾名思义,就是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完成预习题。这样尝试
⑺ 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同以往的教案,具体地讲教学设计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开始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之前,每个教师都要思考:通过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那些知识和能力?怎样设计教学能适应这个班级的学生,学生能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这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理论上应重点关注知识目标的分类,在技术上关注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中怎样确定和表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怎样避免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及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的问题。为此,我认为设计好教学目标要把握住这样几点:1、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略其他领域的目标。2、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3、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4、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分为导入、新授和结束三个阶段。导入的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它完全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一般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开门见山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式、故设悬念式、启发诱导式、故事导入式、谜语导入式、实验导入式等。新授阶段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教学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同新授环节的课堂结构是否优化预设有关,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运用以下方法:1、设计新颖教学,引起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3、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结束阶段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一般在教学终了时,教师要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气势如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感,对巩固所学知识和学会运用所学的新知识,用实践检验知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常采用:1、归纳法、2、迁移法、3、点拨法、4、前后呼应法、5、设疑激趣法、6、情感升华法。
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说学问很深,需要教师们潜心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更高,一方面要重视围绕让学生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享受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乐趣。
三、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我认为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及行为发展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理性把握这个规律,认真贯彻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各类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教学内容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真心实意热爱学生。2、寓教于乐、寓教于趣。3、以情施教,以情育情。4、注意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统一。5、发挥情感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练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学生行为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更是需要教师多加思考的问题,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地位。
四、 学习策略的设计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出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虽然仅仅调整了两个字的位置,但里面蕴涵的教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我要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学习动机被激发、被增强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动态实施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开展教学过程的一个关注点,有一般要注意这样几点:1、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关切。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发现和优化学习方法。3、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4、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获取满足感。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学法指导有机溶入教学过程之中。
⑻ 如何设计有效教学问题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2、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论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有效互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具体表现为: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不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第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或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第三,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 建构。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断定: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 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
⑼ 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
中班社会性抄教案《我会和小朋袭友一起玩》
活动背景: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少,与他人分享、合作、关心他人的意识薄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有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需要,但由于缺少交往经验与能力,有些幼儿不能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为一些小事与同伴发生争吵,为了满足幼儿交友的渴望与需求,预设本次活动《我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旨在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交往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