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5 18:07:57

『壹』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汇报。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自评: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贰』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实验计划——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我非常关注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首先让学生做出预测,引导学生不能瞎猜,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测;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根据自己小组推测制定出实验计划;最后,全班交流实验计划,让学生在交流当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设计了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准备了100毫升水,玻璃棒,每包为1克,2克,5克,10克包装的食盐若干。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并且需要不同包装克数的食盐可以自由上台领取。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学生精确的分析,深化了科学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了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液面比原来高了”;“在搅拌过程中溶液会变白,静置后又变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盐量是有限的”;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发现,也是很宝贵的东西。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发现

『叁』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在探究时,能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材料:每组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套四个、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广口瓶、量筒、天平、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猜想。
1、出示课件,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看他们是谁?他们怎么了?哦,是八戒遇到了难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
2、你认为哪瓶水多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师:有时候光用眼观察是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的,那这时该怎么办呢?
2、小组讨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我们比一比哪个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汇报交流:比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适时地对量筒的使用做介绍,并认识毫升这个计量单位。
4、你们觉得哪个组设计的最好?哪个组使用的器材最简单?哪个组的实验步骤最少?以激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
1、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小组商量一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来比较,需要什么器材,然后小组长上来领取所需的器材。
2、学生实验,记录结果。教师巡视,做好实验的安全指导。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四、尝试估算水的多少
1、师:刚才同学通过实验知道了哪个瓶的水最多,现在你还想做进一步的探究吗? 想怎么探究呢?
2、学生实验,作好记录。
3、汇报实验结果。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其实啊,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多思考,就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再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探究,你就会发现科学的奥秘。
六、课外延伸。
用身边的材料(如饮料瓶等)制作一个能装500毫升水的桶;一个能装400毫升水的桶。用这两只桶怎样才能够得到300毫升的水。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前一个活动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对后面的两个活动:自己制作刻度杯测量和认识量筒 ,由于课堂时间感觉很紧张。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几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这个体积单位。我觉得把“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放在课外小组活动中进行也不错。

『肆』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并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

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2、科学探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筷子、塑料小匙、玻璃杯。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玻璃棒、100毫升烧杯盛25毫升水、汤匙、水盆等。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怎样更好的引出“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个问题,在对材料进行观察描述后,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量的盐,不同量的水,并进行食盐搅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通过对比实验引发出来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接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想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必须要保证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么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马上能想到通过自己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板书课题,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这堂课也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中开始了。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采取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事先预习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先我设计好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做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当然也许会有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食盐减少法即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再称一称杯子或袋子里还剩多少食盐,通过相减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盐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食盐质量,加多少勺食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盐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是B-A克。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或者其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教师可做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加入学生探究的行列。这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突出教学重点。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36克盐。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训练:在溶解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颜色变了。)
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将内容与下一节课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复利用了实验材料,还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总结反思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将实验操作的重要步骤或者注意事项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新课 标第 一网

作业练习:
1、简单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的?
2、杯子水得多少与溶解盐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伍』 急: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学计划!谢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学计划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28/20/3768570_96967219.shtml 里面有自己改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升和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找规律、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简便运算、对称、平移和旋转、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折线统计图、用字母表示数等。 二、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 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 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重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 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六、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措施 (一)《乘法》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6+机动1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让学生尝试计算 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二)《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5+机动1 1、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 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注意综合性 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 (三)《三角形》 5+机动1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 4.亲身感知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 (四)《混合运算》 教学整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6+机动1 1.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已有认识学习运算顺序 2.适当安排比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举一反三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机动1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相应的图形及各部分名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六)《找规律》 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 2+机动1 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 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 (七)《运算律》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简便运算 5+机动1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2.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的简便算法 3.安排有效练习提高学生合理计算的能力 4.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落实知识的综合应用 恰当的练习 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八)《对称、平移和旋转》 4+机动1 1.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2.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会平移简单图形的方法 3.联系现实情景体验旋转和学会把方格纸上图形旋转90° 4.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 (九)《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 7+机动1 1、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通过自己的活动发展数学思考 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十)《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4+机动1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积、商变化规律的过程 2.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学习水平 3.注意应用规律,加深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联系实际问题的背景理解 (十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3+机动1 1.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图形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方法 3。在应用策略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感受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 (十二)《统计》教学折线统计图 5+机动1 1.选择适当题材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2.联系问题的需要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重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 让学生联系具体问题 (十三)《用字母表示数》 4+机动2 1.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字母表示数 2.突出数学化过程,发展符号感 3.注意字母式子的简单运算 联系实际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的数的实际含义 (十四)整理与复习 5+机动3

『陆』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的数感,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从数学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善于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关系建立起联系;善于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呢?我认为:应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有位教育家指出:数学知识不是一人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要在体验中培养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就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新版的一角的硬币约重1克,4粒黄豆约重1克,两袋奶粉重1千克,一袋糖重约1千克。像黄金,药品等细小物体用克作单位,体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3块饼,并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你们有几种方法?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对单位“1”就有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否真正的理解,还表现在学生是否能用多种方法表示分数,所以,我又启发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分数表示?举出生活中的分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身边、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分数,学生在根据不同事物说出不同的分数时,不仅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而且也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能够主动地或自动化的在生活中找到分数、运用分数时,说明学生切实把分数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在培养了学生数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数学素养。
二、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等数概念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时,我出示43 、 98 、49 、7这些数时,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快能用“ > ”或“ <”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98与7比较,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学生很快就会用“大得多与小得多“等语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我又引导:49与43两个数比,怎么样?和三个数比,又怎样呢?学生明白了49>43. 49<98.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上,教学时,请学生说出分数,我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块饼的几分之一?把一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这盒饼的的几分之几?为何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一样么?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发现,1/2这个数,它们所占的单位“1”不同,大小也不同。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知道数的大小的相对性,从而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如:在进行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把大米有多少粒?10000粒大米能堆多高?一页书刊有多少字?2000张纸有多厚?全校有多少名男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在看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要这样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的初步的体验时,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与毫升”时,我出示练习图:装有1000毫升与400毫升的2个量筒,要求学生看图后说说把两个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学生看图后想出很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400毫升,有的说1.4升。有的说14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判断这些方法都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副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方面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种的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长?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直接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在公路旁看里程碑,两个之间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1步跨多长,再通过步测估计1千米有多长;有的说学校跑道一圈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在表达交流中,也培养了数感,提升了数学素养。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就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有人有意识的探索一般,要达到这境界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理解现实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会从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教学我们去春游的实际问题活动中,我问:我们要郊游会遇上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很多问题,如寻找合适的旅行社,租帐篷问题,购票的问题,安排旅程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的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起来,培养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与解决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地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与数学素养的提升,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数学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柒』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捌』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在探究时,能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材料:每组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套四个、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广口瓶、量筒、天平、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猜想。
1、出示课件,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看他们是谁?他们怎么了?哦,是八戒遇到了难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
2、你认为哪瓶水多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师:有时候光用眼观察是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的,那这时该怎么办呢?
2、小组讨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我们比一比哪个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汇报交流:比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适时地对量筒的使用做介绍,并认识毫升这个计量单位。
4、你们觉得哪个组设计的最好?哪个组使用的器材最简单?哪个组的实验步骤最少?以激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
1、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小组商量一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来比较,需要什么器材,然后小组长上来领取所需的器材。
2、学生实验,记录结果。教师巡视,做好实验的安全指导。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四、尝试估算水的多少
1、师:刚才同学通过实验知道了哪个瓶的水最多,现在你还想做进一步的探究吗? 想怎么探究呢?
2、学生实验,作好记录。
3、汇报实验结果。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其实啊,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多思考,就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再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探究,你就会发现科学的奥秘。
六、课外延伸。
用身边的材料(如饮料瓶等)制作一个能装500毫升水的桶;一个能装400毫升水的桶。用这两只桶怎样才能够得到300毫升的水。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前一个活动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对后面的两个活动:自己制作刻度杯测量和认识量筒 ,由于课堂时间感觉很紧张。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几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这个体积单位。我觉得把“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放在课外小组活动中进行也不错。

阅读全文

与升和毫升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