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视频教学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实录课文范读课堂视频录像公开课老师朗读朗诵上课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视频老师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视频录像、观摩课音频精品课例名师教学实录、在线视频免费下载播放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提供各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课后练习题答案PPT课件试卷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说课稿听课评课稿!
总目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部特级教师辅导教学视频整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实录课文范读课堂视频录像公开课老师朗读朗诵
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燕子》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咏柳古诗朗读老师范读朗诵意思讲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第2课古诗两首-春日朗诵有感情朗读范读讲解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咏柳春日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荷花》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课堂实录教学视频教师说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珍珠泉》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珍珠泉》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第二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翠鸟》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翠鸟》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翠鸟》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小学第五册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翠鸟》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燕子专列》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专列》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专列》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燕子专列》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路旁的橡树》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第三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寓言两则-南辕北辙成语故事视频小动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第9课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成语故事动画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惊弓之鸟》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画杨桃》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画杨桃》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
第四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和时间赛跑》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和时间赛跑》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和时间赛跑》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和时间赛跑》示范课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检阅》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争吵》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争吵》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绝招》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第五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可贵的沉默》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七颗钻石》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七颗钻石》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七颗钻石》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妈妈的账单》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音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妈妈的账单》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妈妈的账单》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妈妈的账单》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第六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太阳》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太阳》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月球之谜》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音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月球之谜》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月球之谜》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堂实录教学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示范课
第七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我太阳是大家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是大家的》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一面五星红旗》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说课设计视频老师现场说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老师上课视频研讨课课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堂实录教学视频
第八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古诗朗读老师范读朗诵音频视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学期第29课古诗两首-嫦娥朗诵有感情朗读范读讲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西门豹》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西门豹》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优质课录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西门豹》说课设计视频老师现场说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女娲补天》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第1课时课堂实录优质课视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第2课时教学实录公开课观摩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公开课教学视频观摩课示范课录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夸父追日》课文范读朗诵老师朗读视频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实用资料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全册PPT、Flash课件全部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各单元、期中、期末考试试卷DOC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DOC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所有教学反思
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内容是什么
课文内容
《古诗两首》
一、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A)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B)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C.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A)注释
1.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5.亦:也。
6.奇:奇妙。
7.欲:想要。
8.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9.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10.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B)译文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C)赏析: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㈢ 三年级上册语文倍速学习法上21课古诗两首写诗意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㈣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词两首》古诗
(1)谙:熟悉。
诗意: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2)江花:江边回的花。答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
诗意: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㈤ 三年级下册的笫21课古诗二首忆江南的情景郎读一次
以“
”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
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详解:
,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
。吴酒一杯春竹叶,
双舞
。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的
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
,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
,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
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
,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
景,实属不易,
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
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
景。异色相衬的
,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
,“
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
,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
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
景已
眼前。
既是“
”,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
载:“
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
寻找那
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
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
从月中飞堕
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
。
也许,
子只是传说,那么
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
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
入海。
每昼夜从
涌入,异常壮观。
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
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
,就能看见那
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
,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
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
,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
,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
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
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
就被称为“娃”,
为她建的房子就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
这位
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
,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①
【唐】白居易
,
。②
,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
,后贬
(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
(今属陕西
)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
,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
》,系唐
为亡姬
作。又名《
》、《
》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
,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
,首句“
”,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
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
”,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
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
色彩,给人以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wphua369 2008-12-20 20:30:48 123.181.43.* 举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
。吴酒一杯春竹叶,
双舞
。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
,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
,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
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
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
,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
,“
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
,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
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
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
载:“
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
寻找那
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
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
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
。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
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
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
,就能看见那
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
,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
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
,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
,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
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
就被称为“娃”,
为她建的房子就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
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
,后贬
(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
(今属陕西
)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
,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
》,系唐
为亡姬谢
作。又名《
》、《
》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
,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
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
色彩,给人以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㈥ 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㈦ 三年级21课古诗两首中的亦是什么意思
三年级21课古诗两首中的亦是也的意思。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A)注释
1.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5.亦:也。
6.奇:奇妙。
7.欲:想要。
8.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9.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10.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B)译文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㈧ 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内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容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