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写一份教案怎样写得更好~
陪到教案上也好,这么漂亮,呵呵
教学要求: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哪部分与“飞”有关?哪部分与“夺”有关。
二、新授
(一)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边默读边画在书上。
(二)自学后交流。(通过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评读的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利用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尤其把课文中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思想感情。
1、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泸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勇:
“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播放课件,自读第六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入):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边远的西北青海省,奔流干起伏的山峦之中,这些山和喜马拉雅山相连。青海是一片只有高山、沙漠和森林的荒原.大渡河水流湍急,几乎是从正北流向正南,然后东折,泻入成都南边长江的一大支流岷江。大渡河两岸峭壁耸立。对—支军队来说,又是出奇的艰险——渡江艰险,登攀陡峭山崖上的小路也很艰险。河并不宽,但其流速和多变的流向以及水中的游涡和礁石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个危险的去处。战士们浑身淌着汗水,伏在铁索上一节一节地向桥那边爬去,谁也不去看下面翻滚着的激流。一节又一节,一尺又一尺,艰难地向前移动着。三连的战士拿着新木板跟在突击队员后面,一边往前爬,一边把木板往桥上铺。前面,国民党士兵把煤油浇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燃起熊熊大火。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突击队员,他们继续向前。到了桥的那一端,他们爬上敌人来不及抽走的桥板,在浓烟和烈火中发起强攻。他们一边跑,一边端着冲锋枪猛射。当被烟熏黑、衣服也着了火的红军战士冲上对岸时,国民党守军逃跑了。 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这次勇敢的行动保证了艰难的长征将以胜利告终。自由读6-8自然段,然后指名读—评读。
(三)小结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受到了奖赏。他们每人得到了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这是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比金质奖章要好得多。
三、总结回应课题,再有感情读一读感受深的段落。
1、提问: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课题中“飞”“夺”的理解。
(“飞”一是意味着快。时间紧迫,路途艰险,而红四团竟能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兵贵神速,行军如飞;二是意味着突破、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天险。一个“飞”字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神速与惊险。“夺”,是争夺、夺取。文中指的是要把敌人手中控制的泸定城攻占下来。“夺”既包括跟敌人争夺时间,抢在敌人援军之前到达泸定桥;又包含着在泸定桥展开激战,从敌人手中拿下泸定桥。)
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感受深的段落。
四、摘抄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飞夺泸定桥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起因
接受任务 赶路 夺桥 北上
⑵ 求《飞夺泸定桥》的优秀教案
飞夺泸定桥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咱们回头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
生: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
师: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须得夺取泸定桥。那么把泸定桥夺下来了,所以红军才能……,谁来帮我在这儿写几个字呢?(指板书)写哪几个字?你给提个建议。
生:奔赴前线。
师:太好了。(板书:“奔赴前线”)你能讲一下什么叫奔赴吗?(学生面有难色)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抠。“奔”是什么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师:对,简单地说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奔驰”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师:那么“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师:对。“奔”着往哪儿去?往前线。下面还有几个词呢,怎么样就去了?
生:浩浩荡荡。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明白了吗?(生答明白)现在起因知道了,为了北上抗日。结果也知道了,夺下来了,而且奔赴前线。那么究竟是怎么夺的呢?下面我们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根据你前面读课文的印象,它为什么要用个“飞”夺呢?能不能解释一下?“飞”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
生:“飞”是抢时间的意思;“夺”是攻占泸定桥的意思。
师:他读课文时很用心,基本上把问题解释了。“飞”是抢时间。“夺”呢,是夺桥。那么你们再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讲“夺”的?
师:举起手的同学耐心一点,等等大家。有的同学还一次没举过手呢,这次找个没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说吧!
生:第四、五节是讲“飞”的。
师:那“夺”呢?
生:第六、七、八节是讲“夺”的。
师:讲得很对。但大家还要明确这么一点:我们把“飞”和“夺”分开来说,是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权且这么说一下。实际上,“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它既包括飞快地行军,也包括飞快地夺桥。——好了,课文还有两节没说到呢。你看,第一节讲起因,第九节讲结果,“飞”是第四节、第五节,“夺”是第六、七、八节。还缺第二、三两个小节呢!你们把那两节找着,读一读,看看这两节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二、三节是讲为什么要飞夺的。“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为什么得要这样快?这就是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
师:嗯,他说这两节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得“飞”着夺。他说对了。(转向发言学生)那么再请你讲一讲,为什么得“飞”着去呢?
生:我认为本来泸定桥对岸已经有了两个团的敌人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敌人在追赶,所以红四团如果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如果被后面的两个旅敌人追上,前面又有两个团敌人防守,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说得非常好,就是……
生:声音小。
师:听着费劲是吗?(对发言学生)过来。(到讲台前)就把刚才这一套,给大家声音高高地好好说一遍。看着大家说。
生:我认为桥对岸已经有两个团的敌人在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在追赶,所以红军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那么国民党的两个旅的军队追上,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对,就是有一个词用得不好。听出来了吗?你说。
生:他说的不应该是“追赶”,而应该是“增援”的敌人。
师:嗯,这个词还不是关键的,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他说:如果要是赶不到前面去,叫敌人提前赶到,就有可能怎么样了呀?
生:全军覆没。
师:这是指谁说的呀?——是指咱们红军说的,这个词加在红军身上合适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对原发言学生)你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就有可能造成过分的损失。
师:“过分”还不太合适。再说。
生:造成损失。
师:你不能回避。造成损失是对的,刚才你说的“过分”的损失,“过分”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不必要的损失。
师:这回对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谁来读读这两节?(生读二、三节)
师:读得挺清楚。就是这儿的情况是比较紧急的,读时的速度应该快一点。(学生重读课文)
既然夺桥要“飞”,抢在敌人前面是这么重要,只有抢在前面,才有保证把桥夺下来,那么抢在前面这一点,对夺桥这件事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这就叫……什么呀?
生:关键。
师:对。“关键”这个词就是一件事情里边最重要的那一点,就叫那件事情的关键。比如:夏天到了,咱们都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想想。
生:注意病从口入。
师:对,也就是说:注意病从口入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
生:关键。
师:对。刚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两节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个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习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那么我们开始发言,先看第一题。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谁来发表见解?
生:略写了从接到任务到七点钟以前这中间的事,详写七点钟以后红四团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困难。这样写是为了更突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她说对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说:“略写的是到七点钟以前……”换个词就一下说明白了。
生:作者略写了时间。
师:不对了,你听别人怎么说。
生:作者略写了白天。
师:白天的什么?
生:白天的行军。
师:对。略写的是白天的行军。你把略写的那部分给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原来一共200多里地,现在还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师:用了一句话,略不略?
师:那么详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行军?大家说吧。
生:(齐)详写夜行军。
师:对。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为什么详写晚上的行军?
生:因为晚上红军遇到的困难更大些,这样写更能突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把夜行军写得详细。
师:对。说得太好了。请坐。那么咱们研究第二个问题。单看夜行军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读你标出的“困难”?第一条是什么困难?
生:第一条是“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一天没吃饭。
师:对。第一个“饥饿”。第二条呢?
生:第二条困难是“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简单地说是下雨。
师:下雨必然?
生:冷。
师:还必然?
生:湿。
师:脚底下?
生:滑。
师:好,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你讲。
生:“忽然望见对面出现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敌人。”
师:是“支援”吗?
生:是“增援”。
师:概括一下,什么困难?
生:碰上了增援的敌人。
师:对,碰上了敌人。也就是说咱们看到了敌人,那就要有脚步加快的趋势。还有没有困难?
生:“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这是说敌人发现了我们。
师:他连读带概括,一气都说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困难?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这是说雨把火把浇灭了。
师:看不见了。天黑,路滑,又没了火把,是不是困难呢?
生:是。
师:第一个困难:饥饿。怎么克服的?书上怎么写的?
生:“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太好了。读得有劲一些。克服困难得很有力量。
生:(再读)“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嗯。读得不错。第二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你再读一次,要精神一点。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第三个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师:怎么点起火把?
生:索性。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侥幸。
师:啊,不对啦。换个词就明白了。换个什么词呀?
生:换个“干脆”。
师:对,“干脆”咱们也点起来吧!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师:嗯,还不太像。(指另一学生)你用上面那句话问他,你们俩一问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师:这回读得可以了。“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凑合。(笑声)
师:对了!还有缺点,以后努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有了?
生:“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师:到逗号就完了吗?
生:“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用个“抛”?“抛”是什么意思?
生:抛当落(là)讲。
师:当落讲?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语气问)比如:抛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声)
生:落后。
师:噢,“落后”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师:“甩”有点意思,但还不合适。
生:“抛”就是“扔”’。
师:对,“抛”就是”扔“。把敌人抛在了后边就是把敌人扔在了后面。如果换成“落”在后面,哪个有劲呀?
生:抛。
师:对。上课时提问的那个同学明白为什么要用“抛”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找两个同学,一个单来读“困难”,一个紧跟着读这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看谁读得有劲。读“困难”的时候要渲染那种气氛,就是说这情况多严重呀!读“克服”时要有劲,看看你困难大,还是我的决心大。大家给他们评价一下,看他们谁读得好,开始。
生甲:“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生乙:“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生甲:“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踏着泥泞继续前进。”
生甲:“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敌人的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
生乙:“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和敌人赛跑。”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生甲:“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生乙:“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边。”
师:读错一个字,向泸定桥方向什么去呀?
生:奔(bèn)去。
师:查查字典,看读什么?……谁找到结果了?
生:这个字念bèn。
师:为什么?
生:字典上bèn这个音是“直往”的意思。敌人向泸定桥方向去,就是直接去的意思。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bèn ,一个是bēn 。你们看到底应该读bèn还是读bēn?
生:我认为应该读bēn。因为bēn的意思是疾走,跑。
师:咱们这里的“向泸定桥方向奔去”是不是疾走?跑?
生:是。
师:那么应该读什么呀?
生:bēn。
师:你再说说读bèn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生:是直往、投奔、奔向。
师:(bèn)是直往、形容一直往前奔。在这儿是向泸定桥方向奔(bēn)去。是跑去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看法下去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刚才这两个同学读得还不算太有劲,咱们再找两个同学,男同学中找一个读得最好的。你来读。女同学中也找个最好的。谁可以毫不骄傲地说:“我读得好!”啊,不好意思了?那你读吧。大家放下书听,看看这个气氛读出来没有。
(学生读从课文中画的有关语句,内容同前。)
师:嗯,他俩人读得不错。下面咱们再做个练习,五点“困难”和五种“克服”的办法,现在让你用连贯的话把这些表达出来。要求是:第一句要用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分别叙述这五种困难和克服的方法,最后再来一个总结句。总起和总结什么内容,你自己考虑,听懂了吗?先总,再分,最后再总。自己准备两分钟,看看谁说得好。
(学生准备,教师行间巡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我了解一下,先不说总起和总结,只说中间那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记住没有?嗯,记住了。那么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不知道总起说什么,总结说什么,是不是?那咱们就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好有个主意。你打算总起什么内容?
生:我打算总起答题的开头。
师:我听不明白你要怎么总起——你这么说吧,用什么来做总起句?
生:用这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的总结。
师:总结?说得不明确。(指另一学生)你说说。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开头缩短一下用来做总起。
师:嗯。谁还有别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红军战士遇到困难,再说他们克服困难。
师:那就不知道你具体该怎样说了。总起句有困难,咱们就先来说说总结该总结什么吧?
生:总结红军到达了泸定桥。
师:好,把敌人抛在后面到达了泸定桥。也就是要以这件事的结果做总结。是这个意思吗?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做总结。
师:他打算做个有思想性的总结,行不行?
生:行。
师:更好。总结我们按他这个。你们再回过头来拿刚才那个同学打算做总结的,这件事情的结果,当总起行不行?一上来我先
⑶ 谁有<<飞夺泸定桥>>的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
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2.再读课文,思考: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3.回答自学中的两个问题。
(l)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结合课文第l自然段的有关文字,也可结合有关的背景资料。)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四)质疑问题
1.再读课文,记录下不懂的内容。
2.整理归纳问题。
(1)“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2)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自学课文,解决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出示题目)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节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题目中“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时间,“夺”即为“攻大险”。
(2)交流“飞夺”泸定桥的原因。
①学生先结合第1自然段和预习中学到的知识来谈。
一、泸定桥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二、结合石达开的事例,理解我军如果不及时夺桥也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②结合第2.3自然段谈抢时间的原因。
时间紧(20多小时),路程长这两点(120公里)
3.交流“我军究竟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
(l)结合第4、5自然段,谈谈我军究竟是怎么“抢时间”的。
不顾吃饭、冒雨前进、点火赛跑。
(2)可追问,抢时间的结果怎么样?
(可重点抓“抛”字体会我军行军之快,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4)结合第6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可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入手,提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谈夺桥的艰难,重点抓“红褐色”、“浪花三米多高”、“涛声震耳欲聋”、“抽木板”、“筑好工事”等词。)
(5)结合第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
(6)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理清课文条理,进行小练笔
⑷ 谁给个<<飞夺泸定桥>>的教案
飞夺泸定桥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咱们回头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
生: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
师: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须得夺取泸定桥。那么把泸定桥夺下来了,所以红军才能……,谁来帮我在这儿写几个字呢?(指板书)写哪几个字?你给提个建议。
生:奔赴前线。
师:太好了。(板书:“奔赴前线”)你能讲一下什么叫奔赴吗?(学生面有难色)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抠。“奔”是什么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师:对,简单地说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奔驰”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师:那么“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师:对。“奔”着往哪儿去?往前线。下面还有几个词呢,怎么样就去了?
生:浩浩荡荡。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明白了吗?(生答明白)现在起因知道了,为了北上抗日。结果也知道了,夺下来了,而且奔赴前线。那么究竟是怎么夺的呢?下面我们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根据你前面读课文的印象,它为什么要用个“飞”夺呢?能不能解释一下?“飞”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
生:“飞”是抢时间的意思;“夺”是攻占泸定桥的意思。
师:他读课文时很用心,基本上把问题解释了。“飞”是抢时间。“夺”呢,是夺桥。那么你们再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讲“夺”的?
师:举起手的同学耐心一点,等等大家。有的同学还一次没举过手呢,这次找个没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说吧!
生:第四、五节是讲“飞”的。
师:那“夺”呢?
生:第六、七、八节是讲“夺”的。
师:讲得很对。但大家还要明确这么一点:我们把“飞”和“夺”分开来说,是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权且这么说一下。实际上,“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它既包括飞快地行军,也包括飞快地夺桥。——好了,课文还有两节没说到呢。你看,第一节讲起因,第九节讲结果,“飞”是第四节、第五节,“夺”是第六、七、八节。还缺第二、三两个小节呢!你们把那两节找着,读一读,看看这两节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二、三节是讲为什么要飞夺的。“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为什么得要这样快?这就是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
师:嗯,他说这两节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得“飞”着夺。他说对了。(转向发言学生)那么再请你讲一讲,为什么得“飞”着去呢?
生:我认为本来泸定桥对岸已经有了两个团的敌人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敌人在追赶,所以红四团如果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如果被后面的两个旅敌人追上,前面又有两个团敌人防守,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说得非常好,就是……
生:声音小。
师:听着费劲是吗?(对发言学生)过来。(到讲台前)就把刚才这一套,给大家声音高高地好好说一遍。看着大家说。
生:我认为桥对岸已经有两个团的敌人在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在追赶,所以红军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那么国民党的两个旅的军队追上,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对,就是有一个词用得不好。听出来了吗?你说。
生:他说的不应该是“追赶”,而应该是“增援”的敌人。
师:嗯,这个词还不是关键的,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他说:如果要是赶不到前面去,叫敌人提前赶到,就有可能怎么样了呀?
生:全军覆没。
师:这是指谁说的呀?——是指咱们红军说的,这个词加在红军身上合适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对原发言学生)你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就有可能造成过分的损失。
师:“过分”还不太合适。再说。
生:造成损失。
师:你不能回避。造成损失是对的,刚才你说的“过分”的损失,“过分”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不必要的损失。
师:这回对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谁来读读这两节?(生读二、三节)
师:读得挺清楚。就是这儿的情况是比较紧急的,读时的速度应该快一点。(学生重读课文)
既然夺桥要“飞”,抢在敌人前面是这么重要,只有抢在前面,才有保证把桥夺下来,那么抢在前面这一点,对夺桥这件事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这就叫……什么呀?
生:关键。
师:对。“关键”这个词就是一件事情里边最重要的那一点,就叫那件事情的关键。比如:夏天到了,咱们都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想想。
生:注意病从口入。
师:对,也就是说:注意病从口入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
生:关键。
师:对。刚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两节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个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习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那么我们开始发言,先看第一题。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谁来发表见解?
生:略写了从接到任务到七点钟以前这中间的事,详写七点钟以后红四团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困难。这样写是为了更突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她说对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说:“略写的是到七点钟以前……”换个词就一下说明白了。
生:作者略写了时间。
师:不对了,你听别人怎么说。
生:作者略写了白天。
师:白天的什么?
生:白天的行军。
师:对。略写的是白天的行军。你把略写的那部分给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原来一共200多里地,现在还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师:用了一句话,略不略?
师:那么详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行军?大家说吧。
生:(齐)详写夜行军。
师:对。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为什么详写晚上的行军?
生:因为晚上红军遇到的困难更大些,这样写更能突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把夜行军写得详细。
师:对。说得太好了。请坐。那么咱们研究第二个问题。单看夜行军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读你标出的“困难”?第一条是什么困难?
生:第一条是“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一天没吃饭。
师:对。第一个“饥饿”。第二条呢?
生:第二条困难是“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简单地说是下雨。
师:下雨必然?
生:冷。
师:还必然?
生:湿。
师:脚底下?
生:滑。
师:好,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你讲。
生:“忽然望见对面出现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敌人。”
师:是“支援”吗?
生:是“增援”。
师:概括一下,什么困难?
生:碰上了增援的敌人。
师:对,碰上了敌人。也就是说咱们看到了敌人,那就要有脚步加快的趋势。还有没有困难?
生:“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这是说敌人发现了我们。
师:他连读带概括,一气都说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困难?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这是说雨把火把浇灭了。
师:看不见了。天黑,路滑,又没了火把,是不是困难呢?
生:是。
师:第一个困难:饥饿。怎么克服的?书上怎么写的?
生:“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太好了。读得有劲一些。克服困难得很有力量。
生:(再读)“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嗯。读得不错。第二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你再读一次,要精神一点。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第三个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师:怎么点起火把?
生:索性。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侥幸。
师:啊,不对啦。换个词就明白了。换个什么词呀?
生:换个“干脆”。
师:对,“干脆”咱们也点起来吧!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师:嗯,还不太像。(指另一学生)你用上面那句话问他,你们俩一问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师:这回读得可以了。“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凑合。(笑声)
师:对了!还有缺点,以后努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有了?
生:“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师:到逗号就完了吗?
生:“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用个“抛”?“抛”是什么意思?
生:抛当落(là)讲。
师:当落讲?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语气问)比如:抛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声)
生:落后。
师:噢,“落后”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师:“甩”有点意思,但还不合适。
生:“抛”就是“扔”’。
师:对,“抛”就是”扔“。把敌人抛在了后边就是把敌人扔在了后面。如果换成“落”在后面,哪个有劲呀?
生:抛。
师:对。上课时提问的那个同学明白为什么要用“抛”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找两个同学,一个单来读“困难”,一个紧跟着读这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看谁读得有劲。读“困难”的时候要渲染那种气氛,就是说这情况多严重呀!读“克服”时要有劲,看看你困难大,还是我的决心大。大家给他们评价一下,看他们谁读得好,开始。
生甲:“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生乙:“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生甲:“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踏着泥泞继续前进。”
生甲:“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敌人的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
生乙:“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和敌人赛跑。”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生甲:“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生乙:“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边。”
师:读错一个字,向泸定桥方向什么去呀?
生:奔(bèn)去。
师:查查字典,看读什么?……谁找到结果了?
生:这个字念bèn。
师:为什么?
生:字典上bèn这个音是“直往”的意思。敌人向泸定桥方向去,就是直接去的意思。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bèn ,一个是bēn 。你们看到底应该读bèn还是读bēn?
生:我认为应该读bēn。因为bēn的意思是疾走,跑。
师:咱们这里的“向泸定桥方向奔去”是不是疾走?跑?
生:是。
师:那么应该读什么呀?
生:bēn。
师:你再说说读bèn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生:是直往、投奔、奔向。
师:(bèn)是直往、形容一直往前奔。在这儿是向泸定桥方向奔(bēn)去。是跑去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看法下去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刚才这两个同学读得还不算太有劲,咱们再找两个同学,男同学中找一个读得最好的。你来读。女同学中也找个最好的。谁可以毫不骄傲地说:“我读得好!”啊,不好意思了?那你读吧。大家放下书听,看看这个气氛读出来没有。
(学生读从课文中画的有关语句,内容同前。)
师:嗯,他俩人读得不错。下面咱们再做个练习,五点“困难”和五种“克服”的办法,现在让你用连贯的话把这些表达出来。要求是:第一句要用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分别叙述这五种困难和克服的方法,最后再来一个总结句。总起和总结什么内容,你自己考虑,听懂了吗?先总,再分,最后再总。自己准备两分钟,看看谁说得好。
(学生准备,教师行间巡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我了解一下,先不说总起和总结,只说中间那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记住没有?嗯,记住了。那么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不知道总起说什么,总结说什么,是不是?那咱们就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好有个主意。你打算总起什么内容?
生:我打算总起答题的开头。
师:我听不明白你要怎么总起——你这么说吧,用什么来做总起句?
生:用这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的总结。
师:总结?说得不明确。(指另一学生)你说说。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开头缩短一下用来做总起。
师:嗯。谁还有别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红军战士遇到困难,再说他们克服困难。
师:那就不知道你具体该怎样说了。总起句有困难,咱们就先来说说总结该总结什么吧?
生:总结红军到达了泸定桥。
师:好,把敌人抛在后面到达了泸定桥。也就是要以这件事的结果做总结。是这个意思吗?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做总结。
师:他打算做个有思想性的总结,行不行?
生:行。
师:更好。总结我们按他这个。你们再回过头来拿刚才那个同学打算做总结的,这件事情的结果,当总起行不行?一上来我先
回答者: qsmm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4-16 11:30
⑸ 设计一份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哪部分与“飞”有关?哪部分与“夺”有关。 二、新授 (一)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边默读边画在书上。 (二)自学后交流。(通过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评读的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利用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尤其把课文中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思想感情。 1、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泸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勇: “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播放课件,自读第六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入):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边远的西北青海省,奔流干起伏的山峦之中,这些山和喜马拉雅山相连。青海是一片只有高山、沙漠和森林的荒原.大渡河水流湍急,几乎是从正北流向正南,然后东折,泻入成都南边长江的一大支流岷江。大渡河两岸峭壁耸立。对—支军队来说,又是出奇的艰险——渡江艰险,登攀陡峭山崖上的小路也很艰险。河并不宽,但其流速和多变的流向以及水中的游涡和礁石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个危险的去处。战士们浑身淌着汗水,伏在铁索上一节一节地向桥那边爬去,谁也不去看下面翻滚着的激流。一节又一节,一尺又一尺,艰难地向前移动着。三连的战士拿着新木板跟在突击队员后面,一边往前爬,一边把木板往桥上铺。前面,国民党士兵把煤油浇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燃起熊熊大火。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突击队员,他们继续向前。到了桥的那一端,他们爬上敌人来不及抽走的桥板,在浓烟和烈火中发起强攻。他们一边跑,一边端着冲锋枪猛射。当被烟熏黑、衣服也着了火的红军战士冲上对岸时,国民党守军逃跑了。 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这次勇敢的行动保证了艰难的长征将以胜利告终。自由读6-8自然段,然后指名读—评读。 (三)小结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受到了奖赏。他们每人得到了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这是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比金质奖章要好得多。 三、总结回应课题,再有感情读一读感受深的段落。 1、提问: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课题中“飞”“夺”的理解。 (“飞”一是意味着快。时间紧迫,路途艰险,而红四团竟能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兵贵神速,行军如飞;二是意味着突破、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天险。一个“飞”字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神速与惊险。“夺”,是争夺、夺取。文中指的是要把敌人手中控制的泸定城攻占下来。“夺”既包括跟敌人争夺时间,抢在敌人援军之前到达泸定桥;又包含着在泸定桥展开激战,从敌人手中拿下泸定桥。) 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感受深的段落。 四、摘抄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飞夺泸定桥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起因 接受任务 赶路 夺桥 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