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有初中三角函数的教学视频
星火课堂
㈡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的教学视频
你可以到网络视频里找,你喜欢哪个看哪个,有些要密码,有些是不需要的
㈢ 初二函数一章所有知识要点加教学我全要,视频也行,发完加分
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的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注意:变量和常量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研究过程中,常量和变量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说明:函数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只能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数值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变化而变化.
(3)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二.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1..解析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叫做解析法.用解析法表示一个函数关系时,因变量y放在等式的左边,自变量y的代数式放在右边,其实质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y;
注意: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不直观,且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解析法表示出来.
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列表法;
注意:列表法优点是一目了然,使用方便,但其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从表中不易看出自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3..图象法: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形象直观,是研究函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函数(或自变量)值、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函数求值的几种形式:
(1)当函数是用函数表达式表示时,示函数的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2)当已知函数值及表达式时,赌注相应自变量的值时,其实质就是解方程;
(3)当给定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其实质就是解不等式(组)。
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指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常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二是符合客观实际.下面给出一些简单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范围的确定方法.
(1)当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取任意实数(即全体实数);
(2)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取值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任意实数;
(3)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开平方的无理式时,自变量取值是使被开方的式子为非负的实数;
(4)当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时,自变量取值是使底数不为零的实数。
说明:当函数表达式表示实际问题或几何问题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或几何意义。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如果同时有几种代数式时,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应是各种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四.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画法
确定了函数解析式,要画出函数的图象。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列表:取自变量的一些值,计算出对应的函数值,由这一系列的对应值得到一系列的有序实数对;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有序实数对的对应点;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即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
这些是我们老师讲过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考法:(1)考查函数的概念;
(2)求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1.定义: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那么 叫做 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 的性质
(1)抛物线 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 轴.
(2)函数 的图像与 的符号关系.
①当 时 抛物线开口向上 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 时 抛物线开口向下 顶点为其最高点.
(3)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 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形式为 .
3.二次函数 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于(包括重合) 轴的抛物线.
4.二次函数 用配方法可化成: 的形式,其中 .
5.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 ;② ;③ ;④ ;⑤ .
6.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 时,开口向上;当 时,开口向下;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 .特别地, 轴记作直线 .
7.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 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8.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1)公式法: ,∴顶点是 ,对称轴是直线 .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 , ),对称轴是直线 .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9.抛物线 中, 的作用
(1)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 中的 完全一样.
(2) 和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故:① 时,对称轴为 轴;② (即 、 同号)时,对称轴在 轴左侧;③ (即 、 异号)时,对称轴在 轴右侧.
(3)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 与 轴交点的位置.
当 时, ,∴抛物线 与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 ):
①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 ,与 轴交于正半轴;③ ,与 轴交于负半轴.
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轴右侧,则 .
10.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函数解析式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㈣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函数的教学视频特别是定义域,值域,复合函数的计算方法及
你是哪人?留下QQ吧,我可以给你讲讲
㈤ excel函数视频教程,excel函数公式教程,excel2003函数教程
excel函数教程现在网上不好找全了,不是链接不行就是内容太散,东一下西扯版一下的,没法学权。还是有哥们提醒说,去淘 宝上找一个”天小翼教育中心“的店,店家的教程也不过几块钱,内容却很丰富详实的,还送软件呢,他们。
㈥ 求初中函数基础知识免费视频教程!(人教版)
强烈推荐到“优酷网”搜索相关视频,相信你会很走运的。如果有空的话还可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网上去寻找。
㈦ 初中函数入门教学视频
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联系最紧密的是导数和微分 以及函数那一块
要学好工程力学回 必须先把高等数学答学好 要不然 工程力学就没有办法学了
无论是工程力学还是结构力学都属于力学范畴,要说与高中物理有什么联系
学完这两门课后 你就会发现 高中学的那些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对这些课程而言 连入门都谈不上
如果你真的想自学这几门课 我可以给你传送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课件
㈧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概念视频教学
星火视频网
㈨ 怎样学好函数 能不能上传一些老师教函数的‘教学视频’啊 那样总比这些文字好理解的多吧
去找几个经典的题目做做。。。函数是很难的
㈩ excel函数教程,俺不要视频的
第十七课:Excel 2003公式、函数的应用及图表的制作
一、建立公式
概念:公式是对单元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的等式,可以用公式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公式对文本进行操作和比较。公式中可包括加、减、乘、除运算符,单元格的值和函数等。输入公式时必须以等号“=”开头,后面接各种参数,包括函数。
(单元格引用时需在公式前加“$” )
二、函数的调用
(用来进行某种目的而调用的参数)
1、点 按钮(编辑栏上及常用工具栏上都有该按钮)
2、插入→函数
3、在编辑栏输入“=”,再点左方往下的▼ → 选择一种常用函数或点“其他函数…”调用其他函数。
4、点击“常用”工具栏上的 往下的三角形,选择目标函数或点“其它函数”;该种方法在进行函数计算时,不调出函数选择对话框。(Windows2003新增功能;在Windows2000中,该按钮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进行自动求和)
三、基本函数的使用
1、求和函数SUM
格式:SUM(number1,number2……)
功能:返回参数表中所有参数的和
操作:光标放在结果要放置的单元格→点编辑栏上的“ ”→在“或选择类别”后选择“常用函数”→在“选择函数”列表框下选择“SUM”→确定→number1后的红色小箭头→选取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再点红色小箭头返回→确定→可以再利用填充柄拖放算出其它连续项目单元格的和
★ :自动求和 :左键选取要求和的区域,直接回车即可
2、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同SUM函数操作方式)
3、求最大值函数:MAX(同SUM函数操作方式)
4、求最小值函数:MIN(同SUM函数操作方式)
5、频率分布函数:FREQUENCY
① 在表格右方输入条件格式
② 选中结果要放置的位置
③ 插入→函数→全部→FREQUENCY→确定
④ 点Data_array后的红色小箭头,选中要进行统计的数据区
⑤ 再点红色小箭头返回。
⑥ 点Bins_array后的红色小箭头,选中右方的条件格式,再点红箭头返回
⑦ 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得到结果
6、排序函数:RANK
① 选中排名结果要放置的单元格区域
② 插入→函数→在“或选择类别”后选择“全部”→在“选择函数”下选择函数“RANK” →确定
③ 点“Number”数值后的红色小箭头拾取要排名的数据区域,再点红色小箭头返回;
④ 点“Ref”引用后的红色小箭头拾取要排名的数据区域,再点红色小箭头返回;
⑤ 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得到结果
7、条件函数:IF
定位光标到单元格要备注的位置,输入“=”,在编辑栏左方选择“IF”函数,点第一个选框后的红色按钮,点击要判断条件的单元格,再依次输入条件格式;例:=IF(E7>2000,"高工资啊",IF(E7>1500,"待遇还行",IF(E7>1000,"待遇一般",IF(E7>500,"低工资","不行了,老板,我要跳槽")))),输入完毕,连续回车得出结果,再用填充柄进行拖放得出下面单元格的逻辑判断值。
例:学生成绩判断:=IF(C3=100,"满分",IF(C3>90,"优秀",IF(C3>80,"良好",IF(C3>60, "合格","不及格"))))
8、单元格统计函数:COUNT(数值型统计);
COUNTA(字符型统计)
光标定位目标单元格,例:要统计单元格的下方位置→输入“=”,选择COUNT函数(数值型时使用)或COUNTA(非数值型时使用)→点红色小箭头选取要统计的单元格区域→再点红色小箭头返回→确定
9、逻辑函数OR
光标定位目标单元格→输入“=”,选择OR函数→输入条件(点击该单元格,例:该单元格>某 个数值)→确定→如果该单元格满足该条件值时,返回“TRUE”,不满足该条件值时,返回“FALSE”。
10、将两个单元格的字符合并成一个单元格的字符
函数:CONCATENATE(光标定位目标单元格→输入“=”,选择CONCATENATE函数→点Text1后的红色小箭头选择第一个单元格→点红色小箭头返回→点Text2后的红色小箭头选择要合并的第二个单元格→点红色小箭头返回→确定即可。则目标单元格的文字就由第一、二单元
格的字符所组成)
例: ..\..\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My Documents\工资表.xls
四、创建图表
绘制图表,首先必须有数据源。
光标放在表格任一位置→插入→图表或点“图表向导”按钮:
1、出现“图表类型”对话框,在左方选择一种图表类型(例:柱型图)→在右方选择一种子图表类型(例:第一幅图)→下一步
2、出现“图表数据源”对话框→点“数据区域”后的小箭头选取要创建图表的项目(按住Ctrl键选取可选择不连续区域)→再点红色箭头返回→系列产生在行或列→下一步
3、出现“图表选项”对话框→
1)“标题”选项:输入图表标题、可以添加分类X、Y数值轴的文字;
2)“坐标轴”选项:在主坐标轴下面选择√分类X轴√分类Y轴;
3)“网格线”选项:可以设置分类X、Y的主要及次要网格线的显示;
4)“图例”选项:显示图例,并且设置图例要设置的位置;
5)“数据标志”选项:在“数据标签包括”下选择一种方式:系列名称、类别名称、值、百分比、气泡尺寸,选择分隔符及是否以图例项标示。
6)“数据表”选项:是否显示数据表及图例项标示。
4、出现“图表位置”对话框→选择一种方式(作为新工作表插入:将当前图表作为一个单独的工作表显示;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在当前工作表中插入该图表)→完成
五、格式化图表
1、设置图表的位置及大小
指针放在图表边框,变成双向箭头时改变大小,变成四指针时,移动
2、设置图表标题的格式
右键单击图表标题→清除(可以删除图表标题)→或“图表标题格式”→设置其填充图案、字体及对齐方式等效果→确定
3、改变图表中的数据源
1)右键单击图表区→源数据→在“数据区域”后选择新的数据源(按住:Ctrl键可以添加)→确定
2)从图表中移去数据:右键单击目标数据组上→清除
4、设置图例的位置
右键单击图例→图例格式→设置图案、字体,在位置下选择一种方式→确定
5、图表区或绘图区的设置
右键单击图表区或绘图区→设置图表区或绘区格式、图表类型(将当前图表换一种显示样式)、源数据、图表选项、位置、清除。
6、数据系列格式的设置
右键单击目标数据轴→可以设置数据系列格式;改变图表类型(绘图区内改变图表类型,是所有数据项目都改,但当你选中某一数据轴再设置改变图表类型,则只改当前所选数据轴的图表类型);修改源数据;清除(在图表中删除该数据项目);添加趋势线(选择一种类型,确定,可以查看当前数据轴中的数据发展趋势)
7、坐标轴的设置
在X轴或Y轴坐标轴上点右键,可以设置坐标轴格式(图案;刻度:主要、次要、最大、最小、分类等刻度值;字体;数字;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