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马克是多产作家,有着与写作伙伴Canfield杰克的心灵鸡汤系列。
马克也创作了一系列书籍、录音带、VCD,使得他的听众认识和发挥在生意和个人生活中自己的潜能。他的讯息,使他成为受欢迎的电视和电台的人物。他也出现在许多杂志的封面。
编辑本段原文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堆满碎砖乱木及歪扭的钢筋骨架的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处,便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挖。
在他清理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样做无济于事,回家去吧。”
“冷静些,你要面对现实。"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我们又饿有渴又害怕,现在好了。”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一定能救出儿子的坚定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4位同学的故事。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的强烈欲望;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对它产生一种信任。
编辑本段思路结构
第1段(1-14自然段):在地震后,父亲不顾危险地寻找儿子。
第2段(15-23自然段):父亲经过38小时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4个同学终于获救。
第3段(24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编辑本段故事真实性的质疑
《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但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1]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课文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1]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语文课本,课文的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不过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按理不会有学生。
[1]
2005年6月,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1]
2009年12月,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2012年,课文开头又变成了“有一年”
❷ 小学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 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 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 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❸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怎样导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谁有我急!!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设计:
1、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对父与子的?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下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关键句,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赏析词句、品评父亲的了不起。交流:这位父亲为什么了不起?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对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2)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同学们上50多节课。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
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
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还有吗——(“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得多么艰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那现在为什么没人阻挡他?曾经有哪些人来阻挡他?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引读)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连续挖38个小时,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没有失常。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他在等着我!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3、“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
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几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
(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2)“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父亲挖了38小时。儿子也就在废墟中苦苦等待了38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同学先出去,多么的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阿曼达的敬佩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5、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6、“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
三、拓展,感情升华
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搜集表现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3、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❺ 求助寻找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相关教学课件资料
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都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以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助他,最后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挖,终于救出了儿子。这使我懂了一个道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
中心思想 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思路结构 第1段(1-11节):在地震后,父亲努力地寻找儿子。
第2段(12-19节):父亲终于发现了儿子。
第3段(20-27节):父子终于相聚。
片段沉香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http://down.teachercn.com/Kj/softdown.asp?softid=14809
这个是课件 但是需要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设计:
1、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对父与子的?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下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关键句,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赏析词句、品评父亲的了不起。交流:这位父亲为什么了不起?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对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2)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同学们上50多节课。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
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
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还有吗——(“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得多么艰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那现在为什么没人阻挡他?曾经有哪些人来阻挡他?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引读)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连续挖38个小时,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没有失常。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他在等着我!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3、“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
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几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
(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2)“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父亲挖了38小时。儿子也就在废墟中苦苦等待了38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同学先出去,多么的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阿曼达的敬佩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5、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6、“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
三、拓展,感情升华
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搜集表现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3、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就只有这么多了
❻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说课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抢救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请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营造关心孩子、勇于担当责任的育人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片段二
体味情感
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找到了。(生读课文)
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学生纷纷举手)别忙。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其他人都是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
生:(肃然)同意。
片段三
朗读练习
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感叹号。
师: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2.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师: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对话之中。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沟通了。
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2.“阿曼达!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4.“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片段四
拓展教学
师: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吟》和老师自己写的短文《娘》(略)。阅读过程中教师点拨: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亲的爱、《游子吟》中母亲的爱是饱含深情的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根据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的课堂实录整理)
五、相关链接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距离较近的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洛杉矶地震 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北京时间17日20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北纬34°13′,西经118°32′)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欢迎来稿
☆小学语文栏目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