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实验计划——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我非常关注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首先让学生做出预测,引导学生不能瞎猜,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测;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根据自己小组推测制定出实验计划;最后,全班交流实验计划,让学生在交流当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设计了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准备了100毫升水,玻璃棒,每包为1克,2克,5克,10克包装的食盐若干。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并且需要不同包装克数的食盐可以自由上台领取。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学生精确的分析,深化了科学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了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液面比原来高了”;“在搅拌过程中溶液会变白,静置后又变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盐量是有限的”;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发现,也是很宝贵的东西。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发现
Ⅱ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今天和四年级学生共同学习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本节课中,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这个探究过程我觉得还比较成功,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10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Ⅲ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一杯水能复溶解多少食盐制》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教学关键: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教学准备:学生:一杯盐、一瓶水、一个搅拌棒、一个小药匙、一个烧杯。教师:学生用具一套:一架天平、一袋盐、大小不同的烧杯各一个。一、导入: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出示)和一袋盐(出示)。演示:现在我把一小勺盐放入水中,搅拌后会怎样?再加入一勺盐,搅拌后会怎样?那我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2、那我们这节课就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想想会是什么问题呢? 3、板书课题二、新课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了这些材料,你打算怎么做,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 师:你们同意这个方案吗?这个方案中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具体、明确,需要修改和完善? 师:一杯水是多少水?是大杯还是小杯?为了节省时间取多少水比较合适?
Ⅳ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并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
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2、科学探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筷子、塑料小匙、玻璃杯。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玻璃棒、100毫升烧杯盛25毫升水、汤匙、水盆等。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怎样更好的引出“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个问题,在对材料进行观察描述后,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量的盐,不同量的水,并进行食盐搅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通过对比实验引发出来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接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想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必须要保证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么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马上能想到通过自己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板书课题,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这堂课也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中开始了。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采取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事先预习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先我设计好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做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当然也许会有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食盐减少法即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再称一称杯子或袋子里还剩多少食盐,通过相减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盐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食盐质量,加多少勺食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盐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是B-A克。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或者其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教师可做为学生亲密的伙伴加入学生探究的行列。这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突出教学重点。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36克盐。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训练:在溶解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颜色变了。)
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将内容与下一节课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复利用了实验材料,还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总结反思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将实验操作的重要步骤或者注意事项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新课 标第 一网
作业练习:
1、简单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的?
2、杯子水得多少与溶解盐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Ⅳ 一百克水可以溶解多少多少盐 教学反思
记得上一次教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跳过去的。因为认为既然已经让学生自己设计了食盐与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那么这一课也顺理成章地可以完成了。所以就没有上这一课跳过去。以前呢,大概也一直都没有上这一课,都是认为浪费时间啊,既然前面都设计过方案,都比较过了,这节课再上就没有意义了。不过这次我还是上了。我上课的原因是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用天平秤称食盐,结果实验做起来结论各种各样,对50ml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还没有形成定论,只是知道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听了章鼎儿老师的讲座,他举了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老师安排好学生1号搅拌,2号观察,3号记录,4号倒盐,来反问我们科学课探究味到哪里去了?于是,我也深深反思自己的科学课应该如何体现科学探究味。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自主猜测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猜测100ml水可以溶解50克食盐。我追问依据,她说她认为2ml水可以溶解1克食盐。再追问,这个结论怎么来的?学生说自己是猜测的。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说100ml水可能溶解36克食盐。我追问依据,该生说上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得出50ml水可以溶解18克食盐,所以得出今天100ml可能溶解36克。我表扬该生的猜测立足于以前的实验基础上。鼓励其他学生像这位学生一样在上次实验的基础上在说说自己的猜测。之后,我突然又想,也许学生可以这样想啊,说不定水成倍增加,溶解的量不一定成倍增加啊?所以如果否定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这样不是限制了学生思维吗?所以对一个学生的猜测我不能持否定态度。后来,让学生写实验方案时,有一组学生猜测100ml的水能溶解12克食盐。当时,我蒙了一下,怎么有这样的猜测呢?但是我又转而一想,也许在孩子心里,水越多,溶解的也许会越少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如果如他们所猜测的,还可以得出:水越多,食盐溶解得越多或者水越多,溶解得越少;水成倍增加,食盐的溶解量也成倍增加。
猜测结束后,就让学生撰写实验方案。有了上一次的实验,这次的实验方案我估计难度不大。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课前替孩子们准备的食盐是一包28克,2克1包的5包,这与孩子们的实验方案完全不一样。于是,我提醒孩子们老师替你们准备的器材是这些,你根据老师准备的器材写实验材料。当然我没有告诉学生我替每组都准备了2克1包的有5包,这样学生的猜测就失去意义了。这样我的材料准备与学生的实验方案就发生了冲突。学生就一次又一次修改他的实验方案。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悲哀起来,其实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这样准备材料的目的。本来我这里应该让每组孩子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展示出来,进行比较,看哪一组的实验方案更科学。刚开始拿过来给我看的学生的方案是这样的:猜测100ml的水可以溶解40克食盐,准备4包10克的食盐,一次一次地倒。有的学生猜测100ml的水可以溶解30克食盐,准备2克2克地倒,倒个20次。当然在学生的其他实验方案还没有出炉之前我就说了,同学们这样的方法不好,老师准备的食盐是28克1包,2克若干包,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写。有些学生怎么也写不起来,被我警告,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在方案制定期间,出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先到28克还是先到2克一包的。我发现了,就问学生先倒哪个?学生说28克,也说出了原因。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在做自己的实验,根本没有听。在之后的实验里,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白。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不重视实验方案的比较。如果在实验前有个实验方案的比较,这样学生就明白谁的实验方案好,好在哪里?自然我的器材为什么这么准备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哎呀!还是把探究的课变成了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课。追寻科学探究的课程可真是难啊!
当然尊重孩子,按照学情,一节课根本来不及上,要两节课才行。章老师说了,课不够上没有关系,有改革意识,有学生意识就行了。你遇到一大堆问题了吗?不用怕,这说明你已经在进行改革了。呵呵!今天我就以这句话来自慰自己,今天的课就是我改革中的困惑。
Ⅵ 幼儿园大班科学盐得来历的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盐得来历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此活动我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莴苣这些材料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很难让孩子感知,而土豆块虽实验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但由于是切开的很容易吸收盐份,浮起来的土豆块吸收盐后又会沉下去,这里面的知识很多,对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反而会让孩子混肴。最后我们选择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对幼儿更具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二、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葡萄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迁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块在同一盐水中的不同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
Ⅶ 大班语言盐是怎样来的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盐得来历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