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班科学有趣的木棒教案。
中班科学《有趣的木棒》教案的写作思路在于:首先要明确课堂的目标,即让小朋友认识木棒并感知物体与空间的关系,然后对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描写。
正文
【目标】
1.尝试用固定数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体与空间的关系。
2.喜欢拼搭游戏,能创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体。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体验空间造型变化的乐趣。
【准备】
1.PPT课件(含音乐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块操作板。
【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出情境。
师: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总喜欢一块儿出去玩。有一天,他俩一起来到一片大森林里,走着走着,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很好奇。
师:(音乐骤停)它们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小木棒!
师:你们来数一数,有几根小木棒?
师:有8根细细长长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儿猜测。)
2.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用木棒摆放的图形。
师: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来搭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师:小黑兔用几根小木棒搭出了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师:小白兔想搭一个和小黑兔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师: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摆放小木棒的呢?(有横放的,也有竖放的。)
师:小木棒好神奇呀!小黑兔、小白兔都用了8根,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你们想动手试一试吗?也能用8根小木棒搭出和兔子不一样的图形吗?
师:这里有片草地(指绿色地垫),上面放着操作板。等会儿,你可以找一块操作板,从箩筐里数出8根木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搭一搭。当音乐停时,保留你的图形,赶快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儿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种图形。教师巡视,鼓励幼儿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2.展示图形。
(1)共同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
师:你们真厉害,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作品?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请两至三个幼儿介绍。)
师:同样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们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赏立体作品,并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瞧,这个作品很特别。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个作品是站着的,其他是躺着的。)
师:这是谁搭的?请问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样搭的?
师(小结):小木棒不仅可以躺着搭,也可以站着搭。
3.总结和提升拼搭技能。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师(播放PPT):这些作品都是用小木棒搭的,但方法各种各样。有的让木棒平躺着搭造型,如:一根接着一根延长或搭出曲线,或从中间向四周发射出去,或头和尾相接围成圈。也有的把木棒立起来搭造型,如:两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铺一根木棒架空,就像一个门洞;或将木棒从洞中穿越;或者将木棒联接、转向、交叉……
Ⅱ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学生多动手、多操作,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2、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如:摸一摸、比一比、涂一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涂等方法。
3、学生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4、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实际引入。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开展比赛,新课引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表现一直很好,所以老师给同学们带了许多礼物,好请小组长搬上来。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收到了哪些礼物?你喜不喜欢搭积木?老师带来了几幅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多媒体出示拼搭的作品)。你想不想也用面前的这些物品来拼一拼,搭一搭?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拼一拼,搭一搭。(教师巡视,引导注意学会合作)
师:都完成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
生:旅馆、幼儿园、别墅„„
生1:我们小组摆一辆大汽车,这是车头,这是两个车轱轮,这是车的烟囱,这是车灯。
生2:我们小组摆了一座城堡,这是城堡的大门,这是城堡的大楼,里面这是城堡的花坛。
师:作品的创意都很好,看来大家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谁来说一下在动手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或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他们的汽车是用什么搭成的?
生:我想知道这些物体形状的名字?(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相信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生:我发现球在往上搭时搭不稳,总是滚动;
生:易拉罐横过来也搭不稳,会滚,竖着就很稳。方方的盒子不容易滚。
师: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看来物体形状不一样,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现在咱们就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来把它们分一分。
(二)分一分。(教师巡视,学生分类)
师:都分完了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并来说一下你们的理由。
生:我们分成了3类把茶叶、铅笔、饮料;圆圆的能滚的水晶球、还有这个彩球分成一类;牙膏盒子魔方分成一类。
生:我们分成了4类,牙膏盒、药盒、香皂盒、奶盒都是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魔方、化妆品盒、学具块是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铅笔、电池、易拉罐都是圆圆的,长长的,分成一类;乒乓球、玻璃球都是圆圆的,分成一类。
师: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分法更好些?对,第二种分法更清楚更明白,跟这个小组一样的举手,同学们真棒,我们按形状把它们分
成了4类,!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生错了的,教师给以强调纠正。
(三)看一看,摸一摸
师:现在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研究一下他们有什么特点?
A长方体
师:下面请你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仔细观察,也可以动手摸一摸滚一滚,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师:好,各小组都商量好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谁来说一下?
生:长方体有的面很平;
生:它是长长的;上下一样;
生:它有尖尖的角;
生:不能滚动;
生:长方体虽然不能滚动,但是它可以这样翻滚。
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长方体可以这样翻,也就是说它的面不一样大小。
师:咱们找到了长方体这么多的特点,应当知道长方体长什么样子了,谁来说一下长方体长什么样子?
生: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师:好,现在请你把手中的物品放下。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长的什么样子啊,边想并用手比划长方体的样子。如果我们把长方体画出来就是这种图形教师把图形形状贴到黑板上。
师:请你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大高楼的形状是长方体,空调是长方体、笔记本„„
B正方体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现在一起来找一找正方体有什么特点。下面请你从桌子上找出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找一找正方体的特点。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生: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
生:它也有尖尖的角,
生: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生:也不能滚动,
生:它翻起来一样高
师:说的真好,它翻起来一样高,也就是说它的面是一样大。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下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师: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正方体长的什么样子啊,如果老师把正方体画出来就是这样。教师板书贴到黑板上
师:请你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生:魔方是正方体,学具块是正方体„„
C圆柱
师:接下来,咱们一起找一下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它上下两个面一样;都是圆形。
生: 像柱子一样,长长的,横着能滚动,
师小结: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能滚动;
师: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长的什么样子啊,如果老师把圆柱画出来就是这样。教师
师:请你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生:爷爷吃的烟卷是圆柱,我家里的桌子腿是圆柱„„
D球
师:球是我们常玩比较熟悉的,现在咱们一起来找下球有什么特征?
生:随便滚动;
生:没有角。
师:同学们仔细看,如果老师把球画出来就是这样。
三、巩固练习
1、找朋友。多媒体出示课本63页第一题,。
2、小小魔术袋。
玩法一:“摸了再说”,让学生来摸一摸,说出物体的名称。
玩法二:“说名称,摸物体”。
四、小结下课。
师:刚才同学们玩的高兴吗?一节课马上就结束了,谁来说一说在你玩的时候你学到了什么?
Ⅲ 这篇教案应该属于哪个领域呢
活动领域
Ⅳ <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