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教案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版学设计)权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tr>
2. 读后感教案
[读后感教案]读后感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读后感教案。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
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述: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带上随身听,徒步上班,对《老师的窗前》百听不厌,这同样是因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过去的校园生活,总之,我是把自己给摆进去了,也就是“读出了自己。”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3、明确目标。
读后感可以是阅读时即兴写在书旁的一句话,可以是及时写下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读后感可以是边读边做批注,可以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认真反思后写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读完一篇文章后掩卷而思,用几段话或一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写读后感)
二、确定感点。
1、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只有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点”。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使你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叫“观点”或主题。
3、阅读《背影》,说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给这篇文章列感点。
三、畅谈感受。
1、推荐文章学生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谈个人阅读感受,如联系实际、进行对照、运用联想等方法谈感受。
四、学写读后感。
1、默读例文《做事要有主心骨》,看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该怎样写读后感呢?
2、交流。
强调重在写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这样写之外,读后感还可以怎么写?
引导学生懂得读后感是阅读笔记的一种形式,只要把自己读书后的感想、体会或收获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就行了。
4、从你所读的文章中选一篇感受最深的文章学写读后感。
反思: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学生学写读后感,了解写读后感的形式、会写读后感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写读后感,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把作者丰富的、内敛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读后感教案》。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3.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小学几年级的课程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小学三年级的课程
很高兴为你解答满意望采纳
4.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 ↘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
著书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
文人之多 (经世致用)
↘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 ——例证法
(注重文采)
3、熟读课文
二、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
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第三课时
一、辅导学生自读《浙东学术》
1、简单介绍此文背景及章学诚与顾炎武的学术渊源、立论异同,并重点指出学术的共同之处:经世致用。
(详见教参,略)
2、学生自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5. 有文言文而滥竽充数的教案吗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6. 小学语文
二、组词。5%
朗(朗读)梭(日月如梭)俭(勤俭)怒(发怒)篷(帐篷 )
郎(儿郎)俊(俊杰)捡(捡东西)恕(饶恕)蓬(朝气蓬勃 )
三、选词填空。4%
陈设 摆设 陈列
1.这间屋子里(陈设 )十分豪华。
2.这间屋子(陈列 )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标本。
屹立 肃立 挺立 矗立
天安门广场上(屹立 )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的高大形象永远(肃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四、修改病句。6%
1.我们要学习他刻苦钻研的精神真叫人佩服。
我们要学习他刻苦钻研的精神。
2.我的家乡是永春人。
我是永春人。
3.广州地区盛产荔枝、桔子、南瓜、西瓜等水果。
广州地区盛产荔枝、桔子、西瓜等水果。
五、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5%
1.惟弈秋之为听。(惟:只 之:的 )
只听弈秋一个人的。
2.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 与:吗 )
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 始: 去: )
4.孰为汝多知乎?(孰: 为: 汝: )
六、填出古诗句,并写出句子的意思。8%(3+5)
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意思是: 心里只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
2. ,及日中, ,此不为 ?意思是:
七、读短文,按要求作答。25%(9+3+4+4+5)
(一)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使:叫,派。 请:被聘请。 悦:高兴,喜欢。 廪食:官府给的粮食,文中指待遇。 以:和。 立:继位。
全文的大意是: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二)节约用水
一天下午,四(1)班张帆打扫好教室,背着书包回家。
他路过洗手处,(发现)自来水龙头没有拧紧,水正往下滴。于是,他就把水龙头拧紧,然后才回家。
张帆边走边想:这里的洗手处,常有同学用了水忘记关上或不拧紧水龙头。要是一天浪费一点儿,一年就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得想个办法提醒大家。
张帆回到家,放下书包,取出砚台、毛笔和墨,双拿出一张白纸,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节约用水”四个大字。
第二天清晨,张帆第一个来到学校,把写着“节约用水”的纸条贴在水龙头上方的墙上。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发现了墙上的纸条。有的说:“这是在提醒我们要节约用水呢?”也有的说:“咱们得向写这张纸条的同学学习!”
1.将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划掉。
2.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短文写了张帆提醒我们要节约用水这样的一件事。
3.我们应该向张帆学习什么?
答:我们应该向张帆学习节约用水的优良品质。
4.当同学们发现墙上的纸条后,还有的同学会怎样说,请举一个例子。
这是谁写的呀,虽然字数少,但很对。
附加题
1.请写出带有“春”字的一副对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横批:喜气盈门
2.请试着把下联补充完整。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江山无限好
户纳财万年春
八、作文。35%
一堂难忘的课
提示:选择自己上过的一堂难忘的课来写。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重点写为什么使你难忘。
7. 在小学课本中有篇词,是拔苗助长还是揠苗助长,和滥竽充数的那一骗文章,要准确答案.
是揠苗助长啊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doc下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举例造句】: 这些理论自相矛盾。
【拼音代码】: zxmd
【近义词】: 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灯谜】: 类;开封;尺短寸长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英文】: paradox
【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举例造句】: 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拼音代码】: lycs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歇后语】: 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
【灯谜】: 南郭先生吹竽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
【英文】: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