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学好应用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应用题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授课效果,让学生爱学应用题、乐学应用题、学好应用题。本文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做了一番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帮助
在传统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应用题的数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的消极心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应用题,成为了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常言道,“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能引发他们的探索与思考。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要想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受式为主,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应用题。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例如在教学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或者手工制作,体验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弱点与难点,并加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此外,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教师要从中找出值得赞赏与肯定的地方,然后再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原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为自主探索奠定基础。
二、丰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载体,传统的题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在书本上的,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要丰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使呈现方式更为新颖、灵活、现实,以满足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提高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与效果。
1.用实物演示应用题
实物演示以具体的物品为教学道具,在应用题的讲解中运用较频繁,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尤其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课上,实物演示更能提高小学生的形象兴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教“利息”一课时,只要出示一张存单,让学生自己从存单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计算利息,学生就可以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2.用图表呈现应用题
在一些有关数字统计的应用题中,教师可以运用图标呈现应用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统计图表知识教学时,例如有一道题是计算某市2000年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我就带领学生画出了数字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数字的变化和走向一目了然,还可以计算出当地某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了百分之几。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图表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把家里的用电、用水量调查清楚,制成表格后,来计算出平均费用,或者出示残缺的用电发票,根据已有的信息推算出发票上的全部信息。
3.用多媒体模拟场景演示应用题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应用题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使得应用题由此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些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又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动的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应用题的解析中,有的教师会用摄像机把外景拍下来,借助多媒体在课上放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精心制作课件,把光声磁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两个卡通人物,让他们从两个小镇出发,相向而行,走路时可配上脚步声,形象地展示了整个过程,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把刚才走过的路按每小时一段进行分割,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也将会更加牢固。
4.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展现应用题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往往都以散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了培养学生选择、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以列组是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应用题的素材。如出示一组条件和一组问题,让学生选择有用的条件或问题进行编题训练,完了再进行解答。以此让学生体验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或者不同的条件、相同的问题,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5.引入开放式应用题
以往的应用题一般都是固定的问题、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要按照相关例题的解答方式“套”过去即可,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解题方法的活学活用。开放式应用题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的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开放题的引入为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向学生渗透开放式的应用题,甚至可以将问题改编成开放式,供学生自由发挥。
如在学习折扣应用题后,安排这样的问题:学校组合学生代表28人进行秋游,公园门口写着:学生票每张10元,团体(30人或30人以上)票打八折,你该怎么买票呢?请你设计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此下几种方案:
买团体票:10×80%×30=240(元)
不买团体票:10×28=280(元)
通过不同方案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认识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实际意义。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花20元钱买了2元和3元价格的两种杯子,问小明买了几个杯子?这道题不止一个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最终通过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这类开放题需要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猜想、尝试、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贰』 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看图想图意,找题中隐含内的条件,说数量关系,写容算式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会正确列式,但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会列式,但不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针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办法,每做一题想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数量关系,而且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并且教师指名学生在全班中说数量关系,在这样反复说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正标题怎么写
如果在复教案后面作教学笔记,直制接写“教学反思”即可;
如果单独为一篇教学论文,则可以根据反思的重点取一个切合主题的正标题;例如“课堂讨论要注意的问题”(副标题写明是什么课的教学反思);
如果作为教学随笔,可用教学内容或课题加上“教学反思”作为标题。比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
『肆』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实实在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与孩子的几句简单的谈话表面上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也在有意识渗透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题中出现的桃子,小猴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出现的场景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上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应用加法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要求继续教学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甚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让孩子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使学生在辨析中认识到原来树上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猴摘下来的,一部分是树上还剩下的。把难点一一分散,学生在此基础上说一说、列式算一算比较自然,比较容易掌握。“想想做做”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练习加法的机会,使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看图想图意,找题中隐含的条件,说数量关系,写算式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会正确列式,但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会列式,但不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针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办法,每做一题想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数量关系,而且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并且教师指名学生在全班中说数量关系,在这样反复说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大部分的孩子都掌握了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的兴趣较高,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往往会一小部分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的孩子被老师忽略,有些孩子反应很快,对于老师所提问题脱口而出,以至于还有些孩子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现象会影响到这部分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首先应适当地进行调整,尽量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其次还要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让孩子要进过思考再回答。另外,练习的层次性还不明显,在课堂中还应增加一些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题目,让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伍』 关于如何设计课堂问题的教学反思
上好课,上有质量有效率的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愿望。怎样才能在四十分钟内把握好、上好课呢?相信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都有心钻研,以下是偶的一点经验。
一、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暑假中我就开始备课,用心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相关的资源)。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我说完课后,虚心听取别的教师的评课和建议。对自己的备课再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环节,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有效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有效组织教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备好课,接下来就要组织好上课了。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是大多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技巧。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做到三看,看书本,看教师,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终关注着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当学生有开小差或者讲话的情况,我会停下来,眼睛注视着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拉回他们注意力。同时,我们做教师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数学教师的语言在做到精炼简洁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生动。如果语调平缓缺乏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优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优于这部分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关注这部分学生。比如,一些简单基础的问题可以请这部分学生来回答,例题后的同类练习也可以请这些学生来黑板板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做作业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减少他们做题的数量,比如布置四道题,只要求他们选择其中的两道完成。同时重点巡视他们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给他们指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分层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现在的课堂存在着这种现象,有不少老师拿着课本按部就班的讲,书上有多少习题,全部都要处理完,所以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本就完不成。我认为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练习,练习还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用于例题讲解完以后,这类练习题和例题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这类练习在基础题的基础上略有改变,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基本题是“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我把基础题改编为“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米。黄花有多少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变成了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抓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在完成这两道题以后,我又出了一道题“红花有40朵,黄花朵数比红花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用方程来解答,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明白后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了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思维的敏捷性。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就是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如“一套《少儿网络全书》共16本,每本单价相同,甲乙两个书店都在出售这套丛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促销方式:甲书店:购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购3本赠1本。如果买一套书,到哪个商店去买最合适?”这一题,既综合了“打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知识,而且和生活紧密联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的意识。
四、设计弹性作业,提高学生兴趣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统一作业,结果导致学困生遇到灵活的题目不会做,为了完成任务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我的作业基本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说给家长听。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及时的对当天内容进行复习,在讲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块,是进行当天的内容的巩固练习。在布置作业时,我给学生选择上的一些自主权。比如说:学困生,可以只选择基础题;优等生,对于已经掌握很好的基础题目,可以不做,把重点放在那些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上。这类题学生如果能做对,就说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第三块,是预习作业。顾名思义,就是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完成预习题。这样尝试
『陆』 解决中间有几个的问题一年级教学反思
数学问题的解决在一年阶段涉及的题型还只有单一的加法和减法,只是深度从20以内数的加减逐渐提高到100以内数的加减。虽然用的数不同但题型是类似的,能否有固定的解决问题模式呢?
在期中复习阶段给学生总结了做题4步骤:
1、 找已知条件:具体的体现方式是圈出题目给的数字。
此步骤的目的是避免孩子列式时出现下列错误。例如依据题意原本要列的式子为:14-9=5 会有很多学生列出式子:14-5=9。其实基本的计算学生已比较熟悉,而解决问题考察的就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但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错误的话和谈能力的运用呢.
2、 分析数学问题:体现方式标出关键词。
由于题目考察形式的单一,故很多问题中的关键词就能马上判断出用加法还是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
一共:当一共出现在问题句时。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和用加法。
比:当出现a比b。。。。。。?这样的问题形式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比较结果用的就是减法。比如求多多少、少多少、贵多少。。。。。。等等。
还有\已经:当问题中出现这样的词语时肯定涉及到整体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关系用减法。
3、 列式
要求学生列式与计算分开。列式是要求学生看步骤1圈出的数字先将2个数字大的写在前小的数字写在后,再依据步骤2找到的关键词用+号或—号将2者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