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激发求知 ,要想讲好一堂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引起学习兴趣,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属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学与心理相适,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需要,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心理需要。
3.历史教学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结构的创新,课堂形式的创新都要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怎么写
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以《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第一节为例,《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注意,让学生找出中国早期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内含,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元谋人是元谋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两个孤伶伶的概念.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目的
一、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
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经验,建构了大量的前科学概念。
三、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
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有:(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3)学生学习的不同: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4)学习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使学生能够完全的接受本堂课的知识,并讲出关于本堂课知识的题型和考点。
⑷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题目,要怎么写啊,实在不会
教师资格证考试倒计时46天!你方吗?
“从未写过教学设计怎么瞎编凑字数?
案例分析都写满了还是不给高分为什么?
高考之后没写过作文,当年的腹中锦绣都忘了怎么办?”
【山香资格证专项突破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写作”三大模块专项讲解,讲练结合,模板套路,逐一突破,带你突破70分,轻松拿证!
⑸ 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及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基础,强化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初中历史测试题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毕竟仍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所以课堂上要敢于给学生留时间,强化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立意,不是不要记忆知识,该记的还要记,而且要记牢,只是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就好。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处理好“导、学、讲、练、测”之间的关系。首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重视学生学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老师的导和必要的讲解,该讲还要讲,而且要讲到位,不能走极端。
3、在教学目标上,不必每课时都一味追求“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目标不同于课程目标,一定要精当,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不必一味求全。
4、在教学中,“课本、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要有机结合。课本是最好的资源,不要完全抛开课本去另搞一套。同时也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设计好导学案,适当利用好教学课件。
5、现今的初中历史测试题更加突出学科人文特点和时代性,更加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高中衔接。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包括联系现实热点),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扎实改革,注重实效,多媒体使用应适当,不搞花架子。
6、在着力培养优秀生的同时,要搞好中等生优化、学困生帮扶,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⑹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高果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这种备课方法,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级,同一节课要讲几遍,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得并不会完全一样的,两三遍后基本这个课是最精华的,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过来。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依赖于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学会了取水这一技能,也就不会依赖于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
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学生总说对课文、书本不熟,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了一下,每堂课预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让课代表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二,时间长了,课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强化训练,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目前对复习课来说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最快的途径。
应该坚持听校内外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或常规课,同学年的教师互相听课。各级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课堂要随时开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络这个研讨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发表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学方法,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学习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课堂的实效。
四、加强课堂上的管理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因为糟糕的纪律之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听到很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 迫使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说:“不要讲话”‘“要注意听讲”等。有时我们老师讲课就跟唱催眠曲一样,下午上课经常睡着一片。因此如果学生有溜号、睡觉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比如讲试卷的时候,念完题目后可以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让大家就一起回答。象这种情况让学生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让他们埋着头听课。要让学生的眼睛看着黑板、看着老师,耳朵注意听,手要在书上做记号、口要大声朗读、记忆。就像打麻将。麻将是我国国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谓“看着手里的,盯着锅里的”,两只眼睛肯定不闲着;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样样都要动手,有的人连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么牌了,这也是一种本事;口到,打麻将就图个热闹,一边打一边埋怨手气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见面,有什么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说了,玩麻将反而成了一种形式;有人开口就有人听,耳到自然不在话下。最后,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么是生张什么是熟张那是一定要计算清楚的,不然自己听了牌胡不了,还光给人家点炮就损失惨重了。有了这“五到”,你看有几个人打麻将不专心致志的?不仅专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个通宵都不成问题。人感到精神劳累,往往不是由于工作时间长,而是由于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将一样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难感到劳累。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虽然用打麻将来跟听课做对比有些不伦不类,但它们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实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调动起来,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想要成绩,你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什么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学生能学到东西就行。
②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尽量不让他们拉后腿。最好是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想办法不让他们在考试中落队。其实所谓的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堂堂清,我们要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拉的机会:例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检查或者抽查,发现完成情况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给予处罚。这种处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还要让他们挺难受,挺累的,让他们感到还不如写题了,下回就不想再受这种折磨了,当然,如果我们做不过来还可以请班主任配合,但是千万不要打和骂,别跟他们对着干,要讲法和艺术。其次他们的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想提高成绩还是让他们回归课本,课本是法宝,让他们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先决条件,绝对没有什么捷经可走,这些东西记不好,就学不好历史。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即课文中划符号,课文旁写评或注,还有课堂笔记。学生在听讲的同时,需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学会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既可以使学生听讲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从而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学习效果。
可是很多学生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同学,笔记记得非常认真,还拿一个非常好看的本子记,你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讲义还规范。但他们的成绩却不见得好。原因很简单,课堂上认真听课才是核心,笔记只是辅助手段。笔记应该记得比较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边听讲一边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东西全记在纸上,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这样本末倒置,学习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记笔记应该只记重点要点,要争取在心里把它弄明白,老师一边讲,要一边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如果是我们老师要求记的,最好给学生时间。这里我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笔记还是抄录在书里比较好,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在考试中方便查找和分析,与基本知识点相对应更准确,进而不失分。
五、无论怎样高效,最直接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试卷上。要答出一份满意试卷,培养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选择题重在正确率,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所占分值比重大。从近年的试卷看,选择题的难度值低,避免这部分的失分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解题时,须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
材料解析题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几个步骤: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读懂读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按设问要求结合教材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时,读懂发问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则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托已知材料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答案基本在书上。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列举题重在仔细,答案要准确、完整。适当运用目录、大事年表或归纳的资料。
这里还要注意应努力避免“两不”问题
所谓的“两不”,就是学生尤其是好学生易犯的错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有的学生基础都不错,拿到一道题目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确,最后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叫“会而不对”;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落四,不把话写完整,这叫“对而不全”。例如写错别字、不写单位名称等丢分现象。因此,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们培养高分的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考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快起来,说得实际一点就是做题的速度能够快起来。但这种心理造成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结果慌里慌张,前面的题还没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错得越多,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连原本会做的也做错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快脑不等于着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由不会到学会”是一个过程,再由“学会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为细致艰辛的劳动,考试的成败就看这些细节,要想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完成得完美,关键不是考试时的仔细、认真,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较真,对平时练习中的失误,要小题大做,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让他们将这些失误记录在错题本上,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再三反思,保证下次不再出错,不能让他们用“粗心”二字一带而过。书写要规范,答案要准确精炼,要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学生在考试中“会而对”。
六、养成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最好在好学生中提倡)
错题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说要贯彻“三个本”的概念:就是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用来理清知识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错题本用来理清解题思路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用一个错题本来整理错题。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认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题思路。中考中的题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绝大部分题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数知识点也是练习过的基础知识,只要我们复习好了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去思考就知道怎么做了,节约大量的时间来检查。整理错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总结中前进,没有总结,只能停滞不前。整理出有价值的错题好题,总结出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最后我再特别说一下初三的复习,怎么做效果更好一点。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策略。
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怎么写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美国的南北战争》 执教者 郭丽敏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美国的南北战争》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教材设置选自岳鹿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本节课以南北战争为主线,从起因、过程及意义三个方面介绍。 2教材作用: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了黑人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美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美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事物理解、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创造性,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对本课的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过程及意义会一目了然,而对战争的起因分析不会很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美国领土的扩张、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的焦点,大战的过程及转折,南北战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物林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林肯,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2)通过对本课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南北战争的起因,引导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通领全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胆质疑的能力。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合作完成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讲述法:学生自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2)讨论法: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战争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进步的正义的力量,必将战争胜落后的反动的力量。 (2)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这场战争虽然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但没有彻底消灭种族歧视,今天的美国黑人仍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⑻ 初中历史试讲万能模板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复习。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 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 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 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 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 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 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 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十一、答辩
答辩不仅是对笔试测试效果的补充和扩展,而且是考官与考生直接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是在笔试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情况的过程,它给了主试一个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 辩题一般分共性和个性两类。抽签答辩题(即共性题)是根据需要试前确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制成题签,考生入场后通过现场抽签向考官解答题签上提出的问 题;随机试题(即个性题)是针对考生的不同经历,依据岗位要求,制定出能预测考生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或水平的试题,由考官在随机 提问时提出,并根据临场情况追问。
⑼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沦者,淹没,沉沦、没落之意,中国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国强盗的炮火下受伤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下沉。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英国侵略者阴险和凶残的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形式上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来干涉,紧闭的大门已被打开;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2.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②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③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三、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川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⑽ 如何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