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一步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复习旧知,分析题意
再引入课题时我采用一些找单位1的方法
1、黑兔只数是白兔的 。
2、黑兔只数的 等于白兔只数。
3、苹果的数量相当于梨的 。
4、苹果树占果园面积的 。
5、钢笔的价格比圆珠笔贵
一、细读题目,理清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找数量关系要从关键句入手,因此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细读题目找出题中的关键句,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和单位“1”是什么关系后,再来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二、强化相等关系,掌握方法
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帮助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重视了让学生找单位“1”,找相等关系,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课本上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很好的对比。只能今后努力啦!
B. 小班《比较多少》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特别是刚入园不久)对数概念还不清晰,不会运用数数的方式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本班幼儿已初步学会运用重叠法对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联的两组数量一样的物体进行比较,会初步了解一样多的含义,但对不一样数量的两组物体进行重叠比较时,并不能理解数量的多与少,只是随意地判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比较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积累有关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
2,学习应用“多些”、“少些”、“一样多”等词。
3,提高观察判断、对应比较、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学习运用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难点是能正确判断并说出两组物体谁多谁少。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运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的一样多。 2、材料准备: 红皮球4个,绿皮球3个;饭碗3个,小勺3把,盆子4个,小弟弟图像4个,帽子4顶,红花3朵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好玩的东西,(出示4个红皮球)这是什么?(红皮球)对,(教师贴好红皮球,出示绿皮球)这是什么?(绿皮球)我们把红皮球和绿皮球来比一比,(教师边讲边将绿皮球一一对应地贴在红皮球的下面)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红皮球多,绿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看哪一个小朋友本领最大,能一个人回答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请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饭碗,小勺和盆子 。
小朋友,这是什么? (饭碗)老师还带来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别放在3个碗里)小朋友,你们看。碗和勺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现在老师又带来了盆子,边说边拿出4个盆子,一一垫在饭下面。然后用教棒指着一个上面没有饭碗和勺子的盆子问:这个盆子上面有饭碗吗?(没有)那么盆子和饭碗哪个多?哪个少?(盆子多,饭碗少)教师依次问幼儿:饭碗,勺子和盆子哪个多?哪个少?
3,教师出示弟弟、帽子、红花。
小朋友,现在看谁来了?(小弟弟)天气很冷,老师给小弟弟戴帽子了。边讲边把帽子一一对应地戴在小弟弟头上。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现在我们来给小弟弟戴红花,边讲边给3个小弟弟戴红花。我们来比一比,小弟弟和红花哪个多?哪个少?(小弟弟多,红花少)。
4,引导幼儿看教材做练习。
(1)用一对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头连起来。比一比,哪个多,哪个少?
(2) 熊猫和竹笋,哪个多?哪个少?
5,延伸活动。
玩“找椅子“的游戏。
把小椅子摆成一圈,幼儿站在椅子后面听教师拍手声,拍手声一停,幼儿立即找到椅子坐下来。第一次教师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两把椅子,每次游戏结束后提问:什么多?什么少?第三次可让幼儿与椅子一样多。启发幼儿说出“一样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小班数学比较多少,目的是让孩子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活动开始,我拿出两种颜色的气球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孩子说出是红颜色的多,还是绿颜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接着我进行小结,让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还准备了小弟弟图像,帽子,红花等教具。帽子四顶,红花三朵。整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好,幼儿也较积极的参与,效果较理想,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每位幼儿都操作,还有少部分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对于这一点还需改进。
目的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学生基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C.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比多少教学反思
这是我教学的第四个年头,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让我积攒了一些小小的感受。当中存在着前辈指导后的一些感悟,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把握程度,以及不同心态授课的效果。现在整理并与各位老师分享,希望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建议。
“解决问题”是个重点。为此我特意向其他老师请教,她们我的课给予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如:在导入环节中,应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现寻找3个条件,然后根据这3个条件提问题。当中会提出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而让学生选择条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解决两步式题作铺垫,并且能够初步为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导入环节就采用这种方法。学生根据已给条件提问题,当中确实出现了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甚至还有三步应用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中,我选择了其中一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门口答交流,之后再提出两步解决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我感觉这样教学学生不难从一步过渡到两步题,即便是学习稍差的同学也能够根据刚才的一步题帮助他完成两步题。
在备课期间同组的老师传授了很多经验性的指导。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我的这节课上无论是例题的教授,还是练习的讲解,都应用到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上课也能够感受出来这种思想对于教学不同的解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今年我仍然沿用数形结合来讲解难于理解的方法,效果明显。
我想作为一名教龄尚浅的教师,目前重要的是把握教材,钻研教材。“解决问题”这一单元学习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利用学过的运算方法做应用题。本质的知识结构是利用学过的一步应用题解决两步应用题。教师的教学应重点放在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知道解决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是一步应用题。而学生应该做的是会选择有直接关系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一种审题的能力,会分清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分辨多余条件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较为侧重选用分析法来解题,从题目的问题对本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选取有用的条件。例如:练习中一道题目是这样问的:我家三口人,一年要产生多少垃圾?我带着学生进行分析,简化问题。首先提问学生“一年”还可以怎么样理解?生说:12个月;365或366天。老师接着问: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应将“一年”理解为12个月;365或366天?生回答,并讲明理由。其中让学生发现单位名称间的统一性,进而将原来的问题简化为“我家三口人,12个月要产生多少垃圾?”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会想到先求1个月再求12个月的。类似的分析还有,我想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求简求真的数学本质。
因为上课的经历少,缺乏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显得尤为看重解题的多种方法,当然这是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教学理念,可是当时的我不仅仅在课上强调一题多解,而且几乎每道练习题都让学生多解,如此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判别好方法的能力,拿到一题往往先来凑数,然后再去寻求每一步解法的意义。这样一来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学生纷纷将精力投注到某种不好理解的方法,搞得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朗,学习气氛紧张。老师自己心态也没调整好,跟着学生难于理解的方法较劲,越想全班都理解,就越不可能做到,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接受教学的情况怎么可能完全一致,虽也完完整整教授完毕,但我自己感觉教学的效果谈不上好。重点偏离,我想这其实还是把握教材的深浅度,驾驭课堂的灵活性存在问题。
为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选择条件提问题,不断的就从一步提到了两步,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这样的放手去做,为学生树立了极大的自信心,而且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教学重点要把握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人为因素。因为今后的教学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完成本单元作业的时候,我特别要求学生写出小标题,即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为的是让学生明白做题的道理,不为学生造成学什么练什么惯有思想,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近来学习连乘就所有题目都用连乘。写小标题是老师讲解例题时示范的,学生刚开始写的时候,部分同学还是存在困难的,一来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行,需要表达的内容不会简单明白地说出来;二来是不明白数量间的关系写不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班大部分学生书写没问题,而且做题的正确率提高。基本上没有毫无道理的胡写情况。我想这样的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非常有用的,并且是可取的,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一些感受,未见成熟,但绝对真实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