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族乐器中的古琴和古筝都有哪些区别
中国古典音乐源远流长,千年的文化积淀了各种余音绕梁的名曲,也一并诞生了各种含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古典乐器,比如古筝、箜篌、琵琶等等。现代人们越来越崇尚古典美,也向往古人弹奏乐器时的缥缈之姿,纷纷选择学习古典乐器。最常见的有古筝或者古琴,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从演奏方法看: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实际弹奏时,同时可以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弹奏。而古筝则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拨弦,左手控制弦的张力。
无论古琴还是古筝,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学习研究,不过音乐都是互通的,熟练了古琴,相比古筝也能上手演奏一番的。
⑵ 语文问题
鸬鹚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着命令。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他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就吞了下去。 渔人荡起浆,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设计依据】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作者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忙碌。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捕渔前——捕渔时——捕渔后。
2、品味“一抹”,感受渔人捕渔时欢腾、喜悦的画面。
【教学预设】 一、听音乐,谈感想。
1、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三段音乐,仔细听,这三段音乐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分别播放三段音乐片段。
3、谈感受。
二、读课文,配音乐。
1、读好课题。
①教师板书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的这篇文章,和这三段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初读课文,思考,哪个段落可以配第一段音乐,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二段音乐,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三段音乐。
3、学生配乐朗读。
三、小结感受 捕鱼前(悠闲)——捕鱼时(紧张)——捕鱼后(悠闲) ……
四、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最喜欢段落中的哪些词语,并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2、选“班长”。
①这些词语,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一个班,你认为谁可以当班长?
②教师引导下选出班长“一抹”。 3、品味“一抹”。
①教师:“一抹”是班长,是这么多词语班级中的一班之长,我们一起来读读渔人这“一抹”的句子……“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 齐读——抽读——表演读——闭上眼睛想象读
②教师:渔人这“一抹”是怎样抹的?黑板上出示( )地一抹 预设答案:轻轻、自信、利索、满怀希望、轻松自如、喜滋滋……
③填上形容词再读整句话。
④再想象: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
⑤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⑥延伸拓展: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这“一抹”,抹出了什么?看看黑板上这些词语班级的成员,自由读2、3、4自然段,读后说说,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 指着黑板上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句子: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这一抹,抹出了( )。
3、广化语感。
①教师:多么神奇的“一抹”呀,盖上书本,想象一下,渔人家中的柴米油盐、渔人的幸福生活、渔村小康之路,都在这神奇的“一抹”之下实现了。
②学生书面填空:这神奇的“一抹”,抹出了( )。
③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结课 《鸬鹚》教学反思 10月28日晚 小雨 星期五 10月初,教导处陈主任告诉我,让我准备一堂课,去万阜学校交流。接下去的一个星期,我都在挑选要上的课文,最终确定《鸬鹚》一文。原因有两点:
一、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一幅幅动静交融的美丽图画,觉得它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二、这篇文章有很多名人名家深入的去挖掘过,金明东通过上《鸬鹚》,“一抹”红遍浙江,我手头上也有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有他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资料比较多,备课相对容易些,可以偷懒。 经过几天查阅资料、思考,我初步理出了课堂教学思路:通过“画”图画,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通过选“班长”,抓出关键词语“一抹”;通过品味“一抹”,体会活跃、欢腾的鸬鹚捕鱼图。形成初稿后我把教案放到网络上和网友们讨论,在他们的建议下给范读课文配上音乐《渔舟唱晚》,修改了“一抹”的教学环节,最后形成《鸬鹚》教学预案。 第一次试讲。 10月28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借用了四(1)班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试讲。课后集中在阅览室评课。大家在评课时肯定了我对这堂课的总体设计(谢天谢地,推翻一堂课的总体设计,重新定位组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呵呵),针对我这堂课的细节处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要讨论的焦点在以下两点: 一、处理好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与正确把握文意的关系。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是我在备课时着力体现的一个亮点。的确,在课堂上,学生也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如对“如何一抹”的理解上,学生指出了轻轻的一抹、迅速地一抹、高兴地一抹、喜悦地一抹……一抹的时候,渔人仿佛在对鸬鹚说什么?学生答案非常精彩,有学生讲“鸬鹚大哥,快帮我捕鱼去!”小宝贝,该上班了!”……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更是打开了思维的窗口。渔人这一抹,抹出了鱼儿、抹出了微波粼粼的湖面、抹出了无数浪花、抹出了渔人的晚餐……在学生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文本意境不太和谐的答案。如有学生说慢慢地一抹、使劲地一抹,有学生说“一抹”抹出了垃圾。当出现这些答案时,我并没有进行恰当的评价。有些作为学生的多元解读一并处理,有些用一些“你的想法很独特”之类的评价语言搪塞过去。评课时,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陈老师指出,学生在拓展发散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文本意思,而是想到什么词语就说什么词语。这时候老师应该进行正确引导。什么时候引导,如何引导?该如何控制这个度呢?引导太多了,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呢?讨论之后大家建议,先让他们大胆说,之后在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结合前后文进行比较,选取合理的答案。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沉着稳健又能激情飞扬。 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不太喜欢讲话。这种性格带进了课堂,也影响到我的课堂。课堂中我喜欢有条不紊的讲,喜欢一丝不苟的练,喜欢故作深沉的读……这保证了课堂的秩序,保证了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但却使课堂少了许多生气、少了份活跃、少些许张扬。针对这些,张副校长、陈主任、叶老师都提了些意见:张校长让我朗读要更大气些,放开些;陈主任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出色表现表扬要夸张一些、张扬一些;叶老师指出当课堂冷场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愉悦的鼓励学生。的确是这样,在课堂中当学生出现“鸬鹚大哥,快帮我捕鱼去!”“小宝贝,该上班了!”这样幽默的语句时,我没能让课堂轻松到及至,反而用一句生硬的“真幽默”,让幽默的课堂又回归到平淡。当学生说出渔人一抹,抹出幸福生活、抹出金钱时,我也不能把心中对他的那份赞许充分的表达出来。我想,要做到既沉着稳健又能激情飞扬,是有难度的,但这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最后,陈老师还提出,是不是在课堂最后放一放鸬鹚补鱼的画面等问题……通过简短的评课,更加明晰了我对这堂课的理解,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 10月29日晚 小雨 星期六 早上很早醒了,躺在床上,思考起昨天上的课文《鸬鹚》。因为这是一堂公开课,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就切入文章的第二大段,把主要时间安排在品位“一抹”一词上。在这之前还需熟悉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内容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前面部分通过“画”图画,梳理文章的结构,因为学生对文本感悟的时间很少,学生比较困难。试讲的时候学生出来的答案是画20幅图、8幅图,3幅图(可惜都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4幅图。没有学生能准确概括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幅图。如何降低学习难度,达成学习目标呢? 这时我想起鸬鹚的配乐《渔舟唱晚》,我通过编辑使音乐由“悠闲—紧张—悠扬”,与课文基调相吻合。能否通过让学生听音乐,配朗读内容,使学生梳理出文本的结构特点呢?这样梳理出文章结构,不但理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个环节,更重要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由“悠闲—紧张—悠扬”的变化,经过思考,我决定把教案前部分修改如下: 一、听音乐,谈感想。 1、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三段音乐,仔细听,这三段音乐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分别播放三段音乐片段。 3、谈感受。 二、读课文,配音乐。 1、读好课题。 ①教师板书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初读课文,思考,哪个段落可以配第一段音乐,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二段音乐,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三段音乐。 3、学生配乐朗读。 三、小结感受 捕鱼前(悠闲)——捕鱼时(紧张)——捕鱼后(悠闲) …… 11月11日 星期五 多云 没有课前预习,没有课前准备,没有课前谈话。坐了两个小时车,8:45到万阜,等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打开电脑,拷贝好音乐,已经9点了。马上开始上课。很仓促,但是很真实。 刚开始,我播放了两遍《渔舟唱晚》三段音乐,让他们谈感受。我明显的已经体会到他们已经感受到第一段音乐中的悠闲、宁静、舒缓。第二段音乐中的紧张、忙碌、欢快。第三段音乐中的悠然、轻松、舒适。但农村孩子毕竟词汇量比较少,虽然心里有感受,但是无法表达。只有一个学生说了“慢——快——中速”,无奈,我只得把它板书到黑板上。 接着,我进入“当朗诵家,给背景音乐配词”环节,让他们初读课文。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本,所以此环节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不过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帮助,顺利的梳理出文章的结构特点。给第一段音乐配上了第一自然段,第二段音乐配上了二、三、四自然段,第三段音乐配上了五、六、七自然段。接着我根据学生谈话概括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部分。这一环节的目的基本已经实现,遗憾之处在于我第一次实施这种教学,组织不是很顺畅,显得有些疙疙瘩瘩。 接着进入品读“捕鱼时”段落,我一看时间,已经剩下不到20分钟了…… 在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落后,我让学生把认为值得研究的词语写到黑板上,“一抹、一圈圈、粼粼波纹、无数浪花、柔光、跳跃、喉囊鼓鼓、不断……”接着让学生选“班长”,如我所料,“一抹”没有学生提名,这时我果断把“一抹”任命为“临时班长”。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在学生边做动作边诵读后,我问学生:渔人这一抹是怎样抹的?跟上次试讲时一样,学生答案也是多元的。“轻轻一抹、慢慢一抹、使劲一抹、重重一抹、快速一抹”,其中“慢慢一抹、使劲一抹、重重一抹”与文本意境不是很和谐,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如何一抹更恰当?”联系“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学生认为,鸬鹚很听话。我及时点拨:鸬鹚这么听话,渔人舍得重重一抹、使劲一抹吗?万一伤着鸬鹚怎么办?把“使劲一抹、重重一抹”去掉,联系“渔人忽然站起来”一句,把“慢慢一抹”去掉,接着又让学生联系渔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讲了“兴奋地一抹、高兴地一抹、有兴趣地一抹”。通过这样处理,既对文本的进行多元解读又正确把握了文意。 由于所剩时间不多,我去除了“再想象: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____”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体悟,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在黑板上词语的帮助下,学生答案也很多。遗憾之处在于时间很紧,有些走过场的感觉。 接着我让学生盖上书本想象,渔人这一抹,还抹出了什么?学生在思索之后,一女生站起来说: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丰收的喜悦……这时,学生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是对这位女同学的鼓励,也是对我这堂课的一点安慰。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的课堂,有太多的遗憾,但也有很多的思考与收获。
⑶ 如何指导学生音乐课外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1、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感受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的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聆听者。
2、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我们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的娱乐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在娱乐时人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而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⑷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1、诗词库:按朝代划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现当代》。
2、诗集库:《李白诗全集》(共25卷)、《王维诗全集》(共10卷)、《杜甫诗全集》(共13卷)、《唐宋名家词选》(共25卷)、《唐诗三百首》(共8卷)、唐五代诗选》(共2卷)、《南北朝诗选》(共6卷)、《宋诗一百首》(共3卷)。
先秦歌谣选》(共3卷)、先秦《老子》(共3卷)、《宋玉诗赋选》、《汉代诗歌》(共4卷)、《屈原全集》(共4卷)、《魏晋诗选》(共3卷)、《千家诗》(共4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135卷)。
3、全唐诗库:收录传世恢弘巨制:《全唐诗》(唐代诗人2500余家的诗作45000余首,共900卷)。
4、全宋诗库:《全宋诗》(全书共辑两宋诗人约9000余家)。
5、全宋词库:《全宋词》(全书共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
6、全金元词库:《全金元词》(共收录金元词人280余家,词作7000余首。)。
(4)渔舟唱晚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诗汇库:《乐府诗集》(上、下共100卷)、《金元明清诗选》(共8卷)、清诗汇《晚晴簃诗汇》(全书共计诗人6100余家,诗27000余首,共200卷。)、明诗《列朝诗集》(选录明代278年间的诗作,共80卷,入选诗人1600余家。)。
《元人小令选》(共2卷)、《元诗别裁集》(此书共8卷,附补遗1卷,共收录古、近体诗600多首,共100多人。)。
《郭璞诗全集》(共7卷)、《李贺诗全集》(共3卷)、《明清词选》、《金元明清诗选》、《毛泽东诗词全集》(共5卷)、《鲁迅旧体诗选》(共3卷)、弘一《李叔同诗选》(共2卷)、《北岛诗选》(共6卷)。
《穆旦诗全集》(共7卷)、《痖弦诗选》(共2卷)、《陈敬容诗选》(共2卷)、《清诗别裁集》(共32卷)、《玉台新咏集》(共12卷)。
⑸ 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⑹ 作文大全
外婆的越剧
很喜欢越剧,喜欢听这优雅清丽的乐曲,喜欢看这高雅优美的动作,如此古老的乐曲,竟让人有一股如沐春风的神韵。
小时候,从不知何为乐曲,只因外婆喜欢,懵懵懂懂地跟着她,搬一条小板凳,在简陋的戏台下观看。我们那里只是一个小镇,没有什么电影院,只搭了一个露天的台子。演员也不过是几个村民,纯属自娱自乐。我坐在外婆的怀里,听上面依依呀呀的唱,腔调时高时低,有种难以描述的美妙。我嚷着要外婆将我举起,透过黑压压的人群,只见几个身穿古装的演员,也不知在唱什么,只是觉得新奇,竟高兴得手舞足蹈。我问外婆这是什么,外婆笑了笑,用粗糙的,布满茧的大手摸摸我的头,“这是戏文。”我听外婆用浓浓的乡土音说话,一时间竟听不懂,只是隐隐约约听出“蚊”这字来。“外婆,为什么叫‘蚊子’?”外婆慈祥的笑了笑,用粗糙的大手捏捏我的鼻子,“傻孩子!”我痴痴的看着外婆暖暖的笑容,皱纹一圈圈荡漾开了,在我的心中竟也荡起一圈圈涟漪。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当我长到和外婆齐肩高的时候,外婆的怀抱再也装不下我了。可我还是那么想念外婆的怀抱,想念她衣服上淡淡的气息,像极了越剧演员脸上妆粉的气息。我还是喜欢和她挤坐在一条小板凳上,依偎在她身边。我已经13岁了,可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尽管我不在向她提出那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但仍经常听她提起,每次说起这些趣事的时候,我总能看见荡漾在她脸上的笑容,我的心也暖洋洋的。我凑近她的耳边,偷偷的说:“外婆,我也喜欢看戏!”外婆的笑容又绽开了,我听到了满世界的越剧歌声,悠扬而动人。
外婆老了,我总看见她步履蹒跚,但她还是那么喜欢越剧,可惜她再也走不动了,我仍旧经常省些钱,给她买些越剧的碟片,我总看见她欣慰的笑容,那是迟暮老人的感动。我还是喜欢越剧,从我被外婆高高举起的那一刻起,我便和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村子里的戏台子拆了,戏班子也散了,我的学习负担也随着时光的脚步加重了,但我仍坚持了这个喜好,平时有些空闲时,便看些片段,每次听到歌声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外婆慈祥的笑容。
我爱越剧,爱外婆的越剧。
今天真好
有时候会埋怨生活的平淡,有时候会厌倦人生的平凡,清风流水的淡然中,有的却是焦躁心灵的不满。也许,当我们猛然发现时光一去不回的时候,会明白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可以坐在窗前,欣赏太阳初升的磅礴,观看夕阳西下的悠然;轻嗅笔尖淡淡的清香,静翻书上华美的的文章;倾听窗外麻雀的细语,凝视门外朝气蓬勃的小草。书房里没有半点声音,只有心中无限的安详与宁静。够了,足够了。褪去烦躁与不安,隐去喧哗与聒噪,我在这安静的时刻,仿佛可以看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充满幸福的微微一笑;仿佛可以听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时那清脆绝妙的优美童声。不错的,有这份安详与和谐,功名利禄,不要也罢!有这一刻的淡泊,有这一秒的平静,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能牵着妹妹的手,在那条乡间小路上散步,听鸟鸣虫叫,看四周美景,午后的阳光温暖异常,照在妹妹红扑扑的脸上,照着她明亮灿烂的笑容。她的小手却仍是冰凉,有些心疼的捂着她的手。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好好陪伴她了。记忆中那个顽皮、幼稚、娇小的女孩,原来也长大了。长成了现在这个活蹦乱跳的小精灵,这个让我牵肠挂肚的小家伙。那双明亮眼睛里的快乐,让我也忍不住笑了。"小雨,跑慢点!”忍不住轻呼一声,这个小家伙。那么开心的下午,虽平淡却幸福,不由感叹,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放下手头的作业,兴奋的去找昔日的朋友疯玩一番,金灿灿的阳光下,红扑扑的脸上,沁出了密密的小汗珠,伴着银铃般的笑声。脸颊通红,眼睛里满是欢快。因为学校的生活,因为繁重的学习,很久没有如此“疯狂”。扔掉了一切的负担,只有快乐的玩耍;解下了沉重的学习,只剩下肆无忌惮的欢笑。那么快乐,发自内心的愉悦,简单的游戏,就唤起麻木中的童心。今天真好!
偶一抬头看清澈的蓝天,今天真好!
⑺ 采茶舞曲 歌词
采茶舞曲歌词
起源:越剧现代戏
出自:民间
性质:舞曲
语言:吴语
歌词一
溪水清清溪水长
采茶舞曲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缕万缕千万缕呀
缕缕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乡呀
送呀么送城乡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篓两膀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头不晕(来)眼不花
抖一抖(来)挎一挎
年年丰收有清茶啊
歌词二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面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篓两膀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头不晕(来)眼不花
多又多(来)快又快
年年丰收龙井茶啊
(7)渔舟唱晚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采茶舞曲,浙江省民歌。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传统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70年代经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更是红极一时。
⑻ 什么是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答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8)渔舟唱晚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1、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和教研促进钻研。
2、教研可以发生在现实中的某个地方,也可以发生在互联网络空间。因此,根据教研的发生地点把教研划分为实地教研和网络教研。
3、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一德四力”,即: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4、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
⑼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目录
显著特点
文化总述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参考书籍
传统音乐
文化细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图书信息(一)基本资料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图书信息(一)基本资料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显著特点
文化总述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参考书籍
传统音乐
文化细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图书信息(一) 基本资料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图书信息(一) 基本资料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
编辑本段文化总述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古代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参考书籍
《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名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法礼俗》《中国世界遗产》《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国学思想》《中国传统道德》《中国图腾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古桥文化》《中国名山文化》《中国文化名城》《中国中医药》《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中国丝绸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书法文化》《中国绘画文化》《中国文化名镇》《中国民乐文化》《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曲艺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中国民俗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国色彩文化》《中国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神秘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中国性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中国文史典籍》《中国科技与发明》《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度量衡器》《中国皇室文化》《中国古代官职》《中国科举教育》《中国法律刑罚》《中国宫室车马 》《中国衣食什物》《中国古代军事兵器》《中国古代商贾贸易》
编辑本段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编辑本段文化细品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一)
基本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
书 名: 中国传统文化 作 者:朱筱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ISBN: 9787300115894 开本: 16开 定价: 24.00 元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本教材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需求,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阐述,深入分析和揭示其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魅力。本教材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不仅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而且对于其他有志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言也是难得的入门书籍。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传统思想与礼仪风俗 第二章 多彩的传统社会生活 第三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四章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一)
基本资料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 图书编号:1385274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图书《中国传统文化》
定价:24.0 ISBN:781109333 作者:李宝龙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是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的广阔土地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雏形。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同化,中原民族和戎、狄、蛮、夷等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绚丽多彩的文明。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经过秦、汉两代的推进和魏、晋、隋、唐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巅峰。 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的形态,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透过中国所有这些发明创造与智慧结晶,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推动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 第五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 条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和历史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主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统一 第二节 重实际、求稳定的非宗教理性 第三节 道德至上的宗法型文化特征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辅翼 第一节道家的形成与哲学 第二节佛教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陶塑艺术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第三节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⑽ 教研活动有哪些
教研活动有:
一、听课、评课式
1. 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讲课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对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2.评课时,讲课教师要认真介绍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方法及自己的体会。评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通过大家的协调,最后集体研究确定这一节课的整体的教学设计。
3.听、评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过场,不注重实效,尤其是不能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课式
1.说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方面锻炼教师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2.在说课前要布置好任务,做好总体安排,准备好说课材料。说课材料环节要齐全,有典型性、有科学性。说课过程中,说课人讲完后,其他参与教师要对说课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3.说课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说课环节必须齐全,要有整理补充、完善的过程。
三、论文宣读式
论文宣读教研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氛围。在每一个学期初,每位教师必须选择一个课题,针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在要求的时间内拿出一两篇系统化的论文。论文宣读可以安排在每一个学期末,集中一两次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可以将这一学期自己最成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宣读。通过论文宣读,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可以将这些论文,形成论文集。教师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论文投到各种期刊发表。
论文宣读需要注意的是,各位教师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自己的亲身体会,不可抄袭,否则就失去现实意义。
四、教材过关式
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这一桶水成为流动之水,常新之水。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自已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对教师掌握教材的实际情况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查,以促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出题的类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教材过关,要事先通知教师做好准备,试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这样的教研活动次数不宜过多,每个学期一两次即可。
五、经验交流式
1. 经验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教研活动要达到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目的。
2. 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在活动前要确定交流的主题,明确负责人,确定参加人员、地点、时间等。负责经验交流的主讲人,课下要认真准备,其它参与人员也要准备资料。在经验交流时,安排人员都要参加,主讲人做为主发言人,其他参与人员也要就议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交流,最终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经验模式。
3. 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准备,各位教师有豁达的胸怀,畅所欲言,无所保留。
六 、教学比武式
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学习方式,因为,参与教师在比武的过程中都会准备一节最优秀的课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
教学比武活动中要注意的是: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布置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有总结分析,真正达到比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