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余秋雨的三峡的教案
26 三 峡
山东省寿光市王高一中 刘广福
☆目标聚焦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语文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
2、感受古人通过赞美锦绣河山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情感熏陶。
3、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要领提示
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学习文言文,文字障碍是第一关,这就要求我们借助文言词语工具书和教材上有关注解来扫清文字障碍。《三峡》短文书上注解翔实,学习时,要结合注解了解文中大意,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同时,要抓住这两篇短文的特点,学习和理解文中写景的方法。
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言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本文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1、教学方法:
A、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B、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老师只作适当讲解。
C、教读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适当穿插介绍课文及作者的有关知识。
2、媒体设计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VCD。
☆实例探究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
2、体会古人通过赞美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2、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4、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老师只作适当讲解。
3、教读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适当穿插介绍课文及作者的有关知识。
媒体设计
可采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片断,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三峡为会有这样大的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三峡风光的片断(使用多媒体播放)。
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解说:设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学生的爱国势均力热情。)
二、解题
引导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介绍作品及作者。
文选自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作的注释。《水经》是记载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较早的地理书。原文记载简略,郦道元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记载和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给《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给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的影晌。虽是地理专著,却有宝贵的文学价值。
(解说:以上内容可由学生课下收集,学生讲授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三、研习课文
1、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阙quē 叠dié曦xī溯sù谳yǎn啸xiào 属zhǔ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同桌两人,一人读一人听,纠正错误读音;各读一遍。
请4位同学,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错误读音。
(解说: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已有大致了解。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2.疏通全文大意。
两人一小组,参考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没有注释的句子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解说: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两人一组讨论,是为了互相启发,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 解答。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解说: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同学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尽可能地调动其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后练习四,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方法:提问,学生回答,集体纠正。
(解说:进一步巩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做到字句落实,为口译课文做准备。)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大声说一遍。
读课文、理清思路。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第2、3、4段写水,分别写三峡江水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特征。
3.欣赏品味。
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美的章节之一。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作简要分析。
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⑵“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一句是俯视,而此句是仰望。“绝”字形容山,“怪”字修饰,紧扣三峡的地理持征:柏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毫无遮挡,加之峡谷之中风力强劲,天长日久,自然开成“怪”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再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顿生活意:悬崖绝壁,怪柏傲立,飞泉喷洒,瀑布宣泻,似乎可以听到如鼓如瑟的泠泠水声,真是高山流水,蔚为奇观。
⑶“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 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⑷“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
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其他的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也可作简略分析,重点放在第3、4段以上几句。
解说: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后再发言,也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肯定,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
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
(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解说:以上分析,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或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讲述为主。)
3.课堂小结。
齐读课文(或教师朗读不,学生进一步体会)。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体会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对袓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Ⅱ 《三峡》简案教案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简案怎样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