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新闻教学设计

新闻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8 20:53:09

『壹』 新闻类文章的教学设计关键是什么

你好啊,新闻类文章的教学设计关键
主要是在于抓住一些新闻的素材类型
以及写这些文章的逻辑思维顺序整理
而且要突出表达一下想要表达的主题

『贰』 新闻阅读与实践 新闻是什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②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培养学生初步的传媒素养,并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②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注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要注意融合三个维度,不能割裂、油水分离、甚至相互冲突。)
4、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1、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闻材料从而得出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2、指导学生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闻传媒
1、调查采访:
(教师模仿报社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
(1)你经常看新闻吗?说说看新闻的好处?
看新闻很重要:
(1)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与预见册能力)
(2)你最喜欢通过什么传播媒体看新闻?说说你喜欢的这种传媒有什么特点?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
报纸: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②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③适合于尝试解释信息
④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电视:
①长于纪实再现,时效性强
②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广播:
①用描述性话语,创造视觉图像,使人身临其境
②口语化,重复关键信息
③缺点: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网络:
①快速,及时(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②网络新闻标题比传统新闻标题更简洁和追求眼球效应(分层隐藏,由页到层的革命)
③网络报道生动活泼,趣味性更强
④网络新闻往往是动态的、联系的
⑤网络新闻更为多样,报道更为立体(滚动新闻、视频、图片、相关资料、评论)
⑥网络新闻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互动(评论栏、评分栏)
2、展开辩论:
辩题:网络媒介会不会代替报纸?
正方:报纸会灭亡
反方:报纸不会灭亡
正方:
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网络新闻及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网络新闻不需要纸,更适合环境保护的需要。
反方:
报纸可以在公交车上阅读。
阅读网络新闻所需要的设备(如电脑)成本太高,报纸便宜。
报纸是言行商投放广告的理想媒介。
网上阅读对视力有损害。
目前,二者是各占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借助、共同发展。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媒介会不会彻底击败报纸,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二、新闻的定义
讨论探究:
提供几组关于“新闻”的解释,探讨“新闻”的含义。
1、关于“新闻”概念的几种解释,说说你的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评:1是狭义的新闻体裁“消息”;2是新发生的事件本身。)
(2)《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评:1是广义的各种新闻体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
(评:指各种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评:指异常性事件的报道。)
(5)“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评:指异常性事件本身。)
(6)韦氏网络全书: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评:1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2是广义的新闻。)
2、探究归纳“新闻”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评:即新发生、新发现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定、报告等;
(评:即广义新闻各种体裁作品)
(3)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评:即狭义新闻体裁“消息”)
我们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评:即广义新闻)
三、新闻的要素
1、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把一个事件报道明确,必须要说清楚哪些要素?
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性文体,记叙的六要素也就是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即:“5W+H”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可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2、训练:拟写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
(1)阅读下面新闻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中新网7月6日电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定于2008年7月8日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一张。纪念钞面值10元,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Who陈述对象:中国人民银行
What做何事:发行奥运纪念钞
When何时:7月8日
再补充其他关注要点:面值10元,等值流通
答案:一句话新闻:7月8日央行将发行10元奥运纪念钞,具有流通职能。
(2)全国高考试题:
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②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③这颗恒星被编为HE0107—5240。④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Who陈述对象: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
What做何事: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恒星
再补充其他关注要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三、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是新闻的生命。
例①:国外媒体充满偏见的假新闻。
记者调查揭穿达赖所谓“中国军人扮僧侣”谎言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4月5日播出):日前,有国外媒体称:有中国军人扮成僧侣,并刊登出一幅“数十名武警手里抱着喇嘛的僧袍”的照片。一经刊出,即引起很多网友的质疑。最后确认,这是一张2001年拍摄的照片,与“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完全无关。
照片一发出就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记者围绕这张照片进行了调查。
确认这张照片是2001年9月,武警西藏总队官兵在拍摄电影《天脉传奇》过程中,充当群众演员,分发演出服时拍摄的。记者找到了照片中的两位战士。他叫刘鹏勃,当年是一级士官,现在已经提干担任武警拉萨支队某中队副指导员。
武警拉萨支队某中队副指导员刘鹏勃:当时这士官就是我。这个照片是2001年9月中旬,我们参加《天脉传奇》这个电影充当的群众演员,这张照片具体内容就是我们当时在领取剧服,当时我们穿的是八七式军服,面料是布的,我们现在,2006年5月1号以后,我们部队的服装已经换了,换成仿毛料的,当时还没有胸标,我们现在有胸标,还有臂章。
照片上的这名战士名叫邵洪,2004年12月他就已经复员,现在在拉萨市工作。
退伍战士邵洪:2001年9月份,中旬拍的《天脉传奇》,主要是当时天气比较热,就是穿的夏常服,八七式的,而且当时的周围的群众都穿得比较单薄
另据记者调查,照片中三轮车上蓝色帘布是2004年10月份以前的款式。2004年月10月以后,拉萨市的人力三轮车全部统一使用这种蓝、红、绿相间的帘布。
(让学生说):国际影响,对中国形象的贬损!
例②:周老虎假新闻事件。
《华南虎照事件始末》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华南虎照,称在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
10月15日,有网友质疑照片经过合成而出,一时间被热捧;
10月23日,周正龙与陕西林业厅一行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拍虎经过”;
11月16日,四川一网友指出虎照原型出自一幅年画;
12月3日,包括神探李昌钰在内的六方专家共同为虎照鉴定,得出照片中老虎为假老虎;
2008年1月14日,国家林业局专家赴镇坪调查;
2月3日,陕西林业厅就未按程序草率发布华南虎信息向公众致歉;
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华南虎照系周正龙造假。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点,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结果:
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涉嫌诈骗犯罪的周正龙已被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华南虎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公务人员受到处理,其中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孙承骞被免职;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被撤职;陕西省林业厅去年10月做出的“周正龙提供的华南虎照片是真实的”和“对周正龙奖励2万元”的行政决定被撤消;陕西省镇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干部李骞因虚造华南虎照片勘验报告等严重失职行为被开除公职。
(让学生说)“周老虎”假新闻的影响:
1、“周老虎”这条假新闻欺骗了13亿中国人,在国内外造成巨大恶劣影响:不单是败坏了陕西的形象,更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重创了中国新闻的真实性,重创了政府的诚信!给中国政府形象带来很大的危害!国人还相信国内的新闻和各级政府吗?国外还相信中国人、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事情吗?
陕西的政府官员为什么一路开绿灯?第一,我们不排除他合谋的可能性,就是合谋策划制造陕西镇平有野生华南虎这样一个假象,来向中央骗取巨额拨款,要成立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就是说,他没有和周正龙合谋造假,但是他在这个照片的过程中故意放纵了这个行为,甚至把他推到前台来,让上级也好,让人民也好,以为这有野生华南虎,然后来提升他的政绩,或者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周老虎”事件的所谓水落石出,再一次证明了网络力量和民意表达的强大,从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1)促使2008年5月1日,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行,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2)最后中央介入,处罚了13名政府公务员!坚持正义的信念:假丑恶必败,真善美必胜!
(3)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要一致。
讨论探究:
书本:“里根儿子领取失业救济金”新闻事件的不同标题与不同解读?
学生讨论回答。(不同媒体的报道倾向:媒体观点倾向)
结论:
倾向性:经过主观选择和加工,受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要一致。
(3)“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讨论探究:
书本:帽子与头发,黄继光的心理活动。
结论:
新闻界基本达成共识:“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2、时效性:
简单的说,就是新和快。要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件,而且报道的速度要快。
上午的头条,就是下午的末版;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3、重要性:
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无用。
新闻重要性:要满足读者需要,也就是看新闻的人很关心的,或对他来说有帮助的。
4、其他:
以书上《14岁的小斌在网上玩游戏》为例,让学生谈感受说特点:
(1)新鲜感(独特,新颖)
(2)异常性(独特,新颖,不同一般人一般事,还包括趣味性、可读性、人情味)
(3)接近性(年龄、身份、心理、事件)
(4)显著性(在接近性基础上而比较特殊的一个)
四、新闻的结构
1、“倒金字塔式”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①标题: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④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⑤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2、新闻报道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在所有新闻要素中,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
“七秒钟效应”: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一下子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如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钟效应”。
3、训练:拟写新闻导语(压缩语段)
指导: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钟效应”。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是导语“金字塔式”结构的最上层,是新闻的核心。
要求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可看作标题和正文之间的一个中介成份。
例①: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请拟写新闻导语(不超过100字)。
玉柴职工为抗震救灾捐款91万元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由党委和工会统一部署,玉柴集团举行了抗震救灾捐款仪式。公司领导晏平董事长、股司李天生总经理、集司古堂生副总经理、刘碧清副董事长、股司梁萍书记等公司领导带头捐款。各单位纷纷响应,在捐款中,物流公司捐款数额达9.2万元,销售公司捐款7.8万元,发动机一厂捐款6.2万元,地处外地的玉柴海南公司、厦门公司、专汽公司、桂林工程公司,以及从玉柴主辅分离的单位如服装公司、康源公司、纸品公司等也纷纷响应,积极捐款。
心系灾区,职工捐款热情高涨,纷纷奉献爱心,20 元,50元,100元,200元……,金额不在多少,在于时刻牵挂灾区的爱心。吴宗海是玉柴冷加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家境并不宽裕的他,捐出1020元,朴实的他说,我通过电视看见四川大地震伤亡很惨重,感到很难过,看到很多人去抗震救灾,感到很感动,我只是捐一点钱,尽一点社会责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玉柴员工,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传递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爱。现在,员工的捐款总额已上升至91万元,而捐款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
答案:导语: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玉柴集团举行了抗震救灾捐款仪式,一万多名职工仅用一天时间就捐出91万余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赞歌。
例②:
全国高考题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2分)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答案:仔细分析这段话的划线词语其实是比较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但是在“广播稿”这个外部语境的制约之下,好多地方就显得不得体了。“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赈灾”与“震灾”同音,听广播分不出来。“逾100万元之巨”不合通俗、口语化的文体要求,要改成“超过100万元”。括号中的话也不能读出来,也不符合“广播稿”的要求。
五、课堂总结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传媒,定义,要素,特点,结构),学会阅读新闻,养成多看新闻的习惯,积淀传媒素养。
(1)新闻传媒: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
(2)新闻定义: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3)新闻六要素:即“5W+H”: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4)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其他(新鲜感、异常性、接近性、显著性)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提高筛选、提炼新闻材料的敏锐性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1)拟写一句话新闻:
根据新闻六要素把主要新闻事实概括为凝练的一句话: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2)拟写新闻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
要求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

『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鉴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2.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作者的个人感情。

【教学策略】

1.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2.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3.点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

(一学生依据课前查阅资料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问题设置

1.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本篇课文相关资料并在课下交流,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讲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你们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找出与幻灯片相对应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

3.对于阅读中的疑问,同学们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三、深入探讨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

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见的新闻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是新闻。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4.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准确的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探究

1.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二十多岁、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对于其他受害者,作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只有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闻记者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加以描述,“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选取了聪明、可爱、对人忠诚的小狗作为控诉文革、忏悔自责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师教学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教学设计

(一来)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自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伍』 奥斯维辛并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内容回分析
(一)答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并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陆』 《新闻是什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②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培养学生初步的传媒素养,并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②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注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要注意融合三个维度,不能割裂、油水分离、甚至相互冲突。)
4、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1、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闻材料从而得出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2、指导学生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闻传媒
1、调查采访:
(教师模仿报社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
(1)你经常看新闻吗?说说看新闻的好处?
看新闻很重要:
(1)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与预见册能力)
(2)你最喜欢通过什么传播媒体看新闻?说说你喜欢的这种传媒有什么特点?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
报纸: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②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③适合于尝试解释信息
④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电视:
①长于纪实再现,时效性强
②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广播:
①用描述性话语,创造视觉图像,使人身临其境
②口语化,重复关键信息
③缺点: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网络:
①快速,及时(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②网络新闻标题比传统新闻标题更简洁和追求眼球效应(分层隐藏,由页到层的革命)
③网络报道生动活泼,趣味性更强
④网络新闻往往是动态的、联系的
⑤网络新闻更为多样,报道更为立体(滚动新闻、视频、图片、相关资料、评论)
⑥网络新闻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互动(评论栏、评分栏)
2、展开辩论:
辩题:网络媒介会不会代替报纸?
正方:报纸会灭亡
反方:报纸不会灭亡
正方:
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网络新闻及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网络新闻不需要纸,更适合环境保护的需要。
反方:
报纸可以在公交车上阅读。
阅读网络新闻所需要的设备(如电脑)成本太高,报纸便宜。
报纸是言行商投放广告的理想媒介。
网上阅读对视力有损害。
目前,二者是各占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借助、共同发展。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媒介会不会彻底击败报纸,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二、新闻的定义
讨论探究:
提供几组关于“新闻”的解释,探讨“新闻”的含义。
1、关于“新闻”概念的几种解释,说说你的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评:1是狭义的新闻体裁“消息”;2是新发生的事件本身。)
(2)《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评:1是广义的各种新闻体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
(评:指各种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评:指异常性事件的报道。)
(5)“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评:指异常性事件本身。)
(6)韦氏网络全书: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评:1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2是广义的新闻。)
2、探究归纳“新闻”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评:即新发生、新发现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定、报告等;
(评:即广义新闻各种体裁作品)
(3)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评:即狭义新闻体裁“消息”)
我们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评:即广义新闻)

阅读全文

与新闻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