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4 06:49:41

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斤和两》

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 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 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 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 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 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 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 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 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 。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 二、感知、认识“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 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 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学生举例) 生 4:一颗豆子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 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 生 5:我估计是4颗 师:是 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 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 4颗绿豆。

② 克和千克的教案

《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评析】
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课前,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数据。上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的应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逐步建立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③ 如何处理克 千克 吨三者的联系教案

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④ 人教版二年级《有多重》教学设计

第一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通过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健康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电子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一)猜一猜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健康秤。
先来猜猜范××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2.师:×××猜得最接近,范××的体重是34千克,那再来猜猜茹××的体重。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你们感觉猜茹××的体重时比起范××是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3.参照这两个同学的体重估估班里其他同学的体重,然后称一称并验证。
(二)称一称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三)理一理、说一说
1.展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2.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3.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四)比一比
1.师:每组同桌的一些同类物品(体重、书包、开水饮料、书簿等),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2.小结方法: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目测或手掂出来的直接目测或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弹簧秤、天平。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体验数学
活动(一):背一背,玩一玩。
师:请同桌俩交换过来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对方合作伙伴的体重。
(学生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实践感受。)
师:要知道他们俩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3:最好的办法是用秤称一称。
活动(二):称一称,理一理。
认识健康秤。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猜得准,称得快。
先来猜猜××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生4:20千克。
生5:25千克。
生6:27千克。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师:×××猜得最接近,××的体重是24千克,再来猜猜××的体重。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我们确实发现了××的体重重,××的体重轻,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一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26~30千克的同学是1号、2号……
二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三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老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把我们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也记录了下来。(出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
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数最多。
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数和31~35千克的人数差不多一样多。
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数最少。
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
生12:我知道了二年级同学的体重大多数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围中。……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根据表格和调查结果,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题,让其他的学生解答。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的活动,我们已经对小朋友的体重有了很深的体验了,那么对于轻的物体、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吗?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三组物品的质量。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袋小球的质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感觉怎样?
师: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能评价一下你自己学得怎么样,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吗?
第三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04页至105页“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建立正确的质量单位的观念。
2.明确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人游戏,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么我们就来玩个背人游戏,好吗?请几名学生来背一背体重有差距的其他两位学生,并说说感受。
2.看来人的体重是有轻有重的,要想知道他们有多重(板书:有多重)谁知道可以怎么办?(称)用什么称?(体重计)(板书:体重计)
3. 那么,体重计该怎么用,刻度盘又该怎么看,你想知道吗?(想)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组织活动,亲身体验
(一)称一称,记一记
1.演示如何称体重:大家看体重计上的刻度表,一大格为5千克,一小格为1千克,人站上去之后,我们要看指针不动之后所指的刻度。谁能读出老师的体重数?
请多位学生读一读体重数,并及时表扬读得准的学生。
2.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重?那么就快点来称一称吧!(分小组活动,组长负责记录)
3.称完体重的同学可以互相背一背,体验一下同学的体重。
4.师巡视指导:一要了解学生是否会看体重表,是否会记录称体重的结果。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个子小的背块头大的同学。
(二)理一理,说一说
1.我们把刚才记录的结果整理一下,好吗?
2.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同学们的体重,也可以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直接写下姓名和体重,画“△”或“○”的方法。
3.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1)你们小组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轻的是多少千克?
2)小组内24千克的有几人?25千克的有几人?
3)小组内哪个体重的人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三)比一比,称一称
1.选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人,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原来这么重”。
2.背一背另外一个同学,比一比,看比25千克轻还是重。
3.到体重秤上称一称,看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出示从儿童医院获取8、9岁儿童标准体重看,和本班同学体重表对照,说说能发现什么问题?(师适时对进行健康、饮食等教育)
(四)掂一掂,称一称
1.请同学们一只手拿一本书,掂一掂。如果厚薄不一样,感觉怎么样?(*手重 *手轻)如果厚度差不多,感觉又是什么样的?
2.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看你估得对不对?(提示:用天平时,物品应放在托盘中央)
3.可见,如果外表上看不出来,只能求助于天平了。
4.选两个差不多大的书包,先掂一掂,再称一称,看看你估得怎么样?(有时准 有时不准)
看来,只有称一称才是测量物体重量最科学的方法。
5.让学生小组内合作称一称物品。(如:文具盒、本子等)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拓展
1.屏幕出示各种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称、杆秤、电子秤等。
2.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很好地应用他们吗?试着连一连:
书包 体重计
书本 天平
人体 电子秤
超市的货物 台秤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不同的计重工具,学习了称重的方法,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多找一些身边的物品称一称

⑤ 《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本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层次地反复感知1吨有多重。我认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情分析 :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能力目标: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沙子1袋,体重磅,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生答,师评价)
2、 师:你们见过大象吗?一头大象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大象图片)
师:因为大象的体重很大,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都不合适,所以它的体重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生踊跃回答,师及时评价)
3、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学生熟悉的体重大的动物大象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教师及时评价并肯定学生的猜想)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学生们会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师:四个小动物们会怎样过桥呢?(鼓励生思考讨论交流补充,说出不同的过桥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说出1吨=1000千克,所以要讨论过桥的问题,他们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抱每袋重20千克的沙袋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沙子,感受20千克沙子有多重。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沙子重20千克,多少袋沙子重1吨?(5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5袋沙子(因为5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50袋沙子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课前没条件测量的同学可以用老师准备的体重磅称一称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的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九年级某班学生平均体重50千克,那么这个班20名学生的体重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头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更应该说“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这样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4. 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课件出示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说出如何将吨转换成千克,如何将千克转换成吨。师适时点拨并小结。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的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综合应用,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 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本道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然后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全班汇报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第3题。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
请一名同学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大家解决下面的问题:
船上的石头分 8 次才称完,请看记录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啊!”的思想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困惑吗?鼓励生大胆的说一说,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并小结。
五、拓展延伸:(帮小明改日记)
师:上个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回来后小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同学们有兴趣看吗?
(师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一个大约重50千克的熟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兴趣高涨,很快帮小明改好了日记,师及时评价: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选择质量单位时,有的同学用学过的3个质量单位一个一个去试,有的同学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衡量,有的同学用了课外知识,那么在我们的学习中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也希望你们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不要闹出笑话。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小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但不能太粗心,又像小明一样闹出笑话。】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吨的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亲身经历体验较缺乏,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阅读全文

与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