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老师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荷叶圆圆》一课,课的开始,媒体呈现“碧绿的荷塘”的背景图,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荷塘里跑来一群小伙伴,伴随着青蛙的呱呱叫声,学生的情趣更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大家。有的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美啊;有的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蜻蜓展开翅膀的样子多像一架小飞机。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⑵、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讲《称象》一课,我这样设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称吗?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课文里介绍了三种称象的办法,只有曹冲称象的办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创造性。学生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⑶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朝代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如:“语文园地大”里的“我会读”这一栏目,要求学生认读“团结、街道、勇敢、尊重”等12个词语,目的是积累词语、巩固生字。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也来当当小老师,到台上来把你认识的词语带着大家读一读;同时,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最好、认识的词语最多,就给他一颗智慧星。”教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个个像战士一样,进入备战状态。有的借助课后生字表,学习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问老师;有的同桌互相帮忙,目的都是想当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师。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根据一年级的年段学习目标特点:重点是识字、写字。而大修订后的一年级语言教材,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识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效果,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只小狮子》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咬、洋、呑、狮、苦、靠、扑等。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换偏旁认记“咬、洋”;有的从编儿歌法认记“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个天”)有的用组合法认记“狮、苦、靠、扑”等等。同学之间通过互助互补,既发挥了个人潜能,又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实践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民主、愉悦。可见,合理地、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旧模式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消极心理,如胆怯、从众、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探索精神,首先,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让标新求异的作法取代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另外,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感受,因而,要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为此,我经常让学生就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标新求异,克服从众。在课本78面口语交际——“续讲故事”教学中,教师事先将课本插图制成动画课件,并将之呈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乐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为学生营造了积极思维的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聪明的A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诉它一个好消息……A学生刚把故事编完,B学生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诉他一个坏消息……C学生说: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来,是要请白兔帮一个忙…… 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开,不为一种答案而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潜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创新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语言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⑵ 怎样写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学英语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荷叶圆圆》一课,课的开始,媒体呈现“碧绿的荷塘”的背景图,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荷塘里跑来一群小伙伴,伴随着青蛙的呱呱叫声,学生的情趣更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大家。有的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美啊;有的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蜻蜓展开翅膀的样子多像一架小飞机。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⑵、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讲《称象》一课,我这样设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称吗?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课文里介绍了三种称象的办法,只有曹冲称象的办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创造性。学生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⑶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朝代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如:“语文园地大”里的“我会读”这一栏目,要求学生认读“团结、街道、勇敢、尊重”等12个词语,目的是积累词语、巩固生字。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也来当当小老师,到台上来把你认识的词语带着大家读一读;同时,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最好、认识的词语最多,就给他一颗智慧星。”教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个个像战士一样,进入备战状态。有的借助课后生字表,学习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问老师;有的同桌互相帮忙,目的都是想当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师。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根据一年级的年段学习目标特点:重点是识字、写字。而大修订后的一年级语言教材,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识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效果,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只小狮子》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咬、洋、呑、狮、苦、靠、扑等。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换偏旁认记“咬、洋”;有的从编儿歌法认记“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个天”)有的用组合法认记“狮、苦、靠、扑”等等。同学之间通过互助互补,既发挥了个人潜能,又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实践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民主、愉悦。可见,合理地、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旧模式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消极心理,如胆怯、从众、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探索精神,首先,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让标新求异的作法取代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另外,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感受,因而,要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为此,我经常让学生就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标新求异,克服从众。在课本78面口语交际——“续讲故事”教学中,教师事先将课本插图制成动画课件,并将之呈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乐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为学生营造了积极思维的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聪明的A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诉它一个好消息……A学生刚把故事编完,B学生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诉他一个坏消息……C学生说: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来,是要请白兔帮一个忙…… 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开,不为一种答案而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潜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创新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语言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一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一吨有多重。
2.掌握“一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谜语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对是大象,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初步感知,形成建构
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3头水牛约重 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千克
5000克=()千克 ()t=2000 kg
18 t=()kg ()kg=6 t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数学故事。
同学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来说一说,然后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利用多媒体)
(1)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
(2)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看看这头象有多重。
2.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3.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同学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3头水牛、10桶油、20袋面粉、40人,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总之,数学练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练习生活化的目的。
⑷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化整为零
⑸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缺点
《 1 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 “ 数与代数 ” 中 “ 常见的量 ”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有很多收获,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⑹ 如何提高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反思,找准反思的途径,转变教学观念,查找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就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谈一些自己肤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反思?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反躬自省”、“扪心自问”、“闭门思过”、“吾日三省吾身”等都见证了古人的反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著名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断言:“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他们学会反思。”世界著名数学大师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教授曾精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对体验数学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美感、感悟数学交流等很少重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经受时代的考验。而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力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提倡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评价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二)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习惯,才能提高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完善教学艺术。
第一,教师备课时要进行反思。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为教师要对自己过去的经验、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实际情况、当前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等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基础上。尤其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自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等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生回答不上来,答案五花八门事先没有预料到,师生间、同学间的争议,个性张扬的“群言堂”使局面无法控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要进行反思,要根据反馈信息随机调整,反思“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第三,教学后要注意反思。 “教然后而知困”。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反思知识的准备和课前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激励与呵护;课件是否高、新、奇,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主次是否分明,“三主作用”是否发挥好,目的是否达到……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梳理得失,纠正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不断探索教材内容崭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其身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减轻师生负担。全年级同科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重点难点,认真分析热点考点,拓宽挖掘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资料、进度、监测、考核与分析,实现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减轻师生负担。极力改变过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固步自封的不良局面。
二是挖掘教育素材,强化知识过关。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挖掘、归纳、分析、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有值得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应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有重点地罗列出来,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过关,一步一个脚印消化与吸收,“不让学生吃夹生饭”。
三是摆正教师的位置,树立良好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传递的支配者。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探究,自主探索。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只能在思维和方法上予以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能,给学生以启迪与激励,指明方向,融化坚冰,战胜困难;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师道尊严”者。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要以心换心,以心交心,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第一,抓牢摁住数学解题规律。方法是学习的捷径,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规律,拨云见日,突破难关,培养深入钻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共性,寻找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
第二,在解题过程中跟踪问效。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题目结构特征进行反思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解题途径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对解题结论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对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周密性;对知识点的相互衔接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条件的变换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总之,要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三,对解题方法穷追不舍。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融会贯通,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紧盯学生错题不放。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忽视对结论的周密思考,往往出现不切实际、数据出错、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较高。因此,教师应紧盯学生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原因,给学生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理解、运用。学生应就出现的错误进行收集,摘录入纠错本,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帮助学生分析根源,是旧知识干扰还是新知识没掌握;是知识本身难度大还是自身粗心大意;是理解不深刻还是思考不周密;是经验发生错误还是动手运算出现错误;是普遍性错误还是特殊性错误……对症下药,适时改进,杜绝此类情况重复发生,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四、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回头看”,就是“自我揭短”、“自我批判”,是一种很难做到的行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往往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业务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眼前成绩。他们渴望成功、实现自我的需求,将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通过实践,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积累、反思,不断增长知识、充实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因而实施教学应付自如,进而使自己成长为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数学理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要学会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数学教育的规律,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改革的优势,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教学实践,使自己不断进步。其次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探寻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规律,深刻领悟初中数学教学的真谛,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三)灵活运用反思方法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要掌握好反思的技巧,灵活运用反思方法,运筹帷幄,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立竿见影。
1.“横看成岭侧成峰”——善用“换位反思”。有道是,“看人挑担不腰痛”,“饱汉不知饿汉饥”。由于人的认识和经历差异影响,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颇,有时甚至看不出问题所在。站在教师的角度,应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这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应怎样学才有效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反思,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2.“司马光砸缸”——不妨“逆向反思”。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然而,实践中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上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是转换为破缸救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被传为佳话。鲁班上山不小心被野草划破手,他逆向思考:“既然小草的细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如果铁条上带有很多小齿就应该可以锯断大树了吧!” 于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锯。这样“反其道而思之”的事例不胜枚举。运用逆向思维,以“出奇”而“制胜”。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3.“曹冲称象”——巧用“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将未知解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化归为已知知识范围内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法的数学思想。著名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中的转化比比皆是,如:消去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求值求范围问题等等,都体现了等价转化思想。我们经常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进行等价转化,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维向低维的转化、多元向一元的转化,高次向低次的转化等,都体现了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以“曹冲称象”为典型,顺水推舟,经常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可以提高解题水平和能力。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反思。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找相同之点,寻不同之处,通过学习比较,对照思考,琢磨反省,才能理解深刻、自我提高,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5.“执泥绘像”——不避“质疑反思”。从质疑处寻求问题,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思考,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师要不断地质疑,才能有提高,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有所收获。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每一个决定的形成,每上一节课、每出一套题等都要进行质疑反思:“这样做行吗?”“这样安排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才会有发展。
由于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就是一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教师潜意识活动纳入到教师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而有效的境界。
⑺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怎么写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荷叶圆圆》一课,课的开始,媒体呈现“碧绿的荷塘”的背景图,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荷塘里跑来一群小伙伴,伴随着青蛙的呱呱叫声,学生的情趣更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大家.有的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美啊;有的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蜻蜓展开翅膀的样子多像一架小飞机.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⑵、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讲《称象》一课,我这样设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称吗?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课文里介绍了三种称象的办法,只有曹冲称象的办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创造性.学生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⑶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朝代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如:“语文园地大”里的“我会读”这一栏目,要求学生认读“团结、街道、勇敢、尊重”等12个词语,目的是积累词语、巩固生字.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也来当当小老师,到台上来把你认识的词语带着大家读一读;同时,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最好、认识的词语最多,就给他一颗智慧星.”教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个个像战士一样,进入备战状态.有的借助课后生字表,学习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问老师;有的同桌互相帮忙,目的都是想当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师.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根据一年级的年段学习目标特点:重点是识字、写字.而大修订后的一年级语言教材,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识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效果,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只小狮子》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咬、洋、呑、狮、苦、靠、扑等.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换偏旁认记“咬、洋”;有的从编儿歌法认记“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个天”)有的用组合法认记“狮、苦、靠、扑”等等.同学之间通过互助互补,既发挥了个人潜能,又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实践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民主、愉悦.可见,合理地、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⑻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怎么写
英语学习讥构优秀的很多 但不能说每个都会适合你..ABC天卞口语得还是可以的,不晓得.好.适合你不 课程针对性强 进步快,有网络就能学英语 不妨做个轻松口语测试体验下吧 若有帮助记得评我最佳哦 ~如果教师纯粹地教,学生机械地学,而没有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将是一堂枯燥乏味的课。正因为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地创设了情境,安排了“看图片,学单词;看动作,猜单词;看单词,做动作” 等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看、听、说、模仿的过程中,拉近了动物与人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