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一个课时2000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回托”等词语。答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② 春天是这么来的教案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春天是这样来的》,了解春天里的一些回常见事物。
难点:尝试在答教师指导下续编儿歌,会使用象声词。
材料与环境创设:课件《春天是这样来的》
2.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理解儿歌
教师播放【儿歌欣赏】,让幼儿欣赏课件《春天是这样来的》。
2.理解儿歌
教师:小河/柳树/春笋说春天是怎么来的呢?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这些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幼儿跟随课件学念儿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音正确。
二、续编儿歌
讨论:春天的时候还会有哪些花开,还会有哪些小动物?
2.教师示范仿编儿歌
教师:听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春天的花和小动物,我也知道春天怎么来的了:青蛙告诉我--"呱呱,呱呱!
青蛙伸了个懒腰,啊!春天是叫着来的!"还有桃花告诉我--"哈哈,哈哈!桃花开心地笑着,啊!春天是笑着来的!"
③ 春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有效利用同步阅读教材,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屈原《离骚》、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庐山瀑布》、李清照《声声慢》、马致远《秋思》……
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清肃美丽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在我们的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首古诗词。我们将重点学习其中的四篇。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进行提前赏析,并填写了《同步阅读纪录卡》,请在小组内开始交流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3.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二)学生汇报
1.这四首古诗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先读一读,再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诗歌特点:
a、凝练的语言
b、和谐的音韵
c、鲜明的节奏
d、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板书)
2.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硕鼠》控诉
《竹枝词》有“晴”
《赋得古原草送别》惜别
《采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与精彩赏析
通过提前诵读,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有了很多收获,在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定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通过他们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看到诗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吗?
要求:先吟诵诗词句,再说感悟。
1.《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问题:何为“乐土”?当时的农民为什么要去寻找“乐土”?他们又能找到理想中的“乐土”吗?
理解:a、“三岁贯女”: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多年,贪得无厌。“逝”简短、凝练的语言表现了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寻找乐土只是空想罢了。
b、“鼠”、“黍”、“顾”、“女”、“土”押押韵u韵,让我们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2.《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小结:“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来了,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3.《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回顾我们曾学过的送别诗,你会想到那些?(《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在这一类诗中诗人是怎样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a、学生谈谈理解,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的场景图,说说自己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愫。
b、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把你的同桌当做即将离别的朋友,对他吟诵这首诗。
4.《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理解。
b、全文贯穿一个“愁”字,运用对比手法,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小结: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传递的意味。
c、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主题拓展
通过刚才的吟诵,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诗词,走进诗人内心去再现当时的场景。诗词,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了无限的情感,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吟诵着这些音韵和谐的句子,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同学们,泛舟诗歌的海洋,你还有那些体会呢?生自由交流。
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与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你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诗海拾贝
凝练的语言
和谐的音韵
鲜明的节奏
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④ 春 朱自清的教案
春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句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一、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二、精讲“春花图”。引导学生阅读、书面分析“春草图”。略讲“春风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rùn 嫩nèn 眨zhǎ 晕yūn 酿niàng 巢cháo 脆cuì 蓑suō 笠lì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晚年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8年6月曾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临终之前嘱其家人不要购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授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精神。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中许多篇目如《背影》《绿》《荷塘月色》《春》都是中学传统教材,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他的散文大多讲述自己的经历,描绘祖国的湖光山色,抒发个人情思,也有一些是揭露旧社会黑暗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
三、指导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春》,范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小结:第一段,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段,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段,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2.齐读第一段课文。提问: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体会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议论,教师追问: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地简单地说:“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要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呢?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3.指名朗读课文第2小节。提问:这节写的什么?明确:是春回大地,万物苏生的总写。追问: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是指的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睡醒”“张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讲解: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问: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讲解: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问:“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讲解: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问:“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4.提问: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齐读“春草图”。提问: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讲明:“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提问: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学生回答:“多。”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提问: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学生读)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学生回答,指出:是孩子。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提问: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请一名女同学朗读春草图。
6.默读课文第4节,参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图”的准备。
出示小黑板: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课堂书面作业:《一幅百花争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图》要求学生写400字分析短文。(学生作业附后)
请男女同学各一名上讲台读对春花图进行分析的短文,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7.个人阅读第5节,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
教师提示议题: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提问: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归纳: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追问:用哪些词语写的呢?归纳: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解,现把志南和尚整首诗抄给大家。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课堂巩固练习:
1.默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2.解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答案见课文注解)
五、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指名学生读出写草的句子,并说说怎样写出春草的特征。
二、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对春草图的分析》(400 ̄500字)。请两名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听后小结: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它的重点是写春雨的滋润。(学生作业附后)
三、指名读第7节。提问: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指名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这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齐读本节课文。
四、女生齐读第三段。学生质疑,然后教师提问: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吗?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归纳: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问: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读课文注解。小结: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讲解: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
⑤ 春 朱自清 教案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5.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⑥ 幼儿园小班春天的教案
教学目标:1、在音乐和游戏中感受春天的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2、了解春天主要特征,结合肢体动作大胆表演。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完整学唱曲。教学准备:磁带、春天背景图(花、柳树、蝴蝶、蜜蜂、小白兔)教学过程:一、 听《春天》音乐进场。二、 出示春天背景图。1、图片上有什么?是什么季节?2、春天美吗?你们喜欢春天吗?三、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1、你知道春天有哪些特征?2、根据幼儿回答逐一出示图片,并请幼儿表演(花、柳树、蝴蝶、蜜蜂、小白兔)。3、教师以故事形式小结。四、 幼儿学唱曲。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聆听春天美。2、教师范唱。3、幼儿学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