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美术不光是指绘画
“美术,艺术门类之一。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版石头、木料、金属、木权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来源:网络)
从定义上,网络查得美术,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那么久不仅仅是平面可视的“绘画”,占据空间的共欣赏的雕塑也可以是美术的一部分。
② 美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美术,指的是艺术工作者塑造独特艺术形象,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创作形式和创作结果。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理念: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美术与人类
1、美术与人类息息相通,大到建筑物,小到窗花无不充满着美感。从人类进化来看,那些用骨头,羽毛等做的饰品以及身体的彩绘,器物的装饰图案等等都可以看的出美术是如此重要,我们的老祖宗在那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都在尽可能的最求完美,漂亮。而现在的人类对于美术的追求,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美术是一门研究社会、表现社会的艺术,社会发展推动美术发展,美术发展又会影响社会。新思想,新材料,新手段,新科技都会促进美术发展。人类自古至今,人类创造者美,美术丰富着人类的生活,而在社会生活历程中更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美育需求 。
3、美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风俗习惯而产生、发展和传承,它的存在不仅仅美化了物品、美化了生活、美化了生活环境,它更像民歌一样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盼、对美好的追求,蕴含着人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内涵,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
4、换句话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生态情境下。如果说,自然生态为美术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生态则是其传承和发展的温床。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的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们都有充裕的时间跟精力去追求美好的东西。所以美术更是不可或缺的,而文化和艺术的软实力会越来越重要的。
http://ke..com/link?url=__js5W8pbNS
http://..com/link?url=-QBB6grgkW2CkYV6-9GG_
③ 阳光体育节用艺术字怎样写
2.28
④ 国内哪些学校的公共艺术专业比较好
现在,学艺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多的同学申请国外艺术类院校,那么,全球有哪些艺术类院校呢?美行思远小编对此为大家整理了全球艺术类院校排名前十五强,供大家参考。
1、皇家艺术学校(英)
皇家艺术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设计学院之一,全球历史最悠久的艺术设计大学,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校生全部为研究生的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的课程讲授者均为国际知名艺术家,时尚品牌管理者和行业专家。
2、麻省理工学院(美)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学研模式是美国其它大学及研究院所不具备的。知名的UI设计师 John Underkoffler 毕业于该校,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大部分用户界面设计出自此人之手。
3、帕森斯设计学院(美)
帕森斯设计学院于 1896 年成立,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学院,为全美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校之一。帕森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是全美第一名。
4、罗德岛设计学院(美)
罗德岛设计学院是一所集艺术与设计学科为一体的世界顶尖设计学院,学院的很多专业在全美都是数一数二的,比如工业设计(第一)、平面设计(第一)、印刷学(第一)、摄影(第二)、陶艺(第三)。
5、普拉特学院(美)
普拉特的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在有威望的排名中均排在前十,其中室内设计更是屡屡排在第一位。普拉特以其本科五年制的建筑专业在界内享有盛名。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从一些与建筑无关的设计课,慢慢推进,引入空间概念。
6、伦敦艺术大学(英)
伦敦艺术大学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它是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媒体传达和表演艺术的教育机构,它将世界上最著名的致力于艺术、设计的六所学院联合起来。伦敦艺术大学的创造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时尚界享有盛誉,世界级校友众多。
7、米兰理工大学(意)
米兰理工大学历史非常悠久,师资力量极其雄厚,在建筑和设计界享有盛名,它是意大利最大的工程学、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专业研究机构。时尚品牌 Armani 的创始人 Giorgio Armani,曾任 Dior 首席设计师的 Gianfranco Ferré等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8、芝加哥艺术学院(美)
芝加哥艺术学院是美国声望最高的私立艺术学院,由博物馆和学校两部分组成。学校专业包括建筑学、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中设计类是热门专业。芝加哥艺术学院设有自己的艺术品展览馆(博物馆),拥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如莫奈、梵高的作品等)供学生观摩学习。
9、加州艺术学院(美)
加州艺术学院偏重设计领域,师生比例约为一比十。该校有两个校区,还有一个在旧金山市区。加州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摄影都位于前沿。此外,该校的校友多参加并领导加州的当代平面设计运动。
10、斯坦福大学(美)
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斯坦福的设计学院也是不容小觑,像 Klout 的产品设计经理大卫·巴格罗尔(David Baggeroer)等著名的设计师都是该学院毕业的。
11、牛津大学(英)
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这里涌现出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以及国家元首。
12、耶鲁大学(美)
耶鲁大学是全美历史第三悠久的高等学府,该校教授阵容、学术创新、课程设置和场馆设施等方面堪称一流。除了研究生课程之外,耶鲁同时也非常注重本科生教育。在各个大学排名榜单中,都一直名列前茅。
13、阿尔托大学(芬兰)
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是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中规模最大和教学质量最好的艺术设计类院校之一。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主要分为媒体、设计、艺术、建筑以及动画、电视与制作设计等部门。
14、卡内基梅隆大学(美)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顶级研究型大学,该校拥有全美顶级计算机学院和戏剧学院,该校的艺术学院,商学院,工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也都在全美名列前茅。
15、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英)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艺术与设计、文化及社会科学的学校,作为伦敦大学联盟的一份子,它开设了很多新颖并具有挑战的专业课程,专攻艺术、文化创意和传媒专业。
以上就是全球艺术类院校排名前十五强的介绍,想具体了解这些院校以及这些院校的申请要求的同学,关注美行思远艺术留学网。
阅读此文章的人还阅读了...
⑤ 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日常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学美术的艺术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告诉你们。
美术学专业主干学科是艺术学、教育学。美术学的基本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油画、雕塑、国画、版画、壁画、插画、等,各种美术史论研究和其余纯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都不太一样具体看该学校的教学大纲。
但是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全面理解和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具有高于常人的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
三、了解和关注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
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在美术教学、美术研究以及其他教育工作。
⑥ 我的美术作业.帮忙下
印象派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五是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而兴。印象派之兴,在于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画派的借鉴,包括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印象派绘画的反叛表现在众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在独树一帜驰骋19世纪下半叶艺术舞台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断。在这种进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继而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
印象派画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进中,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印象派旗帜之下;有的虽然没有印象派的“团队意识”,但他们的笔下却吐露出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有的虽然参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艺术活动,但其总体艺术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这次“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共选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为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塞尚。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者,他在绘画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强调绘画的色块运筹要高于描绘作用。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引领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光和色”的讴歌者。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西斯莱在印象派中画风较为稳健。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闪烁的色彩和光线。德加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画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20世纪许多美术家及美术运动(特别是立体主义)的审美观念发展很有影响。
印象派画家各有风采、各显个性,同时又共显亮丽,共具特征。
一是艺术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统沙龙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画家假借巴黎著名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行首次画展,即是受正统沙龙排斥的产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8次画展。其间,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离合聚散。然而,整体而言,印象派艺术思想的批判性锐意不减。
二是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派代表人物虽然仍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
三是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在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来,又向20世纪现代艺术走去。
四是艺术珍品的渐显性。印象派绘画被世人接受有个过程。当印象派画家作品被正统沙龙拒之门外时,其作品随之遭受冷落,甚至已买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当雷诺阿的《小艺术家》在巴黎以17万法郎售出时,常书鸿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写了《雷诺阿的胜利》:“雷诺阿和莫奈可说是印象派前锋队伍中两个最独特的具备着卓绝的情操、艰苦奋勇穷毕生精力向时代挑战着的纯艺术家……人说雷诺阿是胜利了!然而请不要忘记他在仇视和讥刺中的奋斗,他不断地追求,而且这个胜利的报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这里,艺术珍品的渐显过程经历了14个春秋!
五是艺术技法的借鉴性。印象派画家借鉴了巴比松派画家和英国画家的技法与审美理念。西斯莱曾对评论家阿道尔夫·达维尼埃说:“我喜欢的画家是谁?如果只说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卢梭和库尔贝,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显而易见。毕沙罗则承认:“我们的道路是从英国大画家透纳开始的……”印象派画家还从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凡·高指出:“我敢预言,别的画家们会喜欢一种在强烈阳光下的色彩,喜欢日本绘画中那种晶莹澄澈的色彩。”“日本艺术……在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对日本浮世绘发生了兴趣,并且于1871年开始收集浮世绘版画
2
后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存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术现象,并不含有风格意义。这些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派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注意形式的 表现力。通常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
后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过程与成果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很大的影响。 塞尚主张绘画摆脱文学性和情节性,充分发挥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动了欧洲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被誉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结构,注重画面的建筑美。他对体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孕含了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剧意识,他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后来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从凡高的艺术中获得丰 厚的收益。高更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影响,作品充满原始艺术的抽象性、神秘性和象征因素,结合他精致的艺术趣味,平绘的构成形式,浓郁的装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推动了近代象征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也有深远的影响。
3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
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
……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
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
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
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
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
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参予立体主义活动的还有R.德洛内、A.格莱兹。1910年,以J.维荣为
中心,建立起新的立体派社团,因经常在法国皮托活动,被称作皮托集团。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维拉也与皮
托集团有联系。他们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1912年开
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
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
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
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
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
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
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4达芬奇(Da Vinc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和博学的学者。
达芬奇在各个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皮具、服饰、珠宝、家具还是自行车、汽车、飞机、潜水艇、军事工程、军事武器、解剖医学……五百年来,人类正是沿着达芬奇的足迹,才取得了今日的成绩,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以色列这些亚洲国家都有专门达芬奇的研究机构,时至今日,他当年的一些科学设想又陆续被人们发现、了解和应用,事实证明达芬奇的思想在今天还是历久而弥新的,相信在未来他的理论仍然会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在科学学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Da Vinci)品牌作为古典艺术的现代演绎代表了时尚潮流,代表卓越、高贵和素质。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富丽辉煌的历史诗篇让意大利充满了诗情画意。使达芬奇(Da Vinci)品牌注入时尚元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达芬奇(Da Vinci)向消费者展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达芬奇对消费者,即"Da Vinci B TO C",正是这一经营理念和意识,达芬奇在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不懈追求尽善尽美最终使达芬奇(Da Vinci)品牌成为著名的时尚名牌。
达芬奇(Da Vinci)的自画像被中国消费者称为"老人头",其实真正的"老人头"就是"达芬奇Da Vinci",只有意大利达芬奇国际集团出品的"达芬奇Da Vinci"才是真正的国际品牌。请认明"达芬奇Da Vinci"及侧面图像方为正品。
达芬奇大事记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芬奇镇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它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法国安伯瓦兹(67岁)。
1980年意大利达芬奇国际基金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芬奇镇成立。
2000年在香港组建亚太代表处后升格为亚太总部即意大利达芬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前身。
2001年-2004年达芬奇品牌进入知识产权保护期,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数十个类别获商标权得到法律保护。
2004年达芬奇品牌正式进入亚太市场。
2005年意大利达芬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组建。
2005年设立广州代表处负责中国大陆市场推广。
2006年投资成立广州市达芬奇实业有限公司"达芬奇DAVINCI"皮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维特鲁威人》
5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目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式氏的“光暗”的真际。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夜巡》晚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⑦ 公共艺术专业有哪些有趣的课程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其实我觉得公共艺术呢,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专业。在本专业里,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课程,并且你也会接触很多有意思的人。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像公共艺术这个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有装饰基础、雕塑基础、材料与工艺、建筑与环境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展示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
具体的工作就是1.掌握公共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2.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3.需要掌握公共艺术设计方法技术;4.具有独立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5.了解公共艺术的发展动态,要与时俱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⑧ 摄影和绘画关系400字
一、摄影与绘画的共性特征
(一)具有相同的美术特征
对于摄影与绘画相同的美术特征,画家兼摄影家胡伯翔在《美术摄影谈》中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他指出,摄影“亦为新兴之美术,其发挥美感表现个性,实与其他美术无异。”“昔人称画之佳者,曰惟妙惟肖,予意用此语为美术摄影之释意,尤为切当。”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与绘画大多归为一类:如果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摄影和绘画同属于空间艺术;如果以感知方式为依据,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若以创造方式为依据,二者同属于造型艺术;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客观情感的关系上又可把二者同时纳入再现艺术的范畴。另外,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的特点。造型性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等形式在二维空间里塑造三维立体,从而刻画出事物的外部形态;视觉性是指其作品必须有可视形象的存在,以可视形象让读者来读解作品;空间性表明它是在空间里展示出来的,在存在方式上要占有一定的空间;静止性表明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瞬间性说明它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状态。
(二)具有相同的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
摄影和绘画都是通过平面描绘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它们不同于雕塑,而是解脱了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压缩为平面来表现,作用于欣赏者视觉感受习惯,造出立体的“幻象”形态。也就是说,摄影和绘画本来是平面的造型,借助光、色、影调、线条和构图节奏的效应,却表现出突兀起伏的立体感。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因而能唤起欣赏者相似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突破对象固有的内涵,造成超越对象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艺术意蕴,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收到了无限的效果,表达出一种历史纵深感。
(三)具有相同的表现生活的瞬间性
摄影和绘画要在生活的长河连续不断流动的时空过程中,捕捉带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概括地讲,这种典型要通过道德力量和艺术魅力揭示一定的生活真理,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深度,造成时间连续性的运动感;要求在所描绘对象运动中的一刹那,在一个具有转折性很强的时机里,把过去和正要到来的一些东西,凝定在一瞬之间的一张画面上,从而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它要求作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必须从须事物的发展、时间的流失和生活变化的最富典型意义、最有效的瞬间时机里,选择其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深厚生活内涵的特殊细节,把握生活的必然,大胆地淘汰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现象,经过严格的加工改造,注入作者心灵的乳液,塑造出独具生命风采的艺术形象。
(四)具有相同的表现生活的空间并列性
作为二维空间的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可以把彼此交错的事物、多形体的各式形态、流动变幻的动作、人的内心情绪和五色纷呈的风光,通过色彩、线条、影调,在一张平面图上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摄影和绘画作品的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使得人们能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目了然地接受下来。比如,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一张平面上并列着多重景象:低重的灰色云雾,一群佝偻负重艰难举步的纤夫,中景一艘缓缓前移的庞然船体,远景左侧一叶轻帆,右侧一只浓烟飘渺的火轮。尽管欣赏者需要在笃深思考过后,才能领略隐逸在画面深处的精神内涵,但那纤夫、云雾、帆影却一眼可见,造成极为强烈的可见可感的。
二、摄影与绘画的不同特征
(一)使用物质媒介材料的差异
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摄影工具是一台高精密的光信号采集器,胶片是一张化学特性的光信号存贮器,从产生形象的角度而言,参与摄影创作的,不仅有摄影家,还有照相机。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就谈不上摄影艺术。而绘画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颜料、画笔和画布(纸),科技含量低,它主要靠艺术家的“手艺”,靠艺术家的头脑。画家手里的调色盘、画笔是不能与照相机同日而语的,画笔没有直接成像的能力。照相机可以将形象直接摄取下来,而不必经过描绘阶段,原因在于摄影有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作为支撑,而绘画却没有,这样就造成了摄影家与画家在技术内涵上的分别。画家的技术是一种“手艺”,而摄影家的技术则是掌握、控制照相机和暗室处理技术的能力。摄影对设备有严格的要求,照相机、感光材料、化学药剂、放大冲洗机械等等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结晶,所以摄影对设备的依赖,归根到底是对科技的依赖,正如安德烈亚斯·法宁格所说:“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和艺术成功综合的结合”。
(二)造型手段的差异
一般而言,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视觉形象。但从物理本质上看,绘画上的“光”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颜料构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现出来的“光的幻觉”;摄影的光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学、化学感应所造成的影调和色彩”。所以,“光”是摄影艺术造型的最重要的材料。在摄影创作中,与正确感光相联系的,是摄影家如何用光,如果说感光更多地表现出对设备和技术的依赖,那么用“光”则主要是一个艺术问题了。画家只要有了“光”,就可以作画;但对摄影而言,没有“光”就没有“影”。在摄影师眼里,光就是画家手中的颜料。
(三)表现瞬间性的差异
摄影一旦选择了对象,那么对象就会按它本来的样子摄入镜头,留在感光胶片上,而这一“咔嚓”的瞬间是不可能重复的,摄影是用镜头去看,用“光”去捕捉“真实”,是真正抓住了瞬间的艺术。绘画也是去表现生活的瞬间,而这种瞬间与摄影意义上的瞬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绘画的瞬间是用眼睛去抓取的,留存在大脑中,再用笔去表现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就带有很大的漂移性,与其说是“瞬间”,倒不如说是“印象”。
被摄者在阴影中,常常表现的调子较暗,立体感也不好,我们可以从有阳光的地方,用反光板将阳光反射到被摄者面部和身上,改善他们的受光情况,使照明光线有利于人物的造型。
(四)表现方法及工艺流程上的差异
摄影截取生活“瞬间”的速度,迅速而敏捷,而绘画却迟缓。一个画家将留存于大脑的印象再现出来,往往需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乃至更长。在表现方法上,绘画灵活多变,可具象、可抽象、可现实、可浪漫;而摄影却不同,照相机只能纪实性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景象。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总是松散和偶然的,要使互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或者从一大堆偶然联系的事物中找出必然的联系,让无序成为有序,这就要求摄影家有选择的拍摄。而摄影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就决定了摄影家要去捕捉、去发现、去等待符合自己审美思想的光线,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角度。这种选择性也决定了摄影家对光线、对现实瞬间、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很好把握。
三.摄影与绘画相互交融的关系
当代艺术的进程事实告诉我们,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之适应,因而艺术便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和新的审美视象,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要。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透、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地,摄影和绘画也不例外.
在当代造型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同步发展过程中,摄影与绘画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相互撞击、交叉中表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交融,从一些意境深邃的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互补因素和特征。如摄影家林森的《水乡怀想))(获第九届国际影展金牌奖),朱丁甲的《苗家责任田》(见《全国第十三届摄影艺术作品集》),其画面影像就凝结着国画的笔墨韵味、版画的刀痕雕迹;孙凤初的《季香》,显现着油画粗犷笔触肌里的特点;美国摄影家迈克尔的《风光》、《静物》,渗透着印象派绘画色彩的对比与彩色并列而产生的混合效果。又如国画家程十发的《竹》,美国画家秋阳的《入流》、宋陵的《作品12号一无意义的选择》、王怀庆的《走向世界的人》等美术作品,均程度不同地吸收、融合了摄影的表现形式。
此外,从人类艺术发展史来看,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的表现媒介、语言、手段和技巧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就贯穿着不同艺术之间在相互撞击、交叉中所进行的吸收、借鉴、改造、创新。特别是“现代的艺术都明显地具有吸收、借用、综合其他艺术门类特点的倾向,使其本身具有更大的包孕力”( 朱羽君语)。摄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大量的艺术实践证明,它横向地兼收并蓄他种艺术之长,尤其是绘画之优点,吸取精华,取长补短,通过充分调动摄影艺术表现手段去多方位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事物的形态,已成为创作中的新因素,其目的就在于使其自身获得更大的包容性与多义性。
那么,艺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渗透,是否就会失去自身艺术的特征呢?事实并非这样。众所周知,绘画是摄影的姊妹艺术。摄影术诞生以后就受到绘画的熏染。绘画的很多基本功,如对明暗的把握、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构图的选择等等,摄者无不用之。有绘画基础的人进入摄影行业可在很多方面轻车熟路,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摄影过程中、后期暗房处理摄影影像时,会因对绘画种类特性的善长或偏爱而将画技溶入拍摄和影像之中,产生的影像作品给摄影带来了很多画意的感觉,给暗房技术许多新的突破.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除此之外,摄影还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吸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然而,它既没有被绘画或其他艺术所同化,也没有失去自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更没有产生什么危机.相反这些吸收对于增强摄影生命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和扩充它的艺术手段以及发展它的表现形态,无不产生了有益的作用。绘画受到摄影的影响,但并没有消亡,反而促使自己重新去探索艺术目标。摄影与绘画并存互补,彼此渗透,并不等于泯灭或削弱自身艺术的特征和品质,而且有助于丰富它的美学形态结构。
著名立体派艺术家洛特早在第一次世界摄影展中就写道:“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调色板、色彩、灵巧、习惯、耐心、锐利的目光、笔触、颜料、透明色、诀窍、立体感、精工、逼真。”(0l32一133)当代摄影家康诗纬在他的专著《摄影版画》中也谈到,摄影的写实纪录和版画的刀法肌里构成了摄影版画的双重审美趣味。由此可见,摄影家所采取的摄影与绘画交叉融合、写实与写意溶为一体,不仅表现了他们新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趣味,而且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矫正它的偏差,从而掌握新的手法和方法,显露出多样的审美品味。
美国艺术家、摄影师曼·雷(1890一1976)曾经就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经典的阐释:“我拍摄不想绘制的东西,绘制我拍摄不出来的东西。”这一信条深刻地揭示出绘画与摄影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曼·雷兼具画家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也从实践上印证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亲密姻缘。
文艺理论家钟本康曾在论述小说的“艺术综合”中提到,凡艺术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总是根据艺术家所感受到、体验到、认识到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因此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启示、渗透、综合、融化是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是不足为奇的。
事实上,经过艺术交融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新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技巧,不仅反映艺术家们对于美的探索的勇气、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且包含了创作主体创造力、想像力和艰难复杂的艺术转化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摄影与绘画在视觉语言、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交融中,从整体上补充、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态。拓宽了画面视觉元素多样组合,审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创作主体更深刻地创造艺术图像,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例如,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湖山揽胜》,为了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采取集锦技法,将不同时空的雾山、村舍、亭台、渔舟、苍石、丛树等景物,有序地组合在同一幅照片上,参差俯仰,疏密有致,恰似一幅水墨山水长卷画.尤其是散点透视、画面题跋,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民族特色,而且整个画面有一种空灵美,蕴藏着雅洁淡逸的意境。而姜彪拍摄的《宇宙与人生系列》,从画面结构分析,作者同样吸纳、融化了现代绘画新空间组合方式与透视关系。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加深了画面的艺术底蕴,构成一种强劲的艺术张力。因而这组具有探索性的照片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给人以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的今天,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交融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影画创作中的一种明显的趋势,并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⑨ 印象主义绘画的特征
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内涵,择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五是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而兴。印象派之兴,在于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画派的借鉴,包括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印象派绘画的反叛表现在众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在独树一帜驰骋19世纪下半叶艺术舞台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断。在这种进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继而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
印象派画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进中,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印象派旗帜之下;有的虽然没有印象派的“团队意识”,但他们的笔下却吐露出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有的虽然参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艺术活动,但其总体艺术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这次“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共选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为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塞尚。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者,他在绘画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强调绘画的色块运筹要高于描绘作用。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引领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光和色”的讴歌者。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西斯莱在印象派中画风较为稳健。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闪烁的色彩和光线。德加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画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20世纪许多美术家及美术运动(特别是立体主义)的审美观念发展很有影响。
印象派画家各有风采、各显个性,同时又共显亮丽,共具特征。
一是艺术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统沙龙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画家假借巴黎著名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行首次画展,即是受正统沙龙排斥的产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8次画展。其间,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离合聚散。然而,整体而言,印象派艺术思想的批判性锐意不减。
二是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派代表人物虽然仍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
三是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在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来,又向20世纪现代艺术走去。
四是艺术珍品的渐显性。印象派绘画被世人接受有个过程。当印象派画家作品被正统沙龙拒之门外时,其作品随之遭受冷落,甚至已买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当雷诺阿的《小艺术家》在巴黎以17万法郎售出时,常书鸿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写了《雷诺阿的胜利》:“雷诺阿和莫奈可说是印象派前锋队伍中两个最独特的具备着卓绝的情操、艰苦奋勇穷毕生精力向时代挑战着的纯艺术家……人说雷诺阿是胜利了!然而请不要忘记他在仇视和讥刺中的奋斗,他不断地追求,而且这个胜利的报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这里,艺术珍品的渐显过程经历了14个春秋!
五是艺术技法的借鉴性。印象派画家借鉴了巴比松派画家和英国画家的技法与审美理念。西斯莱曾对评论家阿道尔夫·达维尼埃说:“我喜欢的画家是谁?如果只说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卢梭和库尔贝,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显而易见。毕沙罗则承认:“我们的道路是从英国大画家透纳开始的……”印象派画家还从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凡·高指出:“我敢预言,别的画家们会喜欢一种在强烈阳光下的色彩,喜欢日本绘画中那种晶莹澄澈的色彩。”“日本艺术……在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对日本浮世绘发生了兴趣,并且于1871年开始收集浮世绘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