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班泥工《做汤圆》教案设计思路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节做为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沾了一点喜气,给孩子们带来一丝惊喜。但对于节味越来越淡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才能让幼儿了解元宵节主要的风俗习惯,体验元宵节的热闹。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它、喜欢它呢?我设计了本次泥工活动——做元宵。首先,以欣赏歌曲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快乐的情绪。其次,通过提问、交流,引导幼儿知道元宵节在什么时候,以及了解节日的民俗。再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汤圆,不仅使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泥工活动,也培养幼儿揉圆的技能。最后,出示各种花灯图片,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感受过节的快乐。
活动开展前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它的来历,并将这个动人的传说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其次是与孩子一起讲讲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玩花灯和吃元宵,在这个环节中,我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在家长的大力协助下,孩子们对节日的知识相应的丰富了,在谈话环节中的参与性也增强了,特别是欣赏花灯的过程中,由于花灯是自己带来的,孩子们间的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这种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孩子们有了想说、要说、敢说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我及时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从而促使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做汤圆、搓元宵的环节中,孩子们在你一个,我一个,开开心心、说说笑笑的情景下,互相体验、分享着活动的快乐和喜悦;看着孩子们做着大小不一的元宵,看着孩子们脸上挂着得意与满足的笑,我不禁感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文化史更是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带领孩子去认识、了解风俗民情,明天他们会更加的热爱我们的国家。
2. 大班语言教案音乐《元宵节》
儿歌: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看着花灯哈哈笑。
大宫灯,红又红;走马灯,转不停。
鲤鱼灯,尾巴摇;兔子灯,拉着跑。
小朋友们拍手笑,大街小巷真热闹!
3. 幼儿园大一班的教案热闹的元宵节怎么写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及主要习俗。 2、观赏各种花灯,了解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3、知道元宵节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幼儿观赏元宵灯会。 2、收集各种花灯的照片、图片。 3、煮熟的元宵每位幼儿一个。 三、活动过程 1、讨论导入 (1)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2)元宵节都做些什么? 2、出示元宵食品,了解吃元宵习俗。 (1)幼儿观察元宵的外形特征,讨论:元宵为什么制作成圆的? (2)教师小结:元宵表示团圆,表达了人们希望年年团圆的美好愿望。 (3)幼儿品尝元宵,进一步感受元宵的美好。 3、出示各种花灯,引导幼儿观赏,描述。 (1)提问:这是什麽?你最喜欢其中那一盏花灯? (2)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观赏灯会的感受. 如:看到各种各样花灯,你的心情怎样?元宵节晚上,街道上是什么样地?人们为什要挂这么多花灯? (3)教师小结: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非常珍惜.希望大家能快乐的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挂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灯,还在灯上贴出谜语,组成灯会,吸引大家。 4、游戏“元宵节,闹花灯。” 幼儿分为8-10人一组,随着儿歌变化队形,比一比哪组队形最好看。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附儿歌: 我们排着队儿走,灯儿变成一条龙; 我们围着圆圈走,灯儿变成一朵花; 我们背靠背儿走,灯儿变成一车轮。
4. 做彩灯闹元宵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表现的节日气氛。
2、学习清晰、准确的发音。
3、学做专简易的元宵灯。
活动准备属:
带孩子于元宵节前两天参观灯展,收集各种花灯,在教室布置花灯展。
活动过程:
1、组织孩子仔细观察和比较教室里的各种花灯。
2、组织孩子讨论:花灯美在哪?我最喜欢的一盏花灯是什么样的?
3、教师在黑板上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儿歌的内容,帮助幼儿记忆。
4、学习以明朗的节奏朗读儿歌,学习清晰、准确的发音。
5、指导孩子学做简易的花灯,感受做花灯的乐趣。
6、让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与花灯有关的儿歌或者顺口溜。
5. 米罗可儿大班教案节日的夜晚
1、 元宵节
目标:
1、感受元宵节的快乐气氛,尝试表达老建筑的特点并用层叠的方法添加人物。
2、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风俗。
材料准备:
8开长方形牛皮纸,炭笔,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引出课题。
1、师生念儿歌: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欢庆锣鼓使劲敲,
抬花轿, 踩高跷,
放声高唱丰收谣 。
2、讨论: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吃元宵、逛灯会,你还知道哪些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图片写生:
1、观察图片:
师:元宵节的庙会真热闹!城隍庙里张灯结彩。
2、鼓励幼儿大胆地绘画灯火辉煌的庙会和观灯的小朋友们。
重点: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城隍庙建筑的特点。
3、运用层叠的方法添加人物。
难点:添加人物的时候要用躲的方法。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尽量将画面画大画满。
2、运用层叠的方法添加人物。
四、评价欣赏
1、展示幼儿作品。
2、引导幼儿从构图、添加等方面评价同伴的作品。
2、制作——慰问卡
目标:
1、学画人物照片写生肖像,大胆表现出妈妈的特征。
2、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阿姨的节日。
材料准备:
正方形粉色卡纸,记号笔,油画棒,金银笔。
活动过程:
一、 感知讨论,引出课题:
师:妈妈的节日就要到了,亲手制作一张慰问卡表达我们的心意吧!
二、 提出要求
1、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妈妈的照片,进行照片写生。
师:为自己的妈妈画张像,表现出妈妈的特征。妈妈戴眼镜吗?妈妈的脸型是怎
样的?妈妈的发型又是怎样的?
2、学习装饰画的方法。
师:精心打扮妈妈,为她设计最美丽的发型。妈妈的衣服是怎样的?能不能画出精美的花纹?哇,妈妈漂亮得像仙女!
三、 提升经验
1、欣赏作品,感受线描的黑与白。
重难点:理解线描的黑白灰是不同的土
2、迁移经验
师:你准备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谢和祝福呢?(如:祝妈妈快乐、永远年轻、健康快乐等等)
3、鸟
6. 一年级下册语文《元宵节》教学反思怎么写
答:教学来反思的内容:
1、教学目标: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测量或评估方式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原因原因分析。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了主线突出、简洁明了、平稳流畅。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学设计的情况,是否分析说明了原因,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反观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应当调……
3、教学实施:是否反思了教学指导语的使用,是否对课件内容的设计与使用提出了分析,对板书内容与效果是否有所分析,教学时间是否合理掌控,如果有延时,原因是什么。
注意问题:
1、教学反思的内容要具体合理,反思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与设计内容进行。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从观念与理论上做一些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说明。不应当套用特定的理论标准或使用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2、教学反思的分析与表达要准确,要准确的说明所分析的对象、分析的逻辑要清晰明了,不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自编的,或只是在小范围内熟知的、常用的套话或术语。
3、教学反思的要求要客观,要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生效率为目标,不应当一味地拔高要求,或是无原则的自我批评。
7. 元宵节的由来教案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