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渐变的色彩美术教案

渐变的色彩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24 18:43:50

Ⅰ 色彩渐变怎么画

一种颜色不断调入另外一种颜色即可
比如红色加入少量白色会变成浅红色,浅红色加入少量白色变成粉红色,粉红色加入白色变成淡红色。。。。。。直至变成白色

Ⅱ 水粉画怎么做到颜色渐变

回复c1、 沉 迷ゝ:脏色也可用 啊回复mei mei :水粉最好不要用水上色 水粉一般走的都是色块专的变化 渐变这个词属适合水彩 不是水粉 加重时最好不要用黑色 一点黑就都染啦!背景要走渐变的话,一般是原色加其余色 一点一点加 加一点画一笔……主体物最好是色块 先分成一暗一亮两个面 再分出灰面 灰面再向亮面暗面过渡…… 最后就好看了 水可是千万不要直接往画面上画昂!否则显得太腻了 分低啊!

Ⅲ 什么叫色彩的渐变

色彩渐变是色彩的一种有规律性的变化。色彩渐变能给人很强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某个物体的颜色从明到暗,或由深转浅,或是从一个色彩缓慢过渡到另一个色彩,这个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

渐变色由于不想单一色彩只呈现单一的情绪给观者。因为渐变色是至少两种颜色带来的过渡,它一般至少带着两种情绪在里面。然而这两种情绪混在一起又产生出新的情绪。所以渐变色更加的活泼,娱乐性更强

(3)渐变的色彩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渐变色的特点:

1、渐变色让人难以忘记

渐变色相对于单一的色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由于人的特殊认知结构,一般来说用语言去描述颜色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如果我们突然看到一些无法用普通名词命名的事物,我们反而能够第一时间记住它。

2、渐变色相对来说独一无二

平时生活和工作当中接触到的色彩其实并不多,从实际运用方面来讲根本没有足够多的色彩来营造品牌或者设计的独特性,所以渐变色的运用就应运而生,能够打造独特的颜色。

3、渐变色更加写实和惊艳

由于光的缘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都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渐变。例如苹果,它妥妥的深红到浅红,或者到绿色的一个渐变。柠檬也是深黄、中黄、淡黄的渐变。所以对我们的眼睛来说,当看到屏幕上的渐变色时,也许更自然,更符合逻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渐变色

Ⅳ 什么是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有很多种。。
纯度的渐变
明度的渐变
色域色之间的渐变
只要在2个或两个颜色以上的转变过度都可以成为颜色渐变。。。

Ⅳ 水粉画渐变色怎么画

水粉画渐变色最主要的就是控制好颜色的的衔接 。

水粉颜料要画得色块明确、轮廓清楚比较容易,但要画得衔接自然、柔和就比较难。在写实风格的绘画写生中,表现对象的虚实关系,往往成为一个难题。在写生习作中,物体轮廓线画得像剪贴一样清楚的弊病是常见的。这弊病会使物体与周围环境脱离,削弱了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方法,从局部出发,没有去比较物体轮廓线的虚实关系而形成的,属认识问题;二是虽在观察中认识这种虚实的关系,而缺乏表现这种关系的方法。前者的解决办法在第三章第五节“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中已有讲述,后者的化解则需要了解水粉色衔接的一些基本规律。

水粉画通过衔接方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色彩明度的变化。在“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一节中,已讲到如何利用调色板,先在调色板中找到颜色衔接的正确关系,然后进入画面。这是靠调色板来获得正确色彩衔接关系的好方法。一些一气呵成的水粉画作品,是趁色彩未干时,运用湿画方法完成的。颜色未干时,颜色比较容易衔接。冷暖两个色块,也可以趁色未干时在连接两个色块的地方进行部分重叠,混合后产生一个过渡的中间色,使衔接自然柔和,没有生硬的痕迹。一个器物的背光面轮廓线,总是模糊不清与背景或投影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虚实对比中的虚,强弱对比中的弱,这种比较虚的色彩关系,最适宜使用湿画的方法来获得较理想的衔接效果。可是,一幅作品在描绘过程中,较难保持画面色彩的长时间润湿不干,而颜色干燥以后,就失去湿画时的效果。此时可以将需要衔接的部位,用干净的画笔刷上一层清水,使已干的色相状况恢复到潮湿时的状况,再根据这色相状况来调配衔接的颜色。这样画家就会方便和有把握得多了。这种方法是水粉画中经常被采用的,因为水粉颜色干与湿时的色相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不采用以上的办法,在已经干燥的色层上继续作画,色与色的衔接主要凭经验,要把握好画上去的颜色的色彩个性基本上一致,干后能自然衔接,不会生硬脱节。这还可以利用在调色盒中残留的第一次色作为衔接时的依据,或先调出要与之衔接颜色的色相,作为继续衔接的标准。这些是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采取的办法,有了经验以后,就不难判断衔接颜色应如何调配了。另一种干接的方法,是使用排线和色点,将两个有差异的色块,自然柔和地衔接起来,表现出圆润的立体效果,可以用两色中任何一个色的线或点子,在连接处画出一个过渡的中间色办法来处理,就可以达到表现效果。这和版画中,使用排线或点子表现层次的技法来交接的道理是一样的。

Ⅵ 四年级下册美术色彩的渐变教案朱超

你是老师吗?老师应该很会教的

Ⅶ 美术色彩渐变

说加水使颜色变淡是渐变的一种 那是根本不了解渐变 色彩中的渐变都是加颜色的 哪有加水回的 所谓渐变就答是由一种颜色渐渐过度到另一种颜色。 一般色彩的渐变可以分为色相的渐变和明度渐变 色相渐变就是广义的从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 明度渐变就是在色相不变的基础上明度发生变化 加水后的那种变化只是颜色纯度的变化 既不属于色相渐变也不属于明度渐变 所以根本就不是渐变的一种
希望采纳

Ⅷ 渐变的色彩有什么颜色

粉红色、黄绿色、浅蓝色、灰褐色、橙黄色、浅灰色、深红色、深蓝色
、紫红色、紫蓝色、黄褐色
由一种颜色渐渐过度到另一种颜色的都是。

Ⅸ 幼儿园蒙学颜色渐变教案

一、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色彩运用的训练,使他们对色彩的渐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运用渐变的色彩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
把握好色彩渐变的度。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大玻璃缸,盒装颜料,毛笔,印有图案的火作、比纸,色彩卡片若干,调色盘,小
水桶。 ·
学具:作业 纸。毛笔,盒装颜料,调色盘,小水柿:
五、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1.老师在一个大玻璃缸卫倒人红颜色水,然后慢慢地加黄颜色水。提问:请问玻璃缸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小结: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今天我们学习用渐变色来画画。(板书课题:色彩的渐变)
(二)寻找生活中的渐变色。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沦。
(三)欣赏书上作品。
(四)老师示范运用渐变色彩填图案。在画的时候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老师边讲边示范,在一个图案甲填上由红色渐变到黄色的色彩,并要求涂的时候不要涂出格子。
(六)布置学生作业
1.观察要求涂色作业 图案。
2.说一说你想用什么颜色涂大树和背景以及树的轮廓线。
3,老师小结:大树和背景可以选用实际的色彩,也可以用想象的色彩,大树的轮廓线的色彩要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使其鲜明。
4.布置作业 要求: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为图案填色,并选用恰当的色填画树的轮廓线。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七)学生作业 。
(八)作业 讲评,宣布下课。

Ⅹ 美丽的花朵大班颜色渐变教案体现了教师怎样的教学智慧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观察放大的花卉图片了解并学习色彩渐变的方法。
2.尝试用饱满的构图和渐变的色彩表现自己喜欢的单朵花卉。
3.细致观察感受花卉的美,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花卉照片,画家奥基弗的绘画作品,两幅图形一样色彩不一样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花卉照片,感知色彩、造型的美。
1.教师播放6幅花卉照片的幻灯片,根据幼儿的选择点击放大欣赏。(挑选六张渐变色的花朵图片展示,并用1~6的数字给每张图片做标记)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这里摆了了六朵花,它们的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我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喜欢几号花?
学生回答:我喜欢*号花教师问:那你为什么喜欢这朵花呢?是喜欢它的颜色还是形状呢?
学生答:……
二、欣赏奥基弗的作品及放大的花卉图片,学习表现色彩渐变及画一朵大花的方法。
1.教师说: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画家的作品,这位画家的名字叫奥基弗,她也画了一朵大花,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画的,好不好?
学生答:好教师:我们看完奥基弗的画了,我现在邀请一位小朋友告诉我,它的花瓣颜色是怎么样的?
学生答:它是红色的教师问:那这朵花只有红色吗?你仔细看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颜色……学生答:它还有黄色跟橙色教师:噢,那这朵花的花瓣上一共有三种颜色,
2.提问:你看了她画的花以后有什么感觉?花儿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你会感觉它画的花很大呢?
(引导幼儿说出这朵花给人的感觉,花儿的颜色由黄色变成红色再变成橙色,)
3.教师播放小花渐渐变大的幻灯片,引导幼儿对比讨论。

阅读全文

与渐变的色彩美术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