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高1美术课教案的板书设计
11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陵墓雕塑:秦始皇回陵兵马俑--细部答刻画--写实
汉霍去病墓:写意--内部传达
宗教雕塑: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书设计,你就在你的教案里面的把要交给他们的那些重要点分1、2、3、来列出来就行啦。。再加一些示范或参考的资料放在另一边例如格式:
板书设计
1、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某种意图的。 欣赏图片区
2、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去了解作品
3、从人物的背景去了解作品
4.。。。。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细部刻画--写实
汉霍去病墓:写意--内部传达
宗教雕塑: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Ⅱ 急需中专美术课的教案~!
一、引 言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它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中一些具体而微观的欣赏策略如感觉能力、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美术评论短文写作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与作品的交流,从而体现学生审美的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流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绪的表达。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正蓬勃开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涉及具体的微观角度而又牵系学生美术素质根本发展的学习策略指导则较为薄弱,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这样的缺失表现在:1、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作自己的职责,而审美能力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理应是欣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的欣赏教学中,常有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不给学生充分感觉的时间和机会,而是以教师的感觉作为结论,从而使欣赏教学变得简单、肤浅;2、过分注重对作品表现形式中色彩、形体、光线、线条、肌理等因素的分析和体味,缺乏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整体审美意味的体验和理解;3、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欣赏,体现在一方面只听教师的讲解,另一方面总想以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为理解的准则。如果年代久远无法查阅作者的想法,就以美术史论的结论作为依据,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欣赏,忽视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忽视了对作品的有意味的品味和语言表达,更谈不上描述、对话、阐释等支柱性欣赏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欣赏中的人文与对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人文性,是《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基于对艺术包括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的基本定位。它反对任何功利性目的,要求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的世界转到人格的世界,强调人文学科的价值。在广泛的文化情况中认识欣赏这一理念,明确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的观点。唯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扩大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才能让学生体悟到美术、文化及生活的多样和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体验支持的美术学习,才能突破滞留于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的局面,将人类的精神财富深化至人的内在世界,确确实实地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才产生具体实际的意义。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美国教育家列维认为美术教育应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创作过程就是将形式赋予物质的过程,该过程从一个理念入手,通过一种媒介来表现这一理念,如果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势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赏教学中,从技能性的传授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质教育中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突出人文关怀,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就十分必要。
而有效的言语对话、画面阐释、美术评论是学生欣赏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关键。“接受美学”认为,并不是画家创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终结。相反,读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优秀的艺术只是一堆物质材料而已。在欣赏课上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而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之质量的提高,展现出人自身存在之质量的提高”(滕宋尧《文化的边缘》)。因此,欣赏过程中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美术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对提高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话平台上的欣赏流程设计与运用,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以欣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欣赏行为的策略指导为中心,研究者把指导的步骤拟定为下列三个阶段
1、教学观察、师生沟通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通过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研究,摸清学生对欣赏信息的特点与缺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2、分析改进、策略指导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根据教师在欣赏过程中对学生欣赏行为的观察,师生一起分析存在问题或缺陷的原因,教师进行欣赏过程中的策略指导,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欣赏能力的“需要”。
3、创设欣赏流程,强化创造性欣赏行为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创设具体可行的欣赏流程,沿用研究者自己获奖的结题成果《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全国二等奖、杭州市一等奖)中的欣赏流程(观察感受——分析理解——阐释交流——价值判断),在流程中强化学生对创造性欣赏行为的灵活运用能力。
(1)描述阶段的指导: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是儿童直觉地面对作品产生闪光式的认识。对第一印象的描述,就是要儿童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出的视觉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包括三方面的指导:一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欣赏时间,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描述,让学生充分表达;三是教师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线索,引导进一步观察、想象、陈述。
(2)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形式分析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是加深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分析阶段,要求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引导儿童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理解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适当地用欣赏所得的体验进行创造性形式模仿,帮助学生
(3)解释阶段的指导:解释就是学生通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握欣赏作品的所再现、表达出来的情感、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中,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当地介绍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扩大学生对作品欣赏的人文底蕴,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二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师的解释,不拘泥于作者的原有创作意图,对作品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评价阶段的指导:评价是判断欣赏作品的价值。对小学生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对优秀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说出自己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欣赏作品的某些方面能积极影响自己的创作,那么这种评价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欣赏的策略指导,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一)文化心境的激发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使他们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这欣赏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欣赏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学到优秀的人类美术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欣赏心境的创设可分为:
(1)主题式心境:根据某一主题,在欣赏活动开始前或开始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以美术作品所展现人类情绪(喜、怒、哀、乐)为主题的欣赏活动等。
(2)专题式心境:根据一个鲜明的专题,罗列归属于这个专题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画家笔下的“树”为专题展开的欣赏等。,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3)背景式心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为了达到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的鲜明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借助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创设的情境。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民族名曲作渲染的背景,引发一种古典的心境。
o (4)引导式心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借助于语言、音像、动画等媒介,为即将欣赏的作品作必要铺垫的情境、氛围。如讲述耶酥与弟子的故事,就耶酥在晚宴上的一句话:“你们中的一个人背叛了我”而引发的名画欣赏《最后的晚餐》。
(二)感觉能力的诱导
“ 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主要是视听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是审美的起点。”(《美学:审美理论》戚廷贵)美学既然是审美理论的科学,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当遵循美学理论,把学生的感觉做为审美的第一步,给予重视和培养。研究者在具体欣赏中对感觉能力的培养方法从以下几种入手:
1、增加感受、体会欣赏对象的机会和时间。良好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一定的教学活动做保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感觉能力的培养尤其如此。现在学生花在感觉能力培养上时间和机会不多,研究者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宁可放慢教学的速度,也要多设计一些感受审美对象的活动。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能倾听一下《伏尔加河船夫曲》,就会从听觉上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上《树皮的花纹》一课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摸一摸生长校园内的大树的树皮,以触觉亲自感受树皮的纹路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充分的感受和体会,欣赏才会更现实、生动。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2、以视觉为主,听觉、触觉、嗅觉相互作用培养通感能力
课上的感觉培养,应以视觉为主。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实与象征。同时加强听觉、触觉、嗅觉与视觉的相互作用,有效而完整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三)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导
美术是一种能够学习和弄通的语言,也是一种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会“读”与“说”的交流方式。“读”指的是作品的视觉表述,“说”指的是创作出视觉表述。对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导,主要是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角度出发,理性地探讨与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学生作品形式分析能力的策略指导大致有以下几种:
中国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形、声、色并茂,教育表现手法多样,富于变化的多样性,对欣赏过程中付诸于视觉形式的美术作品,都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作用下,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肌理、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良好的欣赏教学的氛围,宜于在此种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作品的欣赏。
2、利用比较欣赏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作品的比较能产生雄辨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种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课题研究者将对欣赏作一分析与比较的深度思考。,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四)画面阐释与对话交流的引导,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阐释学运用到美术欣赏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欣赏课堂中教师“霸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教”,转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真正的“学”上;另一方面阐释学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学生不但要会用眼睛分析美术作品,还要学习用语言表达理解,如果教师重视学生对画面描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观看作品后感觉的表达,重视对作品作出评价能力的培养,那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可能成为现实。提高的将是包括思维、创造、感觉、人文精神在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学生阐释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基本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对话氛围的创设:对话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交流方式。
在对 话中,交流双方很快达到视野融合。在融合中,相互扩大眼界,使精神生活进入新的更高的层次。这里说的“对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随便交谈,而是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的具有情趣和美感的氛围。能够在此间激发学生对作品发表有新意的见解,能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多向交流,成为真正有“人”、以“人”为主的欣赏学习。
F 新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本质之一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交往?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无论是对作品主题等的描述,还是对作品的形式分析,或者是对欣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合作学习都可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2、描述能力的培养:在欣赏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用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一方面教师有目的的对作品的适当描述可以唤起学生审美的体验;另一方面描述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艺术作品,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美术评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途径。本课题在欣赏中通过教师半成品式的描述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比如:妈格利特的《比利牛斯山之城》,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儿童来讲,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个学生对这幅作品的描述,非常漂亮地道出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之美“……白云漂浮的蓝天,浪潮拍岸的大海,城堡高距的巨岩,这些寻常的景物重新在一起,构成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个世界,不免令人惊异。在画家妈格利特的想象世界里,可以违反地球引力的存在,而让巨岩好象白云一样漂浮在空中!”
3、差距欣赏的开发:学生与被欣赏作品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妨碍着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学生与作品的差距,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主动地去理解作品,充分利用这种差距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研究中通过学生生活实际差异与文化差异两方面来展开,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落到实处。比如: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的气质与个性,有的天真活泼,有的沉稳少语。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受其影响。一位六年级的女学生性格开朗,喜欢色调明快的艺术作品,所以不喜欢拉菲尔的名作《椅中圣母》,虽然她知道这是世界名作,也承认画得非常出色。和那些准备把画挂在家中最明显位置的同学相比,她要把画藏在床下,因为她觉得“画面太暗,有点沉闷”。这不能被认为是一种格调低下的反映,恰恰是在理解中的主动选择。
4、人文精神的强化:在目前的欣赏课堂中,一些教师对作品的讲解只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欣赏中作品的形式因素与作者的理念之间内在的联系被忽略,人文精神势必被忽略,使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作品的技能技巧与作品的理念是毫不相关的。本课题通过欣赏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强化,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次思考。比如:欣赏米勒<的拾穗》,单从色彩、光线、构图等方面去分析画面,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色彩、光线、构图的处理,其实都是为了表现米勒对法国农民的深情热爱。
(五)欣赏与创作相结合的倡导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是说教师不可以作任何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相反,适当背景铺垫是为了对话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在这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引导学生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允许学生对作品作各种符合自身要求的改动性创造,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后,同学们对这幅名画的历史及艺术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趁热打铁,提倡学生结合现实进行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形象再创作,结果出现了《舞台上的蒙娜丽莎》《穿工作服的蒙娜丽莎》《象妈妈的蒙娜丽莎》《胖胖的蒙娜丽莎》等等。
(六)美术评论短文撰写的激导,美
艾斯纳的DBAE美术教学思想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评论能力的培养。在DBAE教学中,美术评论决不是要学生寻求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标准答案。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增强了视觉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对作品的描述、阐释过程中,另一方面可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本课题通过欣赏后写评论短句、评论短文的策略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进行美术评论,并物化为文字形式,进一步深化了欣赏见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如在欣赏补充教材《韩熙载夜宴图》时,学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机联系的形式相吸引,教师用录音根据画面内容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子和筚篥演奏,引导学生随音乐而感受夜宴图的具体内容。学生谈感受时,有的说:“夜宴图首尾统一了听琵琶演奏、观舞、休息、听笛和筚篥演奏、送别五个场面好象看小人书,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说:“夜宴图中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倒、或抑或靠或动或静,简直是生动丰富。”有的说:“画面颜色金碧辉煌而又古朴可爱,红绿色相穿插,大块黑白相间隔,有对比有呼应,色彩不多,却非常丰富。”
五、突出人文精神与创设对话平台的欣赏实践反思
1、有利于教师全面综合、完善的美术教育观的树立,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社会领域不断突显。当今美术教育界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揉和了费德曼教授提出的探究型欣赏教学法与DBAE四阶段审美教学模式之优点,在美国已逐渐被“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所取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思想、新模式。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学生的美术学科教育负责,同时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标志着学校教育从美术学科教育向美术文化教育发展。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启迪人生,关怀生命,提倡审美——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美术文化教育最有价值的超越是培养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利于创造性学力的培养。“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尹少淳《走近美术》),因此,提倡审美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展开全面综合的完善人格的欣赏活动,必将促使学生人文教育观念的植根,有利于教师全面综合、完善的美术教育观的树立。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2、有利于教师对美术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阐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均能在自身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内容必须具备基础性,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同时要注意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美术学习应当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关注学生的欣赏学习,把教师情感因素添加到欣赏教学中去,保证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欣赏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生动、活泼的个案例证,必将充实研究者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
3、有利于学生欣赏评价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因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过于单调的局面。在欣赏过程中采用渗透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合作方式,在欣赏成果的阐述上本着“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理念,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欣赏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艺术批评的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收集美术作品,对感兴趣的美术欣赏作品上得独特的见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评价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性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创造性意义的拓展是不无关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富有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表征之一,它赋予了创造性较之从前广泛和普遍得多的意义——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任何活动之中。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以创造性的态度或精神去做,这种态度或精神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特征中。创造能力不但包括创新的精神与意识,还包括将新的观念转化成为具体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应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将创新观念转化成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综合性、探索性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突出人文精神的美术欣赏教学强调对话与交流,可谓是“教可教,非常教;本可本,非常本。”这种美术欣赏学习中的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欣赏活动中的指导和点拨。教有课本,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生活中到处是美术欣赏的内容。人的自信一半来自自己,一半来自别人。一个人如果从来就不欣赏自己,他就不会拥有自信;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被欣赏,他就不会获得自信。美术欣赏,欣赏名作,欣赏自己,被别人欣赏。对话可存,人文可存.
http://www.21blue.cn/e/List/List_98.html
Ⅲ 中职或技校的美术教案,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在大一点的图书大厦应该都有卖,如果你要是嫌不够专业的话,可以去各个地区的美院周边去买,不过可能会买到盗版,个人认为到不盗版无所谓,而且还会便宜很多。实在不行就网上买,现在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
Ⅳ 如何在美术课中运用信息技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信息技术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一、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使教师的备课优化
所谓备信息化参与的专业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信息化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信息化参与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信息化手段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中职院校的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信息化参与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以我们的备课主要就是“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信息化参与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信息化参与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二、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
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于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与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网络搜索以及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中某些欣赏图片,往往由于质量的原因,难以符合欣赏教学要求。在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的特效去调整、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还这些图片的本来面目。还可以播放与画面内容有很强联系的录像,使学生对欣赏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引起心灵的共鸣。例如: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这一小节内容时,由于我国的民间艺术门类众多,品种多样,给我们的备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如何在短短两、三节课上讲述那么多的内容,给我们出了不小的难题。好在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讲述《皮影》的时候,我们备课时剪取了一小段传统的皮影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去欣赏古代的皮影艺术,从而认识皮影,进而了解皮影。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新颖,更加提高的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可以更多的关注我国的民间艺术。
三、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它们都有能够随时更换画面的功能。当要更换画面时,只须通过几个操作命令就可以更换画面的局部或全部的颜色,还有诸多的工具如画笔、调色板、喷枪、橡皮等可以轻松作画,使其表现方式更具个性,尤其是在设计图案教学中,更能施展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彩陶元素装饰画》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先简化图案的外形,再组合成新的彩陶元素装饰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多种线描装饰画,让学生给图案添上丰富的颜色,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图案快速调换颜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这样在实践中开启心智,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信息技术,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长效发展。
Ⅳ 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美术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领悟美术其中的奥妙,培养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能力。美术教学具有其特点,比如教学中涉及到的侧缝、逆锋以及拖笔等内容,如果简单的通过教师讲述,很难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以及模仿的能力,做好课下练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单纯机械的进行模仿,要注入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尝试的绘画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联系过程中,获得绘画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技巧。教师要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材中的图画,提升学生的独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创作出更多的更好的作品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学重点,认真分析教材,找到各个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做好学生美术技巧和技法的练习,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特征,正确合理利用美术处理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美术教材和学生实际知识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能力。